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老和尚開示
日常老和尚開示
日常老和尚開示

皈依三寶的 16 種好處

每個人在世間辛苦忙碌,無非想要獲得各種快樂。怎麼做才能滿願,又沒有任何後遺症呢?答案是「皈依三寶」,皈依可以帶來現時的快樂,也可以給我們長遠、究竟、圓滿的快樂。

宗喀巴大師在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時,收錄了性宗、相宗兩大法流所說的 16 種皈依勝利,這些不可思議的好處,只有有信心的佛弟子才能獲得!且讓我們透過日常老和尚的開示,認識皈依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勤懇修習皈依的真諦,完滿生命中所有美好的心願。

壹、總覽皈依的 16 種好處(勝利):

一、相宗——攝分所出勝利
(一) 初四聚:1. 獲廣大福、2. 獲大歡喜、3. 獲三摩地、4. 獲大清淨。
(二) 第二四聚:5. 具大守護、6. 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7. 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8. 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

二、性宗——教授所出勝利
9. 得入內道佛弟子、10. 成一切律儀所依處、11. 先集業障輕微滅盡、12. 積廣大福、13. 不墮惡趣、14. 人與非人不能為難、15. 隨一切想悉當成辦、16. 速能成佛。

貳、日常老和尚開示皈依勝利的段落:

一、《廣論》原文 P113-LL5 ~ P115-L8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攝分〉所出勝利,教授所出勝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獲三摩地,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

二、皈依勝利——攝分所出:手抄第 6 冊 P282 ~ 第 7 冊 P16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攝分〉所出勝利,教授所出勝利。

再下面呢,由於我們了解皈依三寶了以後的殊勝的利益,這個了解了以後,自然而然我們一切時處——那麼這個一切時很籠統,現在在這個地方分為晝夜,那麼白天說晝三時,晚上又夜三時,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那麼這個裡邊也可以說,不管是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張開眼睛來腦筋清醒固然是,睡覺的時候,心裡面還在那兒一心一意地皈依,勤勤懇懇地修習。那麼這個裡邊又分兩部分,一個是〈攝分〉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殊勝利益,一個是教授當中告訴我們的;換句話,一個是相宗,一個是性宗。

初中有二四聚。

那麼這個〈攝分〉當中,相宗從兩方面來說,每一個地方分四個子目。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

這第一個,你皈依了三寶可以獲到非常廣大的福德、福報。那麼引經上面說,

「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

佛、法、僧這三樣東西,都是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可以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呢,就它的質來說,那就不是我們現在的心識所能夠思議得到,換句話說,它的確是非常地深微;就它的量來說,不可思議呀,那是大得我們無法想像的!所以不管就它的質,不管就它的量、就它的性、就它的相,那三寶的意義那真是不得了!你怎麼跟它相應呢?嘿,「諸信」,如果說你能夠相信它的話,那個信——從我們浮浮泛泛,哎,說:「我相信三寶。」哪怕你這麼浮浮泛泛,就有產生絕大的功效。這個數學上面有這麼一個公式,任何一個大小的數字,跟那個無窮大一乘,結果總是無窮大。你拿一乘無窮大也是無窮大,用一百萬、一千萬、一億、十億,不管多大的數字乘那個無窮大,還是無窮大。因為那個三寶的功德就有這麼大的不可思議,所以你沾上一點就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信心真不可思議!不過,當然就我們感受到的方面來說的話,那完全要看我們的信心的差別,我們信心越純,那麼你所得到的越純。所以三寶方面固然不可思議,然後你能信三寶的信心,它也不可思議;如果這個兩個相應的話,你得到的異熟果報,那也是不可思議。以前我們曾經舉過不少公案,都是這個,等一下下面還要說。這個是經上面,那麼論上面呢?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說你假定信得過三寶而去皈依的話,這個福德大得不得了,這個福德假定有樣子、有形色可以衡量的話,啊!那這簡直是大得無法想像地大,無法想像地大。平常我們任何一樣東西要有容器去裝,譬如說我們一張檯子,或者一樣東西裝在這個屋子裡面,然後呢,我們麥子裝在我們一個袋子裡邊。現在你皈依的這個福德假定拿一樣東西裝,拿什麼?就是拿我們這個三界,換句話三千大千世界,拿三千大千世界作為容器,來裝我們皈依所得到的福報——嘿!對不起,根本裝不下。啊,根本裝不下!換句話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小得一點點,皈依的福報不曉得多大,你看看這個皈依的福有這麼大喲!就像什麼呀?說這一個皈依的福就像大海水這麼多,你現在要拿這個小小的手捧一捧,那個捧能衡量這個大海的水嗎?無法去衡量它,這樣。所以這個皈依福報有這麼個大法!

說到這裡,我們容或有懷疑說:「是啊,我們都皈依了,我們怎麼好像沒有這麼大的福報啊?」是,我們名字上面說是皈依了,真實皈依了沒有?這個大成問題。所以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個——皈依也要得皈依之體。假定你真正的皈依做到了,而你現在又是……平常你皈依做到了,你生天,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很容易的事情。如果說你皈依是皈依阿彌陀佛,一心皈投的話,你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根本就是超脫三界輪迴,啊!這個是超脫輪迴,是不得了的事情。這個福之大,你想想看,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怎麼能容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單單皈依就有這麼大。

前面我們已經一路上面學過來,好幾位同修都說:「啊!原來皈依還有這個道理啊,真是聞所未聞!」喏!實際上呢,真正的皈依就是如此,就是如此!那個同學所以說聞所未聞的話,也說明了我們以前說皈依、皈依啊,只是開始說學步,種一點善根,慢慢地一步一步上來,真實的皈依乃至尚未了解。了解都不了解,你就能夠真實皈依了嗎?所以如果你正確了解,如理皈依,正得皈依之體的話,確實千真萬確,可以得到這麼大的福報。

二獲大歡喜者,

這個我們說:有了福報嘛當然歡喜。欸,不一定喔!有很多人,你看他很有福氣,又有財,子孫滿堂,又有地位名譽,他就苦苦惱惱得很欸,他不一定歡喜。它現在這個地方,還不但你有福,還有歡喜。先引經論上面:

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

說假定我們哪,「日夜」,就是平常一切時處,能夠隨順著三寶,去憶念三寶——佛,了解了佛的種種的殊勝,然後你真實如法如理去皈依的話,這個好處,這就是我們人所得到的。這個話要解釋一下,我們才能了解。你要曉得,人的真正殊勝之處在什麼地方?在三界之內,為什麼初機修學唯一的只有在人道當中,原因何在?人有一樣東西特別強盛——思,思惟、思心所。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有什麼功效?這個要說明一下。平常我們一切的有情,一切的有情都同樣具足的幾樣東西,說六根。同樣六根——當然無色界那個色法不存在,那麼上界的容或有一些東西,因為在定當中,乃至於譬如說有很多特別的地方。就一般來說起來,眼根所對——眼所見,耳所聞,然後呢鼻、舌、身種種,當對了這個境界以後,馬上緊跟著這個意識,所謂「五俱意識」跟著它一起來了。所以平常我們這個心裡邊的,一直隨著這個五根轉,而這個情況是非常粗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那個心力啊,一直跟著外面在轉,跟著外面在轉。

那麼,因為你跟著外面轉的話,你始終在一種被動的狀態當中,你沒有辦法從這個外相的事相上面,更深一層透過這個事相的表面,認識這個裡邊深一層的意義。要什麼情況之下才行呢?就是說你必定要把這個意識,從外面的五根上面把它收回來,收回來,不被這個外境轉。那個時候,你這個意識能夠再集中起來,貫注在你所觀察思惟的這樣事情上頭。我現在隨便舉一個例子,很簡單。譬如叫你去念書,叫你去念書,你正要念得好的時候,平常我們一般來說,外面吵了,或者有人打攪你了,那個時候你念書念不好。為什麼?喏!因為耳根所對不行耶,對不對?就是這樣。還有呢,就是你心裡面有很多所好樂的事情,有一樣東西很難放的事情擺在這裡,就是外面的境引著你,你必定要把這個拿掉了以後,然後呢你把你的意識貫注在這個地方去,然後你才能夠深入。

所以,現在關於前面所說的這個道理,我們已經體會到一件事情——都是什麼?都要經過思惟觀察。這個時候必定把這個意識,從那個外境上面要拿回來,貫注在這個裡頭去,貫注在這個裡頭去。然後你能夠如理如量地去思惟,思惟了以後,跟這個法相應的種種的內涵,你才能夠體會得到,體會得到。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所謂「隨念」等等,都是這樣的。

然後你去想:啊,這個世間哪,雖然表相上面看起來是那麼快樂、這麼好,實際上,唉!這個是虛假的。表相上面好像是一年又一年,天增歲月人增壽,可是實際上的內涵,天是增了歲月,人在減壽。你才能夠從那個表相上面,進入這個事相的內涵去。然後你經過了這個思惟觀察,得出來這個結果說:啊!現在你要皈依,這是唯一可靠之處。如果你能夠這樣思惟的話,那個時候你會發現一個什麼事實?覺得:唉呀!以前都被這個外相所騙,所以種種的痛苦由此產生。現在不!啊,現在這個外相是騙不了你了,所以你不再被牽著鼻子走。因為你被牽著鼻子走,所以產生種種的苦惱。現在呢,你當下得到解脫,一切自由自在的,自己可以把握得住。那麼這個情況之下,你會有一個什麼感受說:啊!本來為著環境轉是煩煩惱惱,現在呢由於這樣的話,你不被它轉,當下不再煩惱,得到清涼、得到自在、得到解脫,這豈不是歡喜嗎?

