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南普陀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五、教授殊勝 (法殊勝)
廣論頁行
P.8 L7 ~ P.15 L6
廣論段落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如《攝研經》中,應當了知。
手抄冊數頁行
2015版 第1冊 P.134 L8 ~ 第2冊 P.9 LL5
2016版 第1冊 P.134 L7 ~ 第2冊 P.9 LL5
手抄段落
那麼再翻過來有一段文~殊勝的地方。
音檔卷數起迄
5A 05:32 ~ 9A 10:58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5A 05:32 00:00

那麼再翻過來有一段文,這個地方也說一下。第八頁第二段第七行,實際上這個就是甲二,第二個: 5A 05:45 00:13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

法殊勝當中,法有什麼好處?那麼要曉得,這個我們現在本論的這個藍圖,就是《菩提道炬論》。說阿底峽尊者造了很多論,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圓滿的是《道炬》。根本是什麼?圓滿是什麼?說一下。平常我們談科學上面有兩個:一個是充分條件;一個是必要條件;必要是根本,充分是圓滿,兩樣東西。譬如說,一個就是質本身,一個是量圓滿,這兩樣東西,這兩樣都圓滿的是《道炬》。阿底峽尊者雖然造了很多論,這個才是。不但是尊者,佛菩薩也是如此,每一個成就的人,他說的很多法,因為根性不同,所對機不同,他有各式各樣的差別。但是有一個是特別的,就是說最徹底圓滿地把他所悟證的,從下腳第一步到最究竟圓滿的整個的佛法,和盤托出的,這個才是其中最殊勝的,那麼《菩提道炬論》就是屬於這樣的論。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哦,我這個造者固然殊勝,這個法本身也這樣好啊!為什麼啊?他下面解釋一下: 5A 07:29 01:56

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

第一個,因為這個裡面包含了顯教、密教所有的宗要,所以它說的內容本身是最圓滿的。它沒有說小乘,因為這個大乘是必定從小乘的基礎上面上來的。就好像我們平常說:「你的學歷是什麼?」「啊!我是哪一個研究所畢業。」用不著說,我哪一個幼稚園,哪一個小學,哪一個中學,假定你這個研究所畢業的話,那一定是具足這個條件,這個很清楚、很明白,這樣。不過這個大乘佛法當中,確確實實是分成功兩部分,所以這兩部分,它都圓滿。這個裡邊呢,第一個質量圓滿,實際上呢那個質量圓滿一定包括那個次第的,這個地方又特別強調一下: 5A 08:21 02:49

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

還有,我這個次第也圓滿,這個圓滿有什麼好處呀?「易於受持」。真正你走上去的時候,必定要按照那個次第,這個次第一亂,你走就走不上去了;走起來也是千辛萬苦,就算你走得上去,跑了很多冤枉路。這個是它真正好的地方。同時,還有一個特點: 5A 08:49 03:17

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

那麼,我們傳大乘佛法的一共有兩個,一個是性宗,一個是相宗。它現在呢,兩大道軌統統含攝,這個兩個,一個是偏重「性」,一個「相」。偏重是偏重,不是說忽視哦!它絕對圓滿的,但是雖然都圓滿,卻有偏重。它現在把兩個都併起來了,大家可以截長補短,這兩個補起來,變成功圓滿當中最圓滿,所以勝出所有其他的傳承當中各式各樣的內容,這個就是它的殊勝。至於說殊勝的內涵,分成功下面的幾點: 5A 09:40 04:07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

這個本論的內容,本論的精要的內容,它好的、特別殊勝的地方,分四部分來說明它: 5A 09:58 04:26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分成功這個四部分,那麼這個四部分,現在我們先大致地來了解、說明一下。第一個呢,它這個論,我們現在所要學的這個論,它通達所有的聖教,這第一個。就它的整個內涵來說,包含了一切佛的圓滿的教法。不過在一般情況之下,我們了解的這個教法,往往彼此之間好像有差別,乃至於有牴觸,乃至於有牴觸。說性宗講空,相宗講有,這個不對;小乘講的跟大乘講的,往往又是各說各的,互相不能容納對方。他現在說,不但包含了一切,而且彼此間絕不違背,這個不違背,擺在一塊兒的話,產生的卻是相輔相成。 5A 11:36 06:03

平常我們學佛法,最感到困擾的一點事情,就是這個。說我們要學圓滿的,結果這個法師嘛,這個講這個,那個講那個,不一樣;等到你看經嘛,經上面又是說有各各差別,你不知道如何取捨。乃至於再退下來,說我們現在看看那個佛教當中修持的人嘛,那一派修這個的,那一派修這個,彼此之間又各說各的,你不曉得如何取捨。更進一層,總之我們看,乃至於我們現在這個團體當中,也是大家呀,哎呀這個你沒有辦法把那些事情擺平。現在不!它不但包含一切,而且彼此間相輔相成。 5A 12:35 07:02

就是說就它的真正的意義來說,是指深遠的佛法,這個佛法,我們要了解,這個佛法不是講這個大道理,現在講完了以後,我們下了課了做別的事情。不是!這個佛法本身,正是用來調伏我們身心上面種種煩惱,換句話說不調和的事情。所以它既然這樣深遠的,當然同樣地,深遠的地方尚且調伏,何況是我們現在很粗猛的呢?從這個上面說,佛法也一定是把我們眼前的這種不調伏的事情,也一樣地調伏。如果這一點不是的話,那這個就是戲論,佛不會這樣說的。 5A 13:26 07:54

我們所以現在沒有辦法利用的話,因為我們對佛法尚未善巧,所以就眼前的來說,它這個通達聖教無違,它能夠運用在我們眼前日常生活當中,就把我們各各不能調和的,就能夠調和起來。由於這樣的一個因,然後你能夠步步上升。要不然我們這麼粗猛的、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沒辦法調伏,你說我要調伏三界一切眾生的煩惱,那不是空話嗎?那不是開玩笑嗎? 5A 14:09 08:36

反過來說,現在這個是很難調伏呀,那麼我關起門來一個人去修行了,這個也是一個辦法;但是呢對不起,這個情況之下,只有,說只有一點點,你這一點點上面,一點點當然沒有什麼違背啦,要想包含一切就做不到,要想包含一切做不到了,這個非常明白。所以它真正能夠說,通達一切,包含所有聖教無違的話,不但是說深遠的理論,而且一定是從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開始。反過來說,它一定從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開始,才能夠一步步上升,通達最高深的地方,這個原則我們要把握住。要不然的話,你說了半天佛法,那是一個戲論。 5A 14:58 09:26

不過有一點要說明,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在懂得這個,學這個理論的時候,這個的的確確一下用不上的,一下不一定用得上。這個實際上眼前隨便一個例子,都是這樣。譬如說我們去念書,你剛進幼稚園,你說幼稚園學的東西馬上用來,那是沒有辦法用的,對吧?我們做任何東西,學任何東西,你剛開始對這東西,你對這個工具或者什麼,那個都沒有認識之前的話,因為你還沒有把握住這個中心。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所以本論的真正的好處,這樣!如果能夠認識這一點的話,那個佛法就派上真實用場,就不是戲論。而且不但不是戲論,不但能夠派上真實用場,而且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5A 15:47 10:15

第二個,「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有這樣的一個現象,有這樣的現象:有的人說他歡喜這個,就不接受那個;有的人偏向那一方,就不能利用這個。尤其這種情況最特殊的,在禪宗當中。這個禪宗現在有它的特殊的價值,可是發展到後來的禪宗,他總覺得那個佛經好像沒有用的,好像沒有用的。那就是祖師的那一句話,給你一個「瞬目揚眉」,這個就是對。它有它的特殊的意義,這個特殊的意義先說一下。就是說,本來這個佛法的目標,這個佛經的原意是幹什麼?如「標月指」,那就像指給你這個月亮,看那個手指一樣,它的的確確不是月亮,但是你要認得這個月亮,還一定要根據他的手指,指給你看,這個佛經的功效。 5A 17:02 11:29

或者我們這麼說,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到一個什麼地方去,他給你看一個地圖,這個地圖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地方,譬如說台中市哪一條路,當然地圖是一張紙,怎麼能代表那個路?但是你把那個地圖認得了清楚以後,你就可以照著地圖上面所告訴你的這個走法,跑到那個地方去,所以有它這樣。等到你認得了那個地方,到了那個地方以後,是不要這張地圖。那麼有一些人他不了解這一點,或者由於他的習性,或者有這個特別的原因,他就死死地把住這張地圖,說台中就是這個,就是那個地圖。譬如說我現在手上面這個是台中的地圖,說它現在本來這一張地圖,是告訴他怎麼到台中去走,他現在說這個就是台中。那碰見這種情況的話,你沒有辦法,只好把他那個地圖拿出來,把它撕掉。「這個什麼是個台中?這是告訴你那個地圖。」萬一說不通,他根本就拿它撕掉了,這是祖師的一番苦心方便。 5A 18:21 12:48

所以乃至於禪宗的祖師們,用種種的方法說明,必要的時候,他們也用很平常、粗俗的這種話來說。什麼叫佛經呀?說這個「黃葉止兒啼」,這個祖師的公案:說這個小孩子哇啦哇啦哭,那麼這個做大人的人,就在地上撿一個樹葉子,那個樹葉子黃了,掉下來的,表示沒有什麼用場的,逗一逗那個小孩子,那個小孩子看了歡喜,不哭了,好了嘛!你說我們想起來這個佛經這麼珍貴的,怎把它比成,比成功樹上沒用的樹葉掉在地下?他的意思,不是把這個佛經比成功那個沒有用的樹葉,這個是一個譬喻,說明了說這個小孩哇啦哇啦哭,你現在用這麼一個辦法,使得那個小孩不哭了,就這樣。 5A 19:24 13:52

這個裡邊說明就是我們凡夫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所以一直在無明顛倒當中,受了種種的苦惱,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哇啦哇啦受苦惱了哭。他現在呢,佛就引導我們用一個善巧方便,使得你不哭,不哭了那麼就好了嘛!就是這樣。所以他用種種方法,對於把握不住佛經這個原則的那些人,他來從根本上面指出問題中心,說明這個,說明這個,這樣。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慢慢、慢慢地偏向那方面,就是說:「啊,現在那麼這個經教就不要了!」這個是一個錯誤。請問假定經教不要的話,你怎麼修學佛法?經教本來告訴你修學佛法,當然你知道了,當然不要。所以《金剛經》上有個譬喻,說你渡過這個生死的河,想渡過一個河,你一定要用船,一定要,但是你走過了,渡過了這個生死之河以後,你這個船怎麼辦呀?當然不要了嘛,當然不要。你不能說渡過了岸,守著那個船,那不是開玩笑嗎?乃至揹這個船走,那都是不要了,所以這個次第我們要認得很清楚。 5A 20:52 15:18

所以真正說起來,假定你直下就能夠了解這個經典上面所說的話,那經典本身就是最佳指導;但是因為你不行,沒有辦法,所以它更用方便善巧直截了當地告訴你。所以像那種特別的方法,它本身還是真正的經教,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真正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原因是什麼?正因為我們把握不住重點,現在你把握不住重點,在這種情況之下,最重要的應該認識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的重點,來破除我們內心上面的執著。而你不幸地又偏向於那些宗派的說明,把佛經不要了,那你就更害了,更害了!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說我們現在對這種現象,它這個原因何在?那麼這地方說明,你如果透過本論的仔細的說明,詳細的介紹,我們就認識,原來所有的佛經祖語,它都是眼前最好的指導,根據這個東西能夠破除、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的。 5A 22:21 16:48

說到這裡,隨便也提一下,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特別說明現在講修行的人,不要經教的;講經教的人不要修行的。那我處處地方現在,近年來尤其特別感受到,這個話一點都沒有錯,我們毛病也都犯在這裡。平常我們常常講規矩,然後呢,因為規矩,兩個不同的規矩,兩個人就吵得天翻地覆。跑到佛門當中講規矩,為什麼呀?它本來這個規矩是調伏你的煩惱,使你那個團體和合,結果弄了半天的話,那個規矩是越多,這個團體是越弄得四分五裂,煩惱越來越盛,還自己不知道,說「我這個對」,他說「我這個對」,那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糟糕的現象。在這裡,本論給我們很好的指授,很好的指授。所以在這裡我鼓勵也建議大家,不要把它看成文字,把它看成文字是一個大損失。同時凡是真正看成文字,他沒辦法身體力行的話,他暫時不要學這個,先應該退一步,把他的基礎建立好,要不然對他是一個浪費,這個我順便說明。 5A 23:42 18:09

那麼,再下面呢,「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勝者,就是指佛菩薩,真正的覺者;他這個最重要的內涵,所謂密意。為什麼講密意呢?就是說本來這個經論是介紹我們佛法裡面深厚內涵,可是因為我們的程度不夠,所以在文字上面認得了,乃至於這個文字認識了,剛才說講得一大套規矩,一大套道理。可是他這個規矩、道理所以要建立的目的幹什麼?弄不清楚,弄不清楚。那個時候,他經過這樣一個大善知識告訴我們了以後,我們曉得:「哦,他原來這個意思是這樣的!」我們就可以省卻很多麻煩,很多麻煩。說這個麻煩的話,短則幾十年,長則無量阿僧祇劫,幹什麼呀?幾十年只是浪費一點生命,長劫的話,往往在惡道當中受無量無邊的苦。那麼現在呢,經過這樣的大善知識,最正確地說明了以後,你很快地就把握得住,哦,原來他這個話這樣說的真正的內在是什麼,你就了解。一了解了,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你的煩惱就淨化,然後你的染污之業,就轉化成淨業,生死就了!自己也解決,也能夠幫助別人。 5A 25:24 19:51

那麼最後呢,「極大罪行自趣消滅」。這個極大罪行特別指的一樣東西,平常我們愚癡凡夫一直在造罪當中,但是很少造極大的罪。這個極大的罪特別是講謗法罪,在所有的罪惡當中,毀謗正法的罪是最嚴重、最嚴重。我們說,我們修行人何至於謗法?唉,這個謗法這件事情,還只有修行人能造,其他人不懂佛法的人他造不起來啊!你們慢慢地、慢慢地自然看見。這個很多地方他宗派之諍,大乘嘛說這個小乘不對,小乘嘛說大乘不是佛說;然後呢我說我的對,他的不行。假定說他不行的話,請問佛說它幹什麼?而你說他不行,這個就是佛說的,那不是佛說錯了嗎?這是非常明白的一件事情。所以這點你如果說正確地了解了以後,那自然這種毛病不犯。所以因為你有前面這樣的三個層次了解以後,自然我們就不犯這個毛病,所以它就「自趣消滅」,這個太好了!這個太好了! 5A 26:50 21:18

現在關於這個真實的內涵,我們一步一步地看下去。還有呢,這個四個內容當中,還有一個特別的一個原則,大家看一看。我們現在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目的幹什麼?要想圓滿無上菩提。拿我們更通俗一點來說,或者使得我們很切近地馬上體會得到,說把我的一切痛苦要徹底解決,把一切圓滿的功德要完全地圓成,這樣。那麼要什麼呀?那要一切的聖教。現在本論是第一點告訴我們,對,這個你要的目的、達到的方法等等,這個裡邊圓滿無缺地統統包含。包含是包含了,但是你怎麼下手呢?我們看看:唉呀,這個經不對、那個不對;然後乃至於像剛才說的,有很多宗派說這個經不要的,結果不是又矛盾了嗎?說,欸,不但全部包含,而且所有的經,正是眼前告訴你怎麼修行的最佳指導,這些經、論是給你最佳指導。不過雖然是最佳指導,如果你自己去摸的話,摸不透,摸不透,摸不透! 5B 00:07 22:52

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它講「無人說」,雖然有智慧,你沒有辦法「了」,這個智慧就是世俗智慧;就算是有佛法裡面宿生帶來的智慧,還是要有人教。其實世間的事情也是一樣的,飛機、輪船等等沒人教,我們看天上飛一個東西來,我們看見:喔唷,這個怪!當年這個我們這裡曾經有過一個笑話,說人家在中國造了第一條鐵路,造在哪裡呢?從上海到吳淞口。結果造了個鐵路以後,欽天監,那個屬於以前那個觀天文的,說:啊!天上出了一個星宿,所以國家動亂。出的什麼星宿?叫蜈蚣精。大家找了半天,原來這條鐵路就是蜈蚣精,把它拆掉,丟到東洋大海。有這種笑話! 5B 01:09 23:54

現在看,喔,這個好得很哪!實際上你第一眼看見的話,你的的確確不曉得這是什麼東西。沒有人告訴你,你不知道,世間簡單的東西你都不知道,這很明白對不對?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事情。所以人家說個笑話,這個不要說這種科技上的東西,你沒辦法懂,就是眼前太多的東西,我也聽見人家說那個笑話很有意思,說人家北方人到南方來遊歷,說這個南方的水果真好,水果非常好。結果水果當中,譬如我隨便舉兩個,香蕉、然後呢甘蔗。這個北方人怎麼說啊?「這個甘蔗是滿好吃,但是這個肉很難吞。」那甘蔗的這個肉要你吞下去的嗎?甘蔗是滿好吃,可是甘蔗這個肉的確很難吞,那這都不知道,發生這種笑話,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你要看人家,啊,說這個香蕉,把那個皮剝開來吃裡面的肉,假定你想這樣一定是剝開皮,吃裡面肉的話,你拿到了金柑,金柑也是剝掉了皮吃肉,那就壞了!金柑是吃那個皮,就不是吃那個肉,對不對?欸,天下的事情就是這樣啊! 5B 02:29 25:14

所以我們要了解,世間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深遠的東西!那麼佛法也是如此,就算是他寫在書本上教你去看的話,你還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不一定真正體會得到;有一個善知識的引導的話,那麼,欸,了解了。所以不但所有的經教是眼前告訴你最好修行的辦法,而且透過這個善知識,本論特別地告訴你,你很快可以得到它。得到它了以後,他下面不說你,他不說你馬上得到功德,他先說什麼?把無邊的罪行馬上消失。罪行消失了,功德就起來了嘛!你要的什麼?要的就是這個。我們的目的幹什麼?要去掉一切苦,要得到一切功德,對不對?所以這個四個項目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訴本論的真正殊勝——這是不是你們要的?對,對我來說千真萬確就是我要的! 5B 03:35 26:20

然後我們看這個內容。看這個內容,進一步地來研究它、學習它。這個又分三部分——剛才講那個題目的時候,把那個整個的大綱,然後這個大綱那個中間的概要這地方說一下。說完了這個概要,下面的緊跟著細部去學習,怎麼樣去受用。現在我們看文: 5B 04:06 26:51

今初

這個本論的殊勝當中的第一條: 5B 04:13 26:58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徧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

聖人的教法,聖人的教法,那麼什麼呢?他引用論上面的話來告訴我們,他為什麼處處地方引論呢?因為經上面它這個內涵,往往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清楚明白,所以經過論的解說,針對著他要說的內容,說得清清楚楚。所以論叫「對法」,針對著這個法這個內涵,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這樣。那麼這個《般若燈論》是——上面我剛才寫的,清辨論師所寫的,是解釋中觀的。解釋中觀的有好幾部書,將來我們學到本論的最後「毘缽舍那」那一部分,會詳細地認得它。平常我們常常說中觀、中觀,就是解釋中觀的,也是主要的一部論典之一。那麼這個清辨論師是離開現在,就是龍樹菩薩以後的人,是在相當於什麼,就是無著、世親的以後,後一點,他是中觀學派的一位主要的大論師。 5B 06:07 28:52

