傳家庭訓
家庭對一個生命的成長,具莫大的影響。尤其,在利害關頭或困頓乍現時,在父母身上覓得傳統精神的典範,家教所塑養的價值觀或行動力,將成為面對當下情境最有力的依憑。
傳家庭訓

她是我母親

父親是養子,祖母已有親生的一子一女,收養父親是因為伯父吵著要一個弟弟作伴;而父親家貧,兄弟姐妹亦都送人領養。

根據母親描述,祖母已有兒女,對父親並不好,說是養子,其實更像個「奴才」。

祖父早逝,留下萬貫家財,伯父獲餘蔭,受到良好教育,學識博、有名望,可惜以三十多歲英年死於二二八事件。伯父死後,父親擔起全家大大小小的事,包括每天接送伯父所遺留的七個子女上學、放學,中午送便當、雨天送雨傘。而我們四個父親親生的嗷嗷待哺的小孩,卻很少見到父親的身影,因為他總是在祖母的使喚中疲於奔命。據母親說,父親如果稍露難色或動作稍慢,祖母即會大聲痛罵,聲達左鄰右舍,甚至拿起棍子要打父親,即使他當時已娶妻生子。

父親受完小學教育,祖母說:「不必升學了!在家幫忙做些雜事。」父親結婚後,祖母「請」他搬出去自己打拼,沒有人相信堪稱當地首富的祖母竟然分文未給父親。而父親也著實爭氣,向人借點錢做起小生意,未到四十歲,亦擁有自己一片天地。

我們四兄妹從小未曾感受祖母的慈愛,她亦多次人前人後說她只有七個孫子女。坦白說,在我幼小心靈中,對祖母已生起無比的恨意,恨她虐待母親,恨她奴役父親,恨她瞧不起我們四兄妹。

年紀漸長,恨意未消,看到父親「事母至孝」的行為極感不解,也為之不值,心想:「人家未把你當兒子看,你卻一廂情願認母親。」父親被掃地出門後,每天仍會騎腳踏車回去晨昏定省。創業維艱,家裡寅吃卯糧,小孩學費都沒著落,但他知道祖母愛吃西瓜,每天請安時都會小心翼翼拎著幾片西瓜回去,祖母心情好時將就吃下,心情不好就冷嘲熱諷叫他帶回去。記得當時每次見父親送西瓜回去時,我們都會期待祖母心情不好,這樣我們就有口福了!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心痛,父親拎著被回絕的西瓜回家時,心裡一定在滴血!

祖母八十八歲過世,當時我已大學畢業,在報社服務,噩耗傳來,心裡激不起一絲漣漪。在父親強制命令下,勉強束裝南下奔喪。喪禮過程中我淚如雨下——為父親的悲痛、哀絕而哭。看到父親爬跪繞棺,悲泣長號,我確實感受到父親那種失母的痛,絕對不是民間習俗的「哭棺」。祖母去世後,父親長達數月不展歡顏,每天早晚還是回老家,我們猜是懷念祖母吧!

祖母死後好幾年,有次和父親聊天,我問他:「祖母待您這麼壞,您怎能如此至誠盡孝?」

父親深沈注視我,語重心長地說:「做人要飲水思源,當年她不領養我,我的生母一樣會把我送人,萬一送去的家庭更糟,我怎能有今天?再說,她不把我當兒子看,只要我把她當母親看,她就是我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