所以你如果說,真正地能夠這樣的話,那內心當中的的確確,到那個時候有一種歡喜,這個歡喜叫作什麼?法喜,法喜。其實我們不必這麼深談啦!就說念佛,說:「喲!這個世間這麼可怕啊,現在到極樂世界呀,這麼快樂啊!」然後你能夠這樣想的話,你只要如理如法地去想,的的確確這個內在就讓你感到太多歡喜。在座的好幾位同修,已經透過了佛法告訴我們的道理,如理去思惟以後,欸!發現以前這種苦苦惱惱的事情,現在整個地就轉過來了。那用這麼一點點哪,就會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所以他不但得到福,而且可以得到歡喜。那你想,我們現在對這個佛法真是可以說皮毛一點點哪,已經這樣歡喜,你將來深入真正能體會到的話,這個歡喜真是無量無邊地多啊!

於餘二寶亦如是說。

其他的法、僧也是這樣。

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

想:哎呀,說:「好呀!以前因為不認識,一直錯了,結果是越走越錯呀!現在真正的這個正確的該皈依、可皈依、應皈依。啊!這實在好。」然後你能夠這樣地作意思惟的話,這個歡喜增長,這個歡喜增長!平常,就像我們以前做錯了,自己還覺得做對,忽然之間發現:「哎呀!以前上了當了。」到那時候,你覺得:「哎!我這下不上當了真好。」然後你繼續努力地,你發現不上當的好處又來了,當然你越想越走是越歡喜。那麼第三呢,

獲三摩地,

還有呢能夠得定。要曉得這個因為歡喜就容易得定,為什麼原因?要曉得定這個東西,它必定要是內心很寧靜的,假如你心裡面一天到晚煩煩躁躁,你能得定嗎?當然不行。所以他一定粗猛的煩惱解脫了,然後跟法相應了,在那種歡喜的狀態當中,歡喜的心情通常心是比較寧靜。然後呢你在那個時候,從這個基礎上面更進入,就得定;由於定就得慧,由於慧就得解脫,得了解脫——說「清淨」,所以第四:

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就是這樣,那麼這四個。那麼另外一點呢,這四個的程序我們要了解。第一個,你皈依的時候得到的福,這個就是我們的資糧。然後呢你根據著這個資糧,然後你善根增長,如理思惟,能夠跟著它去做的話,處處地方照著去做的話,你內心上面跟它相應了。相應的正確的內涵是什麼?欸!那就是你不再跟煩惱相應,於是啊,這個時候的的確確不再造惡業、增長善業,這個是剛開始,屬於戒學範圍。所以這個情況之下,你的內心上面,自然可以得到戒相應的這種調伏粗猛煩惱,獲得煩惱息滅的清涼,得到內心上面的浮淺的歡喜,由此深入定、慧而得解脫。所以這個四個,還有這樣的一個必然的次第在。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

所有的錯誤的、邪執的這種觀點,「勝解」就是以前那種觀點。這種觀點,不但是說皈依世間這種大自在天、邪神等等,就是現在我們世間,很多。其實我們極大部分,這個人都是在世間的行相當中。其實世間的相……前面一再說,我們並不是把世間的東西不要。而是說為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把世間的很多概念,像醫生,普通世間的貿易,由在家人作為我們存活的這個幫助,幫助的條件,這個可以的,也是應該的,但是絕對不是以這個為主!所以通常情況之下,譬如說,它這個概念跟佛法告訴我們的概念有矛盾衝突的地方,我們一定採取佛法的概念,不再照世間的,不再照世間的。這一點特別注意!不是說不要它們的。

譬如說我們現在常常去看醫生,醫生說:「哎呀,你這樣不好,信了佛吃素沒營養啊!」對不起,那不管!他除了這個以外,叫你用什麼藥,你一定聽他的,怎麼個吃法可以;可是假定你吃了素說,他叫你要吃肉,那你不聽他。當然你還沒有持齋之前,那沒什麼關係,這個要注意啊!這個要注意。所以這個地方的所謂「邪勝解障」的內涵,就是凡是跟三寶不相應的、違背的所有這個東西,你自然而然信得過三寶的關係,你自然而然去把它拿掉了,絕不成其為障礙。要不然你總歸會這樣的:哎喲!這個東西等一下沒有營養,不行、不行,所以你不要去;這個又是這樣,又不要去。那就錯了!所以現在呢,在這麼一來的話,慢慢輕微,乃至於永遠滅盡。

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

以前在沒有正確認識之前,那你所信的以及你所了解的,都是什麼?「惡師、惡法、惡友」。師,現在轉過來,就是我們的大師——佛;法,就是旁邊的人告訴我們方法,現在是正法;惡友。就是由於前面這種力量造的惡業,現在因為你歸憑了三寶改過來了,漸漸輕微乃至於得清淨,乃至於得清淨。關於這一點,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哦!我們現在在學習當中,所以隨時要警惕自己,我們的的確確很多見解當中,對三寶還並不認識。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仍舊是什麼?仍舊這種惡法在腦筋裡面,仍舊這種邪勝解。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問我,他說他晚上吃牛奶供養,應該不應該供養?我說:「應該啊!」可是他有人告訴他,他說:因為昨天我們不是剛講過嘛,說這個隨便吃什麼,受用淨水以上要去供養。他說他吃的時候旁邊有人告訴他:「你不要供養。」嗯?那為什麼?他說:「晚上那個三寶不受供養。」你們說對不對呀?好,倒現在考考你們喔,考考你們喔!對呀!我們說那我們是出家人,僧團過了午以後不食的。你現在跑得去晚上喝牛奶,你去供養,是供好、還是不供好?他說對不對?這個讓你們好好地想一想,明天告訴你們。

所以在很多地方,的的確確在這個概念當中,我們並沒有弄清楚。所以沒有弄清楚,你只有一個,隨時隨地警惕自己,不要自己隨便開口,不要是隨便看了一點書,聽見了一點了,隨便亂開口。最好的辦法就是遇見這種情況,你應該思惟觀察一下,到底該怎麼做,那個時候你肯去學,你能夠慢慢、慢慢地深進。要不然的話,我們雖然哪自己在學佛,實際上弄了半天,始終在學我。所以真正皈依了以後,要學這個學處,要好好地學,要五年,要跟著一個非常精采的老師努力勤學。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就是你一定弄得開遮持犯最細微的地方,行持怎麼樣行持,為什麼原因;如果你弄不清楚的話,對不起,盡壽不離依止哦!我們現在是一竅不通,跑得去的話,就隨便這個亂蓋一通,這個很危險哪!在這個地方我是隨便一提。第三說,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

你一皈依了以後,你的行為就是從此以後正,因為你的行正,所以將來感的果一定美妙。然後呢你進至登到「正至善士數中」,的確所正確的依止的地方,真正的這些才是三世界當中對的、不錯的。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說「諸上善人」,那個時候,你從皈依開始就可以進入這個圈子。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

皈依了以後為「大師」——大師就是佛;「同梵行者」就是僧,這個僧,狹義地來說就是指四眾,廣義地來說如法行持者;乃至於其他「及於聖教淨信的諸天」,那個都是護持佛法的,他會愛念歡喜。

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

這樣,所以我常常說,平常我們常常說:「哎呀!不要得罪人、不要得罪人。」注意呀!當然你能不得罪,千萬不要得罪。可是萬一,尤其是我們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了以後,很多概念、很多行為呀,跟世俗上面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兩者當中,不能同時善巧處理的時候,你注意!你如果說顧全了不得罪人的話,那時候你得罪了佛菩薩跟諸天;反過來說,你如果不得罪佛菩薩諸天,你要得罪人。請問你們願意取哪一個?這個概念很重要!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再說一遍,當然最圓滿的辦法,你既上得諸佛菩薩諸天的歡喜,下面呢大家也歡喜,這個是最好。萬一兩者不可得兼的時候,你們要想一想,應該怎麼辦?這個地方順便一提。下面我們繼續看:

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天為什麼歡喜啊?他們看見你這麼皈依了以後,他們就說:「哎呀,好啊!我們所以生天是因為什麼?因為照著皈依,然後呢,如法修持成就了皈依,所以離開人間跑到這裡來。他們現在這樣的話,哎,也到我這個地方來了。」他們好歡喜啊!其實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大家弄得很好,看見有人來,大家好歡喜,自然而然的,就是一般狀態就是會如此,就是會如此。那麼還有一點,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個修羅啊,他常常跟那個這個天上的,大家打,大家打。所以如果天眾人越來越盛的話,欸,那個打起來,比較打勝的機會遠來得多,所以他很歡喜。所以你如果說成就皈依的話,天眾熾盛,如果你破壞的話是魔眾熾盛,就這樣一個道理,這是很清楚、很明白的。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點,你就了解了——是的,如果說你在世間,儘管剛才說的這個人世間也許這個規則不一樣,大家覺得:「哎呀,你這麼不相應!」但是你能夠隨順著三寶,你說:萬一我這種隨順了三寶,世間不同意;儘管得罪人,但是呢我卻使諸天歡喜。諸天歡喜的原因是什麼?你成就皈依,結果呢,你生天去了。請問:你願意走哪一個?世間最長不過是一百年,然後你如果能夠生了天,最起碼的四天王天的壽命相當於人間九百萬年哪!請問:你願意採哪一個?人間就算得罪了,一百年一直得罪人,我還是願意。得罪了一百年,我最起碼可以九百萬年享天福啊,何況還可以上三十三天哪!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喏、喏,喏!這個地方自己值得每一個人,大家來反省策勵一下。

三、皈依勝利——教授所出:手抄第 7 冊 P17 ~ 第 7 冊 P36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