他這個裡面怎麼說呀?說聖教是一點沒有錯誤地說明一個道理,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呀?說明這個道理,是能夠解決我們生死問題的。他下面說「諸欲證得甘露勝位」,勝位就是最殊勝的這個地位,這個。那麼為什麼叫甘露呢?甘露是一種不死之藥,是天上的,相傳吃到了這個藥以後,長生不老,百病消除,這樣,稱它這個叫作甘露。那麼現在這裡說明,我們現在生死當中,身固然是種種痛苦,生老病死,實際上地真正的問題在心哪!所以心理上面不解決,身也不能解決。那麼所以現在佛法就像那個甘露一樣,能夠把這個問題徹底解除,然後把生死完全解脫。解脫了這個生死問題以後,那個才是真正殊勝的地方。 5B 07:33 30:18

凡是希望要達到這個地方去的那些人,那些人。那麼他下面為什麼說「若天若人」呢?我們曉得有情是通於六道的,為什麼那些六道的眾生不說,而單說人天呢?因為真正修學佛法,菩薩他已經修到相當程度了,以他的願力在六道當中,這個我們不談。我們剛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只有人天二道能修,其他的這個六道當中的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沒有辦法,沒有那個能力。所以儘管佛法流傳世間對他沒有用,所以只有在人天二道的人,才有這個能力,所以說,這個指這一個。那麼他說明一個道理,那麼說明的內容是些什麼呢?就是這個,說這個東西,你如果了解了以後,那麼徹底可以解決的。 5B 08:46 31:32

這就是佛告訴我們的,下面說,四樣東西:「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這個「遍」字,實際上通下面四句的,就是說所應遍知,所應遍斷,所應遍證,所應遍修。本來這個所應知,然後所應斷,所應證,所應修,就是佛說的苦、集、滅、道四諦——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你應斷,此是滅你應證,此是道你應修。那麼這個四樣是什麼意思呢?先簡單說明一下。說你不是現在在世間覺得很痛苦嗎?要去掉嗎?然後這個真正的痛苦的真相,如果你不認識之前,你沒辦法去掉它。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拔草,那個草到底是什麼樣,你不知道,你怎麼拔?至少你要去掉這個東西,你要認得它。所以現在這地方有人害我,那麼誰害你啊?你把他找到嘛,就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苦,你要找到。 5B 10:10 32:55

也許有人說:這個苦難道還不知道嗎?對不起,一般來說我們凡夫真正的苦就是不知道!應該這麼說,就是苦的根本在哪裡不知道,你總是在那個枝枝葉葉上面去弄,所以是越弄越遠、越弄越遠,這是它的根本問題,這是它的根本問題。其實我們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希望去掉苦,都希望得到快樂,可是因為對那個苦的真正內涵沒有認清楚,所以你總歸頭痛醫頭是腳痛醫腳,就弄錯了,這樣,所以我們要認得得清楚。 5B 10:51 33:36

那麼這個道理也許大家不大清楚,不妨我們隨便舉個例子吧!譬如說現在我在這個上面要想做一件事情,那麼要想託一些人,結果託的那個人本身偏偏是一個大騙子、大冤家,你如果說託他,你當他親信的話,你有沒有希望做得好事情呀?你越做是越倒楣呀!天下的事情都這樣,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你必定要曉得,那你現在......說剛才我要做好這件事情,要把我的冤家拿掉,結果你卻相信你的冤家去做,那你不是顛倒了嘛!這很明白。所以我們真正說起來,這個苦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們都是以苦為樂,這所以說越弄越苦,這樣。所以說這個,你簡單一點的,最起碼這個苦的根本在哪裡,你認得了除掉了以後,那就是羅漢;如果說要把它圓滿地、徹底地解決的話,這個就是佛。 5B 11:52 34:38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徹底圓滿的,所以說「所應遍」,就是普遍地都應該了解。了解了這個苦以後,那麼那個時候你認得了,說:啊!那我現在認得你了,進一步我要去掉這個苦。那個時候,就要看看這個苦是不是能去得掉。它假如天生來就是如此的話,那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你也不必去了,做這個冤枉苦頭,不必!現在看看能不能去掉?說,欸,可以的!因為世間的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它的來龍去脈,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假定你把那個因能夠拿掉了以後,這個果自然不現。說既然現在你要去掉這個苦的話,那麼苦的因是什麼?說這個。所以你只要把這個苦的因能夠斷除掉了,這個苦自然解決。所以,進一步說,既然你要斷除苦的話,那麼把那個苦因斷。所以第二個,「所應斷除」,同樣地要遍斷,普遍地把那個因拿掉了,自然問題解決! 5B 13:12 35:57

所以我們平常說一個一件事情,我們「揚湯止沸」是沒有用,「釜底抽薪」才是辦法。這個怎麼講呢?就是說你打開鍋子來,那個鍋子裡面水滾得很,你拿一點開水教它澆進去,沒有用!越澆那個水滾得越厲害。你怎麼辦呢?你不要從那個上面加開水,跑到灶裡邊,把那個鍋子下面的火拿掉了,拿掉了以後,它水慢慢地、慢慢地就冷下來了。為什麼呀?因為它滾水的因是什麼?下面的火耶!你把這個因拿掉了,除掉了就行。現在苦的因是什麼?就是集諦,造這個苦的原因,有一個專門名詞叫作集諦,那麼拿這個東西統統淨除掉了以後就行了,所以第二個,所應斷除。 5B 14:14 36:58

斷除了以後怎麼辦呢?欸,那個時候達到的狀態,是徹底圓滿地解決一切痛苦。他沒有講快樂,痛苦解決了嘛,當然快樂了!為什麼佛經裡面通常不講快樂,尤其是小乘初機的時候?因為平常我們世間人的快樂,它正是痛苦,我們不認得它;所以跟你講了半天的道理,你重點擺在痛苦上面,讓你認得了痛苦,一心一意拿掉它。如果說他又提起快樂的話,你不知不覺地又想起快樂,又世間的快樂,又貪吃的、玩的、穿的、樂的,那對你永遠沒得好弄的。所以剛才初機的時候,他不講這個樂,一定講苦。到最後大乘的時候,他又提出來,是有它的內容。所以說我們要曉得,他佛安立的次第,有他很重要的,所以先講苦集滅道,後來講常樂我淨。那麼這個是什麼啊?要你真正最後達到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希望的,說這個才是你真正要的。但是要達到這個,你要自己修行而現證的,所以這個同樣地說「所應遍證」,要普遍圓滿。不普遍、不圓滿——羅漢,或者緣覺;普遍、圓滿——佛陀。那麼你要想達到這樣,做些什麼呢?修行嘛!這個最後的一個「道」,所謂道諦。 5B 15:53 38:38

所以同樣地,小、大的差別在這裡,小、大的差別在這裡。所以天台立這個,譬如說小乘四諦叫生滅四諦,然後呢進一步說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同樣的四諦,就是程度的深廣不同,關於這個,到後面的廣文當中我們一一來解釋。總之,佛說的整個的內容,不外這幾樣東西,只是程度深淺。而下面呢就解釋: 5B 16:36 39:21

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喏,這些就是佛講的最究竟圓滿的聖教,這已經完完全全一點都不遺漏了,包含了所有佛說的好的、完整的內容。「薄伽梵」是梵文,這個裡邊翻成功真正的內涵有六個項目,我寫在黑板上面你們自己看一看: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在《佛地經》上面有詳細說明,通常我們只用它其中一個——世尊,就是最後那個尊貴,那個就是薄伽梵的意思。我們佛的十號當中,不是最後一個佛世尊嗎?那就是。通常我們很尊敬地稱呼的話,總是稱佛薄伽梵,或者就薄伽梵。那麼這個是聖教,什麼?下面看: 5B 17:35 40:20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

怎麼樣說它一切圓滿無違呢?要曉得呀,所有的這些東西我們通達了解,說這些東西是一個人成佛的全部的道理。「補特伽羅」也是梵文,翻成功我們中文的話叫「數取趣」,是不斷地在六趣當中那麼轉。換句話,我們通常的有情哪、人哪、種種的名詞,種種的名詞,現在我們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一個人、一個有情。如果你們要......凡是關於這類東西,平常的時候也不必多問,自己要想真正肯用功,應該多翻字典,先有個概念。那麼在本文本論慢慢地深入的時候,碰到重要的時候,我會詳細說明。你如果自己事先先肯翻字典看的話,我到那個時候一說的話,你馬上就深入它的意義,這個會有正確的了解。 5B 18:49 41:34

那麼這裡我特別說明,不要看它一點文字上面的通達,那是因為平常我們現在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授,這也是我們自己的業力,所以大家在戲論當中。你真正得到了完整的教授,它這個名詞,每一個的名詞的名相,它針對著這個每一個法的法相,針對著這個法相是最好的解釋。所以當你說明這個名詞的時候,這個法你就認得得很清楚。現在講的法,就是我們身心的痛苦,就是這個!你會認得得清楚,就是它!所以它這個學教有這麼大的好處啊!基於這個理由,所以我鼓勵你們好好地自己下一點功夫。到那時候你們會對眼前的很多煩惱、修行等等,會感覺到:啊,真好啊!不會像以前老樣子,這種毛病慢慢、慢慢地會淨除掉。繼續: 5B 19:46 42:31

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那麼這麼多東西,說修道為什麼要這麼多呢?哪!道理很簡單,有的是它的主幹,然後呢有的是它的支分。譬如說一棵樹一樣,最根本的一個根,根上面然後上面一個主幹,主幹上面其他次要的幾個大幹,大幹然後再分成功中枝,中枝變成功小枝,小枝變成功最細的,然後什麼樹葉、花、果,行了!整個地圓滿起來就對!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此,也是一樣地有它的這樣的層次,所以才分得這麼多。所以我們同樣的這個道理,可以運用在世間一切法上頭,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一棵樹固然是如此,我們念書,我們做任何事情,吃飯等等,樣樣東西都有它。譬如說我們吃飯,吃飯實際上並不單單是飯,還要有菜,你有了飯、有了菜,對不起,沒有碗還不行,這個很明白嘛!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哪一個是主,哪一個是從,這個概念,佛法也是如此。繼續: 5B 21:13 43:58

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徧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

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個認識,說我們現在了解的,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話,不管你願不願,他最後的話,一定要走上這條路。這個話好像有一點,我們剛開始有一點不大習慣,為什麼叫不管你願不願?應該這麼說,你如果正確地了解以後,沒有一個人不願,叫你不做,你也不肯。為什麼啊?簡單極了——去苦,去苦!所以佛告訴我們「無苦無出離」。在我們不懂之前,的的確確只想要求,只想自己求的那個;等到你了解了越多,自然這個概念會改過來。我們現在所以要去忙這些,所以不願去多忙這些,為什麼呢?就是你要求你快樂的,不想麻煩。如果說你有一天了解了這個結果,不但是沒有給你快樂,而且帶來大麻煩的話,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 5B 22:39 45:24

我現在說一個簡單的譬喻來說一下,譬如說我現在說,啊,我要到美國去。然後到美國去怎麼辦?到美國去要坐飛機,要坐飛機,喔唷!這個飛機票要花很多錢,又要這個樣,又要那個樣,我現在就是走路很省力嘛!想到這裡,這個飛機票要幾萬塊錢,我走路不要錢,我就走路吧!當然如果你不了解的話,是嘛!這個多省事啊!然後你就跑,結果你跑了半天,你千辛萬苦地跑到台東那裡,汪洋一片,過不去了!到時候你停下來,你不跑不行呀,這個是它根本原因。為什麼講不跑不行啊?你發現這個地方是三界火宅,這個佛法的真實內涵。所以你真實地了解了佛法的真正的內容,自然而然會產生最後必然的結果,這裡我不詳細談,這裡我不詳細談!關於這個問題,在《法華》上面說得很多,以後它會詳細告訴我們的。 5B 23:39 46:24

那麼總之呢,現在我們先不談,所以有很多人他現在不願意學菩薩乘的,那我們也不勉強,好、好、好,不學菩薩乘,那你學這個這個聲聞、緣覺吧!不學聲聞、緣覺,人天乘也可以,乃至於你不學人天乘的話,也沒關係!反正我這個法,就是這個樣地引導。不過呢這個地方最主要的,他的的確確是把最圓滿的法擺在這裡,他也不忽視其他的;因為不忽視其他的,所以他從上到下他有圓滿的。那麼從這個裡面告訴我們,作為真正追求圓滿的是些什麼?修學圓滿佛法的那些人叫菩薩,菩薩要做的內容是什麼?他所欲求的事情,是成辦世間義利,世間的一切的有意義的這種事情。 5B 24:37 47:22

在這個地方,大家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有一個正確的概念應該一開始建立起來。菩薩們處處地方幫別人忙,為什麼啊?我們不妨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策勵自己——幫了別人忙,把我自己的淨土建立起來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你不妨拿一個世間那個眼前的做生意的人來看。做生意的人處處地方給大家幫忙,你要汽車,他就把汽車從台北的裕隆工廠搬到這裡來;你要美國貨,他從美國的販得來;你要德國貨他從德國販得來。他為什麼辛辛苦苦地弄這些東西弄給你們?賺錢嘛!就這樣。對不對?而且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一開頭要有這個認識,我們要賺的不是世間義利,要求法財,等到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你會做得非常愉快,非常愉快!這個這裡不深談。 5B 25:47 48:33

所以這是我們要了解,佛法大乘行者真正要求的是圓滿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他也從世間的下腳的第一步開始,這樣地上去。因為要解決這個,所以這個世間的對象啊,對不起,不能說:「我這個就是這樣,我就是......。」不是,有各式各樣的根性,那麼各式各樣的根性把它統攝起來,歸納成三種類型的人。這個所以叫三種種性,這個要所化的,這個就是下面講的,下、中、上三類。你要去幫忙他們,你必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自己不懂,你怎麼行?所以他要學一切,都要學。 5B 26:43 49:28

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

那麼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我們,或者我們任何一個人,自己啊一定要想幫助別人,啟發別人、幫助別人。確定要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這個時候自己一定要對於你所化導的那個眾生,及化導他的方法,要圓滿無錯地有一個認識。所以這個「智者」,就是指這一個菩薩們,他一直、一直,他菩薩的真正的行為,菩薩的願力,沒有別的,全部的精神就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然後也可以這麼說,他的全部的精神的目的,是創造這個淨土,乃至於成佛以後永遠是如此。而且他必然是沒有錯誤,因為你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儘管你的動機很好,錯了以後有沒有用?不行欸!所以他「善趣」,走得非常正確,一點點沒有錯誤。 6A 00:04 50:58

那麼下面是

《釋量》亦云:

「釋量」是《釋量論》,釋量是《釋量論》,它那個下面有兩句話, 6A 00:13 51:07

「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這個《釋量論》當中,實際上一個偈子四句,四句的一個偈子。說「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說真正的菩薩,具有悲心的菩薩,為了幫助自、他一切人哪,摧伏這個煩惱痛苦的關係呀,他要勤學、勤修種種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那麼你要學這個方法,為什麼呀?因為你必須要學了以後,你才能夠幫助別人哪,幫助別人哪,才能夠啟發他們,讓他們了解如何學習,就這樣。所以這個啟發他們認識佛法的這個種種的道理,這個因,這個方法,如果是你自己本身不了解的話,你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因為這種道理,這種道理啊,是很不容易懂的,這個道理不是我們眼前看得見的。 6A 01:45 52:38

那麼什麼道理呢?譬如告訴你,這個是苦,這個苦還勉強可以,經過了說明,眼前可以體會得到。說這個是集,這苦的原因,那下我們就看不見了,那下我們看不見了。就是它不是眼前的,所以這個「不現彼難宣」哪!這個東西很難體會得到的,是業感緣起,大家都在這兒說,或者是因果報應,可是它這個因怎麼感得這個果呀?這個業又怎麼樣地產生這個果呀?這個不是眼前看得見的東西。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幫助別人,你非自己要親自地體會得到,眼前當下認識。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就沒有辦法說得清楚,沒辦法說得清楚,這樣。所以修學佛法的種種,這個說方便,生起修學佛法的種種方便的認識也好,然後呢道理也好,這個就是它的因。這個因很深細,普通看不見,也說不明白。一直要等到你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親自體驗、現證了,你才能夠說得清楚,所以叫不現彼難宣。 6A 03:22 54:15

說到這兩個偈子我要特別說一下,因為這個是在《釋量論》上,《釋量論》就是法稱論師寫的一部論,我們這裡也有,這個是個天書,你們不妨去看看。在我們一般來說,就是以我來說,翻開那個書的話,啊,真是不知所云!你們自己去看一看就曉得,它真正精采的地方,實在是絕頂精采。我們曉得南閻浮提六莊嚴,就是陳那、法稱兩位大論師,兩位大論師。他真正精采的地方,他就是把這個世間的理則,這個學問,透過這個佛法,然後把它變成功佛法當中最主要的一門學問,就是用世間的理則,說明世間的錯誤,說明成立佛法的正確。這個好了不起,好不簡單!好不簡單喔!因為這樣,所以他講的內容一定沒有一點點的這個浪費,也不容許一點點錯誤,所以他那文字簡鍊到絕頂。 6A 04:34 55:27

「簡鍊」兩個字我寫一下,簡是簡明、簡單,寫在這裡——簡;然後呢,鍊應該是金字旁還是火字旁啊?金字旁對嗎?應該是金字旁,簡鍊。簡是簡單,但是它那個簡單,不是馬馬虎虎的,是精鍊的,都是最精華的、千錘百鍊的東西。所以它這個每一個字,乃至一個句,一個偈,是包含的意義非常深細、非常深細。這個論是難學的,但是你學會了以後,就可以把我們這個思想,變得也這麼非常精緻。以最簡單的方法能夠提起、含攝很多乃至於深細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把我們短短的一生,昇華到絕高的一個層面。不過這個我們不要急,只要我們如理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將來都會得到的,要不然的話,花了極大部分的時間,摸一點東西都摸不到的話,這個一生浪費過去,你就沒有什麼成就,這裡我隨便一點。所以下面就解說, 6A 05:51 56:45

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就是剛才說的這個話。那麼好,現在這裡,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第二段,第二段。 6A 06:05 56:58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說,菩薩要求的,他目的是要徧攝這個各式各樣的根機,所以他要學一切。那麼這個所學的內容呢,也把它分層次,這個層次所謂三乘,這個聲緣根性的等等,聲聞、緣覺、菩薩這樣的根性的人。那麼他每一個不同的根性,有他們相應的道路,這個道路平常我們說道、地,這是修道、修道就是這個,那麼這個東西正是菩薩所要學的善巧、方法。方便就是一種善巧的方法,這個方便,現在我們把它誤解了:開一個方便。這是什麼?走小路。欸,這個是真糟糕,真糟糕。佛法裡邊給我們的方便哪,是一條正確的方法,通達到你要達到地方去的一個正確的辦法。下面引 6A 07:40 58:33

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這個話是在《現觀莊嚴論》上的,因為是彌勒菩薩所講的,所以有的時候引說是論上,有的時候就直接講菩薩說的。說那個要想利益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由道種智。這個我們菩薩所要求的有三樣東西: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那麼這個裡面每一樣東西、每一樣東西的內涵的,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道種智呢?道種智就是用這個智慧,這種正確的認識能夠成辦、成就、完成世間的一切的利益。這個世間一切利益,就他人來說,是救濟了一切眾生;當你救濟一切眾生,對你自己來說的話,就成就了你的報身報土,這個是一件事情的兩面。 6A 08:59 59:52

我們還是用剛才那個比喻說做生意人一樣,你得到了這個做生意人的利益,他把你要的東西送到你手上,派上用場,這個同時他就賺到了他的錢。這不是兩件事情,所以我們現在修習佛法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同時我之所以用這麼通俗的這種事情來比喻,為什麼原因?就讓我們當下體會到,哦!原來這個佛法是這個樣的,這樣的話效果更大。否則的話,我們在這裡做一點事情都是為了別人,為了別人覺得這個不願意。你要曉得這正是為你自己呀!這越為別人是越為你自己,要和做生意人一樣,人人手上用的東西都是你的商品的話,你這個老闆是最大。 6A 09:50 1:00:44

