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智佛教學院參與合辦「中西會通與超越」研討會,交流慈悲價值

「愛」與「慈悲」是連結全人類在動盪中克服挑戰的力量

福智佛教學院與學術界攜手舉辦「中西會通與超越」

社會科學本土化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思源學者頒獎典禮」

  立足臺灣,放眼國際!第八屆社會科學本土化學術研討會、第九屆本土諮商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思源學者頒獎典禮於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2 日首次在福智佛教學院舉行。本次研討會以「中西會通與超越:創造社會科學新境界」為主軸,旨在彰顯學會以儒釋道智慧為核心,推動本土社會科學的發展,並期許全球學術界能基於自身文化脈絡發展本土社會科學,展開溝通與交流。多位國內外重要學者與教育界人士與會,來自臺灣、日本、美國、加拿大、香港等各地區超過 200 人一同學習,共有 37 場思源學者暨會士論壇及主題論壇,共宣讀論文 126 篇、壁報論文發表共 17 篇,營造多元視角的學術盛宴,處處可感受到「愛」與「慈悲」是連結全人類的內在力量,引領人類走過當代的挑戰。

福智佛教學院參與合辦「中西會通與超越」研討會,交流慈悲價值 福智佛教學院參與合辦「中西會通與超越」研討會,交流慈悲價值 福智佛教學院參與合辦「中西會通與超越」研討會,交流慈悲價值 福智佛教學院參與合辦「中西會通與超越」研討會,交流慈悲價值

國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朱建民與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副總校長林聰明
分別獲頒「思源學者」及「傑出貢獻獎」肯定

  本研討會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指導,福智佛教學院與社團法人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佛光大學等多個學術單位共同主辦。開幕式邀請了多位國內外重要學者與教育界人士致詞,包括福智佛教學院曾旭正副校長、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林聰明副總校長、佛光大學詹丕宗副校長等,以及來自日本北翔大學理事長兼校長的山谷敬三郎等 3 位學者和來自加拿大、高齡 90 歲的王載寶思源學者遺孀 Dr. Lilian C. J. Wong 等貴賓,共同給予大會祝福。

  首日第六屆「思源學者」頒予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朱建民,以表彰其在發展與實踐本土社會科學上的貢獻。「傑出貢獻獎」則由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副總校長林聰明獲得,肯定其在教育界長期卓越的服務與領導,特別是在環境永續、生命教育與大學社會責任的具體實踐與成果。兩位學者在對談中分享了面對人生最大困難的解決之道:朱建民教授強調「把握內在的根本思想」,並以「母親與敬重老師的看法」作為行為準則;林聰明副總校長則提出「易位思考」和「加強溝通」兩大原則,來順利解決公職期間遭遇的困難。

福智佛教學院參與合辦「中西會通與超越」研討會,交流慈悲價值 福智佛教學院參與合辦「中西會通與超越」研討會,交流慈悲價值

國際論壇關注「愛」與「慈悲」的人生價值

  研討會首日特別為享譽國際的意義療法與第二波正向心理學創建者——加拿大籍 Dr. Paul Wong(王載寶博士)舉行了追思紀念會,遺孀 Dr. Lilian C. J. Wong 表示王博士在乎的是給予所有人愛,並在次日國際論壇中介紹了王載寶博士所創的「PURE」意義治療模型及實踐方法。「P」字代表「目的 (Purpose)」,確立人生使命,為生命注入意義;「U」字為「了解 (Understanding)」,接納自身侷限,發掘個人優勢以建立自信;「R」字代表「責任 (Responsibility)」,選擇自己應走的路並為之負責,從微小處著手;而「E」字為「享受 (Enjoy)、評估 (Evaluation)」,享受人生旅程,並從經驗中學習與成長。言語間充滿對王博士的懷念與感恩,流露出從意義中汲取的無限力量。(延伸閱讀:關心眾生身心健康,福智與國際心理學專家對話正向心理學 2.0 與佛法——Dr. Paul T. P. Wong 與福智僧團法師對話

福智佛教學院參與合辦「中西會通與超越」研討會,交流慈悲價值

  在國際論壇中,美國心理學會本土心理學工作小組創辦人 Dr. Louise Sundararajan 論「夥伴之情」的社會力量時強調,能超越功利計算的「夥伴之情」為一種基於長期相處而生的依戀與關懷,是建立強韌社會關係的基石,更是化解當今世界「弱肉強食」困境的關鍵。而香港教育大學教授何濼生則用「自我超越」整合宗教與生命,各宗教核心都回歸到「愛」,是連結全人類的共通語言;並以經濟學背景獨特視角詮釋生命,認為生命是最寶貴的稀缺資源,應當珍惜並活在當下,努力讓「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好。

「慈悲教育」與福智幸福之學 共謀人類福祉

  研討會第三天也邀請到美國埃默里大學冥想科學與慈悲為本倫理中心主任 Lobsang Tenzin Negi 教授,以「重拾本土化的價值:引領人類走過當代的挑戰」為題,闡述「慈悲」是超越宗教、普世共同價值的暖心關懷,透過教育來彰顯此價值至關重要。因面臨人類意識形態對立、氣候變遷、暴力衝突與經濟差距等嚴峻挑戰之際,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回歸本土與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特別是「慈悲」。「慈悲教育」所涵蓋的 SEE Learning(社會情緒倫理學習)與 CBCT(認知為本的慈悲訓練)已在臺灣迅速推展,Negi 教授期許能結合中華文化儒道釋的深厚底蘊,將慈悲心從臺灣推向世界,促進全球八十億人的共同福祉。

福智佛教學院參與合辦「中西會通與超越」研討會,交流慈悲價值

  研討會中,福智佛教學院校長如得法師以「學習幸福、擁有幸福、傳遞幸福」,為與會者獻上誠摯祝福。誠如研討會大會主席夏允中理事長所言,今 (2025) 年第八屆年會在福智佛教學院舉行有重要的意義,福智佛教學院成立了國內首創的跨領域佛法應用研究所,期望能成為發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中佛學應用研究的國際重鎮。福智佛教學院特別重視心靈提升與幸福能力的培養,藉由慈悲教育與幸福教育,成為有溫度的人,帶給社會和平穩定的力量。

福智佛教學院參與合辦「中西會通與超越」研討會,交流慈悲價值

  本次研討會也激盪出跨域交流的火花,特別是在佛法、心理學以及儒家思想間的對話,與會相關學者紛紛相約後續進一步的交流。藉由辦學經驗的拓展,以及學術國際化的經驗,福智佛教學院將致力建構成為文化保存與傳承的教育場域,結合古老的心靈哲學與高端的科技,成為跟各國學者友好交流的平台、培育幸福人才的中心。

 

 

用行動支持善行

這個世界不缺大學,但缺乏以心靈教育為主的智者大學。福智佛教學院期盼打造一個不一樣的高等教育環境,重視全人格幸福養成、文化保存與傳承。可以和各國學者友好交流,用心靈的繩,將各領域的朋友全部穿起來,一起開創幸福美滿、有智慧的未來!歡迎加入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