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導入技術助臺東農友復耕小米,承載食安生態、文化傳承的使命

慈心導入技術助臺東農友復耕小米,承載食安生態、文化傳承的使命

慈心基金會助臺東小米農友導入生產關鍵技術

鋪平本土小米復耕第一哩路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 2019 年 6 月起,承接國家發展委員會「建構花東六級化產業鏈計畫」,鎖定臺東小米、花蓮大豆等產業,積極發展花東農產六級化產業鏈。今 (2021) 年 1 月 21 日,慈心基金會假太麻里地區農會日昇之鄉會館舉辦「臺東小米復耕座談會」。邀請農友、學者專家與政府單位齊聚一堂,面對面討論小米復耕的挑戰與解方,共同為承載部落經濟、文化傳續、生態永續等多元意義的小米復耕計畫,排除發展進程中的困難與障礙。

原民會錢韋豪技士(左一)、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左二)、臺東林管處處長吳昌祐(中)、臺東農改場場長陳信言(右二)、國發會洪旭技士(右一)到場討論臺東小米復耕計畫原民會錢韋豪技士(左一)、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左二)、臺東林管處處長吳昌祐(中)、臺東農改場場長陳信言(右二)、國發會洪旭技士(右一)到場討論臺東小米復耕計畫臺東南迴四鄉、達魯瑪克的農民參與「臺東小米復耕」座談會,與政府、慈心面對面交流約 80 位臺東南迴四鄉、達魯瑪克的農民參與座談會,與政府、慈心面對面交流

兼具糧食安全、生態永續與文化傳承意義 
小米作為在地實踐聯合國倡議代表作物

慈心基金會自 2015 年起於花東地區啟動「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以本土硬質玉米串連花東地區一二三級產業。2019 年起展開的「建構花東六級化產業鏈計畫」則是在此前計畫基礎上,進一步將作物品項擴及臺東小米、花蓮大豆。透過建構六級化產業鏈支持本土雜糧復興,不僅為部落經濟注入活水,更響應聯合國「糧食與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全球行動計畫」:透過保種復育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為臺灣打造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安全環境,同時達到生態永續與文化傳承目標。而臺灣小米在紀錄上曾高達 200 多種的豐富品系、涵養瀕危山麻雀及熊鷹生態鏈的功能、耐旱可堪受極端氣候的植物特性,以及非物質文化層面上的部落傳統祭儀重要角色,更讓小米成為在地實踐聯合國倡議的代表性作物。

 卡路風工坊負責人藍保˙卡路風介紹小米種源命名及對部落文化的重要意義卡路風工坊負責人藍保˙卡路風介紹小米種源命名及對部落文化的重要意義慈心推動臺東小米復耕,守護臺灣糧食安全,也傳續部落傳統文化受外來農作物衝擊,東亞僅剩臺灣原住民保有豐富的小米文化傳統

小米復耕之路 一級生產端面臨最大挑戰

在產業轉型、進口雜糧競爭以及農業人口超高齡化等多重威脅下逐漸凋零的本土小米,復耕的最大挑戰實際上還是來自一級生產端技術層面上的障礙。小米農友周思源指出,對於本土小米而言,二級的加工與三級的行銷、通路銷售,其實並非最大問題。儘管本土小米價格約為進口的三至四倍,但市場上仍有許多消費者支持。在二三級都到位的情況下,往往是一級生產無法供應足夠產量。最主要的兩大原因,是勞力密集生產型態下的高人力時間成本;以及野生動物造成的農損問題。

導入種子披衣技術 友善農法也能省時省力

臺東小米主要分布在南迴沿線部落,田區環境以山坡地或礫石地為主,不利大型農機操作,撒播、間拔與除草皆須仰賴人力。因蟻害、鳥害而衍生的種苗補植工作,更使人力負擔加重。對此,慈心基金會導入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研發之種子披衣 (seed coating) 技術,以符合有機規範之芽孢桿菌、木黴菌、固氮菌等微生物製劑作為披衣基質,不僅增加作物抗病力及生長力,披衣後體積加大的小米種籽,也有利於農友運用簡易播種設備進行單粒播種。並導入條播取代撒播模式,降低螞蟻、鳥害威脅,大幅減少了種籽使用量及間拔疏苗之人力、時間成本。

慈心促成新型防鳥資材補助 經濟保育雙贏再下一城

生產面的另一大挑戰——野生動物造成的農損問題,其中又以鳥害最為嚴重。當小米抽穗後,農民往往須整天守在小米田中驅鳥,稍有疏失便會造成損失。慈心基金會積極為農友引介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的鳥害防治資材,包括可大面積防治鳥害的太陽能人型驅鳥器,以及能有效阻隔鳥類、果穗損失率為零的全罩式防鳥網。同時,辦理座談會讓農友與政府面對面交流,促成防鳥網設置補助,達到經濟與保育的雙贏。

除了協助農友克服小米復耕過程中技術面的困難,慈心基金會也輔導農民以友善環境方式耕作,並申請綠色保育標章,不僅讓環境永續成為糧食安全的穩固基礎,也讓國產小米在面對進口小米競爭時,化其生態環境效益為市場優勢。此外,慈心也協助媒合廠商通路研發農產加工商品,爭取更廣泛消費者支持。未來更規劃以小米文化為題,發展食農體驗、部落文化深度導覽旅遊,期盼提升農友收入,支持小米產業穩定發展,也讓部落小米文化與環境生態永續相傳。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邀請農友、學者專家與政府單位參與「臺東小米復耕座談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