現在我們也是如此。否則的話,我們做一點點,自覺得可以,稍微委屈一點就不行。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屈,這第一個。而且才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喔!試想大家對不對?最好睡在那裡,一點都不委屈。然後你忙一點事情,忙完了給別人吃,別人吃完,他還這個不舒服,還嫌你這個淡了,嫌你這個鹹了,這油少了、油多了,就是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六度當中,它一層比一層高。布施容易,持戒就難;持戒還可以,忍就難。忍辱真正的忍是什麼?無生法忍。你能夠真正忍到那個時候,你才談得到方便,那個時候才談得到精進。你有了這個才能夠真正成就禪定,才能夠成就智慧,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所以就算那個做生意人也是一樣,做生意人做的時候也是一樣,那個顧客非常挑剔的呀!如果你不能滿足那個顧客的挑剔,那個顧客跑到你店裡,店裡買了東西,你說:「要就要,不要就拉倒,我就是這個樣!」那第二次那個保證顧客不上門,那你弄了半天你就賺不到錢。 6A 11:16 1:02:10

所以真正修學大乘佛法,這個在本論的精采的地方,我告訴你,它不是一下把那個大乘怎麼好,怎麼內容先告訴你,不說這個。它先告訴我們,說你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你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就把那個利害分析得非常清楚。當你體會到這利害以後,你想:那我要去做,然後呢?就告訴你去做的時候,把從簡單的地方一步一步地來,增長你的能力。增長你的能力,讓你體會到這個好處,也讓你體會到去掉了這個壞處以後,能力嘛增長了,體會嘛加深了,慢慢地你走上去,成了!這樣。所以這個是本論最殊勝、最殊勝的好處!你們將來學下去,自然會了解不同於其他的地方。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6A 12:13 1:03:07

《勝者母》中亦云:

《勝者母》就是《般若》,它那個《般若》它到底指哪一個《般若》?那個我不知道,這個上面也沒有說明。怎麼說? 6A 12:26 1:03:20

「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

實際上呢,這個《勝者母》就是《大般若》,所以說不肯定,因為《般若》分成好幾品,第一品是最廣的,第二品比較簡一點,第三品比較略一點,第四品更略。但它那個內容都是,宗要部分一個,不過呢最主要的,有的開得比較詳細一點,最詳的就是第一分,這樣。那麼所以現在這個不管是一、二、三、四哪一分當中,精要是共同的。說這個菩薩應該在任何起發,然後呢發這個心去,在任何那一個部分上面要去學、要去行,然後呢,因為發了這個心要去了知。那麼哪一些呀?包括總含的,含攝成功三部分,聲聞、獨覺、佛陀,就是剛才說的三乘。「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上面這個完全都要圓滿,完全都要圓滿。他為什麼說這個呢?因為說那個《般若》是在《阿含》以後,《阿含》只是說你是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就是這樣。到最後告訴你,你自以為解決了,實際上的問題還不是,還要更進一層,慢慢地圓滿,你真正要圓滿的時候,那些都要做的。然後呢,還要把那個所有的那些要做的,統統要做圓滿。 6A 14:21 1:05:13

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那麼他為什麼這地方要引這一段話呢?這個,因為當時有很多人說:我是大乘的,那些是小乘的,我不要學。不對!不對!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實際上呢理論上也很清楚,你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你曉得他問題在哪裡,你如果不曉得,你怎麼解決啊?所以小的、大的,沒有一個例外。所以如果有人說:「我是大乘人,那個小乘的東西不要學。」那錯的,是違背的。所以它下面這個就說:有人說這大乘人,不應該學習這個劣乘——劣乘就是指相對這個大,比較差,就是指小乘。這個錯的,這個是相違因。 6A 15:23 1:06:17

還有,這個地方很奇怪,要我們中國人平常習慣的話,說這個不合理的、相違背的,他為什麼說「相違因」呢?要曉得真正我們說在修學佛法裡邊,一個是種一點根,就像畫一個圖一樣,起個草稿,反正馬馬虎虎大概有個籠統概念就行。進一步你真正行持的時候非常細緻,一點都不能錯。所以真正講修持的時候,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或者說業感緣起,或者是說中道,如此因,感如此果;反過來說,你要得到這樣的果,必定要這樣的因。現在呢假定說,你說你大乘人不要學習小乘的話,你這個因是做錯了,這個就不對,所以他這個地方用那個字——相違「因」。注意!很多處處的地方注意,我之所以這個地方特別一提,因為當時我就犯了這個錯誤,人家也給他說:哎呀,這本書看起來好難看,我自己也有這個感覺。所以我就傻裡傻氣地用我自己的想法,有很多地方覺得這個文字不順,改了,我現在一直為這個事情懺悔! 6A 16:58 1:07:51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特別告訴你們一點,同樣對你們也有很多地方很用得上。現在我們平常動不動就跟人家講道理,就是我這個有道理,他這個沒有道理。對不起!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原因就在這裡。這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喔!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那麼繼續下去,那麼我們現在呢更深一層: 6A 17:32 1:08:25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真正我們修學大乘的行者,所走的這個道路有兩條,一條叫共道,一條叫不共道。共就是共同的,不共就是不跟別人共同的,跟誰共?跟二乘、劣乘人共同的。還有一條呢?就是不是下乘人,劣乘聲聞、緣覺不走的,只有菩薩單獨的,叫不共同的。就像我們現在念書,我們現在念到大學,小學部分跟那些小學生共的,到了大學的話,那小學生不上來了,那個就是大學生不共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來說的話,是,我們也是世間的人,所以作為世間人是共同的;可是穿這一件衣服——比丘,那個也是我們不共的,同樣的道理。那麼我們現在呢,修學的內容也是這個,「共者即劣乘藏中所說諸道」,共同的就是這個基礎。那個就是聲聞、緣覺也要學的,也要學的,那麼這個是共同的。從這個基礎上面再加上去,不同的,你為了目的大,所以你那個基礎打得更深、更廣,這是不同的,如此的基礎是必定要。 6A 19:22 1:10:16

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是,雖然是共同的,但是的的確確大乘跟小乘當中,有一些地方是有一點差別的。這個大乘戒當中有很多小乘戒沒有,那個是不共。還有呢,不但沒有,而且跟小乘共同的又恰恰相反的,那這個就麻煩了。所以這小乘是應該取,大乘應該捨;反過來,大乘應該取,要的,小乘應該捨。那麼為什麼原因,為什麼原因呢?這個地方就指出來。我們對這一點了解了,以後就對於這個大、小兩乘之間的差別,以及南傳、北傳我們的取捨,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這個在菩薩戒裡邊,《梵網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梵網經》裡邊的,這個瑜伽菩薩戒,它這個戒條層次非常清楚。說我們現在修學大乘的菩薩,應該做些什麼事情?做這些,分成功六度。所以哪幾個戒嘛是布施度,哪幾個戒嘛是持戒度,這樣,然後呢再下面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哪一個該做,哪一個不該做。 6A 20:50 1:11:44

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說這個聲聞乘人是急求出離,為了急求出離,所以有很多事情他不應該做。他應該做的什麼?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只要吃飽了,不管味道如何,不管有沒有營養。最好的營養是什麼?就是你的心,你能夠把這個淨化了以後,那個身體丟掉了正好,什麼都不管。大乘人不是的呀!你要救濟一切人,要救濟一切人,要適應他的根性,那個時候你不管的話是不可以。所以戒經上面告訴我們,聲聞乘人急求自利,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對!大乘人為了救別人,那個時候你少事、少業,那就錯!你要救別人,救得越多越好嘛,你的目的要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現在這個事情不行,那個事情不行,那你怎麼救人哪?這個是兩個的根本的差別。 6A 21:53 1:12:47

不過說到這裡,有一點要辨別,它佛經上面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說得清楚,你的發的心是沒有錯,你要救一切人,但是,你要圓滿發那個心的話,靠什麼?靠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自己。你那個時候要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是一口氣叫你什麼事情都去做,要開始的時候增強這個心。就像小孩子一樣,這個小孩子天生來,說皇帝的兒子,他要做國王的,但是並不是說生下來好的,捧到他國王的位子讓他做國王,那怎麼可能呢!正因為他要做國王,所以開始的教育不一樣,至於說過程跟平常人還是一樣的,一步一步增長他的能力。不過他這個能力是要做國王的能力,你這個能力是自己餬口的能力,這個才是它的差別。所以這個次第的重要,那麼有了這個次第,才能夠圓滿我們開始所定下來的質跟量。所以,這個上頭所以成為大乘、小乘兩個的差別。這個差別究竟怎麼樣,到後面他會有詳細說明。 6A 23:08 1:14:02

儘管有這樣的差別,可是目的卻是一樣的,這個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你的目的幹什麼?解決生死痛苦問題。小乘看得不遠,自己以為這個生死痛苦問題就是這個,你就忙這個,結果到了後來發現,啊!這個不行,他一定還要整個地解決,你還是為了這個。既然你要解決大的,當然你不能做一點點小事情,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這個大、小乘的戒律在行相上面看是違背的,在真實的意義上面是完全不違背的。所以我們真正要修學就要學這個,你到了這個認識了以後,那一點障礙都沒有,一點障礙都沒有。因為他所說的認識,不是個道理,而這個認識是你內心相應的這個量,到那個時候你自然曉得你心裡什麼量。 6A 24:03 1:14:57

我這個地方比方隨便舉一個例子,我們也看見不但是大乘的戒經,還有大乘的很多其他的經典上面也這麼說:這個小乘人是絕對不能殺的,這個大乘的菩薩有的時候殺人,還有很多的大功德呢!我想我們這個公案都知道,我們不妨再簡單地說一下。說有一次大家這個到海裡面去採寶,那麼採寶的時候那個都要那個大商主帶頭的,這個大商主他是個過來人。譬如說我們要去挖掘寶,他是曉得什麼是寶,路怎麼走,裡邊有什麼困難,怎麼解決,大家跟著他,一心一意地上去。那麼這個到了海裡的時候,喔,那個船上面哪,他是個大強盜,那個大強盜要謀財害命的,別人都不知道。這個大商主曉得了,心裡想:這樣麻煩了,如果讓那個大強盜在這個裡邊的話,我們一船人統統被他殺光,你怎麼辦呢?但是呢你修學佛法的,你又不能殺他。後來覺得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是你容忍的話,不但我們船上的人統統被他殺光,而且就這個強盜本身殺了我們,他也要墮地獄,一定要墮地獄!那既然我要解救一切的話,我來墮地獄,我把這個商人殺掉,結果他就把那個商人殺掉了。 6A 25:22 1:16:16

這個故事我們大家了解,這個裡邊有一點很重要,我們往往說這個大乘人哪,我為了利人,我願意做那個事情啊!沒有錯,可是佛法裡邊是講的不是講一個道理,他每一個法的法相很清楚,你到那時你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看。說我現在這樣去做的話,我的的確確曉得得很清楚,張開眼睛往水裡跳,那個時候只有我自己去跳,那時候你去殺有大功德。你不要說:菩薩戒上面這樣那麼說的,然後你殺了他,我就有功德,我也自己也討了個便宜,那你只有下地獄。這個事情,本論的,不但是本論,就是很多大經大論都說得非常清楚,就把它上面要指的這個心理的法相告訴你得清清楚楚,就這樣。所以這個我們才是要學的,真正要學的,要我們學不到這一點的話,學了一點經論,拿這個藉口作為自己的擋箭牌,這是一種。還有學了這個經論,自己的執著越來越多,欸,我這個法這樣對,他這個法這樣對,吵得天翻地覆,那就錯了!在這個地方順便一提。 6A 26:35 1:17:28

那麼下面我們看,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那我們曉得除了這個特別的,為了他急求自利的這個「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只管他自己的那個東西以外,其他的小乘人的都要學,都要學。這個是為什麼在大乘,所謂「方廣藏」就是大乘,大乘當中它廣說三藏,照理說它大乘嘛就說大乘的,小乘不要講啊,但是它小乘也講,原因就這個道理。因為你一定要學,學了以後,了解,幫他們,而且你那時候曉得裡邊的差別何在,那這個就是它的原因,這個就是它的原因。 6A 27:22 1:18:15

復次

繼續下去,

正徧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

什麼才是佛陀?「正、徧」,絕對沒有一點錯誤,而且絕對沒有一點的遺漏。正是正確,徧是圓滿,這個正覺、徧覺,這個才是佛陀,這個才是佛陀,這樣的覺才叫無上正等正覺。你沒有這個「徧」的話,這個聲聞二乘也有的。那麼所以這個佛陀做的事情,是所有的過失是徹底盡除,所有的功德是徹底地圓滿,他不是盡一點點的過,不是滿一點點的德。 6A 28:16 1:19:10

是徧斷盡一切種過,周徧圓滿一切種德,

這樣的!

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

那麼在因地當中要修什麼呢?要所有的過失徹底地淨除,所有的功德要徹底地圓滿。 6B 00:16 1:19:31

故大乘道徧攝一切餘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

那個大乘的真正的,假定說你不徧的話,這個遺漏、那個遺漏,你能大嗎?是,小乘可以不包含大的,我本來是個小乘;你說大乘,大的是無所不包、絕待之大,結果把那個小乘擺在外頭,你這個無所不包怎麼講法?大乘是徧學一切,圓滿一切德相,然後呢斷盡一切過錯。 6B 00:54 1:20:10

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

這個是什麼原因?所以所有的佛的教法,統統包含在這個成佛那條大路當中,這是很清楚、很明白。假定說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當中說,我學這個、那個不對,我學這個、那個不對,你在因地當中就已經偏了。所以我剛才一再說明,不是說叫你現在一口氣馬上要廣學一切,可是我要曉得在因地當中,那個因種非常重要。說我現在的能力不夠,可是我的目的是如此,這是第一個。正因為目的如此,一定你有下腳的地方,下腳的地方是必然是跟你相應的,那個時候你說參禪就參禪,念佛就是念佛,但是呢你最後一定要圓滿的,不圓滿不能成佛。你現在做不到,因地當中應該先把那因種放下去。反過來,我們現在不了解這一點的話,我們因地當中先排斥它,那個時候你的因種種的什麼?欸,障礙!這點非常重要。就是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這個就是我們的所留下來的識種,那個識種到那個時候它就啟發現行的,這個是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的圓滿教授告訴我們,大家了解不了解? 6B 02:23 1:21:39

所以你念佛的,你一定讚歎這個參禪好、學教好;你參禪的一定讚歎念佛好,說等到我現在這個事情做好了,到了那個程度,那方面學圓滿了,再去學這個。所以當你到那個學圓滿了,將來這個因種在心裡啟發出來,你學這個的時候毫不困難。否則的話,等到這個圓滿了,你停在這裡,這個圓滿了嘛;這個我就一向就討厭它,你不知不覺當中,你就排斥這個東西,他後面會有詳細說明。我們修學佛法沒有別的,就要淨除自己無始以來的這個業習,說業種子,這是為什麼我們起心動念,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是頭上先開始提一下,先開始提一下。那麼上面說的道理,下面呢,喏,來把事實證明。 6B 03:14 1:22:31

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

以佛來說,以佛來說,他絕對沒有任何一個過失他不能去掉的,換句話說,佛絕對不留一點點過失;還有佛啊,圓滿一切功德,絕對沒有一點功德他做不到的。現在我們要學佛,是,沒錯!那麼我們從哪裡學起呢?我們因地上面就這樣:「欸,我要做到,我將來一定要做到!」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不要說:「哎喲,這個不行,這個不行、不行、不行!」說我現在很慚愧做不到,是沒錯,但是我將來一定要做到它。因為我將來要做到它,所以我現在就選定,牢牢把持我現在該下手的地方。你那個時候你同樣地參一個禪,同樣地念一聲佛,效果是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因為你因地當中,就想我念了這一聲佛要幹什麼?學阿彌陀佛,所以你去了,當然上品,就算不上品,跑到阿彌陀佛那裡覺得,你聽見那個法相應了,你一定走這個路。 6B 04:26 1:23:42

另外一種呢,你念佛,這個事情我都不管,我自己去就算啦!所以等到你去了以後,你聽見那個二乘苦、空、無常很歡喜,證了羅漢果,就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差別大家要分得很清楚,這個差別非常明顯,但是也比較細緻,比較細緻!重要的,後面會在那個地方說。念佛是如此,參禪是如此,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如果你能夠把握住這個原則了,欸,反過來妙咧!因為你的目的是究竟這樣,所以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我說現在念佛固然是迴向往生,我做別的事情也迴向往生哪!那個時候你的功德二十四小時一直增長,正念的時候叫正行,不念的時候叫助行,然後呢,去還穩,品位還高。當然參禪一樣的。所以這個是它的根本重點,我們要把握得住,根本重點要把握得住。繼續下去, 6B 05:29 1:24:44

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這句話大家已經了解了,前面說過了。

設作是云,

有人這麼說,假定有人這麼說: 6B 05:41 1:24:57

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

那麼有的人這麼說,說:沒錯、沒錯,你要學大乘哪,是的,它要那個小乘一步一步上來作為基礎,這是你的共道。但是呀,對於密乘的人來說,要趣入金剛乘密乘的人來說,那個是另外一條路,那個是另外一條路。「度彼岸」就是大乘的顯教所走的這個路,是不共同的,為什麼?這個並不相順。那波羅蜜多大乘是走這個慢的,這樣地慢慢地來,說金剛乘我走的這條直路,一直上去的。他下面怎麼說? 6B 06:43 1:25:59

此極非理,

那個就是大師告訴我們的,這個這句話絕不合理,絕不合理!下面就引證。 6B 06:54 1:26:09

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

說你要曉得,這個大乘當中顯教波羅蜜多,就是「度彼岸道」,它那個本質全部包含在金剛乘當中,所以金剛乘當中的那個,一定含攝了大乘的全部的特質在裡頭。下面說, 6B 07:26 1:26:41

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

那麼整個的這個特質是什麼呢?分兩部分:發的什麼心,修的什麼行。發的心叫「意樂」,金剛乘應該發的心,金剛乘的意樂是什麼?發菩提心。然後呢金剛乘應該修的「行」是什麼?「修學六度到彼岸」。請問金剛乘跟顯教的波羅蜜多大乘,是同?是不同?完全一樣欸!所以「是則一切是定應學習」啊,所以金剛乘的人決定要學!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座的諸位如果將來你們學金剛乘的話,千萬注意,說這個根底都沒有,說金剛乘,那結結緣可以,真正修持,這個不夠! 6B 08:27 1:27:43

另外一點,其他的同修們,幫助別人,那是最好的。看!當年印度,這樣的能夠五印度的首——頂嚴,共同的結論,以及後來到了西藏以後共同的教法,說得清清楚楚,說得清清楚楚!我們有了這個認識,對我們自己是個最佳指導幫助,然後呢對於佛法是有一個最有力的一個認識,然後淨化它的,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把握得住。下面就引密教的經來作證,這個話絕對不是我講的,你看密教的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所以下面說: 6B 09:19 1:28:35

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前面說那個道理,第一句話斥破它,所以立那個宗:這個前面說的不對。那麼下面就解釋,最後引,現在你講密教,他現在,我就引密教的經典告訴你,密教的經典上說得清清楚楚,就算你為了命難,你絕對不能捨去這個覺心。覺心就是菩提心,換句話說這個是意樂,這個是發的心,這個密乘當中這樣地嚴格地要求。然後呢行為呢?說「六度到彼岸,畢竟不應捨」。行持些什麼?就這個。你不是說金剛乘嗎?那金剛乘的經典,不但是這個經,還「餘咒教」,其他的密教的經典裡面說得清楚得很欸!都是這樣的。繼續, 6B 10:26 1:29:41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

