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淨塑研討會(三)回收與環保塑膠發展

2016淨塑研討會(三)回收與環保塑膠發展

2016 環境永續淨塑研討會 

3/26 下午場 產官學齊心探討藍色經濟解決方案

如何以可分解環保塑材取代傳統塑膠(REPLACEMENT)以及回收再利用(RECYCLE)

從源頭、設計到使用回收 創造資源整合最大效益

2016淨塑研討會與會嘉賓大合照

下午場與談人熱烈討論中

3 月 26 日淨塑研討會下午由中華民國環保生物可分解材料協會黃建銘理事長主講「環保塑膠的發展及應用——國內外技術、市場及政策趨勢」。黃建銘理事長介紹中華民國環保生物可分解材料協會為促進國內環保材料產業,並經過綠色生產技術加速關鍵性環保材料之研發,期望發展生物可分解高分子材料,以推廣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的努力。

黃建銘理事長說明,生物可分解材料(Biodegradable Materials),一般以可不斷重複取得的天然資源,如微生物、植物、動物,所製成的一種聚合物,取代傳統的塑膠材料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的缺點,同時兼顧使用永續性、使用效益、符合永續產業的價格競爭優勢。黃理事長說明,協會在階段性推廣塑膠產品減量的過程中,可以透過生物分解容器,為傳統塑膠尋求取代方案。目前生物分解容器大都使用在免洗餐具、雞蛋盒、水果蔬菜包裝等,同時已有賣場願意漸次以生質材料取代塑膠材質。黃理事長也帶來各式生物分解的成品,如塑膠袋、水杯、湯匙刀叉等,與現場與會者分享及體驗。

眾人一同齊心力找到回收與環保塑膠發展的道路

隨之登場的是台灣新竹綠色產業聯盟余金龍常務理事,以「從墳墓到搖籃——建構海洋垃圾、混合塑材再利用的產業生態體系」為題,探討回收垃圾的解決方案。余金龍常務理事介紹了 R-ONE 的特色,包含了經濟價值高、環保效益高、技術門檻高,這是將劣質廢塑料能源化利用的概念。希望做到將劣質廢塑料轉化成油品,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真正做到廢棄物減量化,加上生產過程清潔無害,既能有效治理廢塑料污染,又可創造巨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是利國利民的綠色環保產業。

其次,提到 FPC (新生質纖維複合材料) 是塑膠的 Reduce / Replacement 的最佳方案,也是海洋垃圾的預防措施,具有減少焚燒農業廢棄物產生的空氣污染,且不和人類糧食來源競爭的優勢。FPC 也是廢棄物及海洋垃圾回收後的處理方案之一,尤其是對於出油率低的塑膠(或生質塑膠,如 PLA、PET 等)。上述的 R-ONE 和 FPC 則是 Reduce / Replacement / Recycle 的完整解決方案。

大愛感恩科技代表林正雄先生以「單一塑材(寶特瓶 PET)的回收再製經驗分享」,讓與會者深深體會到大愛感恩科技「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的核心價值,在製程端有 50 家以上的公司,以接力方式發揮專業良能,為地球節能減碳做出極大貢獻。

林正雄先生分享致力開發以寶特瓶回收再利用的環保科技,從環保志工到實業家志工的愛心接力、到再回饋社會的歷程,例如以環保志工回收的寶特瓶化身為大愛紗,製作出環保毛毯,已使用在台灣、美國、菲律賓、澳洲、日本、中國大陸等近 30 個國家的賑災及社會救助中,溫暖了超過 90 萬以上受災戶的心。這項分享,啟發帶動了更多有心人投入環保,善盡社會責任的企業共同合作。

主持人台灣大學陳竹亭教授主持人台灣大學陳竹亭教授「環保塑膠的發展及應用—國內外技術、市場及政策趨勢」主講人黃建銘「環保塑膠的發展及應用—國內外技術、市場及政策趨勢」主講人黃建銘「單一塑材(寶特瓶PET)的回收再製經驗分享」主講人林正雄「單一塑材(寶特瓶PET)的回收再製經驗分享」主講人林正雄「建構海洋垃圾、混合塑材再利用的產業生態體系」主講人余金龍(右)、與談人環保署廢管處顏瑞錫科長(左)「建構海洋垃圾、混合塑材再利用的產業生態體系」主講人余金龍(右)、與談人環保署廢管處顏瑞錫科長(左)與談人新竹縣環保局黃士漢局長(左)、李長榮化工PP事業部李啟志副總經理(右)與談人新竹縣環保局黃士漢局長(左)、李長榮化工PP事業部李啟志副總經理(右)與談人主婦聯盟賴曉芬秘書長與談人主婦聯盟賴曉芬秘書長

最後,產官學三方齊聚為下午的主題進行熱烈討論。提出了生物材質的研發、市場價格及取得來源的問題,以及政府如何積極成立資源整合與教育推廣的平台,還有落實完整的回收體系的看法。更有學者呼籲,思考線性經濟對於環境資源運用缺乏考量,而循環型經濟則主張改變消費習性,以解決線性經濟造成資源過度浪費的問題;未來如何導入共享經濟的概念,從源頭開始,審慎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未來,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從商品設計端開始,拉長原料的生命週期。另有專家提出,研發生物可分解材質及未來推廣運用,應該要謹慎,多方評估,完整配套措施,以免衍生另外問題,而且減量使用才是重點。與會者共同認為,為了永續的發展,願意積極配合,並在審慎中尋求安全合理的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