說皈依了以後正式地進入佛門,這個叫內道了,這個時候算是佛弟子。他下面說,進入佛道內弟子,

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

真正地分別有很多種差別,有的人這樣說,有的人那樣說。可是根據現在這個地方的傳承,這個師承是那兩位,不管是阿底峽尊者以及寂靜論師,他們兩位判別這個內外道的差別,判別佛弟子的差別,都以皈依作為根據,說你有了皈依就算佛弟子,就進入內道,所以說「以有皈依而為判別」。

謂得歸依,乃至未捨。

你得到了皈依以後在你沒有捨棄之前,那是佛弟子。不過這個地方注意啊!「得」皈依。皈依的時候,你有一個得到的,得到了這個皈依,什麼東西?就是這個——得皈依體。到現在為止,你們只記著哦:皈依還有一個體。這個體的真正內涵,慢慢、慢慢地以後再來詳細告訴你們,這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好好地去學,一旦你得到了這個東西,那麼大家注意:你至少生天,如果是你想學淨土往生的話,一定往生,這個它的真正的內涵。所以下面很多地方講的、學的就是學這個東西,就是學這個東西。到現在開始學的也是學這個東西,前面學的還是學這個東西,還是學這個東西。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所以這一個就是最開始修學佛法的第一個條件——皈依,那麼皈依了算是佛弟子。那麼在目前我們能夠做到,能夠了解的這個皈依的體是什麼?就是你至心於三寶接受他——這個才是大師;「等」字,那個才是正確的方法,這個才是共同修習的助伴。這一個狀態,不是說聽聽、講講,而是從你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就這一點,就這一點。

那麼在這個地方呢,我們可以自己來反省一下,來反省一下。今天遭到一點點委屈了:嗯!被人家埋怨了幾聲,或者今天少獲得一點利養了,或者今天有一點點小小的病痛了。這個是什麼?苦,對不對?是呀!痛苦。現在碰見了這個痛苦以後,你怎麼辦呢?就是我們平常的一般的反應,這很清楚、很明白。受了委屈,然後呢或者跟他辯,乃至於跟他吵,或者你雖然沒辦法吵、辯的話,背後跑得去嘀咕,這是我們一般狀態,世間的常態都是如此,這樣。然後呢,你稍微少了或者什麼生了病,喔唷,趕快啊求神拜佛、找醫生買藥吃,這是一般世間常態,也是正常的。我們不是說修學佛法了以後不要這些哦!

這個時候注意的——為什麼要皈依?為什麼要皈依?以前容或不知道,現在我們了解了:哦!原來了解這個三界之內無非是苦,而真正能夠幫忙我們解決苦,從根拔起圓滿解決的是這個地方的,問題在這裡,皈依他,這個才是皈依的根本原因。然後呢因為你要脫苦,所以在這個理由之下找,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誰才是你皈依的對象呢?你要脫苦,他一定要什麼條件呢?根據這樣一路一路地上來了。假定你說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呢你能夠如理作意經常這樣去想的話,那時必然有一個什麼現象啊?你有苦你覺得:哎呀,這個苦呀,現在要找他問題才解決。對不對?是不是?必然地產生的結果。所以說這個皈依,如理的皈依跟平常的皈依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平常的皈依,完了以後皈依,你還是浮浮泛泛的,那個時候你們懂得了吧?儘管行相上面你是學佛啊,實際上學的什麼呀?跟佛是了不相干。現在你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的話,的確步步踏實。是嘛!就因為你有苦,所以要皈依;因為要皈依,所以找到的皈依的對象是三寶。現在這個苦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心目當中什麼?「哎呀,這個苦啊!」然後一心皈投於他。是的,被人家埋怨了幾句,你覺得很苦,那個時候你還是要去訴冤?跟誰去訴冤,跟佛去訴冤嘛,簡單哪!跟誰去訴冤?跟法去訴冤,跟僧去訴冤。這個就怕你不訴,你去訴就對了!

跟佛怎麼訴冤哪?南無阿彌陀佛。欸,對了!所以不管你遭到什麼事情,你自然而然哪只有一心念佛。你怎麼皈依法?皈依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以前會煩惱?就是錯誤不認識,現在我們不必說深談,最簡單的法告訴我們法是什麼?空,緣起。所以一切法的現起,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他假定說今天埋怨你,有理由,有理由當然總歸有原因,我錯了,埋怨我,我改呀!沒有理由,沒有理由他為什麼無緣無故?那以前一定是種下來什麼惡因,今天還了他,好高興,還了是無債一身輕。對呀!所以這個,這個時候就唯恐你不跟法訴冤。如果跟這些行持相應的叫什?叫僧呀!然後你去訴冤,那個人告訴你,喏、喏、喏,這個道理。啊,你懂得了,真感謝啊!是不是要這樣啊?必然的結果啊!

然後呢,如果你生了病了,啊!說世間本來一無可取呀,然後呢最後結果是必定是老病死,病是死因,現在要死了,趕快多念幾聲皈依,然後到極樂世界可以品位高升。那醫生要來找你,說不定你還不願意,醫好了以後讓我多在這個娑婆世界多留幾天,這苦不堪言,不要、不要!除非說你有大利益,為了一些利益,現在我一忍,一時不能放掉那些。假定說你這個皈依是至心的話,是不是會必然產生這個結果?對呀!所以這個地方就說「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當然現在這個是理解了道理必然結果,現在的的確確地普通一般人是有兩種狀態,有一種是以理智為強盛的人,有一種是情緒感情為強盛的人。那麼理智強盛的人,是,剛才這個道理容易了解,他進來通常也會從這個地方進來的,所以進來了以後,他又善於利用他的理智很容易得到這個。感情來的,他就不一定這樣的,他覺得:哎呀,皈依好啊!他也跟著去皈依。這假定你的的確確能夠做到至心皈依,到那個時候也是一樣,碰見什麼事情,反正就像人受了委屈了,沒有辦法去訴,跑到媽媽身邊哭哭啼啼地訴,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你如果有受了這個,你還是跑到大殿上面,哪怕你流著眼淚說:「唉呀,阿彌陀佛,我受了委屈了,阿彌陀佛。」你還是會多念幾聲佛。所以這個時候注意哦:「至心」兩個字,「於三寶所受為大師」,你真正地從內心深處接受它了。這個靠什麼力量?靠思惟。

所以我現在常常提醒大家,這個人身的最佳的寶貝什麼?思惟。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癡癡呆呆站在那裡,欸,腦筋也不要動,聽說念佛好,哎呀!最好希望趕快念一個佛,關在個山裡面,念它個三聲,然後就往生了。實際上我這是過分強調了一點,當然不至於如此了,我這是特別說明,現在有太多人就是這個情況。是的,他是感受到世間的痛苦,本來這是很好的現象,他也了解了佛法,是件很好的事情,那個時候他應該怎麼辦啊?善巧地找到善知識,或者了解這個怎麼樣行持,然後努力運用他現在暇滿人身難得的這個寶貝,這麼如理如法地思惟,他結果啊心心念念自然而然一直在這個上頭,正行也是,助行也是。這一點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所以我剛才這個話,你們千萬要了解,要了解念佛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法門,但是不得善巧的結果,就像現在這個流弊叢生。這個地方順便一提,順便一提,順便一提。

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管你做什麼好事——做壞事更不談,做好事都不能算佛弟子。所以這個地方,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佛弟子什麼?「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那個時候你皈依,得皈依體。然後你起心動念有一個特別的一個狀態——依體起用。我們現在不必在這個文字上面轉,實際上的狀態呢?等到你真正至心皈依了,你動一件事情,哎喲,你想到這個佛菩薩要我這樣做的,我該怎麼做!隨便動一個念頭,欸,我覺得已經這個樣的,我要這樣做!你自然而然會這樣的,自然而然你就會這樣的。

譬如說我們現在今天剃了頭,穿了這件衣服了,你忘記掉說,一看:哎呀,不行!我現在穿了這件衣服了。尤其剛剛開始換那件衣服的人,可能你們有這個經驗。有的時候你歡喜跑出去,一想,你看看這件衣服,不、不、不,以前可以做的現在不會做了,對不對?為什麼呀?那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現在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自然而然很多事情隨時起心動念,覺得:「欸!不對、不對,現在要這樣了!」內心上面自然有這種力量。所以用這個東西用在戒上面,叫防非止惡;用在皈依上面的話,那個時候你的起心動念,一心就歸投依靠,以三寶告訴我們的方式為你行事的準則。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算!不管你做什麼善事,嘿嘿,不是佛弟子,這樣。因為不是佛弟子,它的好處就得不到,差別這麼個大法!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

第一個得到,得到這個皈依,然後更進一步受戒。「律儀」就是戒,這個一切的律儀,一切的戒。這個律儀有一點哦——戒善,換句話說,得到了這個東西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所有一切的律儀戒法的這個好處,都依皈依而起。所以平常我們不管受什麼,三皈依固然是,五戒,乃至八關齋戒,沙彌、沙彌尼戒,然後比丘、菩薩一切戒,都是正得體的時候在三皈依的時候,都在三皈依的時候,就是這個。

《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

《俱舍論》、《歸依七十論》都這麼說——一切律儀的根本。那麼「近事」就是平常我們說優婆塞、優婆夷,親近三寶,承事如來的。那個剛開始的時候,皈依三寶,這個就是所有一切律的根本。這個八律儀就是五戒,然後呢八關齋戒,然後呢上面一樣一樣東西,這個根本都在這裡。