那麼我們現在正式理路上面了解了,修持的時候同樣的戒、定、慧這樣上去。所以你正式修行的時候,凡是有很多真正修這個無上瑜伽,就是密教最高——乃至於最高都是這樣的,當然下面更不可以少。說「無上瑜伽曼陀羅」,曼陀羅這個翻成我們中文叫壇城,壇城,它這個特別意義是什麼呢?這個就是說,換句話說,這個就是佛的所處的地方,佛所處的地方。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娑婆的凡夫的世界,佛所處的地方是淨土。當然真的說起來淨土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含的,那麼對我們眾生來說,我們沒辦法體會,我們耳目所能感受得到的,只是我們現在這樣。所以引我們進去的時候,還是用我們相應的種種概念、圖表來表示,使得我們心理上面種下這個種子。說你看我們這個世間啊,是丘陵坑坎,種種不如意的穢土啊!現在這個地方,喔,這麼圓滿的淨土啊!就是這樣。 6B 11:59 1:31:14

所以他這個真正的灌頂的時候,引我們進去的時候,是說這個是佛的,你修學的本尊的這個曼陀羅。那麼真正要學的時候,剛開始學第一個什麼?受這個戒——三昧耶戒,這個戒當中也都說共、不共,同樣地,就是說基礎要共同的。那麼共的什麼?菩薩律儀呀! 6B 12:24 1:31:40

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

而這個裡邊就是什麼,一定要從下面開始,所以三聚戒即菩薩學處,就是從前面的、前面的,一步一步開始,一步一步開始,都要含攝在裡邊。從這個共聲聞的別解脫開始,然後呢菩薩戒,然後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上去。 6B 13:00 1:32:16

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

除了這個發心以外,這個發心卻是前面說過的,就是上面說的覺心,這個絕對共同的,絕對不能少的。還有啊,發了這個心學上去的時候,你一定要學的,「所學處而修學外」,那個學的學處你一步一步學以外,這些東西也跟波羅蜜多一樣,並沒有其他的道路。所以這個是特別針對上面說:「啊,密教跟顯教是不一樣的!」是,它不共的地方是不一樣的,但是共道是絕對一樣的。其實何止是顯教,請問我們現在那個大乘的八宗當中,念佛跟參禪共嗎?對不起,他念阿彌陀佛,要牢牢地把住;那個參禪的人,要空掉一切,對吧!他當然你參念佛是誰,多多少少好像還有一個念佛的;它有很多,「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乃至各式各樣的怪名堂,豈不是完全不一樣?那沒關係,基礎是共同的,大家都是發菩提心,圓滿的佛果,然後呢修的六度也是一樣。那麼這個殊勝的方便,這個才是不一樣的地方,這我們要了解。 6B 14:38 1:33:54

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

下面就引那個密教,密教當中那些經典等等。說這個裡邊當你受這個法的時候,受這個灌頂的時候,那阿彌陀佛的,學這個法門,以這個為本尊,然後你去修的時候,第一個,一樣地要受那個戒。所以那個時候受那個密宗戒的時候——這個密宗戒叫「三昧耶」——「悉作是云」,那個時候你就誓願「無餘受外密」,不是除了密教以......不,沒有一點點餘剩的。你呀,三乘的所有的一切這些統統要受,然後在這個三乘基礎上面,你再加上你不共的。所以呀, 6B 15:38 1:34:53

受咒律儀須誓受故。

你真正要受這個密宗的三昧耶戒的時候,前面沒有一樣東西可以遺漏的,可以遺漏的;不可以,換句話說。那麼剛才這個概念我們重新再提一下,儘管前面說聲聞為了自利,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個對;大乘為了利他,不可以。表面上面儘管是相違背,究竟的目的還是完全一致。你了解了這個,那整個的問題都解決了,沒有什麼諍論。同時你了解了一個,自然而然發生什麼,雖然沒有諍論,並不是我跟你做得一模一樣。恰恰相反,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配合得天衣無縫。你念你的佛,有!就怕你沒有;我參我的禪,就要空,就怕一點點有,但是彼此間恰到好處。同樣的這個道理用在我們眼前,你有這個長處,忙這個;我有這個長處,忙我這個,不要說樣樣聽我招呼,這個自然而然就去掉了。當你想到聽我招呼的時候,已經在我這個煩惱當中,你已經上了它的當。那麼現在我們再繼續下去,說 6B 17:00 1:36:16

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徧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由於上面說的這個道理,它是有一點的開遮不同,但是就這麼一點點開遮不同,你就覺得這兩個完全不一樣。就像一個寒、一個熱,寒的時候,天氣冷的時候一定不熱,熱的時候一定不冷,這完全違背的。你就覺得這一點點的開遮,就覺得完全違背的話,那很明白,我們是愚癡呀!我們的智慧實在太淺太粗,所以這個地方要慚愧,要好好地努力、精進,改善自己。 6B 17:46 1:37:02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那麼由於我們上面的了解,說除了小小的由於特別因緣,有一點開遮不同——開就是可以的,遮就是不可以的,應該防止的。那麼除了這個以外,所有的佛說的話呀,彼此之間完全相應、相順的。所以真正要「趣上上三乘五道」,我們要在這個三乘五道當中——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然後呢這個五道的話,那就是說,修這個佛法,出世法分成功五個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小乘有小乘的五道,大乘有大乘的五道。那麼這個地方特別是說上上的這個,最上的那個必須從「下下乘道的功德種類」,這個一定要圓滿的,不能漏的。 6B 19:19 1:38:36

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

《佛母》跟前面一樣《勝者母》,就是《般若》。 6B 19:27 1:38:43

「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

所有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佛是共同的,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都要走這個路,就是六度。 6B 19:41 1:38:56

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

那個是「棟梁」,別的東西可以省略一點,棟梁是絕對不能少。 6B 19:52 1:39:07

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

那麼,然後密乘當中也處處地方說這個,所以這個是顯教、密教的共同的。 6B 20:03 1:39:19

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

那麼,然後你在這個顯、密兩個方法當中,那個共道當中,再加上密教的種種不共的方法。那個不共的方法下面說「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這個就是它的次第。第一個先是灌頂,成熟你的身心,然後呢要受這個密宗的三昧耶戒,然後修學的時候,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還有跟它相關的,這個是最主要的相關的各種。因為你修的種種最特別的殊勝的法門,所以能夠很快地達到佛陀這個果位。 6B 20:59 1:40:14

就像我們到美國去一樣,你可以坐船,也可以用種種方法,也可以用飛機。飛機以前是螺旋槳,現在是噴射機,將來有一天說不定我們可以用火箭。這是說越是特別的,越是快速,不過越是快速的,越是危險。我們走路,你碰一下,跌一個筋斗,沒問題,站起來拍一拍再走,一點事情都沒有,最多跌破一點皮。然後你坐腳踏車要受傷了,坐汽車就出毛病了,如果是坐飛機的話,對不起,非死不可!所以金剛乘當中說得很清楚,你結結緣沒關係,你如果正修的話,蓮花生大士說得很清楚,說我這個法像蛇在竹筒當中,不上去就下來——上去成佛,下來到金剛地獄;金剛地獄是阿鼻地獄的別名。你現在不要看,哎呀,這個我這個密法好修啊,對不起!你結結緣沒關係,反正你碰不到;你真的碰到了以後,那就只有兩條路,這個我們要知道。因為它的方法也的確殊勝,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平常輕易不要毀謗,這個這裡隨便提一提。 6B 22:23 1:41:37

若棄共道,是大錯謬。

如果說這個共道你放掉了,那你完全錯了! 6B 22:29 1:41:44

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

這個非常麻煩、非常麻煩。對於這個上面那個概念,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並不認識,並不了解,然後你自己覺得我這個對,毀謗別的,錯了!特別是什麼?「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就害在這個上頭。你不修行,剛開始佛法總歸好的,雖然有矛盾,你還是尊敬它。結果你修行了以後,修了一點,得到一點點的味道了,啊,覺得......或者參禪參得一點名堂來了,念佛是念得一點味道了,然後說其他的都不對,就是這個,這個叫作相似決定。你真正圓滿認識的話,絕對、絕對不會的,絕對不會!現在我們太多地方,從已經開始修的是這樣,還沒有修的時候,那我們來了,學了一點規矩,覺得我這個規矩是這樣地對,你這個規矩不對,是同樣這個道理。 6B 23:32 1:42:48

其實我們世間何嘗不如此呢?世間每一個人有他的習慣,有他的成見,就拿他的成見,就拿他的習慣,說我這個對,你這個不對,世間的爭執就這樣子來的。現在我們要修學佛法,就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認識,開始認識。世間大家你謗我、我謗你,大家最多吵一架,反正我跟你不來往,沒關係!萬一吵過了以後,最多打一個官司。佛法裡不是,你越深,你這個將來造的業是越可怕,現在我們淨除都來不及,你別的東西還可以,謗法之罪重得不得了。 6B 24:11 1:43:27

記住!《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佛為了接引一切眾生,所以說種種法門,而且說種種法門他是徹底了解了才說出來,要了解這個法,他要花多少心血,你們曉得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換來的,這樣的一個珍貴的法,弄到你手上,你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可以。請問,你有這個本事嗎?你如果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萬萬不敢開口啊!尤其是我們剛剛修學懂得一點,其他的都不對了。啊,我是好為這件事情擔心啊!因為我自己當年就是這樣。 6B 24:52 1:44:08

我剛開始進去的時候是念佛進去的,那什麼都不要,聽見人家當初不讚歎念佛,如果說別的話,恨不得把那個經書拿得來把它撕掉了、燒掉,這樣啊!我現在一直為這個事情而懺悔,所以我特別把我的痛苦的經驗告訴你們。這個因,你們如果不拔掉的話,不要說去不成,就是去成了,將來去成了以後,到那時候這個種子又現起來了,那個時候在你修行過程當中是千辛萬苦。所以我們現在看有很多祖師們,我們常常說他「大權示現」,吃盡苦頭,他不是故意要這個吃苦頭啊!他已經到了某個程度,但是他因地當中,一定有這種因在這個裡邊的,這個我們要曉得。我們不懂得法相,所以總覺得他故意,故意裝,裝不起來的,如果說他沒有這個因的話,不可能出現這個果,這個以後慢慢地再說。 6B 25:48 1:45:04

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了這一點,你因地上面那個種子,趁它還沒有成長之前,把它淨化。不過剛才說那個大權示現有沒有道理?有其絕對道理,真正你發了菩提心了以後不怕。因為你以前毀謗過,因為你以前否定過,所以那個時候,那個障礙來的時候,就跟你相關的那些人都在你的圈子裡,那個時候你就把他救出來,這是這個真正、真正的價值在這裡。所以說你發了菩提心,你什麼都不要怕,你就有這個心,慢慢地會把你相關的那群人救得出來的。這個大權示現的真正意義在這裡,這個我們要了解。 6B 26:30 1:45:45

到下面關於這個業,這個概念你認識了清楚了以後,我們才會對那個大權示現的這句話的真正的內涵,把握得住。否則的話,我們看起來這個大權示現,他好像騙騙我們的,不是的,他還是有他的因果相關的,以及他的真正的價值。在我們沒有這個條件之下,我們可不要做,我是寧願是怎麼辦呢?先像善財童子一樣,一口氣成了以後,然後呢我在那個時候廣結這個緣,這不是更好嗎?不過這個也是各人各人的心志,哪一個辦法都對、都正確。那麼下面說, 6B 27:09 1:46:24

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

下乘謗上乘的人還比較少,還倒是有啊!特別是上乘的人,愈上面的人,欸,妙咧!「發起一似勝解」,他如果沒有認識的還好,如果是有一點認識,有一點修行,這個修行叫「似勝解」,似是而非的。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覺得別人都不對,他覺得他最好。「如其次第」地毀謗,棄捨下面那些。 6B 27:48 1:47:04

即於咒中

就算到了密教最高的, 6B 27:51 1:47:07

亦當謗捨下三部等,

因為密教裡面有四部,一共有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他也說這個無上瑜伽最高,他下面的都不要了。 6B 28:07 1:47:22

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如果你這樣做的話,那就造最嚴重、最嚴重的謗正法之罪。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你要造了五無間罪菩薩能救你,你謗了法沒辦法救你。這個罪過之可怕,大乘經典上面處處說這個事情。而且這種事情,嘿,極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動不動就來了。而這是什麼啊?都是得到了一點相似勝解,似是而非的;你書看得越多,然後呢修行有了一點經驗,這種毛病都來了。於是我們說:「啊,那不要看書了!」你又犯了毛病了,要看!要圓滿認識,然後你步步上去這個才好。請問:他看了書毀謗人家都不可以,你不看書毀謗人家,你就可以了嗎?對不對?所以現在人:「啊,因為看了書看錯了!不,那我不要看書了,看書那些都不對!」你同樣地毀謗,修學佛法必定要聞思修的次第,被你這一句話一刀斬斷,一樣的。所以它真正的問題我們把握得住,這個下面會詳細而且告訴我們根據——都有憑有據。 7A 01:19 1:48:49

《菩提道次第廣論》,請翻開十一頁。昨天我們就把佛法裡邊這個大小之間的差別,已經有一個說明。這個裡邊是有少少一點點,它因為眼前目前各人修持的重點不一樣,所以有的開——是允許的,乃至於應該的;有的呢,遮——說是不允許的。這是就眼前來說有這個差別,那麼究竟來說同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沒有正確的認識,而偏偏又在修行過程當中,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修學的整個的大綱,修學的整個的大綱——就是整個佛法的整體,它的次第步驟等等。那麼,在自己所走的那一條路上面,或者是理論上面的認識,或者修持上面有一點點經驗以後,往往會產生一種相似的見解。而再加上,譬如說外面的種種的不正確的佐證,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相似的決定,或者叫「似勝解」。 7A 03:18 1:50:49

那個勝解它有幾種不同的解釋,那麼通常我們最常用的,運用這個《成唯識論》上頭的說明:說對於我所認得那個——認以為的這個境界——我的概念,覺得確定是如此的,確定是這個樣的,不再為其他的意見或者什麼來動搖,這個叫「勝解」。譬如說我們現在眼前世間的來說,我們常常覺得:「欸,這個東西是有營養。」好像不管他怎麼說,我就是這個樣,不管人家說多少理由,我對這個概念牢不可破,就這樣。那麼現在我們在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我想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點,這是眼前每個人自己覺得這個對,我就是這個樣,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那就不對,這種通常叫作相似的勝解。因為這種概念,所以他會產生對於他不相應的就會否定、毀謗,而造成非常嚴重的謗法的罪業。那麼這個謗法的罪業呢,以後陸陸續續會講。那麼目前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下面這一點,是對於我們眼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看書本上面十一頁第二段, 7A 04:59 1:52:30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這個裡邊分兩部分,所以說第一部分呢,我們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的,具善根的人,應該怎麼辦?要依靠一個善知識、善知識。那麼這個善知識這個條件,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識,後面有詳細說明。這個說明就是自己如何去依止——作為一個學的人,以及善知識是什麼樣的行相,這是我們剛開始的人,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個認識,以及修行的必須要的。你這一點上面如果做對了,下面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如果這一點上面弄不對的話,這個走的路是一條大圈子,大圈子,大圈子。雖然最後我們一定會走到的,絕對!《法華》上面給我們早就懸記了,乃至於你到寺院當中「一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所以「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亂心,就是像我們普普通通那樣的,隨便跑到這個廟裡面去,那麼看見了佛,稱一聲:「啊!南無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都一樣,你這樣地最後都成佛。 7A 07:01 1:54:32

這個裡邊我只是提出一個偈子,實際上在這個裡邊有很多說明。說小孩子弄那個玩那個泥巴,造了像一個寺院一樣的話,欸,他也這個因緣而成佛。何況我們現在這麼認認真真,拋開了自己溫暖的家庭,跑到這個地方來這麼認真地修學,所以絕對會成佛。可是這一條路卻是一條遠路,在這個遠路轉的大圈子當中,這極大部分時間弄得不好的話,會在惡道當中,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常可怕的! 7A 07:44 1:55:15

那麼這個關鍵在什麼地方呢?就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如何做一個修學佛法的佛弟子,以及能不能找到相應的善知識。所以在佛經裡面,從《阿含》一直到《華嚴》,當然隨便、隨處經常可以看得見佛教誡我們善知識的重要。說《阿含》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天阿難在這個靜坐當中,思惟佛法的過程當中,他就想:「佛常常說這個善知識的重要,這是一點都沒有錯,沒有善知識啊,是我們不可能懂。」所以他就跑得去問佛,說:「佛陀啊!你老人家常常開示我們善知識重要,這我想想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我覺得這一大半,我們修行一大半要靠這個善知識啊!」佛的回答很有意思,說:「阿難哪,你錯了。」「嗯,怎麼錯呀?」佛陀說:「不是一大半,全部要靠善知識!」「哦!全部要靠。」小乘喔! 7A 09:09 1:56:39

然後呢進入大乘,雖然有很多經典,我們現在《華嚴》做代表,或者你們自己可以想,各式各樣的經典上面都這麼說。這個文殊菩薩一再開示善財童子,以及他善財童子不斷地參訪善知識,隨處隨地那個善知識也一再開示他,說:「你要成佛啊,要成就一切智智,總要依靠善知識。」那麼這個詳細的情況到後面說,到後面說。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第一步。 7A 09:54 1:57:25

緊跟著,那麼依靠了這個善知識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這個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這個整體、綱要、次第。所以說「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這個昨天已經有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那麼這個差別呢,再簡單地說一下。是!我可以現在走任何一條,我說我是歡喜學經教的,好!你是要參禪的,好!你是念佛的,好!乃至於像日本的那個日蓮宗它只念一樣東西——「南無妙法蓮華經」;淨土真宗念都不要念的,只個「信」字就行;然後呢禪宗參一個「無」,就是這樣,那沒關係。可是這一條路,剛才說的是遠路,是遠路,弄得不好的話,吃很多冤枉苦頭,乃至於我們眼前整個的教法,所以形成這樣支離破碎的原因就在這裡。從外面的教法來看,它是支離破碎,互相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而這個法到最後到我們身上什麼現象呢?也是這樣,你這樣地彆扭,是那樣地彆扭。 7A 11:25 1:58:56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畢竟到最後要圓滿無上菩提,請問圓滿無上菩提你能有一樣東西不圓滿嗎?你能有一樣不圓滿嗎?你能通相宗不通性宗嗎?你能通大乘不通小乘嗎?這樣的話圓滿嗎?那當然!所以那個時候你真正要修的時候,是你那條路進去,可是那個法對你以前不相應,所以那個時候你內心上面起衝突了。比如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有很多人是念佛或者參禪的,叫我們現在學一點教,心裡覺得彆扭:「唉呀!這個不行,我是念佛的,現在我全部精神跑得去叫我這樣去做!」你心裡面自然而然會有這種彼此間不能相容的。為什麼?就是我們因地當中有了這個障礙。 7A 12:15 1:59:46

我昨天也說過,不是說叫你不參禪、不念佛或者不學教,恰恰相反地,這個圓滿的佛法才告訴你最好的念佛方法,最好的參禪方法,以及最好的學教方法。那差別呢,就是你一開始的時候不必忙著進去,而是先把握住這個重點以後,找到你該下手之處,然後走的話,那同樣的結果、同樣的起步,但是這條路是最快、最近、最好!所以在這個上面,你了解了,說原來整個的東西我們將來都要修學的,只是次第步驟以及本末差別。這個道理你要確定認識而且決定不移。然後再下面說, 7A 13:13 2:00:43

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

因為你認得了這個整個的佛法的內容,那麼那個時候你就看見了,說整個要修佛法要修些什麼?然後呢我現在已經走了多少?還有哪一些沒有走的?你能夠這樣認識,你也可以不走冤枉路,也可以不躐等。譬如說你現在要念書,一共嘛從幼稚園開始要念到大學,結果你發現:嗯,幼稚園這個對你現在不需要,你可以不要念,乃至於小學你也可以不要,那麼你就可以中間插班進去。否則你如果條件不夠的話,你說:「啊,他是這樣。」你也跳上去跑到插班進去的話,你就念不上去,然後等到你念不上去,重新才念的話,吃了好大冤枉苦頭。所以由於前面的這一個兩點,找到了你現在應該下手,這個就是說能修學的,那麼你就在這個地方起步。在這種情況之下,下面怎麼辦呢? 7A 14:21 2:01:52

