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支持「小米進校園」!與里仁慈心一起保存種原與文化

歡迎大家支持「小米進校園」!與里仁慈心一起保存種原與文化

里仁連年支持部落小米認養計畫

贊助「小米進校園」喚醒民族味覺記憶與世代傳承

  小米是原住民族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保存著部落的耕作知識、祭典儀式與家族記憶。隨著飲食西化,許多原住民孩子沒吃過小米,沒有機會認識這項傳統作物的部落文化價值。為了延續小米的文化傳承,長期支持部落農友的里仁社會企業,今 (2025) 年再度響應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推動的「花東小米保種復振計畫」,贊助「小米進校園」行動,從源頭支持小米在部落復耕及部落傳統資產的傳續。

  透過這項行動,小米被納入花東地區多所國中小與文化健康站的營養午餐與食農課程。孩子與長者每週都能品嚐在地農友種植的小米,喚醒民族的味覺記憶,從飲食中重新建立與傳統作物、部落文化的關係。

  今年「小米進校園」專案預計將有超過 4,000 位師生與長者能享用到部落自種的小米。孩子在學校吃到自己部落種的小米飯,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實踐,更是讓這項傳統作物從長輩口中的回憶,重新走進下一代生活的關鍵。

歡迎大家支持「小米進校園」!與里仁慈心一起保存種原與文化歡迎大家支持「小米進校園」!與里仁慈心一起保存種原與文化

  為了更深入了解部落小米的種植現況與文化背景,里仁團隊親自走訪花東部落,和魯凱族的歐春香、排灣族的藍保和阿美族的柯春伎等農友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如何守護祖先留下的小米種子。

  歐春香分享:「當我種下父母留下的種子,就會想起他們!」她認為小米不只是傳統作物,更是對父母的思念與代代相傳的文化記憶。

  藍保則提到小米和部落傳統生活息息相關,從出生到喪禮,小米參與了人生所有重要時刻。歲時節令、人生禮俗與社會運作,都圍繞著小米開展。小米不只是主食,更是串連部落生活與文化記憶的核心。而每種小米的命名方式也富含意涵,以「貓爪」、「烏鴉」、「黑熊」等外觀特徵或自然界形象來取名。「像什麼,就叫什麼」是排灣族對小米命名的方式,體現族人對自然細微觀察的智慧。

  在花蓮阿美族農友柯春伎眼中,傳承文化就是從土裡長出來的東西:「長出小米我們就選小米,長出野菜我們就摘野菜。每一個植物都有對應的部落名詞與意義,我們不能讓這些知識失傳,應該盡可能地記錄下來交給下一代。」

  這些部落農友一邊努力復耕小米、一邊延續長輩口傳的農事智慧。每一粒小米,都是農友與土地長年對話後的結果,更是族人記憶裡的家鄉味。

歡迎大家支持「小米進校園」!與里仁慈心一起保存種原與文化歡迎大家支持「小米進校園」!與里仁慈心一起保存種原與文化

  里仁團隊深入交流後,除了持續穩定採購部落友善耕作的小米,也進一步推動小米文化推廣行動。透過拍攝部落農友的耕作影片,呈現小米從播種、除草到收割的過程,讓更多人看見種植背後的辛勞與用心;提供小米料理食譜,讓消費者在家就能動手烹調。

  接下來,里仁計畫於誠食市集安排小米主題策展及食農體驗活動,鼓勵更多消費者從認識理念、親自品嚐到購買支持,參與小米文化的保存與延續。里仁期望透過帶頭支持小米復耕,成為部落農友最堅強的後盾,並呼籲更多企業與消費者響應「小米進校園」行動。

  今年,花東小米復耕專案將擴大供應營養午餐的校園數,鼓勵更多在地農民以友善耕種的方式復育本土小米。這個小米復耕專案,不僅提供農友穩定收入,也會帶動部落年輕人返鄉,一同加入守護在地糧食、延續族群文化的行列。

  每一碗小米飯,都是不同原住民家族的記憶;每一個孩子的笑容,都是部落文化傳承的起點。里仁將持續與慈心基金會攜手,讓這片土地的文化根源,在孩子的營養午餐中生根發芽。

● 願意支持部落小米的企業,歡迎洽詢:慈心基金會—小米進校園專案主任簡小姐
信箱: yc.chien@toaf.org.tw

歡迎大家支持「小米進校園」!與里仁慈心一起保存種原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