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這個皈依,所以這個「堅固涅槃意樂」。涅槃是什麼?就是寂滅,究竟解脫一切問題。這個究竟解脫一切問題的最開始,從哪裡開始?皈依開始,皈依開始。現在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為隨時我們體驗到:為什麼要皈依?因為了解世間是苦。所以涅槃是什麼?苦的究竟寂滅位嘛,就這麼清楚,如此因就感得如此果啊!由於你這樣的內心這樣的一個意樂,內心認識這個好樂,然後呢你一步一步努力要去獲得,獲得嘛當然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就是受的律儀,這個一切律儀。由於受了這個律儀,律儀的戒體得到了,這個戒體就是根本,從這個根本上面,所以五分法身戒為基礎,戒而得定、而得慧、而解脫、解脫知見,這樣來的。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個好啊!這麼個好!所以想想看這個皈依的福,的的確確無法衡量地大呀!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

前面以前積的業障,由於皈依了以後減輕,乃至於徹底地消除。

《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

那麼這個《集學論》上面,來說明這個皈依的好處能淨罪障的時候,它說:應該把這個譬喻來說明,什麼?生豬因緣說為譬喻。下面這個公案,我來說一下,也唸一遍。

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徹底淨除。)

這個皈依生天因緣是這樣。有一個天人,有一本經叫《羯摩那法天子因緣經》還是不曉得是什麼經,他是一個天子。那麼天子臨終的時候五衰相現,什麼是「五衰相」呢?就是天人平常的時候衣服向來不髒的,到快死的時候,他衣服髒了。然後呢他身上的這個花,尤其是頭上面這個花,平常那花一直都是鮮花,從來不會枯萎的,到那個時候頭上的花會枯萎了。還有呢身上面他不會髒、不會有味道的,到那個時候他身上面又髒、又有味道,有的地方說,身上有威光或者是威光失去了,總之身上面的特質,由善而變惡了。還有呢他平常不出汗,他那個腋下會出汗。還有最後第五個,就不樂本座,他本來坐在那天子座上很歡喜,到那個時候,他坐立不安了。當這個五衰相現的時候,那快要死了,就相當於人那個必死之症,患了這個癌症了,那快死了。

所以天子一犯了那個五衰相,他就曉得要死了。那個天上的人,他是有天眼通的。哎呀!他要死了,憂愁大苦,但是他曉得這個死是無法避免的,他要看看死了以後到哪裡去,萬一死了之後,還再生天,那還勉強可以。結果一看哪!墮落豬當中,唉!你不要說墮天上到豬當中,我們叫人間到你墮豬當中你受得了嗎?絕對受不了啊,絕對受不了!不要說變成個豬,現在叫我們跑到那個豬住的地方去,在那兒住一天,我們實在受不了,我想沒有一個人受得了,對不對?何況是你天上面。唉!他大苦惱,然後到處去求,求那個大力諸天,誰也沒有辦法,怎麼求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最後那時正好佛出世,有一個天,說:「欸!對了、對了,現在佛出世,他是三界一切智人,人天導師,唯有他曉得,你只有去問他,他能幫忙你。」那麼後來就請求那個佛,佛就告訴他——皈依,你只要皈依就不墮落,然後呢跟他說種種的皈依的好處。所以它下面這個偈,「若有皈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就是這個《羯摩那法天子經》當中的一個偈子。所以他聽見了很歡喜,然後至心皈依,過了幾天果然死了,果然死了。然後呢死了以後,完了以後,他有沒有墮落?沒有墮落,又繼續生天。

這段因緣,這段公案,你們可以看看,這是千真萬確。所以皈依這個福不得了啊!他本來要墮落畜生了,那何等嚴重,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解決的。欸!你只要皈依。注意哦!前面一再說的,皈依是什麼?要得皈依體,不要說我也皈依了,我這個皈依是相應不相應,這是大成問題,這個是才是我們真正要檢查、檢點的地方。那麼現在休息一下。

所以說有這個因緣,你看這麼個好呀!第三能夠皈依,得到這麼好處,可以得到好處。實際上他那個生天,還是算起來很小的,很小的,生天算什麼!我們要跳出三界輪迴的,也都從皈依上面得到的呀!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

前面說得很清楚。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

不管人非人都不能為難。

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很多人遇見了不如意的、恐怖的事情,於是總歸找一個依靠。他依靠什麼?山林、園囿,皈依所供的樹木等等,各式各樣的。這個的確,任何人碰到了苦惱不如意總歸去找,就是不一定找到人嘛,我們也……不一定找到皈依這些事情嘛,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啦!有的人跑到求神賣卜,算命先生,或者我們找這個、找那個,這個都是。所有的這些東西,「其歸非尊勝」,並不是殊勝、並不正確、也並不尊貴。「其歸非第一」,這個真正要皈依的只有這一個,這是唯一獨一的,所以除了這個以外都不對。因為他所皈依的,「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因為他所依的地方,不是第一,是錯誤的他自己本身,所以雖然去皈依了,他的苦惱解決不了。反過來,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

那麼你能夠皈依三寶,由於這個曉得真正的苦樂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何在,然後你了解了這個才能夠超越這個痛苦。超越這個痛苦所行的就是道——八支聖道,道諦,然後呢得到涅槃滅諦的快樂,這個是真正皈依之處,能解決一切眾苦的。

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

而這個要曉得,這個是什麼?以智慧,只有智慧才能夠真正如理如實地找到正皈依處,而得到好處,皈依這個「四聖諦理」。這個既尊又勝,這個「尊」是尊貴,這是三界之內唯一真正尊貴的。因為這是實在的、不虛假的,這是殊勝的,平常的時候都庸俗的,那麼這個才是真正第一的,是唯一的也是。由於你皈依了這個,一切痛苦解決了,一切痛苦解決了!

前面說人與非人不能為難,關於這個我們說,你皈依了三寶以後,他馬上就有護法神來護持你。哦,說我們說:「那麼非人不能為難,人怎麼皈依了以後不能為難?我們就看見很多事實,皈依了以後,人還來為難我啊!」這一點要解釋一下,這一點要解釋一下。這個誤會,我們了解佛法裡面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法則,你真實地了解,人沒有一個人能害你,只有你自己!真正能害你的是什麼?就是你的無明,你不了解這個無明的行相,跟著境界轉了,害了,害了!所以假定你了解了一切因果法則,人家來害你,欸,那個時候你就想想看,他為什麼害你?如果說你有了傷害他的原因,他害你,當然嘛,應該的,還啦!就是剛才說這個道理。所以你正確地了解的話,的的確確——而這個唯一的辦法,靠什麼?靠皈依三寶,如理如量地了解這個道理,問題就解決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當然啦!人都不能為難你,何況是非人?三界之內的的確確人是最強。

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

這裡有一個譬喻,這個譬喻我也不知道。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

不管你想什麼,由於皈依都能夠成就。不管你做什麼如法的事情,你先供養皈依了三寶,然後祈求的話,很容易成就。當然你皈依了三寶以後,你所想的事情一定如法;其實你就是不如法,它一樣地也成就,一樣地成就。就這麼有這麼一個公案,我這個地方說一下。說有一個沙彌到龍宮裡面去應供,到龍宮裡面去應供。平常啊……不,有一個羅漢。那麼這個羅漢去的時候,他有一個弟子,那個向來就是他自己去,不帶這個沙彌去。後來有一次,那個沙彌他附在那個他師父的上面,得到了一點龍宮的餘食,哎呀!他覺得龍宮這麼好啊,他就想要奪這個龍宮的一切。所以他認真地持戒,認真地供養,然後發願,最後這個沙彌果然如他所願,變成一個強力的龍王,跑到那個龍宮裡面,把原來這個龍王都殺掉了,就是這樣。這個惡願尚且成功,何況善願!你只要如法地去做,一定可以得到。那麼這是第八,

八速能成佛者,

這個最究竟的。

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

像經上面說,因為你有淨信心,所以能夠斷無暇。斷了無暇,就能修行,能夠修行遇殊勝皈依的地方,學了殊勝的道,當然這樣上去了成佛。成佛的話——啊!一切問題都解決,什麼好處都得到,這上面那個根本也就是都是次要的了。

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前面這個道理,你經常去憶念思惟,因為你經過了憶念思惟以後,那時候發現,啊!原來你要求的一切的好處,原來都在裡頭,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勤勤懇懇地皈依。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有個好處呀,啊,就是難捨啊!結果呢如果說你能夠如理如量思惟、觀察,你就發現一切的好處原來——嘿,都要皈依三寶才得到。眼前這個好處實在是小得不能再小,而且貪了這麼一點小小的便宜,這個大好處都損失了。所以他並不教你真正地捨棄,他恰恰相反,要讓你得到大好處。

所以有很多人,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我覺得這些人真沒有出息。要捨不得,要捨不得大的!眼前一點點小的東西覺得捨不得——我覺得不在乎,我捨不得是什麼?三千大千世界,我捨不得淨土,我捨不得是華藏,這個才是我捨不得的地方。你有種!然後你真正能夠這樣捨不得,你一定得到。那個都得到了,這一點點,唉,送給你都不要,這個是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了解它殊勝的好處。你得到了這麼大的好處,啊,那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沒有問題了。所以為什麼他告訴我們,我們要多思惟觀察啊,就這樣。平常一點點小小的好處被人家擋住了,喔唷,大發脾氣!現在這麼大的好處,人家怎麼搶也搶不去,就等在那裡呀!所以我說真沒有出息呀,我們要做一個真正有出息的人,這樣才好!