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

其他的部分,我們還沒有能夠真正去做。「進止」的話,就是說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取捨,我們說「止、作」。所謂止、作的話,就是持戒的時候,有很多東西你平常不這樣作的,要你做;平常該我們一向習慣這樣做的,這個照著佛戒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做,改變我們以前世俗的習慣。以前世俗的習慣,增長我們世俗的財富,弄到最後輪迴生死;照著佛法的這樣去做的話,你在剛開始的時候,是覺得有一點不大對勁、彆彆扭扭,但是這個正是要你修行。為什麼叫修行呀?修改你以前的行為嘛!以前的行為是染污的,那麼現在這樣子經過了修改了以後就對了。譬如我們現在隨便看,喔!眼前桌子什麼東西,你覺得這地方不對,你要用刨子來刨一刨,要用那斧頭來砍一砍。對那張桌子,假如那桌子像我們一樣的話,當然砍上去會痛嘛,對呀,身體上面會痛,心理上會難受,這是必然的。 7A 15:44 2:03:15

所以我常常說,說我真正一生受用的就是前面那個老師,我現在一生感激不盡的就是這樣。一個頭上幾年動不動嘛開起口來,總一無是處,但是我一心感念不盡,因為他把我的世俗的習氣改過來了。佛法的的確確如此,可是這個也要依靠到善知識啊!普普通通一個人也跟你弄得這麼樣的話,大家冤家對頭,這很麻煩,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所以將來善知識跟這個善學的弟子之間的條件,我們要認識。 7A 16:21 2:03:51

這個是說,我們對於沒有能真正地實在進止的,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啊?平常我們哪,我們就不管它,乃至於不要它,這個就是已經很糟糕的事情。為什麼說不要它呢?那我們常見的:是!我是參禪的,你那個念佛——那個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然後學教的,他就說那些修行人盲修瞎鍊;然後修行的人,說他是空口說白話。這個是眼前經常碰得見的事情。實際上是嗎?假定說是像你這樣說,佛說那麼多道理幹什麼啊?那不是第一個戲論的,第一個開玩笑的是佛帶的頭嗎?這很明白。所以我們要了解,那時候我們要了解:噢!說我現在條件不夠,我現在進入的地方從這個地方,那麼其他沒有辦法能做的,千萬不要以現在沒有辦法做的原因,不要這個原因就棄捨它!下面這句話就是:不應該以現在未能趣——趣就是去——的原因就是棄捨,應該怎麼辦啊? 7A 17:35 2:05:05

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

那時候我腦筋裡想:「唉!但願我什麼時候,能夠對於現在不能做的這些事情,到了什麼時候,我能夠實實在在地去修了,實實在在去修了。」為什麼要這樣說?黑板上面請看一下。這個次第非常重要,對你們現在非常重要!第一點,依止這個善知識,第一點「依止善知識」。第二點呢,真正跟善知識就是要善巧,就是說非常清楚明白、沒有錯誤地對於修學佛法的那個整體,以及它的大綱、次第等等了解。那麼這個道體我分成功三個:質正,這一點都不能錯的;量圓,單單質不夠,還要量滿;還要呢,次第一點都沒有錯。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整個的將來內容、細部都在後頭。 7A 18:52 2:06:22

有了這個,再看第三個,「知入處」,現在應該下手的地方,這個才能夠真正地深入,否則的話是空談。還有呢,「知深進方便」,這個才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眼前對我們最重要!請問,我們現在的修行你的目的幹什麼呀?假定你的目的跑得來拜拜佛,那好了,你在拜拜佛,其他不管;假定你的目的是念它四個字或者六個字,那你就念它「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或者你參禪,那可以了。或者現在你說:「不是的!我的目的要求往生。」那不能單單在四個字上面,看看你念這四個字能不能往生,這個很明白對不對?那嘴巴裡念得很響,然後心裡胡思亂想,你還自己覺得可以往生。那個時候啊,一定要了解怎麼去改善它,這個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的。 7A 19:49 2:07:20

所以常常有人問:「哎呀!這個我念嘛雖然是念嘛,心裡面散亂不相應。」這是個好現象,表示我們要深進。可是問題在這裡哦!說你究竟的目的是你到了極樂世界算了,還是你要成佛呀?不是!當然我們要成佛。那個時候,同樣地念這一聲佛就大有差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參禪的不執著參禪,是念佛的不執著念佛。因為等到你到了極樂世界也好,或者你大徹大悟也好,或者你學教的大開圓解以後,怎麼辦啊?你還要向上,這不是很明白嘛! 7A 20:28 2:07:58

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清楚了怎麼辦呢?喏!就是這裡——知深進。所以我們不能上進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我們有障礙,這是第一個;還有呢,我們能力不夠,能力不夠。所以我們眼前條件不夠之前去學這個,一方面學這個是集聚資糧、增長能力,一方面是淨除罪障,使得我們能力能夠慢慢向上。當你向上的時候,實際上呢,就像你念書一樣,你現在在三年級,慢慢、慢慢地,你可以升到四年級、升到五年級。現在我們如果走的不對的話,就變成了念了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這個絕對不要,這個沒有用,這個算什麼?等到你三年級念完了請問你幹什麼?到那個時候發現要去了,可是你把前面的路早就切斷,把上面的課本嘛丟掉,把老師嘛趕走,把應該有的學費嘛統統花掉。請問你念完了幹什麼?這是個狀態。 7A 21:30 2:09:01

那麼我們說這個我們的狀態呢?要曉得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的業,中心在哪裡?這下面會詳細說明,我這裡簡單地告訴你們一下,就是我們當下這個所謂心念,就這個心念當中業的部分詳細地分辨——剛才說後面,說過的。眼前我們就是,我們這個「思心所」,我們心裡想想:「哎!這個是我要的,這個是我要的。」這樣的話,你將來自然而然會趣向於那方面;現在如果說你這個排斥它的話,到那個時候這個力量就現起來了。其實這種狀態也不必說等到下一世、下多少世,我們眼前馬上可以體會得到。譬如說眼前有一件小小的事情發生了,我這麼說了,比如說我跟毛居士兩個人,有一點點小小的一個問題,那我心裡想想:「這個傢伙,我這、這、這個討厭他。」然後你心裡老是這樣想。你這樣想的話,等一下你見了面以後,老遠看見了,你心裡想:「能夠避開就避開。」否則的話呢,瞪他一眼,再不然的話,那麼暗暗裡面傷他一下。是不是很明白?為什麼你見了面你會這樣?就是你前面那個思心所的作用,下面會很詳細告訴我們,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7A 22:48 2:10:18

假使反過來的話呢,你看見:「哎呀,他剛才幫了我一個忙,他這個真好!」我怎麼樣想辦法,就是一下沒辦法報答他嘛,應該說幾句感激他的話,所以他老遠看見他的時候,他正在忙,我連忙笑臉相迎:「哎呀,真是謝謝你啊!」為什麼你同樣的情況會有這樣?就是你心裡這個狀態。那麼你們了解了這個呢,平常的時候,你碰見一件事情一定有對這件事情的反應,請問這個事情的反應是突然而來的,還是以前先有的因種啊?「種子」,就是你的因地,我們大家都了解,大家都了解。平常我們因種都是在煩惱,然後進一步大幸而認得了煩惱,說「哎呀,不要去虛妄分別呀!」修學佛法,當你修學佛法的時候,毛病又來了,你學參禪的,其他都不要;你學教的,也同樣地犯了這個毛病,對不對? 7A 23:50 2:11:21

所以這一點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你不能做就不管它。應該怎麼辦?應該說:「我所以目前這樣努力地修行,就要爬上去。」所以什麼時候我想辦法能夠爬上去,那個時候叫修了。就像我們念書的時候,現在雖然念了小學,我總心心念念:什麼時候我可以念中學,什麼時候可以念大學,乃至什麼可以留學。這樣,對了!於是你就一路地努力上升,然後呢把那個障礙淨除,把我們現在集聚的集聚起來。那麼除障礙、集聚怎麼辦呢?做三件事情。 7A 24:33 2:12:03

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

「遂於其因」,什麼因哪?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你現在在這個因地上面做這一點,將來就感得必然的這個果;假定你現在排斥它,將來就是障礙的果。現在如果說你準備相順的因,到了這個時候你就能夠一步一步向上。上不去的原因是罪障,所以你「淨除罪障」;罪障雖然淨除了,如果你力量不夠還是不行,所以另外一個是「集聚資糧」。那麼下面這個迴向、發願是為什麼呢?就是說你集了這個資糧,你的目的幹什麼?你的目的是要幹這個嘛,所以要「廣發正願」。這「願」跟「向」,它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就是說,你這件事情還沒有做,準備去做,那麼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的目的是這個。譬如說我現在要到美國去,要買飛機票,所以我要去想辦法賺錢,所以我要去賺錢為什麼啊,我要買飛機票,這個就是你沒有做事情的「願」。那麼等到你做完了賺到了錢,你說這個錢不亂花,我要去買飛機票,這個叫「迴向」。所以願、向,就是指向這個方向的。 7A 25:55 2:13:25

所以下面說,第四知深進的方便。這個是我們確確實實要了解的,現在修行當中,一般我們最大的障礙就在這一點上面,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在前幾次去講的時候,很多人他沒聽清楚,說我說不贊成這個、不贊成那個,又說參禪不好,又說念佛不好,又說學教不好。其實我是讚歎所有的,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教也好,沒有一個不好,就希望你真正做到最好,目的沒有別的,就這個!關鍵就在這裡,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經文上面說:「遂於其因,積集資糧,淨除罪障,廣發正願。」 7A 26:48 2:14:19

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最後,因為這樣做的話,然後呢?哈!好了!智慧也增長了,是能力也增長了,於是你所有的這些東西都能修學,所以——行,完全對;果,當然得,果當然得!所以真正說起修行不難,就難的是什麼?正確的引導,正確的知見最難得!所以《華嚴經疏》上面說:「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發大菩提心,到證得究竟的佛果,兩樣東西內涵的實質上來說一樣的,因為這本質就這個東西。前面呢,就是說質是完全對了,可是這個沒有圓滿,差就是差這一點;譬如說同樣的水,那水絕對是完全是一個,只是後面那個水的話圓滿了,就這樣,或者需要的量是完全達到了,這個水的質沒有差別。 7B 00:08 2:15:36

這個裡邊的兩樣東西當中,真正難的還不是究竟圓滿成佛,而是初心。那麼對我們現在來說,這個發菩提心還滿遙遠,所以對我們目前來說,最上的希望——佛,可是我們現在要走到的第一步,就是這個發大菩提心,所以對我們現在的「近」果,我們期望的是大菩提心。那麼請問你達到這個果的因是什麼?這個才是我們現在重要的!你假定在這個地方能夠把握得住,走進去行持的話,你就對了!現在真正難的就是這個——正知見。要想得到正知見,要找到善知識,要想找到善知識,主要的還要看自己,下面會很詳細地說明,所以這個概念我在這個地方說一下、說一下。所以說最後的話呢——「行果圓滿」,清楚不清楚?雖然兩三句話,你牢牢記住這個綱要,一生受用不盡。後面詳細說的那些內容,就是把這個綱要怎麼樣地如其次第,那個應該修學的內容一一放將進去。下面說: 7B 01:29 2:16:58

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

那麼這個敦巴尊者,就是前面阿底峽尊者的一個最主要的弟子。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西藏做了這麼多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他所有的弟子當中,能夠圓滿全部受持、傳承尊者事業的就是他,就是他。所以他現在引證下面這個話,下面這個話,他們都是用印度當年的這個話來說的口語。就像我們禪宗的祖師,這個禪宗祖師的語錄,是沒有人跟你解釋你往往不曉得,往往不曉得,因為有的是方言,有的是他們的習慣語。所以對我來說,我也並沒有得到圓滿的這個老師的說明,只是說一個綱要,所以裡邊很多關於這一方面的話,我就不能細細地說,但是呢這個大意,我可以在這個地方說明。 7B 02:46 2:18:14

我們平常呀總有所偏執,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圓滿的這個道體,理論上面既不知道,修持的驗證更談不到。現在阿底峽尊者不但理論完全圓滿,而且修持一一驗證,所以他能夠把所有各方各面的任何一點而能夠把握起來,一點沒有餘遺——那就是我的老師。所以我的老師所以能夠成為西藏、印度的頂嚴,這麼多大善知識當中,他能夠被眾所公認,乃至於說,阿底峽尊者一走這印度佛法就完了,原因就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句話就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思惟觀察,作為我們修學目標的。由此因緣,繼續下去, 7B 03:48 2:19:19

由是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曉得現在我們這個「教授」,換句話說本論——也就是本論所依的阿底峽尊者的所造的《道炬論》。那個是把所有的顯密、大小、性相各宗的宗要統統——宗要是大綱——統統含攝在裡頭,說明了這是什麼?這是任何一個人——補特伽羅就是有情——他那個成佛所有的方法,最正確的引導,所以這個教授能夠通達一切聖教,沒有一點點違背,沒有一點點違背。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向的習慣,那是宗派林立、各爭是非,大小、性相,顯密,向來說「性相角立」,好像兩隻角一樣地各使各的,這個非常糟糕。當年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的時候,他有一個老師曾經以性宗來排斥相宗,所以他後來寫了一本《會宗記》、《會宗記》。各宗各派,是!它的特質、它的特徵是有差別的,但是究竟的話倒是一體互相相輔相成的。這個非常精采的,內容我是沒看過,可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 7B 05:45 2:21:13

這個地方呢,我順便提出一個公案來,提出一個公案給大家說一下,這個在《西域記》上面。然後呢在《大唐西域記》上面,這個出在《西域傳》,那個《大唐西域記》也有這一段。可是《大唐西域記》我很久以前看,現在印象不深,我鼓勵你們同學這種書要多看,你們如果看見的時候告訴我一下。那麼公案是什麼呢,我告訴你們,大乘有一個大菩薩世親菩薩,他早期學小乘,反對、否定大乘。後來因為他哥哥無著菩薩的接引,他非常懺悔,他要割舌頭。他哥哥說:「你割舌頭沒用,你舌頭割掉了,但是你毀謗的罪還在;以前你拿舌頭去毀謗,現在你同樣地用舌頭來讚揚,那麼功過可以抵銷。不但可以抵銷,因為大乘的功德的殊勝,那你可以不但可以抵銷所有的罪過,而且可以增長無邊資糧,因為它本身的大嘛!」所以他後來就讚揚那個大乘。所以世親論師「千部論主」,那個人真了不起。 7B 07:00 2:22:29

那麼那個時候,他那個時代佛法最盛、非常盛的,就是北印度的迦濕彌羅,迦濕彌羅。那時候迦濕彌羅有一個叫眾賢論師,眾賢論師看了這個世親菩薩的就破他,破他。那麼最後呢,世親菩薩沒有給他兩個人相辯論,他就避開他了。避開他了,於是大家說:「哎呀!你看看,大概世親菩薩不行啊!」(當然我們稱他為世親菩薩啦!)說:「這某人哪,不行啊!所以他避開了。」他弟子也覺得心裡面很不服氣,說:「這個老師啊,你這麼跑掉了,人家看起來好像不對。」「不是!不是!」他說:「這個很明白呀!像這個螢火蟲跟那個太陽,不必跟他諍論,那個太陽絕對不會跟那個螢火蟲爭光榮,讓他去好了!」就是這樣。所以他始終避開,那麼以後呢,眾賢論師也沒辦法跟他辯。 7B 08:07 2:23:36

最後,這個事情我現在要說的說另外一個,又過了若干年以後,又出了一個,另外一個小乘的,一個很有名的叫「無垢友」。他也是迦濕彌羅人,他對小乘的所有的各宗各派都通達,所以他那個名望是五印度非常有名望的一個人。那麼有一次他走過那個眾賢論師那個塔,他看見了以後,自己就非常感慨,感慨而且心裡面有一點很不平的,就在那個塔前說:「你呀!你大論師(這個論師就是以前他們一種最尊重的稱呼,我們現在說是大法師或者大禪師,他們這個論師很尊貴的。)當年哪,你真是成就,以及雅量、聲譽。可惜的呢,你要想跟那個世親辯論,你沒有完成這個志願而死。」現在他說:「我呀!」這個無垢友自稱,「雖然自己條件很差,」平常我們說,我是不學無術,他自己謙虛啦!「但是我總算也能夠忝陪末座。」換句話說,也進來了,也進來了。「所以你這個志趣我要完成。世親這個人雖然死了,但是他的教法還在,我要盡我的力量,使得世親的教法徹底地剷除,乃至於後面的人根本再也聽不見世親!」就是這樣。 7B 09:57 2:25:25

他就這樣子毀謗了以後,他馬上就七竅流血,那個舌頭吐出來就收不進去,一直吐出來,這個書上面形容叫「五舌重出」。啊!一直伸下來,叫我們伸還伸不出來。那個時候他自己覺得不對了,覺得不對了!唉呀,他就那個時候就懺悔,唉呀,曉得害了,他是毀謗了大乘菩薩、大乘佛法。他最後自己就臨死之前寫了幾句話,說這個「實際上真正那個大乘本身,的的確確是最高明的,它這個理深而透,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對我來說,我實在是太愚昧了,以無知而毀謗這個大法,毀謗大乘行者,非常懺悔!」所以他現在寫下自己的懺悔書,告訴後之來者:你們千萬不要學我這樣!然後呢,這個地裂開,身陷下去,人家也不知道。過了一些時候,那裡有一個羅漢經過一看哪,嘆息:「唉!這個人真可憐哪,生身陷入阿鼻地獄。」這段公案。那個玄奘大師去的時候還看見,那個地方為了說明這件事情,一個塔擺在那裡。 7B 11:24 2:26:52

當然我們現在學大乘佛法,絕對不會犯上這個毛病,儘管不犯,可是注意喔!我們因地當中,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我們現在不會以小乘而毀謗大乘,可是我們很容易以大乘人毀謗小乘,乃至於我們以我所學的法門否定別的,這個還是謗法,還是謗法。不過這個裡邊有一點,我是覺得要注意一點:你學大乘法門你有成就的話,這障礙大,還不至於這麼嚴重,你如果學歪了的話,那一謗的話,那就完了!如果學小乘法門這樣謗的話,那一定這麼可怕! 7B 12:09 2:27:38

我為什麼有一點特別要說明一下呢?因為就眼前來說,這個教法本身,固然我們是大乘,可是這個教法本身內容已經慢慢在湮沒當中,所以能夠如理完整了解已經不太多,至於說修持的話,更是鳳毛麟角。有的!有的喔,絕對有的,只是少、只是少,這個是教部分。至於行部分,第一步是戒,這個戒法本身啊,那很糟糕,那很糟糕!我們現在北傳那個戒法,那真是支離破碎,支離破碎。北傳的也有完整的哦,也有完整的,不過對於我們中國來說的的確確不理想。 7B 12:59 2:28:28

