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智 2022 大事記|福智慈善基金會,推動銀髮課程與社區共好
臺灣將成超高齡社會,福智慈善基金會未雨綢繆,推動銀髮族學習課程,並試辦社區互助共好計畫,2022年社區關懷據點已達30 處,也與福智僧團合辦物資捐贈,關懷弱勢及獨居長者。
臺灣將成超高齡社會,福智慈善基金會未雨綢繆,推動銀髮族學習課程,並試辦社區互助共好計畫,2022年社區關懷據點已達30 處,也與福智僧團合辦物資捐贈,關懷弱勢及獨居長者。
大乘佛教的修行,怎能只管自己、不管他人?日常老和尚說,我們受客觀環境影響,不可能獨善其身,這是緣起之法。下手處很簡單,真如老師說以此心換他心,我們的心是共同的。
人到老年,如果有一個「自適應」概念的社區,親友相伴,可隨著不同需求,提供不一樣的支援,那該有多好!完美安居能實現嗎?請看本期專題「告別孤苦,社區共好」。
日常老和尚在1993年湖山精舍開示「法人宗旨」,說佛法是真正離苦得樂之道,成佛是我們的目標,但是這不是馬上就能做到的,要在師法友的環境,生生世世努力,才能達成目標。
故事出自馬鳴菩薩造《大莊嚴論經》,福智僧團法師試譯白話。幾位比丘在曠野遇強盜搶劫,被他們用草綑綁。比丘戒不傷草木,於是他們嚴守戒律,希望換得解脫生死的涅槃之果。
哈佛研究發現,良好的人際互動,有助健康長壽。師父日常老和尚在雲林設立福智教育園區,當地廣論學員陸續遷入,彼此關懷,互助共好,帶動村里,展現心靈生態村的面貌!
日常老和尚籌設福智教育園區時,多次提及美國「羅馬琳達」城,期待也有一個「福智城」。當年與師父一起造訪羅馬琳達的王士良師兄、許雪瓊師姐,娓娓道來師父的慈悲願力。
理想中的優質養老院,不僅有硬體建築、醫護人員,還要有真情相待的友伴,但這打哪兒找?一群廣論學員,在日常老和尚、真如老師的教導下,開始努力打造這種夢想的心靈社區。
日常老和尚創辦福智教育園區,多年後「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概念漸漸形成。生態村工作室總幹事謝侑均說:「因為福智在這邊,我們除了重視生態,也增加更多心靈層面的提升。」
福智營隊最動人的風景之一,就是穿黃背心的義工為學員服務的身影。一群落腳安居在雲林古坑麻園的村民,拿出黃背心的精神,為打造慈悲關懷社區,在街頭巷尾熱心熱血起來!
熱愛地球的藝術創作者,因緣際會認識福智的朋友。大家透過生態村展開創新農業、全人教育、健康照護、景觀療癒、循環經濟、共生聚落、低碳智能等生活實踐,迸發動人的故事。
走出舒適圈,麻園村義工歸零學習!大家鼓起勇氣關心村民、做家庭訪問,沒想到竟然發現自己有很多侷限。非廣論學員的計畫主持人,也因此開始認識自己,為人生找到了方向。
「我住了七十年,村裡這麼團結還是第一次!」麻園村阿嬤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讓村民投入公共事務的第一步,是定期清掃社區環境,接下來是共餐、運動會,還有學生戶外勞動。
在專業護理師陪伴下,麻園村福智敬老義工認真學習,取得照服員的證照。他們多是退休人員,因為響應慈悲關懷社區的「在宅安養終老理念」,為了幫助老病者,迎向人生新挑戰!
追隨日常老和尚多年,周保善師兄對師父的身教、言教記憶猶新。現在看法人事業、學制建立的氣象,深感師父是位高明的工程師,蓋的是三界六道有情的希望工程。師恩勝佛恩啊!
聽說小鸚鵡農場附近的農場要賣掉了!南加福智基金會的同學們很快想到那裡的近百隻羊將何去何從,很可能是屠宰場。「買下來!」大家想到真如老師一定也會這麼做。救羊要緊!
銀色耶誕節將至,羊棚卻不夠完備,內憂外患接踵而至。許多廣論同學擔心小羊,紛紛跑到小鸚鵡農場。大雨來大雪飄,羊棚泥濘,幾隻羊媽媽要生產,真正的挑戰,現在才要開始。
羊群被救下,接著就是照養問題。獸醫建議轉給救援農場,但如果羊兒老病,可能會被安樂死。時值真如老師講〈蘆飲本生譚〉的故事,大家決定效學佛陀,留下羊兒照顧牠們終老。
當初小鸚鵡農場以緩兵之計帶回的3隻羊,買主來索討了!原買主堅持耶誕大餐非羊不可,帶走2隻,另1隻則以高價贖回留下。業果真實,唯有好好修行,才望免除酷烈的果報啊!
臺灣外島地區中,馬祖成立研討班的時間較晚。地少人稀,海濤阻隔,廣論班經營不易。福智法師、班幹部不退初心,堅持突破難關。學員也努力學習,生活中行善護生,實踐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