這是第五,我曉得了殊勝的利益,以後那個就容易了。所以常常說:「哎呀,這個怎麼念佛才好啊!」簡單!你只要曉得,喏,這個有這麼大的好處,你真正曉得了以後,唉!這念佛真容易,教你不念佛都做不到。這個道理現在大家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做不到呢?這個答案,暫時停一下,你們好好地去想,好好地去想。想不出來,來問我,我再來告訴你。如果你想出來,你不妨問問我看看,想對、想錯?我也不一定知道,但是至少我曉得那個經論上面,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可以把這個完整的指示教授,指出來告訴你。

壹、總覽皈依的 16 種好處(勝利):

一、相宗——攝分所出勝利

(一) 初四聚:
1.獲廣大福、2.獲大歡喜、3.獲三摩地、4.獲大清淨。

(二) 第二四聚:
5.具大守護、6.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7.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8.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

二、性宗——教授所出勝利
9.得入內道佛弟子、10.成一切律儀所依處、11.先集業障輕微滅盡、12.積廣大福、13.不墮惡趣、14.人與非人不能為難、15.隨一切想悉當成辦、16.速能成佛。

貳、日常老和尚開示皈依勝利的段落:

一、《廣論》原文 P113-LL5 ~ P115-L8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攝分〉所出勝利,教授所出勝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獲三摩地,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

二、皈依勝利——攝分所出:

手抄第 6 冊 P282 ~ 第 7 冊 P16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攝分〉所出勝利,教授所出勝利。

再下面呢,由於我們了解皈依三寶了以後的殊勝的利益,這個了解了以後,自然而然我們一切時處——那麼這個一切時很籠統,現在在這個地方分為晝夜,那麼白天說晝三時,晚上又夜三時,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那麼這個裡邊也可以說,不管是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張開眼睛來腦筋清醒固然是,睡覺的時候,心裡面還在那兒一心一意地皈依,勤勤懇懇地修習。那麼這個裡邊又分兩部分,一個是〈攝分〉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殊勝利益,一個是教授當中告訴我們的;換句話,一個是相宗,一個是性宗。

初中有二四聚。

那麼這個〈攝分〉當中,相宗從兩方面來說,每一個地方分四個子目。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

這第一個,你皈依了三寶可以獲到非常廣大的福德、福報。那麼引經上面說,

「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

佛、法、僧這三樣東西,都是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可以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呢,就它的質來說,那就不是我們現在的心識所能夠思議得到,換句話說,它的確是非常地深微;就它的量來說,不可思議呀,那是大得我們無法想像的!所以不管就它的質,不管就它的量、就它的性、就它的相,那三寶的意義那真是不得了!你怎麼跟它相應呢?嘿,「諸信」,如果說你能夠相信它的話,那個信——從我們浮浮泛泛,哎,說:「我相信三寶。」哪怕你這麼浮浮泛泛,就有產生絕大的功效。這個數學上面有這麼一個公式,任何一個大小的數字,跟那個無窮大一乘,結果總是無窮大。你拿一乘無窮大也是無窮大,用一百萬、一千萬、一億、十億,不管多大的數字乘那個無窮大,還是無窮大。因為那個三寶的功德就有這麼大的不可思議,所以你沾上一點就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信心真不可思議!不過,當然就我們感受到的方面來說的話,那完全要看我們的信心的差別,我們信心越純,那麼你所得到的越純。所以三寶方面固然不可思議,然後你能信三寶的信心,它也不可思議;如果這個兩個相應的話,你得到的異熟果報,那也是不可思議。以前我們曾經舉過不少公案,都是這個,等一下下面還要說。這個是經上面,那麼論上面呢?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說你假定信得過三寶而去皈依的話,這個福德大得不得了,這個福德假定有樣子、有形色可以衡量的話,啊!那這簡直是大得無法想像地大,無法想像地大。平常我們任何一樣東西要有容器去裝,譬如說我們一張檯子,或者一樣東西裝在這個屋子裡面,然後呢,我們麥子裝在我們一個袋子裡邊。現在你皈依的這個福德假定拿一樣東西裝,拿什麼?就是拿我們這個三界,換句話三千大千世界,拿三千大千世界作為容器,來裝我們皈依所得到的福報——嘿!對不起,根本裝不下。啊,根本裝不下!換句話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小得一點點,皈依的福報不曉得多大,你看看這個皈依的福有這麼大喲!就像什麼呀?說這一個皈依的福就像大海水這麼多,你現在要拿這個小小的手捧一捧,那個捧能衡量這個大海的水嗎?無法去衡量它,這樣。所以這個皈依福報有這麼個大法!

說到這裡,我們容或有懷疑說:「是啊,我們都皈依了,我們怎麼好像沒有這麼大的福報啊?」是,我們名字上面說是皈依了,真實皈依了沒有?這個大成問題。所以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個——皈依也要得皈依之體。假定你真正的皈依做到了,而你現在又是……平常你皈依做到了,你生天,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很容易的事情。如果說你皈依是皈依阿彌陀佛,一心皈投的話,你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根本就是超脫三界輪迴,啊!這個是超脫輪迴,是不得了的事情。這個福之大,你想想看,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怎麼能容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單單皈依就有這麼大。

前面我們已經一路上面學過來,好幾位同修都說:「啊!原來皈依還有這個道理啊,真是聞所未聞!」喏!實際上呢,真正的皈依就是如此,就是如此!那個同學所以說聞所未聞的話,也說明了我們以前說皈依、皈依啊,只是開始說學步,種一點善根,慢慢地一步一步上來,真實的皈依乃至尚未了解。了解都不了解,你就能夠真實皈依了嗎?所以如果你正確了解,如理皈依,正得皈依之體的話,確實千真萬確,可以得到這麼大的福報。

二獲大歡喜者,

這個我們說:有了福報嘛當然歡喜。欸,不一定喔!有很多人,你看他很有福氣,又有財,子孫滿堂,又有地位名譽,他就苦苦惱惱得很欸,他不一定歡喜。它現在這個地方,還不但你有福,還有歡喜。先引經論上面:

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

說假定我們哪,「日夜」,就是平常一切時處,能夠隨順著三寶,去憶念三寶——佛,了解了佛的種種的殊勝,然後你真實如法如理去皈依的話,這個好處,這就是我們人所得到的。這個話要解釋一下,我們才能了解。你要曉得,人的真正殊勝之處在什麼地方?在三界之內,為什麼初機修學唯一的只有在人道當中,原因何在?人有一樣東西特別強盛——思,思惟、思心所。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有什麼功效?這個要說明一下。平常我們一切的有情,一切的有情都同樣具足的幾樣東西,說六根。同樣六根——當然無色界那個色法不存在,那麼上界的容或有一些東西,因為在定當中,乃至於譬如說有很多特別的地方。就一般來說起來,眼根所對——眼所見,耳所聞,然後呢鼻、舌、身種種,當對了這個境界以後,馬上緊跟著這個意識,所謂「五俱意識」跟著它一起來了。所以平常我們這個心裡邊的,一直隨著這個五根轉,而這個情況是非常粗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那個心力啊,一直跟著外面在轉,跟著外面在轉。

那麼,因為你跟著外面轉的話,你始終在一種被動的狀態當中,你沒有辦法從這個外相的事相上面,更深一層透過這個事相的表面,認識這個裡邊深一層的意義。要什麼情況之下才行呢?就是說你必定要把這個意識,從外面的五根上面把它收回來,收回來,不被這個外境轉。那個時候,你這個意識能夠再集中起來,貫注在你所觀察思惟的這樣事情上頭。我現在隨便舉一個例子,很簡單。譬如叫你去念書,叫你去念書,你正要念得好的時候,平常我們一般來說,外面吵了,或者有人打攪你了,那個時候你念書念不好。為什麼?喏!因為耳根所對不行耶,對不對?就是這樣。還有呢,就是你心裡面有很多所好樂的事情,有一樣東西很難放的事情擺在這裡,就是外面的境引著你,你必定要把這個拿掉了以後,然後呢你把你的意識貫注在這個地方去,然後你才能夠深入。

所以,現在關於前面所說的這個道理,我們已經體會到一件事情——都是什麼?都要經過思惟觀察。這個時候必定把這個意識,從那個外境上面要拿回來,貫注在這個裡頭去,貫注在這個裡頭去。然後你能夠如理如量地去思惟,思惟了以後,跟這個法相應的種種的內涵,你才能夠體會得到,體會得到。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所謂「隨念」等等,都是這樣的。

然後你去想:啊,這個世間哪,雖然表相上面看起來是那麼快樂、這麼好,實際上,唉!這個是虛假的。表相上面好像是一年又一年,天增歲月人增壽,可是實際上的內涵,天是增了歲月,人在減壽。你才能夠從那個表相上面,進入這個事相的內涵去。然後你經過了這個思惟觀察,得出來這個結果說:啊!現在你要皈依,這是唯一可靠之處。如果你能夠這樣思惟的話,那個時候你會發現一個什麼事實?覺得:唉呀!以前都被這個外相所騙,所以種種的痛苦由此產生。現在不!啊,現在這個外相是騙不了你了,所以你不再被牽著鼻子走。因為你被牽著鼻子走,所以產生種種的苦惱。現在呢,你當下得到解脫,一切自由自在的,自己可以把握得住。那麼這個情況之下,你會有一個什麼感受說:啊!本來為著環境轉是煩煩惱惱,現在呢由於這樣的話,你不被它轉,當下不再煩惱,得到清涼、得到自在、得到解脫,這豈不是歡喜嗎?