那麼南傳的,它還保持完整的風格。所以在我個人我是非常仰慕,總希望借他人的,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來改善我們。可是那個時候我們弄得不好的話,也往往會產生這個毛病,總覺得:欸,就是它!因為我曾經以前遇見過這樣的幾個事情,聽說這個馬來西亞不曉得是什麼地方,那麼由於中國的法師去出家,所以馬來西亞很多華僑自然跟著他師父出家。出家了以後它有兩部分,一部分呢北傳的來受戒,一部分呢南傳受戒。受完了以後,因為我們這個戒法本身目前不太完整,他們是完整的,所以回來相比之下的話就顯得不夠。於是他們南傳的就整個地否定大乘,這個非常危險,這是我特別說明一下。所以這個公案,你們有心學的話,好好地看!然後呢在這個,除了這個《西域傳》上面有很多類似,特別是關於這個小乘謗大乘的這個可怕的結果,順便也告訴我們謗法這件事情是萬萬不可以!這個是第一段,第一段。那麼進一步,第二: 7B 14:32 2:30:02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說我們現在大綱了解了,說整個佛法是這樣的。那麼我們要進去了,進去的那個時候,說這個就是什麼——按照經論,這個經論就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指標,特別說明這一點。以及我們對這一點不認識所產生的流弊以及反效果,在這一段當中說明,那麼我們能夠淨除這個罪障、集聚資糧。否則的話,我們修學佛法,大家很想:「唉,佛是好!」但是等到你要真正修的話,你覺得不得其門而入了,不得其門而入了。所以弄到後來那沒辦法啦,你只好啦是拜拜佛了,只好就這一個法門了,就這樣,這個圓滿的因就把握不住。現在看: 7B 15:25 2:30:53

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

他把那個綱要提出來,總之一句話,說對於想求解脫的人,這個解脫分兩方面——眼前的、久遠的。這個眼前的、久遠的,它特別是我們平常說「增上生」以及「決定勝」,那麼這兩個簡單說明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佛道長遠不是朝夕之功,不是一生兩生,不是一劫兩劫,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你不斷地要提升自己,罪障減除、能力增強。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沒有圓滿成就之前,你不斷地向上、向上,這個叫「增上生」。這個增上生就是指世間的情況來說,乃至於譬如說登地菩薩,他通常會現那個六道當中的王者相,或者人間的王,或者天上的王,這樣。所以我們看這個很多高僧大德,他往往會出世的時候家世這麼圓滿,而長相這麼美妙,如何聰明,很早碰見佛法而一下上去,為什麼我們不行呀?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他已經宿生修行,修行了以後增上生——增加、向上,量、質不斷地向上。 7B 17:08 2:32:36

同樣一個人,你條件夠了,你短短的時候修持,比得上條件差的人很長時候。譬如我們在學校裡念書,同班的同學,頭上那個頭一名,或者頭上那個往往高得不得了,後面幾個人雖然同班,跟的苦惱無比,那麼世間也是如此。所以修學佛法不是說一定到究竟的時候,你如果弄對了,眼前就在改善。所以《了凡四訓》以及這一類的世間因果的故事,就是我們最好的代表,也是最好的給我們一個策勵,這樣。不過《了凡四訓》它那個是它偏重於世間的,真正修學佛法不是!就是你只要目標向上的話,這個也一步一步得到,一步一步得到。請看阿底峽尊者等等,當年印度的這種大尊者,乃至於這個那洛巴尊者等等都是啊家世,然後呢自己的天分,家世這麼圓滿,天分這麼高,世間是無有不通,進入佛法當中也是如此,這個就是增上生。 7B 18:25 2:33:53

那麼最後呢,叫「決定勝」。平常我們雖然增上生了,你得到一點百萬富豪,兩腳一伸不曉得哪裡去了,實際上呢墮落三惡道,這個決定不好,所以我們稱它為「三世怨」,三世怨。我們現在決定,究竟要好的,當你這個增上生不斷地增上、增上、增上,增上到最後的時候,最後那個增上生就是決定勝。這個話怎麼講呢?我們現在普通的一個凡夫,或者乃至於三惡道當中,先透脫三惡道得到人道,人道當中慢慢地、慢慢地越來越好、越來越好,然後呢進入天道,你如果願意不到天道,你還在人道當中,可以。到最後一個時候——成佛的時候,那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圓滿報身,你的地方就是你的報土,使得最後一生的這個增上生就是決定勝。這兩個之間有這樣地層次必然的關係,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後面會詳細說明。所以說凡是你要想得到這個,這個是「一切利樂」、一切利樂,方法,那麼你要得到這個一切的利樂,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這個正確方法什麼呀?「勝者至言」,一句話——佛開示,佛給我們的開示。下面說: 7B 19:49 2:35:18

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

因為對於整個的內容,能夠完完整整告訴我們一點沒有錯誤的,就只有一個人——佛。 7B 20:02 2:35:32

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徧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

那麼下面就引這個經上面一段話,說這個世間來說,整個的三世間除了這個佛以外,更沒有比他超勝的,更沒有比佛再超勝、殊勝的。殊勝在什麼地方呀?「徧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他佛的智慧是一切智智,他那個一切智智對任何事情了解得絕對正確,而且一點不遺漏。這個殊勝的特質,不是其他任何人具有的,十法界當中除了佛,其他沒有一個人,菩薩有一部分但是並不圓滿,並不圓滿,聲聞更少,凡夫根本沒有。所以這個裡邊真正的契經是「大仙自立」,這個大仙就是佛,「皆勿亂」——這個東西我們不要亂來。我們不要說,我們的聰明覺得:「哎呀!這個是這樣的。」我們太多人都有這種,犯了這個毛病。那麼佛菩薩跟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呢?這樣,對我們現在不能行的、不能做的,我們不要說:「哎呀,這個佛的方便,對那個時候這樣,現在這個時候不對啦、不用啦!」不要這樣說。應該說:「我們現在很慚愧呀!我們是末世凡夫。」這樣。「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那個適應的只有這一部分,只有能夠做到那一部分,其他的東西非我所知、非我所能。」非常重要! 7B 22:00 2:37:29

假定你覺得:「這個佛啊,這個時候是這樣的,現在不適應啦!」那這個地方是在潛意識裡面你有一種什麼,就是你對這件事情看得很清楚,你能夠看得清楚,你才能夠判別得出他對你錯。那很明白,意思就是說:佛沒看清楚,你才看清楚。會嗎?可是這個因地當中要注意啊!隨便很小的一個地方,很小的一個地方。這個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碰見一點事情,這小小的諍論,這個因地當中就從小小的地方,總覺得:「我這個這樣,他這個不對。」你不知不覺當中小事情上慢慢地擴大,對佛經也是如此,慢慢地長成功這個大我慢,然後呢毀謗法。 7B 22:48 2:38:17

所以我們真正修持就從這種大的地方穩下來,到最細微的地方,最小的地方。你總歸自己說:「現在我條件不夠,我所知有限,只能看見這一點,我只能做這一點。」所以這個也正應了什麼?應了說「知入處」——我現在從這地方入,下面還要「求深進」,求深進的時候要怎麼辦呀?淨除障礙。如果說:「啊!我曉得這個這個佛為什麼這樣的。」你不是在除障礙,你是作增障礙,這個概念要很清楚。 7B 23:25 2:38:54

所以這一段話說這個契經是佛立的,我們千千萬萬不要隨便地妄加是非。不過一般來說,我們妄加是非是不會的,毛病出在哪裡呢?毛病出在欠師承。我們自己看了這個佛經以後,就這樣去解釋,這樣,然後呢真正說起來,這個是非常糟糕的。有的時候你是不知道,有的時候你知道的,往往在不知不覺當中,這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這樣。你看見了,覺得懂了,那自然而然覺得這樣來,這個就是無知。佛法不會因為你無知可以原諒你,因果這個東西沒辦法好想的,沒辦法好想的。就是你明知故犯那個罪是沒有的,可是你無知而犯的這個罪還是一樣。假定說這可以原諒的話,那個至少世間來說,沒有三惡道了,沒有一個人想:「我明明曉得要下地獄,我然後要造地獄業。」不可能嘛!這個我們要很正確地了解。說「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你要曉得,這個佛立那個規則,你如果說輕輕易易地否定它,那是損害正法,那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積下來的最嚴重的謗法障。 7B 24:52 2:40:20

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

所以我們曉得不管是顯密的所有的經典,「契經」就是顯教的,「續部」就是密教的經典。這個寶貝呀,這些都是「勝者聖言」,這個勝者就是佛陀的殊勝的、最正確的話,這個是最殊勝的教授。那現在問題在哪裡呢?說: 7B 25:26 2:40:55

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

那個說明,就是我們現在末代的時候,我們佛要所化的那個對象,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我們這些人哪根器差、業障重、智慧淺。在這個情況之下,如果沒有正確完整的解釋,說「不具足定量釋論」,這個「定量」兩個字,它有它的必然的條件,就是簡單地說,就是前面造論的三個條件,就是這個。真正要解釋這個論必須具足三個,那麼沒有具足的,現在我們隨隨便便來寫,那真是糟糕,那個都是引人走上錯路,走上歪曲的遠路。不但如此,還要善巧的教授,在這種狀態之下,那麼你才能夠了解佛陀的真正的、深密的意趣。假定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那麼佛的這個真實的、深密的意思,我們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體會得到,沒辦法體會得到。所以說有一個善知識來給你一指點,你就會開了竅了。 7B 26:55 2:42:23

譬如說我們現在看六祖大師的這個公案,很容易地,我們同樣地看那個公案,說啊:「某人哪!你住在這個上頭,不思善、不思惡,正這個時候,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我們看了半天沒有用!欸,那個地方,善知識那個地方一來的話,他就當下就體會到這是什麼。為什麼呀?那就是善知識的這個教授——善巧的教授,善巧的教授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7B 27:27 2:42:56

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是故若是清淨教授,於諸廣大經論,須能授與決定信解。

下面這段話,所以這個「大車」,這個大車就是它兩個大派。這兩個大乘的作法,造種種的解釋經的這種論典,以及特別地說明這個精要的要義的這些。如果說它這些東西是清淨的教授,換句話說這個教授本身是有圓滿傳承、有修持經驗,也就是沒有錯誤的話,它一定有這樣的一個特質。什麼特質啊?所以對大經大論,告訴你,喏,這個大經大論說的內容是什麼,產生決定的信解。你會曉得:「啊,千真萬確!」為什麼要說這個話?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就告訴我們,真正修持的重要的關鍵都在這裡;現在我們哪,修行不要經論的,那就是針對的這一點。看了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不但我們現在這裡是這樣,當年印度也有這種毛病,這個東西歷來已久,歷來已久。那麼現在我們看看,他下面繼續下去。 8A 00:52 2:44:24

若於教授雖多練習,然於廣大佛語釋論所有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或反顯示彼不順道,唯應棄捨。若起是解,諸大經論是講說法,其中無有可修要旨,別有開示修行心要正義教授,遂於正法執有別別講修二法,應知是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而作障礙。說彼等中,不顯內義,唯是開闢廣大外解,執為可應輕毀之處,是集誹謗正法業障。

這一段話。所以現在呢?如果說清淨的教授,這個教授,這一個告訴我們的是沒有錯誤的話,那麼他一定對那個大經大論,確定讓我們了解內容,信得過這個是修行的最佳指導,照著他去做,必然達到我們要的圓滿結果。反過來,對於他講的那些內容而說了很多,結果對於這個佛陀的這種義理,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的話,不但是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而且反過來說:「啊,這個不合理!這應該棄捨的。」這個話怎麼講呢?譬如我們現在平常一般地來講修行了,啊,這個講修行哪,不要用經教的,就這樣。講了半天所以現在我們講的道理,講了半天,現在修行啦,怎麼辦啊?這個不要了,現在我們跑著去修行了,這兩件事情。很多地方有這個毛病。 8A 02:49 2:46:21

雖然我們說的時候:「啊,我們是要行解並重啊!」結果呢?妙咧!既然行解並重的話,行在解處,依講的了解了照著去做。現在你講完了半天,說:「啊,現在好了,我們要去修行了,這個不要了。」跑到那兒去,那不是有問題嗎?所以這個地方說,假定他講那個教授,是感覺得:欸,那個經論當中,你沒辦法產生決定的信解;不但是如此,而且應該棄捨,說這個用不著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變成什麼呢?這個,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呢?說那些經哪、那些論哪,這個裡邊只是講講的,只是講講的,真正修行的道理,「其中無有可修的要旨」。真正修行的重要的宗旨,說不在這裡,在別的地方才開示你,這樣,別的地方才開示你。不過這個地方我們不要誤解啊!說這個教外別傳,好像是跟那個教沒有關係,其實,你真正了解這個心要去看那個經教的話,那個教本身的的確確是還在包括在那個教裡面,並沒有,這樣。這個裡邊有特殊意義,我們這裡暫時不去談它。 8A 04:09 2:47:40

所以因為有了前面這種錯誤的見解,所以他就覺得:啊,講嘛是講,修嘛是修。所以對於那個正法啊,覺得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講的,一個是修的。所以正法只有別別兩樣分開來的——講跟修兩個法。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會產生:既然這個教是講的不是修的話,那個教就沒用啦!你就不重視它啦!於是呢?就不重視,我們不一定是很輕賤它,但是那恭敬心就引不起來。要曉得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恭敬心;而反過來,法的沈沒最主要的原因哪,就是沒有恭敬。既然你現在說,修跟講是兩件事情的話,那麼你對這個恭敬這件事情就產生了大障礙。 8A 05:02 2:48:34

剛才我們已經說到這個修學佛法,恭敬是最重要,恭敬是最重要。因為我們現在沒有得到完整的如理的教授,所以就產生了這個流弊,說這個講是講,修是修,是兩件事情啊!因為是兩件事情,所以你就關於那個經論哪,那都是講講的,不是修行的,那你就覺得沒有用了,你就不去敬重它。那個東西就對我們是個障礙,不是一個正確的方法。剛才已經說過了,眼前我們可能,不但可能,對我們極大部分的經論來說,眼前是用不上,這可能的。但是我們心裡面恰恰相反,要慚愧呀!說:「哎呀,你看那個善財童子,那是大善知識,他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法,而我們現在呢?用不上,幾乎沒有一個地方能用的是佛法,那這個地方我們要深深感到自己慚愧。」 8A 06:07 2:49:39

現在呢,我們恰恰相反,不但感受不到,還自己覺得:唉,這一些都不是佛法!你因地上面先種下了這個惡因的話,非常可怕!所以剛才黑板上面寫的那個五點,對我們目前修行非常重要。這個習慣已經養成功了,這以後要真正努力改的就是改這個。不是說我們馬上,哎呀,《華嚴》一樣,樣樣受持,這個不是這個意思。要了解我們到最後這條直路,就是這樣,你現在因地上面下對的話,不久啊就可修這個路了,這個是它的差別。我們現在繼續看下去。 8A 06:47 2:50:18

所以因為這樣的關係,你不敬重它,為什麼啊?說它呀這個裡邊並沒有真實的內涵。這「內義」的話,就是佛法的精要。而這些經論幹什麼啊?它是講講的,講講的,不關修行,無關內義的,所以叫「開闢廣大外解」。因為這樣,所以你覺得這個都是可輕可毀之處,這個時候集了「誹謗正法的業障」啊!集了誹謗正法的業障啊!所以這個祖師的公案語錄當中,我們要了解,他這個話的主要的目的,是為學人,所謂「解黏去縛」,那個時候這個學的人心理上有這種執著,那個老師在他的心理上把那執著拿掉,是這樣啊!他絕不是毀謗經論,恰恰相反,而正是來弘揚經論。 8A 07:47 2:51:20

就像我們目前一樣的,我們現在常常有一種諍論,說我這個敲法器,我這個音正,你這個不正。然後呢?上面有一個善知識,告訴你:「你這個也不對!」他並不是說不對,就是去掉你心裡的執著。我們要了解,任何一個法的真正的宗要,是淨化我們的情執,結果你學會了以後,總覺得我這個對,他那個輕。你增長你的是非我慢,請問這是佛法嗎?所以那個時候,這一個夠條件的那個師長,他就會在那跟你相應的,想辦法幫忙你,必要的時候乃至呵斥你,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不僅僅是古代祖師如此,眼前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認得了這一點的話,那自然而然處處體會,處處圓融,處處淨障,然後呢積資;要不然的話,你學得越多,嘿,毛病越大,毛病越大,就在這個上頭。 8A 08:47 2:52:19

是故應須作如是思而尋教授,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實是無欺最勝教授。

所以我們腦筋裡應該這樣地去思惟。「作如是思」,這個「思」有極重要的一個意念在、觀念在裡頭哦!後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關於業的時候,這裡我簡單說一下。我們平常的業,引導我們上、下,轉染成淨等等,都是這個思,思心所的思。我們說受、想、行、識,「受」,受是什麼?「想」是什麼?「思」是什麼?這個就是一種心裡的心行相,我們要了解的,說法相、法相就是這個。所以要去修學經論的真正目的,指出來這個。 8A 09:42 2:53:14

你經過經論的說明,善知識的指導,這個法相,你真正應該認識的就是我們心裡想的,那個時候的行相。說:「喔!這個叫思心所,這個叫想心所;這樣的思心所是染污的,這樣的思心所是善的;這樣的善當中有漏,這樣是善當中無漏。」那麼,現在他告訴我們這樣的「思」是什麼?它是善法,是隨順於無漏的,還是在有漏界,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就是這樣,說所以剛才我說「隨順於」,就是說方向對的,一步、一步向上,因為我們凡夫,因為方向一步、一步向上,你就在這個染污的這個世界當中,慢慢地淨化,慢慢地向上、向上,到最後超脫。我們應該這麼樣想,說:諸大經大論,對於我們真正求解脫的人,是千真萬確,實實在在,是一點都不錯的最殊勝的精要。但是為什麼得不到呀? 8A 10:47 2:54:20

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

哦,原來這個原因是這樣,是我們的自己的智慧太差,太差!這個原因還有其他的因素等等——智慧嘛又差,再加上這執著又重,唉,那個固執得不得了!而那麼再至於其他的人,外面的人推波助瀾,有種種的惡友等等。害了!所以單單在這種狀態當中,看那個經教,沒有辦法真正了解它裡邊的宗要。所以, 8A 11:27 2:54:59

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

所以才必須要依靠善知識,從善知識的教授當中,然後把經論當中的重要的精義把握住,得到確定不疑的認識。你這一個認識了,認識了走上去,那這一條就是直路——增上生。你真正能夠增上生了以後,我們眼前什麼都不怕。為什麼呀?那很簡單啊!現在我們有沒有怕我們的人身啊?我們對這現在的人身並沒有太怕,只是:唉唷!將來死了以後墮落才怕。假定再改善一點的話,現在已經覺得:喔唷,滿歡喜的,放不下,再如果改善一點,當然覺得更歡喜嘛!然後你這樣地改善,一步步向上的話......。所以這個真正的可怕,不是這個可怕處,問題在哪裡?就是我們沒有把握住這個重點。你只要把握住重點,一步步上升的話,那自然好。這詳細的概念以後說,以後說。主要的原因始終把持住:我們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所以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缺乏善知識;所以沒有善知識——自己條件不夠,不認識善知識,以及沒有求善知識的心等等。而不要起下面這個錯誤的概念,下面什麼錯誤呀? 8A 12:51 2:56:23

莫作是念起如是執,謂諸經論唯是開闢廣博外解,故無心要。

這個見解千萬使不得,千萬不要說有這個念頭乃至這樣的執著:這個經、論都是講講說說,沒有重要的!要曉得,不是經論的錯,而是說我們聽的人沒聽到;或者容許有這種可能,講說的人沒有把那精要講到,這是絕對有的,絕對可能的。就是說他講的人講到了,我們聽見了以後還要一步、一步上升。就像我們剛才說的,譬如說,很多唱念的儀軌,這個非常好啊!非常好啊!但是我們了解那個唱念的儀軌以後,你不執著。它儘管很好,你覺得很執著:哦,它是海潮音、一個是鼓山調、一個寶華山......。各有各的完整的、精采的內容。如果說,他本來的原意,說跑到這個地方,把大眾統率起來,他已經有了,那麼你正好省事,這不是很好嗎?可是你偏偏覺得,欸,他這個不行,你這個好。毛病出在我自己欸,這一點是我們要真正了解的,我是隨舉一例。 8A 13:59 2:57:31

