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故事
傳統社會強調「百善孝為先」,儒家提出「孝悌為仁之本」,佛法更將父母視為世間最大的恩德田。佛法的孝道,不僅提供父母物質與精神上的回饋,更要帶領父母成就圓滿佛道。
家庭故事

教棋記

我家有個正在讀幼稚園大班的小男孩,還是在很愛玩的年紀,我身為他的父親,總覺得養子不教是父之過,所以想找出一樣東西來教導他,以免把暇滿的時間浪費在電視與玩具上。但是要教什麼才比較恰當呢?

他年紀太小,不能夠像我們大人一樣正經八百地坐在教室裡研討《廣論》,所以只能找比較簡單而且有趣味性的活動。最後選擇了教他下棋,我主觀地認為這個下棋的活動對於思考推理的能力會有助益,「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以下所記的,就是在教學互動之中的心得。

把棋盤、棋子拿出來擺好,請小男孩乖乖的坐下來,然後父子兩人就你下一子、我下一子,雙方陣勢擺開殺將起來。剛開始我教他下的是圍棋,這種棋博大精深,變化萬千,應該是很好玩的,但是嘗試了幾次之後,我就發現對我家的小男孩並不適合,因為一局圍棋的子數太多,時間拖得太長,他並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到一局棋下完。因此改成教他下五子棋,五子棋的規則更簡單,時間又不長,小男孩就有興趣要學了。

由於是從完全不會的狀態來教導,所以我必須去揣測小男孩目前的程度,降低自己的實力來扮演一個相稱的對手,供他練習。當我實際去做的時候,發現並不是那麼容易。由此我就體會到「養兒方知父母恩」「教徒方知師長恩」的道理,師長對待我們的心情,就像父親對兒子一樣,總希望將一生當中最美好的經驗傳給下一代。但是我們弟子的程度太差,耐心不足、無法接受最好的,所以師長只能夠把較淺易簡單的東西拿出來陪著我們弟子玩一玩,而且還要多方測度我們的量,來配合我們。

小男孩是初學者,和我下棋的結果當然是輸的多而贏的少。原本我擔心他會因為輸多了就不想玩了;但是這小男孩的得失心不重,輸了之後不會不想玩,反而是要求再下一盤。漸漸的,他也從每一盤輸掉的棋之中累積了經驗與實力。直到有一天我很驚訝地看到他在棋盤上很穩健地打敗了他的哥哥和他的媽媽,我才意識到他的進步。這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就是當我們要跟在師長旁邊學法的時候,並不是就此一帆風順,天下太平,而是必須像小男孩學棋一樣,從每一次輸掉的棋奕之中,去累積經驗與資糧。

某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又要我陪他一起下幾盤棋,或許是太疲倦了或是太輕敵了,哇!我竟然一連輸了三次,這時候我覺得這面子有點掛不住,因為從來沒有輸得這麼慘過,所以主動要求再下第四盤。下第四盤的時候就不敢小看對手了,聚精神全力應戰,但是急於求勝反而誤算一子滿盤皆輸,第四盤又輸掉了。這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讓我自己看到了慢心與急求果報的問題。

某晚在臨睡前的父子溝通時間,我問小男孩:「你和爸爸下棋,如果輸了,覺得怎樣?」他笑著回答:「很高興啊!」「那如果你下贏了呢?」「那就更高興了!」他笑得更開心地回答。

聽他這麼說完,我才體會到師長為什麼會說他做常敗將軍時心裡是很高興的原因。透過這次實際教棋的實踐,我發現我教小男孩的較少,而小男孩教我的較多,我只是教他下五子棋而已,他教我的是常敗將軍高興的原因,其關鍵是在於「孝子心」。能讓他高興的原因,並不是在於棋下輸了或是贏了,而是爸爸有時間陪他玩才是重點,在全心全意相互對待毫無猜疑的互動之中,不論是輸或是贏都只是遊戲的一種過程。用這樣高興的心情來玩,很自然地就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