所以你如果說,真正地能夠這樣的話,那內心當中的的確確,到那個時候有一種歡喜,這個歡喜叫作什麼?法喜,法喜。其實我們不必這麼深談啦!就說念佛,說:「喲!這個世間這麼可怕啊,現在到極樂世界呀,這麼快樂啊!」然後你能夠這樣想的話,你只要如理如法地去想,的的確確這個內在就讓你感到太多歡喜。在座的好幾位同修,已經透過了佛法告訴我們的道理,如理去思惟以後,欸!發現以前這種苦苦惱惱的事情,現在整個地就轉過來了。那用這麼一點點哪,就會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所以他不但得到福,而且可以得到歡喜。那你想,我們現在對這個佛法真是可以說皮毛一點點哪,已經這樣歡喜,你將來深入真正能體會到的話,這個歡喜真是無量無邊地多啊!

於餘二寶亦如是說。

其他的法、僧也是這樣。

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

想:哎呀,說:「好呀!以前因為不認識,一直錯了,結果是越走越錯呀!現在真正的這個正確的該皈依、可皈依、應皈依。啊!這實在好。」然後你能夠這樣地作意思惟的話,這個歡喜增長,這個歡喜增長!平常,就像我們以前做錯了,自己還覺得做對,忽然之間發現:「哎呀!以前上了當了。」到那時候,你覺得:「哎!我這下不上當了真好。」然後你繼續努力地,你發現不上當的好處又來了,當然你越想越走是越歡喜。那麼第三呢,

獲三摩地,

還有呢能夠得定。要曉得這個因為歡喜就容易得定,為什麼原因?要曉得定這個東西,它必定要是內心很寧靜的,假如你心裡面一天到晚煩煩躁躁,你能得定嗎?當然不行。所以他一定粗猛的煩惱解脫了,然後跟法相應了,在那種歡喜的狀態當中,歡喜的心情通常心是比較寧靜。然後呢你在那個時候,從這個基礎上面更進入,就得定;由於定就得慧,由於慧就得解脫,得了解脫——說「清淨」,所以第四:

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就是這樣,那麼這四個。那麼另外一點呢,這四個的程序我們要了解。第一個,你皈依的時候得到的福,這個就是我們的資糧。然後呢你根據著這個資糧,然後你善根增長,如理思惟,能夠跟著它去做的話,處處地方照著去做的話,你內心上面跟它相應了。相應的正確的內涵是什麼?欸!那就是你不再跟煩惱相應,於是啊,這個時候的的確確不再造惡業、增長善業,這個是剛開始,屬於戒學範圍。所以這個情況之下,你的內心上面,自然可以得到戒相應的這種調伏粗猛煩惱,獲得煩惱息滅的清涼,得到內心上面的浮淺的歡喜,由此深入定、慧而得解脫。所以這個四個,還有這樣的一個必然的次第在。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

所有的錯誤的、邪執的這種觀點,「勝解」就是以前那種觀點。這種觀點,不但是說皈依世間這種大自在天、邪神等等,就是現在我們世間,很多。其實我們極大部分,這個人都是在世間的行相當中。其實世間的相……前面一再說,我們並不是把世間的東西不要。而是說為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把世間的很多概念,像醫生,普通世間的貿易,由在家人作為我們存活的這個幫助,幫助的條件,這個可以的,也是應該的,但是絕對不是以這個為主!所以通常情況之下,譬如說,它這個概念跟佛法告訴我們的概念有矛盾衝突的地方,我們一定採取佛法的概念,不再照世間的,不再照世間的。這一點特別注意!不是說不要它們的。

譬如說我們現在常常去看醫生,醫生說:「哎呀,你這樣不好,信了佛吃素沒營養啊!」對不起,那不管!他除了這個以外,叫你用什麼藥,你一定聽他的,怎麼個吃法可以;可是假定你吃了素說,他叫你要吃肉,那你不聽他。當然你還沒有持齋之前,那沒什麼關係,這個要注意啊!這個要注意。所以這個地方的所謂「邪勝解障」的內涵,就是凡是跟三寶不相應的、違背的所有這個東西,你自然而然信得過三寶的關係,你自然而然去把它拿掉了,絕不成其為障礙。要不然你總歸會這樣的:哎喲!這個東西等一下沒有營養,不行、不行,所以你不要去;這個又是這樣,又不要去。那就錯了!所以現在呢,在這麼一來的話,慢慢輕微,乃至於永遠滅盡。

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

以前在沒有正確認識之前,那你所信的以及你所了解的,都是什麼?「惡師、惡法、惡友」。師,現在轉過來,就是我們的大師——佛;法,就是旁邊的人告訴我們方法,現在是正法;惡友。就是由於前面這種力量造的惡業,現在因為你歸憑了三寶改過來了,漸漸輕微乃至於得清淨,乃至於得清淨。關於這一點,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哦!我們現在在學習當中,所以隨時要警惕自己,我們的的確確很多見解當中,對三寶還並不認識。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仍舊是什麼?仍舊這種惡法在腦筋裡面,仍舊這種邪勝解。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問我,他說他晚上吃牛奶供養,應該不應該供養?我說:「應該啊!」可是他有人告訴他,他說:因為昨天我們不是剛講過嘛,說這個隨便吃什麼,受用淨水以上要去供養。他說他吃的時候旁邊有人告訴他:「你不要供養。」嗯?那為什麼?他說:「晚上那個三寶不受供養。」你們說對不對呀?好,倒現在考考你們喔,考考你們喔!對呀!我們說那我們是出家人,僧團過了午以後不食的。你現在跑得去晚上喝牛奶,你去供養,是供好、還是不供好?他說對不對?這個讓你們好好地想一想,明天告訴你們。

所以在很多地方,的的確確在這個概念當中,我們並沒有弄清楚。所以沒有弄清楚,你只有一個,隨時隨地警惕自己,不要自己隨便開口,不要是隨便看了一點書,聽見了一點了,隨便亂開口。最好的辦法就是遇見這種情況,你應該思惟觀察一下,到底該怎麼做,那個時候你肯去學,你能夠慢慢、慢慢地深進。要不然的話,我們雖然哪自己在學佛,實際上弄了半天,始終在學我。所以真正皈依了以後,要學這個學處,要好好地學,要五年,要跟著一個非常精采的老師努力勤學。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就是你一定弄得開遮持犯最細微的地方,行持怎麼樣行持,為什麼原因;如果你弄不清楚的話,對不起,盡壽不離依止哦!我們現在是一竅不通,跑得去的話,就隨便這個亂蓋一通,這個很危險哪!在這個地方我是隨便一提。第三說,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

你一皈依了以後,你的行為就是從此以後正,因為你的行正,所以將來感的果一定美妙。然後呢你進至登到「正至善士數中」,的確所正確的依止的地方,真正的這些才是三世界當中對的、不錯的。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說「諸上善人」,那個時候,你從皈依開始就可以進入這個圈子。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

皈依了以後為「大師」——大師就是佛;「同梵行者」就是僧,這個僧,狹義地來說就是指四眾,廣義地來說如法行持者;乃至於其他「及於聖教淨信的諸天」,那個都是護持佛法的,他會愛念歡喜。

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

這樣,所以我常常說,平常我們常常說:「哎呀!不要得罪人、不要得罪人。」注意呀!當然你能不得罪,千萬不要得罪。可是萬一,尤其是我們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了以後,很多概念、很多行為呀,跟世俗上面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兩者當中,不能同時善巧處理的時候,你注意!你如果說顧全了不得罪人的話,那時候你得罪了佛菩薩跟諸天;反過來說,你如果不得罪佛菩薩諸天,你要得罪人。請問你們願意取哪一個?這個概念很重要!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再說一遍,當然最圓滿的辦法,你既上得諸佛菩薩諸天的歡喜,下面呢大家也歡喜,這個是最好。萬一兩者不可得兼的時候,你們要想一想,應該怎麼辦?這個地方順便一提。下面我們繼續看:

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天為什麼歡喜啊?他們看見你這麼皈依了以後,他們就說:「哎呀,好啊!我們所以生天是因為什麼?因為照著皈依,然後呢,如法修持成就了皈依,所以離開人間跑到這裡來。他們現在這樣的話,哎,也到我這個地方來了。」他們好歡喜啊!其實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大家弄得很好,看見有人來,大家好歡喜,自然而然的,就是一般狀態就是會如此,就是會如此。那麼還有一點,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個修羅啊,他常常跟那個這個天上的,大家打,大家打。所以如果天眾人越來越盛的話,欸,那個打起來,比較打勝的機會遠來得多,所以他很歡喜。所以你如果說成就皈依的話,天眾熾盛,如果你破壞的話是魔眾熾盛,就這樣一個道理,這是很清楚、很明白的。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點,你就了解了——是的,如果說你在世間,儘管剛才說的這個人世間也許這個規則不一樣,大家覺得:「哎呀,你這麼不相應!」但是你能夠隨順著三寶,你說:萬一我這種隨順了三寶,世間不同意;儘管得罪人,但是呢我卻使諸天歡喜。諸天歡喜的原因是什麼?你成就皈依,結果呢,你生天去了。請問:你願意走哪一個?世間最長不過是一百年,然後你如果能夠生了天,最起碼的四天王天的壽命相當於人間九百萬年哪!請問:你願意採哪一個?人間就算得罪了,一百年一直得罪人,我還是願意。得罪了一百年,我最起碼可以九百萬年享天福啊,何況還可以上三十三天哪!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喏、喏,喏!這個地方自己值得每一個人,大家來反省策勵一下。

三、皈依勝利——教授所出:

手抄第 7 冊 P17 ~ 第 7 冊 P36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

說皈依了以後正式地進入佛門,這個叫內道了,這個時候算是佛弟子。他下面說,進入佛道內弟子,

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

真正地分別有很多種差別,有的人這樣說,有的人那樣說。可是根據現在這個地方的傳承,這個師承是那兩位,不管是阿底峽尊者以及寂靜論師,他們兩位判別這個內外道的差別,判別佛弟子的差別,都以皈依作為根據,說你有了皈依就算佛弟子,就進入內道,所以說「以有皈依而為判別」。