當然,的的確確也有可能,他把那個奇奇怪怪的、哼哼哈哈的統統加進去,那個東西是人家帶進去的錯誤。有的!這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修學佛法,為什麼要廣學經論,得到那個宗要的真正的意趣就在這裡。你一定要把那個正、似——正是正確無誤的,似是似是而非的,辨別得清清楚楚,知所取捨。這樣你走的話,不管環境多惡劣,對你來說,你一定增長,環境越惡劣,你越好。所以說,經上面祖師菩薩都這麼說啦:「善人的啊,是我的師;惡人的啊,我的資。」什麼叫師?什麼叫資?好嘛,我跟他學;不好的話,嘿,這個你的資——資糧。為什麼這個惡的為什麼是你的資糧啊?喏,他如果乞丐來跟你要東西,他成就你的布施;他如果一個壞蛋跑得來跟你發脾氣,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進。不是嗎?這個理論我們要知道,絕對要知道!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才能夠步步升上。所以下面說: 8A 15:16 2:58:49

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

真正要曉得,這個是實實在在把這個精要的內義啊,能夠告訴我們的,所以它是最好,最好!這一段話非常重要!下面繼續下去。 8A 15:34 2:59:06

大瑜伽師菩提寶云:

喏,這個就是尊者主要的弟子當中的一個,他是康地人。那個大瑜伽師是尊者的侍者,一生都侍候他,到了西藏以後。這個人真了不起。 8A 15:50 2:59:23

「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不但前面引經、引論,乃至於祖師。因為這個大瑜伽師這個人地位非常高,如果拿我們中國來說的話,那是也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大祖師。譬如天台來說,那個人的地位,至少不亞於「灌頂章安尊者」。喔,這個我們說起來這個人好了不起!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就這麼說:「你要曉得真正地『悟入教授』(那個悟入教授對我們來說叫大開圓解),你要曉得,你要真正地這樣地認識的話,不是說:啊,我現在對這麼一點點量如掌許(就是像你手掌大,換句話說這一本書)這得到了定解了:『啊!我確定。』(這定解是說,喔!不但認識而且有修行驗證的功夫。)這個不夠。是說『一切至言皆是教授』,你要了解這個,要了解這個。」 8A 16:54 3:00:26

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一句話:「一經通,經經通。」有的人只通一經,餘經不通,這兩個就差別了。是,沒錯!你能夠廣博地認識了以後,它精要總是相順的幾樣東西,你從這一門深入,當深入了以後,其他的,欸,你都能夠把握得住;如果你要細部的時候,你可以處處體會,乃至廣用一切。但是另外一類的話,他就抱住這一樣的東西,就這麼就這一個了!是,這種狀態,哪一宗、哪一派當中都有這個現象。學得好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包含一切;學不好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執著在自己上頭。本來華嚴跟天台教下,它是含攝一切的,結果跑到日蓮宗,到日本去了以後,他說什麼都不要了,只要五個字,那不是很明白的例子嗎?這個我們是要了解的。 8A 17:51 3:01:22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

那麼下面這個括弧裡,那個祖師的話,就像剛才一樣,這個除了語錄的特別解釋以外,那個仔細的內容,我們不太了解。只是意思就是說:這個像阿底峽尊者啊!他講任何一個法門,他能夠非常深細地來說明分析,沒有一個不是。因為我們目前講修行的時候,好像很單純,實際上,為什麼要修行啊?修行就是說,我們平常都是染污之業,這個染污之業不外乎總括起來,從身、口、意三業方面去的。他現在不,現在整個地轉過來了。要轉過來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這個教授的說明的話,的確是,在任何一個時候,他能夠把身、語、意三業方面,細緻又細緻、細緻又細緻,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能夠這樣去了解的話,你自然而然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開口說話,無一不在增長,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 8A 19:13 3:02:45

可是我們現在不是的。要談修行,要跑到殿堂裡磕頭這個叫修行,離開了就不算;往那裡兩個腿盤起來才是,否則就不是;或者身行,心不是;心行,身不是。他不是!為什麼?他有圓滿的教授。所以他說:「現在就了解一切經論都是教授。」告訴我們:各各、每一部分,有的是主,有的是支,乃至於有的是零細的。 8A 19:41 3:03:13

須如是知。

這個我們開始的時候,要這樣知道。他意思說:不是馬上教你這樣做到、修到,而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概念上面就應該這樣地認識。所以引導我們正知見,從這一個地方入手。你這個正知見下去了,什麼?因啊!因正果實。否則的話呢,我們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還不知道咧,我們還不知道咧!這是真正可憐的地方,真正可憐的地方。 8A 20:16 3:03:48

不過說到這裡,反過來我們同樣說:「哎呀,只有這個是圓滿的教授,別的都不對啊!」又錯了!又錯了、又錯了!我們必定要知道,你有了圓滿的教授,那個時候,想辦法幫助他。如果你覺得他不對的話,你怎麼想幫助他,你要懂得幫助的善巧去幫助他,那就對。如果你覺得,我這個對,他那個錯的話,你這個因一樣的,講是對的,做就不對了。我們真正重要的,講的要認得怎麼去做,這個才是重要的。你圓滿的因尚且不能否定不圓滿的,何況不圓滿的。這一個地方,我們不斷地要思惟觀察。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一再強調,原因也是如此,也是如此。下面又說: 8A 21:09 3:04:40

如敦巴仁波卿云:

下面都是引得祖師的語錄來證成。 8A 21:15 3:04:47

「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

他就說:「喔,你學了很多了,然後就修行了,那我們不談了;現在這要修行了,另外要學一套東西了。唉!這是很錯誤的。」 8A 21:30 3:05:02

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

同樣地,修學了很多佛法,但是真正要修行的時候,欸!說還要另外一套,那是錯誤,那是錯誤!所以目前我們的的確確有很多脫節的地方,很多脫節的地方。真正說起來,二十四小時無不在修行。我們現在看,哎喲,這早晚課算;乃至於有很多,早晚課都覺得:唉,這個沒有意義,這不要它,跑得那兒去,大家在那兒徒有形式。你說這個事實對不對?在某些地方,那是事實,可是我們絕對不能說,因為徒有形式,你把它拿掉,那是完全錯了!我是感覺怎麼樣?現在雖然末法了,總算還有個形式在,趁這個形式還沒毀掉之前,趕快把那個內容補足起來,那還有救。如果你把那形式一壞,完了!了解嗎?很重要,很重要哦! 8A 22:35 3:06:07

所以佛說得清清楚楚,佛說得清清楚楚。儘管最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個佛像擺在這裡,大家不知道,你看它一眼還有功德。有這樣,三寶有這麼了不起的意義啊!我們卻輕輕鬆鬆地覺得:哎呀!沒有內容了,你就不要了。害了!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心裡有這種知見的,務必要曉得:我是凡夫,我是凡夫。這個概念太重要了!那麼這一點一定要靠什麼?一定要靠多學,一定要靠多學。如果說你已經學對了一門,你不想走剛才廣博的路。那個時候你牢牢地抱住的,好,說我現在一個參禪,就這一個;我現在念佛,就這一個,反正我見到阿彌陀佛以後,反正我見到這個本性以後就不怕!你其他的就不要管。實際上佛世也是如此,當初小乘甚至之所以各做各的不起諍論,為什麼?很簡單,他就聽到了佛告訴他一句話,唉,他那個生死心切得不得了,以整個的精神灌注在那裡,管你做些什麼東西。這樣啊!所以那個時候,叫「正法住世」,毫無諍論。 8A 23:44 3:07:16

實際上那個諍論的因,早就已經擺在這個地方了,我不妨說一下實際上的公案。佛在世的那個弟子當中有各式各樣的,迦葉尊者是專門講苦行的,大家曉得他。他那個最後佛陀說:「某人啊!你現在年紀老啦,你也可以休息、休息,不要行頭陀啦!」迦葉尊者怎麼說:「世尊啊!我以前一直聽你,這一回可不聽你啦!」但是世尊並不是說因為不聽了,說:「你怎麼不聽招呼啊?」說:「善哉!善哉!像迦葉那樣做的話,他能夠堅持下去,那個教法就靠那個力量。」 8A 24:20 3:07:52

但這個地方並不是說,那麼只有苦行哦!欸,不!你看另外一個人,二十億耳,大家曉得。二十億耳他是一個富貴子弟,那個宿生的圓滿的因,所以這一生生來富貴得不得了,富貴得不得了!所以他家裡邊,他腳底下還有這個絨絨的毛,家裡邊都是舖著厚厚的地毯,乃至於跑到別的地方去,譬如說到廟裡去啊什麼,他的父親就把那個一路上面就掃乾淨,把那地毯舖在上面,然後去。要我們可能嗎?就算以現在這個時候,世界一等一的最了不起的人,你也不可能說:「我現在要到台中火車站,把從這個地方開始,地毯一直舖到那裡去。」沒有!二十億耳就是這樣。後來他出家,出了家之後當然苦行,他怎麼修也不行,佛就告訴他:「給他好的,他要怎麼好就給他。」就給了他。給了他,他沒多久證果了。說明什麼?你看,在佛那個時候的弟子當中,就有的人是這麼個苦行,就有的人是這麼享受,他們有沒有諍論啊?是一點諍論都沒有。要我們現在就害了。唉呀!大家你和我差一點點,大家弄得一塌糊塗。 8A 25:34 3:09:07

這個我要說明什麼?倒不是說明這個行相,這所以我一再說了,你把握住這個重點,怎麼做就對。以前那些人,他心心念念解決自己的問題。那你說:「我現在是要大乘。」更好!就怕你不大。大乘要管別人的是沒錯,大乘要管別人是幫別人,並不是叫你去指責罵別人哪!這個要了解。這必要的時候,是!譬如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用意直的話,是!你可以呵斥他。但是一般情況,呵斥的條件,你自己內心必定不能帶著瞋心,這個很重要。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自己深深感覺慚愧。儘管我說,現在慢慢、慢慢地把它拿掉了,我心裡面可以把它擺得平,這是一般情況。碰見事情的時候,我自己曉得:欸,起來了,這個就不相應。平常他真正就是呵責,他心裡基於悲心,曉得你這樣的話,馬馬虎虎不行,他就用直的方式。他心裡面的確是心心念念,只有一個大菩提、大悲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看見你相應,那就用種種方法。在這種條件之下,能夠這樣做,唯恐你不管。現在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真實的內容,怎麼管就怎麼錯!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所以說,我們繼續下去。 8A 27:03 3:10:34

此中聖教,

那麼真正的聖人完整的教法,怎麼樣呢?他首先還是引論: 8A 27:11 3:10:44

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

引那個《俱舍》上面。《俱舍》,通常說——小乘聰明論,換句話說,小乘的最後的精華。那麼請問這個地方為什麼引小乘而不用大乘?這個地方說明:小乘尚且這樣,何況大乘。本來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更說明這個基礎,直通到最上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分起來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教、一個證,除了這個沒別的了。那麼這兩樣東西是什麼啊? 8B 00:25 3:11:25

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

「教」是什麼?就是來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怎麼樣去修行,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為,變成功跟聖人相應的。你了解以前錯的,現在認識以後對的,照著去做。雖然了解了,心裡還是習性很重,那個時候你照著,這個叫作修行啊,這個才真的修行啊!那麼我們說,這樣說起來難道你這個拜佛不是修行?拜佛當然修行。為什麼拜佛?因為平常以前,你把那個我看得最大,現在曉得:哦,這個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你把自己看得最低,所以要拜佛。念佛呢?因為你平常念的都是煩惱,現在這個不相應,所以你要念佛。所以我們把握住這個原則,沒有一個不是修行。 8B 01:23 3:12:20

固然在這種狀況下,拜佛、念佛當然是修行,離開了佛堂,不拜佛、不念佛你也在修行啊!假定你把握不住這個重點的話,對不起!你現在固然不在修行,你在這拜佛、念佛也不是修行!所以這祖師給我們說:「你假如真正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顱磕破也徒然哪!拜佛,這個徒然沒用啊!如果你不把握住這個原則,你去念的話,你念得喉嚨喊破也徒然哪!」不是很明白嗎?就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告訴我們,這個先要告訴我們,你懂得這個道理照著去做。然後呢?既然懂得了, 8B 02:07 3:13:05

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決擇時,所決擇已而起修行。

就照著前面告訴你的道理,然後你照著這個懂得的道理,照著去做。所以, 8B 02:22 3:13:20

故彼二種,成為因果。

所以這兩者之中,是互為因果的。教是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結那個證的果,結那個修的果;然後反過來,修是因,證得那個證果的果是果,這個次第必然的。必然是由於教理的認識,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也許在這個地方大家問了:「唉呀,那你這樣說的話,你跑到廟裡就是講那個規矩,這個道理我也不懂啊,你這個先不要跟我講這個道理。」這個有它的原因在,因為等到你進來了以後,把那個規矩講清楚了再修的話,那不可能,不可能!可是至少有一個這個現象,這個很清楚,你跑到廟裡來你已經有這個心——我要修行,或者說,啊,曉得這個好的!這一個地方,因地當中已經說,那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既然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當然你要拿掉世間的那個,到這裡來學。再說,等到你樣樣懂得了以後去做,做不到,那個時候太晚了。雖然你懂了,萬一兩腳一伸,完了以後,你懂了這個沒用,變成了三世怨,那很可惜。 8B 03:30 3:14:30

所以進來的時候,已經有了這個認識說:我世間的認識不行的,要去聽善知識引導。這個本身就是最佳引導、最佳做法。究實說來,究實說來,等到你真正懂了以後再去做,世間沒有這樣的事情。難道你懂了這個飯以後你再吃嗎?難道你懂得了空氣以後你再呼吸嗎?難道你懂得了這個媽媽以後,你再讓她來養你嗎?天下的事情就這麼簡單!對不對?喏,所以這個一點都沒有說亂來或者迷信的成分,是絕對合理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倒是我們愚癡,而是我們的執著,大家想想看對不對?這麼簡單。 8B 04:15 3:15:14

所以我們現在了解,哦,原來是這樣啊!教、證。所以儘管你還沒有懂得道理,而跑到廟裡說,這些廟裡你信得過的法師告訴你怎麼做,這個正是。你聽他講嘛,然後照著他去做嘛,這還不是仍舊是不外這個教證二量在裡頭,一定這個次第!然後當你行持的時候,你慢慢地從驗證當中對這個教也加深認識,當你教加深認識,你的行持也加深認識,這個彼此有互相增上的。所以真正說起來,這個教、證不是截然的兩回事情——教,完了以後證,不是的;教多少,證多少,慢慢地向上。就像我們念書一樣,在小學裡面,你慢慢地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是不斷地在教、證、教、證當中。我們在小學裡面老師告訴這個一,一加一等於二,你回去演習,因為你演習了以後,你可以念二年級,所以你對那個教是越來越認識,然後你這個證是越來越深入。每一個地方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繼續看文,「故彼二種,成為因果」。下面, 8B 05:23 3:16:21

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

就像跑馬一樣,先告訴你怎麼跑,告訴你了,照著去跑。以我們現在來說開汽車一樣,拿了個地圖告訴你怎麼開,然後呢?你去開。 8B 05:39 3:16:38

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

如果告訴你向這邊跑的,剛講的時候,等到你真正跑的時候另外一個方向,那是開玩笑。像我們開汽車,現在說你要到哪裡去啊,看那個地圖,看完了半天真正開車的話,反方向走,那你這個地圖看它幹什麼啊?那不是顛倒嗎?經、論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同樣的道理,譬如眼前我們來說,跑到寺院裡面說,既然你想來修行的話,跑到寺院裡面,哦,這個法師、師父告訴你怎麼做,你歪起了頭:「我要這樣做!」那你不必跑到廟裡來,這個很明白,同樣的這個道理在。你可以說明,這個什麼,那麼然後呢解釋清楚,這個是應該的。這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地認識、了解。 8B 06:32 3:17:31

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

哪裡說,聽的時候聽這個,然後呢思惟的時候思這個,這個聞、思本來就是講教,然後修行的時候修別的?不可以!就像那個跑馬一樣,就像那個開車一樣。 8B 06:51 3:17:48

如是亦如《修次第後編》云:

就像那個《修次第》那個編上面說,這個是告訴我們修行的一個重要的教授。 8B 07:02 3:18:00

「復次聞及思慧之所通達,即是修慧之所應修,非應修餘,如示跑地,而應隨跑。」

這個修行的次第,第一個,從善知識那裡幹什麼?聽聞。聽聞了以後呢?如理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後,你決定了解他所講的是什麼。然後呢,把你的思惟通達、決定的,照著這個去修。所以你修,就應該修你確定認識的那一個部分,這個才是道理,而不是別的。這個概念我們本身很重要,絕對,絕對不可以跑錯!就像上面所說那個跑馬那個公案。 8B 07:47 3:18:45

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

由於這樣的這個完整的教授,這樣才能夠把所有的一切經論的宗旨、宗要都得到。所以說,第一點得到了,第二點那就是貫攝起來了。第一點是一切的經論都是,然後呢,為什麼你得不到?因為你自己的條件不夠,如果得到條件夠的人解釋說明了以後,就這樣的好處。然後你這樣的,現在有下手之處,將來走上去的,步步直路,很快圓滿。而這個內容是什麼呢?內容他就下面細列: 8B 08:31 3:19:29

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

這個就是真正我們修學的次第。修學的次第第一步——親近善知識;「止觀」就是你修的時候,最後的修一定從止、觀兩樣東西結果。 8B 08:48 3:19:46

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

那麼照著這個次第,那個地方應捨修就捨修。什麼叫「捨修」呢?就是不要做的,而這個不可以,不要做,要捨掉它。「應舉修者」的,就是這個該做的,你要就去做。那麼該做的還要什麼?捨修很簡單,你就捨掉。實際上捨修,還是要經過你的智慧的抉擇,那個時候才捨得掉,要不然心裡面還牢牢保著那個,「唉,這個我覺得這個好!」這個樣子就捨不得。你沒有智慧的抉擇,不能如理地認識取捨,捨也捨不掉,提也提不起。說前面叫我們捨,後面叫我們提,應該要努力去做的,那麼要「擇慧」——觀察的慧,正確地思惟、觀察。然後把認識的,編一個行持的次第,來引導我們一步、一步走上去,從凡夫第一步到圓滿成佛,沒有一點遺漏。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聖言、經教都眼前是最佳指導。 8B 10:06 3:21:04

若不爾者,

假定你不走這樣地圓滿、正確的路子, 8B 10:11 3:21:09

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博大外解,而謗捨之。

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把握不住這個圓滿的原則的話,你就會對於不圓滿的道體一分,它不是說外道,它還是道,可是呢?這個是一部分,而且這個一部分是不圓滿的,一部分一定不圓滿。像我們現在房子一樣,你說這個柱子是不是房子?當然是,然後你把持抱著這個柱子,我說就用這個房子,你行不行啊?沒有這個可能耶!這個非常明白!你開汽車拿這個輪胎,你說這個就是汽車了,這個不但不能開,你到哪裡是個累贅呀!不過這個是笑話,當然我隨便強調一點。 8B 11:05 3:22:04

我們曉得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牢牢地把住這個,「離觀察慧」,然後呢你又沒有正式的那個思惟、觀察——這個才是真實的智慧——在這種狀態下,「雖盡壽修」,你忙了一輩子還越修越遠。諸大經論不但不現前真的教授,而且你覺得:啊,這個是外面講講的!這是你自己走錯了。所以剛才這個,兩個似笑話一樣的這個舉例也是如此。本來這個房子住在那裡又舒服,冬天嘛不讓你吹風、著涼,夏天嘛是不讓你晒太陽。現在你抱著一根柱子的話,累嘛累得個要命,冬天嘛照樣吹得個要死,夏天嘛熱得要命,就是這樣。所以你弄錯了呀!同樣的這個地方,說你因為把握不住,所以你覺得這個經論不是真實的教授,那都是講講說說的,於是你就毀謗它,捨棄它,毛病就來了! 8B 12:10 3:23:07