謂得歸依,乃至未捨。

你得到了皈依以後在你沒有捨棄之前,那是佛弟子。不過這個地方注意啊!「得」皈依。皈依的時候,你有一個得到的,得到了這個皈依,什麼東西?就是這個——得皈依體。到現在為止,你們只記著哦:皈依還有一個體。這個體的真正內涵,慢慢、慢慢地以後再來詳細告訴你們,這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好好地去學,一旦你得到了這個東西,那麼大家注意:你至少生天,如果是你想學淨土往生的話,一定往生,這個它的真正的內涵。所以下面很多地方講的、學的就是學這個東西,就是學這個東西。到現在開始學的也是學這個東西,前面學的還是學這個東西,還是學這個東西。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所以這一個就是最開始修學佛法的第一個條件——皈依,那麼皈依了算是佛弟子。那麼在目前我們能夠做到,能夠了解的這個皈依的體是什麼?就是你至心於三寶接受他——這個才是大師;「等」字,那個才是正確的方法,這個才是共同修習的助伴。這一個狀態,不是說聽聽、講講,而是從你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就這一點,就這一點。

那麼在這個地方呢,我們可以自己來反省一下,來反省一下。今天遭到一點點委屈了:嗯!被人家埋怨了幾聲,或者今天少獲得一點利養了,或者今天有一點點小小的病痛了。這個是什麼?苦,對不對?是呀!痛苦。現在碰見了這個痛苦以後,你怎麼辦呢?就是我們平常的一般的反應,這很清楚、很明白。受了委屈,然後呢或者跟他辯,乃至於跟他吵,或者你雖然沒辦法吵、辯的話,背後跑得去嘀咕,這是我們一般狀態,世間的常態都是如此,這樣。然後呢,你稍微少了或者什麼生了病,喔唷,趕快啊求神拜佛、找醫生買藥吃,這是一般世間常態,也是正常的。我們不是說修學佛法了以後不要這些哦!

這個時候注意的——為什麼要皈依?為什麼要皈依?以前容或不知道,現在我們了解了:哦!原來了解這個三界之內無非是苦,而真正能夠幫忙我們解決苦,從根拔起圓滿解決的是這個地方的,問題在這裡,皈依他,這個才是皈依的根本原因。然後呢因為你要脫苦,所以在這個理由之下找,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誰才是你皈依的對象呢?你要脫苦,他一定要什麼條件呢?根據這樣一路一路地上來了。假定你說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呢你能夠如理作意經常這樣去想的話,那時必然有一個什麼現象啊?你有苦你覺得:哎呀,這個苦呀,現在要找他問題才解決。對不對?是不是?必然地產生的結果。所以說這個皈依,如理的皈依跟平常的皈依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平常的皈依,完了以後皈依,你還是浮浮泛泛的,那個時候你們懂得了吧?儘管行相上面你是學佛啊,實際上學的什麼呀?跟佛是了不相干。現在你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的話,的確步步踏實。是嘛!就因為你有苦,所以要皈依;因為要皈依,所以找到的皈依的對象是三寶。現在這個苦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心目當中什麼?「哎呀,這個苦啊!」然後一心皈投於他。是的,被人家埋怨了幾句,你覺得很苦,那個時候你還是要去訴冤?跟誰去訴冤,跟佛去訴冤嘛,簡單哪!跟誰去訴冤?跟法去訴冤,跟僧去訴冤。這個就怕你不訴,你去訴就對了!

跟佛怎麼訴冤哪?南無阿彌陀佛。欸,對了!所以不管你遭到什麼事情,你自然而然哪只有一心念佛。你怎麼皈依法?皈依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以前會煩惱?就是錯誤不認識,現在我們不必說深談,最簡單的法告訴我們法是什麼?空,緣起。所以一切法的現起,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他假定說今天埋怨你,有理由,有理由當然總歸有原因,我錯了,埋怨我,我改呀!沒有理由,沒有理由他為什麼無緣無故?那以前一定是種下來什麼惡因,今天還了他,好高興,還了是無債一身輕。對呀!所以這個,這個時候就唯恐你不跟法訴冤。如果跟這些行持相應的叫什?叫僧呀!然後你去訴冤,那個人告訴你,喏、喏、喏,這個道理。啊,你懂得了,真感謝啊!是不是要這樣啊?必然的結果啊!

然後呢,如果你生了病了,啊!說世間本來一無可取呀,然後呢最後結果是必定是老病死,病是死因,現在要死了,趕快多念幾聲皈依,然後到極樂世界可以品位高升。那醫生要來找你,說不定你還不願意,醫好了以後讓我多在這個娑婆世界多留幾天,這苦不堪言,不要、不要!除非說你有大利益,為了一些利益,現在我一忍,一時不能放掉那些。假定說你這個皈依是至心的話,是不是會必然產生這個結果?對呀!所以這個地方就說「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當然現在這個是理解了道理必然結果,現在的的確確地普通一般人是有兩種狀態,有一種是以理智為強盛的人,有一種是情緒感情為強盛的人。那麼理智強盛的人,是,剛才這個道理容易了解,他進來通常也會從這個地方進來的,所以進來了以後,他又善於利用他的理智很容易得到這個。感情來的,他就不一定這樣的,他覺得:哎呀,皈依好啊!他也跟著去皈依。這假定你的的確確能夠做到至心皈依,到那個時候也是一樣,碰見什麼事情,反正就像人受了委屈了,沒有辦法去訴,跑到媽媽身邊哭哭啼啼地訴,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你如果有受了這個,你還是跑到大殿上面,哪怕你流著眼淚說:「唉呀,阿彌陀佛,我受了委屈了,阿彌陀佛。」你還是會多念幾聲佛。所以這個時候注意哦:「至心」兩個字,「於三寶所受為大師」,你真正地從內心深處接受它了。這個靠什麼力量?靠思惟。

所以我現在常常提醒大家,這個人身的最佳的寶貝什麼?思惟。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癡癡呆呆站在那裡,欸,腦筋也不要動,聽說念佛好,哎呀!最好希望趕快念一個佛,關在個山裡面,念它個三聲,然後就往生了。實際上我這是過分強調了一點,當然不至於如此了,我這是特別說明,現在有太多人就是這個情況。是的,他是感受到世間的痛苦,本來這是很好的現象,他也了解了佛法,是件很好的事情,那個時候他應該怎麼辦啊?善巧地找到善知識,或者了解這個怎麼樣行持,然後努力運用他現在暇滿人身難得的這個寶貝,這麼如理如法地思惟,他結果啊心心念念自然而然一直在這個上頭,正行也是,助行也是。這一點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所以我剛才這個話,你們千萬要了解,要了解念佛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法門,但是不得善巧的結果,就像現在這個流弊叢生。這個地方順便一提,順便一提,順便一提。

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管你做什麼好事——做壞事更不談,做好事都不能算佛弟子。所以這個地方,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佛弟子什麼?「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那個時候你皈依,得皈依體。然後你起心動念有一個特別的一個狀態——依體起用。我們現在不必在這個文字上面轉,實際上的狀態呢?等到你真正至心皈依了,你動一件事情,哎喲,你想到這個佛菩薩要我這樣做的,我該怎麼做!隨便動一個念頭,欸,我覺得已經這個樣的,我要這樣做!你自然而然會這樣的,自然而然你就會這樣的。

譬如說我們現在今天剃了頭,穿了這件衣服了,你忘記掉說,一看:哎呀,不行!我現在穿了這件衣服了。尤其剛剛開始換那件衣服的人,可能你們有這個經驗。有的時候你歡喜跑出去,一想,你看看這件衣服,不、不、不,以前可以做的現在不會做了,對不對?為什麼呀?那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現在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自然而然很多事情隨時起心動念,覺得:「欸!不對、不對,現在要這樣了!」內心上面自然有這種力量。所以用這個東西用在戒上面,叫防非止惡;用在皈依上面的話,那個時候你的起心動念,一心就歸投依靠,以三寶告訴我們的方式為你行事的準則。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算!不管你做什麼善事,嘿嘿,不是佛弟子,這樣。因為不是佛弟子,它的好處就得不到,差別這麼個大法!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

第一個得到,得到這個皈依,然後更進一步受戒。「律儀」就是戒,這個一切的律儀,一切的戒。這個律儀有一點哦——戒善,換句話說,得到了這個東西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所有一切的律儀戒法的這個好處,都依皈依而起。所以平常我們不管受什麼,三皈依固然是,五戒,乃至八關齋戒,沙彌、沙彌尼戒,然後比丘、菩薩一切戒,都是正得體的時候在三皈依的時候,都在三皈依的時候,就是這個。

《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

《俱舍論》、《歸依七十論》都這麼說——一切律儀的根本。那麼「近事」就是平常我們說優婆塞、優婆夷,親近三寶,承事如來的。那個剛開始的時候,皈依三寶,這個就是所有一切律的根本。這個八律儀就是五戒,然後呢八關齋戒,然後呢上面一樣一樣東西,這個根本都在這裡。

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這個皈依,所以這個「堅固涅槃意樂」。涅槃是什麼?就是寂滅,究竟解脫一切問題。這個究竟解脫一切問題的最開始,從哪裡開始?皈依開始,皈依開始。現在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為隨時我們體驗到:為什麼要皈依?因為了解世間是苦。所以涅槃是什麼?苦的究竟寂滅位嘛,就這麼清楚,如此因就感得如此果啊!由於你這樣的內心這樣的一個意樂,內心認識這個好樂,然後呢你一步一步努力要去獲得,獲得嘛當然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就是受的律儀,這個一切律儀。由於受了這個律儀,律儀的戒體得到了,這個戒體就是根本,從這個根本上面,所以五分法身戒為基礎,戒而得定、而得慧、而解脫、解脫知見,這樣來的。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個好啊!這麼個好!所以想想看這個皈依的福,的的確確無法衡量地大呀!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

前面以前積的業障,由於皈依了以後減輕,乃至於徹底地消除。

《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

那麼這個《集學論》上面,來說明這個皈依的好處能淨罪障的時候,它說:應該把這個譬喻來說明,什麼?生豬因緣說為譬喻。下面這個公案,我來說一下,也唸一遍。

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徹底淨除。)

這個皈依生天因緣是這樣。有一個天人,有一本經叫《羯摩那法天子因緣經》還是不曉得是什麼經,他是一個天子。那麼天子臨終的時候五衰相現,什麼是「五衰相」呢?就是天人平常的時候衣服向來不髒的,到快死的時候,他衣服髒了。然後呢他身上的這個花,尤其是頭上面這個花,平常那花一直都是鮮花,從來不會枯萎的,到那個時候頭上的花會枯萎了。還有呢身上面他不會髒、不會有味道的,到那個時候他身上面又髒、又有味道,有的地方說,身上有威光或者是威光失去了,總之身上面的特質,由善而變惡了。還有呢他平常不出汗,他那個腋下會出汗。還有最後第五個,就不樂本座,他本來坐在那天子座上很歡喜,到那個時候,他坐立不安了。當這個五衰相現的時候,那快要死了,就相當於人那個必死之症,患了這個癌症了,那快死了。

所以天子一犯了那個五衰相,他就曉得要死了。那個天上的人,他是有天眼通的。哎呀!他要死了,憂愁大苦,但是他曉得這個死是無法避免的,他要看看死了以後到哪裡去,萬一死了之後,還再生天,那還勉強可以。結果一看哪!墮落豬當中,唉!你不要說墮天上到豬當中,我們叫人間到你墮豬當中你受得了嗎?絕對受不了啊,絕對受不了!不要說變成個豬,現在叫我們跑到那個豬住的地方去,在那兒住一天,我們實在受不了,我想沒有一個人受得了,對不對?何況是你天上面。唉!他大苦惱,然後到處去求,求那個大力諸天,誰也沒有辦法,怎麼求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最後那時正好佛出世,有一個天,說:「欸!對了、對了,現在佛出世,他是三界一切智人,人天導師,唯有他曉得,你只有去問他,他能幫忙你。」那麼後來就請求那個佛,佛就告訴他——皈依,你只要皈依就不墮落,然後呢跟他說種種的皈依的好處。所以它下面這個偈,「若有皈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就是這個《羯摩那法天子經》當中的一個偈子。所以他聽見了很歡喜,然後至心皈依,過了幾天果然死了,果然死了。然後呢死了以後,完了以後,他有沒有墮落?沒有墮落,又繼續生天。

這段因緣,這段公案,你們可以看看,這是千真萬確。所以皈依這個福不得了啊!他本來要墮落畜生了,那何等嚴重,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解決的。欸!你只要皈依。注意哦!前面一再說的,皈依是什麼?要得皈依體,不要說我也皈依了,我這個皈依是相應不相應,這是大成問題,這個是才是我們真正要檢查、檢點的地方。那麼現在休息一下。

所以說有這個因緣,你看這麼個好呀!第三能夠皈依,得到這麼好處,可以得到好處。實際上他那個生天,還是算起來很小的,很小的,生天算什麼!我們要跳出三界輪迴的,也都從皈依上面得到的呀!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

前面說得很清楚。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

不管人非人都不能為難。

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很多人遇見了不如意的、恐怖的事情,於是總歸找一個依靠。他依靠什麼?山林、園囿,皈依所供的樹木等等,各式各樣的。這個的確,任何人碰到了苦惱不如意總歸去找,就是不一定找到人嘛,我們也……不一定找到皈依這些事情嘛,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啦!有的人跑到求神賣卜,算命先生,或者我們找這個、找那個,這個都是。所有的這些東西,「其歸非尊勝」,並不是殊勝、並不正確、也並不尊貴。「其歸非第一」,這個真正要皈依的只有這一個,這是唯一獨一的,所以除了這個以外都不對。因為他所皈依的,「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因為他所依的地方,不是第一,是錯誤的他自己本身,所以雖然去皈依了,他的苦惱解決不了。反過來,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

那麼你能夠皈依三寶,由於這個曉得真正的苦樂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何在,然後你了解了這個才能夠超越這個痛苦。超越這個痛苦所行的就是道——八支聖道,道諦,然後呢得到涅槃滅諦的快樂,這個是真正皈依之處,能解決一切眾苦的。

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

而這個要曉得,這個是什麼?以智慧,只有智慧才能夠真正如理如實地找到正皈依處,而得到好處,皈依這個「四聖諦理」。這個既尊又勝,這個「尊」是尊貴,這是三界之內唯一真正尊貴的。因為這是實在的、不虛假的,這是殊勝的,平常的時候都庸俗的,那麼這個才是真正第一的,是唯一的也是。由於你皈依了這個,一切痛苦解決了,一切痛苦解決了!

前面說人與非人不能為難,關於這個我們說,你皈依了三寶以後,他馬上就有護法神來護持你。哦,說我們說:「那麼非人不能為難,人怎麼皈依了以後不能為難?我們就看見很多事實,皈依了以後,人還來為難我啊!」這一點要解釋一下,這一點要解釋一下。這個誤會,我們了解佛法裡面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法則,你真實地了解,人沒有一個人能害你,只有你自己!真正能害你的是什麼?就是你的無明,你不了解這個無明的行相,跟著境界轉了,害了,害了!所以假定你了解了一切因果法則,人家來害你,欸,那個時候你就想想看,他為什麼害你?如果說你有了傷害他的原因,他害你,當然嘛,應該的,還啦!就是剛才說這個道理。所以你正確地了解的話,的的確確——而這個唯一的辦法,靠什麼?靠皈依三寶,如理如量地了解這個道理,問題就解決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當然啦!人都不能為難你,何況是非人?三界之內的的確確人是最強。

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

這裡有一個譬喻,這個譬喻我也不知道。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

不管你想什麼,由於皈依都能夠成就。不管你做什麼如法的事情,你先供養皈依了三寶,然後祈求的話,很容易成就。當然你皈依了三寶以後,你所想的事情一定如法;其實你就是不如法,它一樣地也成就,一樣地成就。就這麼有這麼一個公案,我這個地方說一下。說有一個沙彌到龍宮裡面去應供,到龍宮裡面去應供。平常啊……不,有一個羅漢。那麼這個羅漢去的時候,他有一個弟子,那個向來就是他自己去,不帶這個沙彌去。後來有一次,那個沙彌他附在那個他師父的上面,得到了一點龍宮的餘食,哎呀!他覺得龍宮這麼好啊,他就想要奪這個龍宮的一切。所以他認真地持戒,認真地供養,然後發願,最後這個沙彌果然如他所願,變成一個強力的龍王,跑到那個龍宮裡面,把原來這個龍王都殺掉了,就是這樣。這個惡願尚且成功,何況善願!你只要如法地去做,一定可以得到。那麼這是第八,

八速能成佛者,

這個最究竟的。

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

像經上面說,因為你有淨信心,所以能夠斷無暇。斷了無暇,就能修行,能夠修行遇殊勝皈依的地方,學了殊勝的道,當然這樣上去了成佛。成佛的話——啊!一切問題都解決,什麼好處都得到,這上面那個根本也就是都是次要的了。

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前面這個道理,你經常去憶念思惟,因為你經過了憶念思惟以後,那時候發現,啊!原來你要求的一切的好處,原來都在裡頭,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勤勤懇懇地皈依。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有個好處呀,啊,就是難捨啊!結果呢如果說你能夠如理如量思惟、觀察,你就發現一切的好處原來——嘿,都要皈依三寶才得到。眼前這個好處實在是小得不能再小,而且貪了這麼一點小小的便宜,這個大好處都損失了。所以他並不教你真正地捨棄,他恰恰相反,要讓你得到大好處。

所以有很多人,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我覺得這些人真沒有出息。要捨不得,要捨不得大的!眼前一點點小的東西覺得捨不得——我覺得不在乎,我捨不得是什麼?三千大千世界,我捨不得淨土,我捨不得是華藏,這個才是我捨不得的地方。你有種!然後你真正能夠這樣捨不得,你一定得到。那個都得到了,這一點點,唉,送給你都不要,這個是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了解它殊勝的好處。你得到了這麼大的好處,啊,那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沒有問題了。所以為什麼他告訴我們,我們要多思惟觀察啊,就這樣。平常一點點小小的好處被人家擋住了,喔唷,大發脾氣!現在這麼大的好處,人家怎麼搶也搶不去,就等在那裡呀!所以我說真沒有出息呀,我們要做一個真正有出息的人,這樣才好!

這是第五,我曉得了殊勝的利益,以後那個就容易了。所以常常說:「哎呀,這個怎麼念佛才好啊!」簡單!你只要曉得,喏,這個有這麼大的好處,你真正曉得了以後,唉!這念佛真容易,教你不念佛都做不到。這個道理現在大家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做不到呢?這個答案,暫時停一下,你們好好地去想,好好地去想。想不出來,來問我,我再來告訴你。如果你想出來,你不妨問問我看看,想對、想錯?我也不一定知道,但是至少我曉得那個經論上面,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可以把這個完整的指示教授,指出來告訴你。

● 延伸閱讀:【日常老和尚說故事】皈依不墮惡趣——天子生豬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