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詮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

眼前當下,極大部分的經論當中所說明的道理,都要用思惟、觀察這個智慧,去如理地辨別邪正,是這樣的。 8B 12:33 3:23:31

此復修時若棄捨者,則於彼等何能發生定解,見為最勝教授。

萬一你沒有這個認識,把握不住這一點,那麼對於這個經典,你就沒辦法產生確定的認識。因為你修行不要它,不要它當然不會說:「啊!這個是最勝的。」根本用不著!在這種狀態之下,請問,還有誰能給你最佳指導?真正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曉得最佳指導是佛,現在佛講的經論是沒有用了,請問:佛以下的人反而有用嗎?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不應該學佛,說:「我學某人啦!」這個才對呀!現在你既然學佛的話,這個明白有問題在裡頭啊!這個下面說: 8B 13:23 3:24:21

此等若非最勝教授,

假定說前面那個佛所說的、大菩薩說的經論不是最勝教授,請問: 8B 13:31 3:24:30

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為殊勝教授論師。

還有誰能夠找到比這個更好的這種大論師?沒有了。所以說不可能,不可能。這個是錯誤。 8B 13:49 3:24:47

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為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

反過來,走對的方向,你能夠把這個最深的契經,就是深廣的經典,覺得:啊!這原來是眼前我們最好的教授。那麼在這種狀態,那麼其他的更深的,不管是顯教、密教、經、論,種種的大教典,你不要太努力,都了解它真正的精要。在這種狀態之中,既然這是我們修持最好的精要的話,你就會把它看得非常恭敬。就像尋寶那個地圖一樣,讓地圖丟掉了,對不起你這個寶貝就找不到耶!那個時候你絕對不讓人家拿掉。就算你記牢了,丟掉了,被別人家拿去了,別人先捷足先登哪!這很清楚、很明白。在這種狀態當中, 8B 15:03 3:26:01

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餘。

「罄無所餘」!所以,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那麼這個前面的毛病就沒有了。前面那個毛病是什麼啊?因為你不認識正確的教授,所以說這個大經大論不是真實的教授;結果這樣的話,你是毀謗、背棄正法,這種都是錯誤的邪解、邪分別。那種東西都一點都沒有了!所以現在我們真正要去掉的,不是說不管什麼分別都要拿掉,是錯誤的分別要拿掉。所以現在祖師們動不動教授你不要分別,是因為我們現在動不動都是錯誤的分別,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裡頭,這是一個真實的原因。這下面會詳細地告訴我們,詳細地告訴我們。那麼這個是第二點,第二點。那麼第三點, 8B 16:07 3:27:06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者。

是,前面所告訴我們一切教授,都是成佛的必要的條件,那麼第一步。第二步呢,了解了這個的話,不但是我們必須要的,而且你眼前就能夠指導我們,所以都派上用場。不過這個同樣的派上用場當中,你自己去摸,往往摸了半天,很辛苦。就算你摸到,也很辛苦,萬一摸不到,麻煩!現在有了這個善知識精要的教授的話,你很快、很容易得到,這第三段。看文: 8B 16:50 3:27:48

至言及論諸大教典,雖是第一最勝教授。然初發業未曾慣修補特伽羅,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

是的,佛所說的經以及諸大菩薩造的論,當然佛也有講的論,雖然是最殊勝的、最好的教授。但是對我們剛剛修學的「初發業」,就是初初修行的人來說,還沒有淨除罪障,還沒有積聚資糧,還沒有習慣走修行這條道路那些人——補特伽羅就是有情——如果不依靠一個真善知識的教授,自己的力量直接去找的話,它的真正的意趣,得不到。就算你能得到,下面說: 8B 17:52 3:28:51

設能獲得,亦必觀待長久時期,極大勤勞。

就算你能得到,也必須要經過很長的時候,吃了絕大的苦。我們往往是這樣,人家說,不相信,等到你自己吃了大苦回過頭來,「唉呀!就是這樣。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但是,這個不冤枉哦!我們人就是這樣。就怕你跑到了那個時候,回過頭來還不反省,那就麻煩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呢,你頭上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吃一些冤枉苦頭,多吃了幾次,欸,聰明人就不,下次曉得不必樣樣東西自己去闖。自己闖不透,很多東西就想辦法找善知識,那個時候你下面就省很多氣力。說,反過來,他能夠依止。 8B 18:44 3:29:41

若能依止尊長教授,則易通達。以此教授,能速授與決定解了經論扼要。

因為這個地方這個教授,能夠以最快速、正確的方法告訴你:哦,經、論上面的精要何在! 8B 19:02 3:30:00

其中道理於各時中茲當廣說。

上面就提出來,下面的整個本文就是說這一點。所以我們只要照著這個文一步步下去的話,質、量、次第,每一個部分,這麼個好,這麼個好法!你如果說能夠跟它相應的話,你跑到哪裡,就成就到哪裡,譬如說我們說學淨土的,他去什麼地方,你這個時候就可以。然後呢這樣可以去的是下品的,再上去的是為什麼中品的,為什麼上品。參禪、學教沒有一個例外,它這個次第。因為這個是什麼?共基啊!說得很清楚,顯密的共基。 8B 19:45 3:30:43

真正說起來,這本書裡邊,密教,跟密教的真正不共的內容,一點都沒有。而是什麼啊?大乘必須經過的跟密教必須經過的,完全共同,所以實際上,這個才是我們學本論的......我已經說過,我們現在大部分來說,最好的法門,也唯一的法門——念佛,這老實不客氣。但是我們絕對剛才這個毛病不要犯哪!念佛,別的都不要了。我們就在這個理由上面,最佳的念佛的指導在這裡。如果你參禪,欸!一樣的。如果說你的的確確有大根性,你說我要學佛,那你要爬上去,這個共同的基礎還是這裡,那個在下頭。我們現在看最後一條: 8B 20:35 3:31:33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

它不但正面有這樣的功效,還有平常我們要淨除罪障是難之又難,它現在不要你這麼難,它自己消滅掉了。在還沒有說這個本文之前,我們大家曉得「懺悔」,說這個懺悔要得到淨罪相以後才算。這個《梵網經》上面說得很清楚,以及天台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乃至於《小止觀》上都說清楚,很多地方都講這個。那麼《準提陀羅尼》當中也說,你要去懺悔,要得到什麼啊?要得到懺悔的清淨相——晚上做些什麼夢;如果你定,定中應該有什麼淨相;乃至於你平常,說外善根發相,內善根發相,你有這種。 8B 21:30 3:32:28

所以我們祖師當中有一位蕅益大師,大家曉得,這是好了不起的人。他因為這個研閱佛法的關係,覺得說:現在這個真正的得到的真實內容不容易啊!這個戒啊,這個戒體得不到。所以就照著這個《占察善惡業報經》的辦法,拜那個「占察懺」,一直拜到幾歲啊?四十九歲。四十九歲?四十七歲啊?總是這兩個當中。你看他二十幾歲就出家,然後花了這麼多年代,然後什麼?清淨相、淨罪相。喔唷!所以那個罪障一旦在這個地方,你要把它弄乾淨是難哪,難極了!你要沒有弄乾淨的話,對不起,這個佛法業果之間的話,是一點假不來的,一點沒情面的,你就得受這個罪呀! 8B 22:33 3:33:31

而現在呢,欸,它不要你花這麼多辛苦,它自己就消滅掉了。這個好處不得了地大!這也為什麼在經論上面,處處地方說明,有了善知識的依靠的話,啊!沾太大的光,討太大的便宜,乃至於像善財這樣一生取辦。這個道理是有它特殊原因的,有它特殊原因的。在這個地方,我們雖然說不一定,尤其是我覺得:的確要學淨土,但是其他的各宗各派的很多祖師的傳記,值得我們參考的。談到這裡,有一本傳記值得看一看,《密勒日巴尊者傳》。他呀也沒懺悔,也沒有什麼,就因為跟著他的老師,被他的老師磨折得千辛萬苦,最後不但所有的罪惡統統淨除掉了,而且達到這麼大的成就。這些事情,我們可以值得作為我們的參考。現在我們看本論是怎麼消滅我們的罪業的: 8B 23:41 3:34:40

如《白蓮華》及《諦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

這個引經上面,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個《白蓮華》就是《妙法蓮華經》,它說所有的佛講的話,不管它實,或者權,實際上呢,佛一定是應不同根基的眾生,說不同的法,一定的。所以有的是權,有的是實。什麼叫「實」?就是說如理地、全部地顯發出來。什麼是「權」?慢慢地接引你。就像那小孩子一樣,剛開始進入小學幼稚園、一年級,這個教的書、教的內容,不是馬上可以叫你發明,或者做什麼的,這個叫「權」,權宜之計。當你一步、一步地上去,到最後,你行了。那麼這個,必然需要的,這個都是最後走到成佛的方法。其實就算拿那個剛才的比喻來說,你說一個小學生,你能夠把大學的東西教他嗎?對他來說也只有小學。當然,佛是個三界導師,他一定能夠了解我們的根性,所以他用的方法,絕對正確。所以我們能夠毀謗他嗎?這個一點,務必要注意! 8B 25:02 3:35:59

有未解是義者,

有的人不了解這個。 8B 25:06 3:36:07

妄執一類為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為成佛障礙,

因為有一些人不了解這個真實的佛說的意趣,所以他的邪妄的執著,說這一個是成佛的;這個不對,是障礙的。 8B 25:22 3:36:20

遂判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

所以他覺得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這個是合理的,這個是不合理的;這個大乘,這個小乘。不過說到這裡,他有一個問題了:「欸,好像他這個上面教示我們,大乘也不要管了,小乘也不要管了。」好像這樣!不是這個意思。祖師們所以把佛的經教,判教說大乘、小乘,乃至於大乘當中還要判,這個通教、別教、頓教、圓教,他這個為什麼?告訴你這個次第的必然性。你認識了、了解了次第必然性以後的話,你才不會是此非餘。不會說我這個對,他這個不對。你曉得:喏!佛接引人,有這樣的方法一步、一步上來。既然你要學佛的話,將來都是你必然須要學的。現在我剛開始發大乘心,行的時候,是,一下不必廣學,但是你將來自己做到了,要救人的時候,你還得廣學,這不是很明白嗎?我們怎麼可以毀謗它?所以祖師判這個是這樣的。現在他這個地方說的是:我們不了解、我們妄執,才說:「哦,這個大的好,這個小的不好。」反過來也是如此。這非常糟糕,非常糟糕!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說大的嘛, 8B 26:45 3:37:43

謂其菩薩須於是學,此不須學,執為應捨,遂成謗法。

說:菩薩要學這個;喔,這個不可以!那毀謗它。 8B 26:56 3:37:55

《徧攝一切研磨經》云:「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

就是這個很容易。說這個經上面佛告訴文殊師利,這個謗法這件事情,很細微的,我們現在粗心大意,不大容易看得出來。假定有人這麼說,說:「這一個是好,這一個是下劣的。」你有這種念頭,對不起,就是謗法! 9A 00:13 3:37:55

若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

如來無量劫來,三大阿僧祇劫積累的法,你說這個不對,不是謗法嗎?然後這個法的傳承靠僧伽,你說這個不對,不是謗僧伽嗎?所以啊,別的罪,你是造五無間罪可以救,謗法罪是沒辦法救,道理在此。所以現在大家千萬不要犯這個毛病啊! 9A 00:40 3:38:57

若作是云,此則應理,此非應理,是為謗法。

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是為謗法。 9A 00:45 3:39:06

若作是言,此是為諸菩薩宣說,此是為諸聲聞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諸獨覺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諸菩薩所學,是為謗法。」若毀謗法,其罪極重。

那麼同樣的前面那個道理,就是說,如果我們如理去辨別的話,也要曉得:哦,學這樣的、這個地方,這個是共聲聞的,這個共獨覺的。有一些人偏向這個,那麼就是屬於聲聞;有些人偏向那個,叫作獨覺。這我們要判別得清楚,曉得自己走上去,而不是以我們的執著——我這個對,你這個不對。你一起這個心,錯了,這個裡邊很細緻、很細緻。我們弄得不對的話,又不要去學了,那個又錯了。「若毀謗法,其罪極重」,很重啊!下面引經。 9A 01:40 3:39:58

《三摩地王》云:「若毀此贍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

你把南閻浮提所有的塔廟統統毀掉了,這個罪還好,而你謗法這個罪呀,比前面那個重。下面 9A 01:59 3:40:17

若弒盡殑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

你把恆河沙數的羅漢統統殺掉了,殺一個羅漢都不得了,五無間罪啊,你現在恆河沙數的羅漢都殺掉了,這個罪不得了啊!他下面告訴說,如果你謗法的話,這個罪還要來的重!經上面哦,《三摩地王經》,不是我們隨便講的哦!他處處地方引經,這個要注意! 9A 02:28 3:40:46

雖起謗法總有多門,前說此門極為重大,故應勵力而斷除之。

真正謗法不單單這個,還有其他的,但這一點特別重要,罪也特別大,所以要努力去斷掉它。 9A 02:44 3:41:03

此亦若能獲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惡行自趣息滅。

假定你對前面這個三點,決定認識了解的話,自然而然你不會犯那個毛病,對不對?所以說:「故其惡行自趣息滅。」所以,我們這個這麼可怕的罪業,自然就消失掉了。這個論有這麼大的好處,正面告訴我們引上直路;反面的話,自然而然那個很多罪障就消失掉了。 9A 03:16 3:41:34

此定解者,應由多閱《諦者品》及《妙法白蓮華經》,而尋求之。

關於這個,你多看上面這二部經。 9A 03:26 3:41:43

諸餘謗法之門,如《攝研經》中,應當了知。

關於其他部分,你看一看那部經。現在我們不妨來溫習一下《法華經》,《妙法蓮華經》大家都認識的。那個〈方便品〉當中前面的,它說得好清楚,說得好清楚啊!佛出世的目的是幹什麼?就把他佛無始以來所集的,最圓滿的這個大法要告訴你們。但是因為眾生的根性不一樣,他所以用種種方法來給你,而他這個種種方法,只要你碰到一點點,都對!所以固然是你呀大經大論、驗證等等固然是,一點點的事情也是。所以他處處地方說,乃至於童子戲,這個小孩子,趴在地上弄了個沙,捏一個佛像,他也最後成佛。然後你隨便跑得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拿那個樂器去讚歎一聲佛,念一聲佛,拜一下,這些尚且都要成佛,現在反而這個經論是不對了,這,有這樣的可能嗎?所以叫我們多看,這個原因,這個原因。但是真的多看的話,的的確確要有一個人善巧指導的話,你就很容易懂;要不然的話,你自己努力了一些時候,也多多少少可以。 9A 05:01 3:43:20

我覺得諸位,你們的善根遠比我好,所以我非常讚歎。為什麼講這個話?我自己覺得《妙法蓮華經》,我現在好像講給你們聽,講得頭頭是道,實際上我真的怎麼徹底......我就是膚淺地了解一點點。這個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剛出家,人家說,這個大乘最圓滿經典,我是以無比仰慕之心翻開來去唸,唸了半天哪是一點味道都沒有。為什麼一點味道都沒有?它就是什麼——你也成佛、他也成佛。欸,這個成佛的道理沒講,我想這個話好像那麼簡單哪!那時不懂,到後來才了解,那時候花了很長一段的工夫。原來它真正的重點是什麼?就是說明了,佛出世的真正究竟目的。 9A 05:53 3:44:11

那麼為什麼不一口氣成就呢?那因為眾生根性不同。儘管佛生生世世引導那些人,告訴他這樣做、這樣做啊,但是大家偏偏執著自己,結果所以還是走這個路。因為這樣,所以只好應你們的機,就騙騙你們哪,說:好好,這樣也好、那樣也好!但是儘管這樣,你最後啊也最後走到。所以說,這樣應那樣機的不同的方式來接引你,或者拿世俗的來說,來騙騙你,這個叫權,這個叫權。所以所有的這些,無非都是佛三大阿僧祇劫,實際上是無量阿僧祇劫,苦心積累的。而這個積累過程當中,都是捨身目、手足、腦髓,外面的妻子、國城更不在話下,這樣地得來的東西啊! 9A 06:51 3:45:08

所以它下面就有一個特殊的意義,你說怎麼說是「三」這麼長的時間呢?這個都在《法華經》裡面。《法華經》不是〈從地涌出品〉當中,它最後有這段公案嗎?這個佛的真正成佛的年代,是不曉得無量阿僧祇劫啊,從了這個以後,他生生世世一直在度眾生。換句話,他這個法寶就是那樣地集起來的,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看。 9A 07:18 3:45:37

那麼另外一點,我們要著眼這個《法華》,《法華》好像我們平常說總是走迂迴路子,實際上不是的!法華是把那個直路跟迂迴路子,都比出來了。就是說,如果你一開頭能夠聽從善知識,放下自己的執著,去照他的路線走的話,那是快速的路子,那是快速的路子!在沒有說這個快速路子之前,我們不妨體會一下,我們現在的實際狀態。我們會想:對呀!那麼為什麼不這樣呢?那些人哪,這些羅漢,轉了個半天都走那個路啊!我們平常難免會引起這樣的一個概念,單單這樣從文字上面去看的話,是會很容易,實際上我們要心裡上去體驗一下。 9A 08:08 3:46:27

我們現在眼前這麼小的小事情,你能捨得放掉你自己的見解跟別人嗎?做得到嗎?就算勉強,你做了以後,心裡面還在嘀咕半天,總覺得不來勁,「我總要想什麼辦法,要照我的意見去做才對。」是不是這樣?細細想一想。我這句話沒有一點點說笑話,或者指責大家的意思,沒有。如果指責大家,那就我錯了!你們聽成這樣,你們錯了!我無非是讓我們體會一下,我們要放掉這個執著是何等地難啊!不管這個道理現在聽的時候,聽得非常來勁,你聽完了以後,你心裡面還是這個。聽了覺得好,我要照他做;等到你跑到那個地方去啊,廚房裡的時候,一吃——哎呀!他燒得怎麼這麼不夠我的口味,最好要想辦法多加一點鹽。你到時候就嘀嘀咕咕,萬一不行:我來,我來!是不是?你必定要從實際的行相上面去體驗這件事情。那麼世間這麼一點小事情,何況現在成佛啊!就這樣。所以這個裡邊真正的差別關鍵就在這裡。 9A 09:21 3:47:38

不過在這種狀態之下,他有一個善巧的方法。一般來說,我們了解了這點往往想:哎呀!走這個直路,改那個習氣這麼個慢法呀,既然這樣的話,好了、好了,我這個習氣又這麼重,反正最後總歸到,那我就慢慢地來吧!又容易引起這種心情。所以這個真正好的教法,譬如像本論,它一開始不是告訴你,要這樣、要這樣、要這樣!很多高的條件,不是的。它開始的時候,沒有講那麼完整的教法之前,告訴你,你照這樣的辦法走,有什麼特別殊勝的好處,說:哎呀,這樣走的,這好處這麼個大!不但如此,反過來它告訴你,如果你不這樣走的話,有什麼嚴重的缺陷。而處處地方,它把這個好處跟缺陷,讓你體會得到。所以你還沒做的之前,心裡想:啊,一點都沒錯!而且這種好壞都是你眼前體會得到的,當你真正能夠體會得到,你心裡想說:「對、對、對呀!我為什麼要省力?還是希望省一點力,得到一點好處。既然這樣看起來的話,走我這個路子啊,不但省不下力來,而且吃了大苦。走他這樣路子,雖然眼前是小苦一點,省了大力,得到大好處。」你這個能力辨別了以後,那個時候做起來容易了,這個就是它告訴我們次第,以及很多關鍵,特別的好處,殊勝的地方。 9A 10:58 3: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