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友善耕作、打造希望社區,海內外擁有三家公司的在地企業家唐進財亟思回饋鄉梓,以傻傻種樹取代挽袖下田。
大城鄉離海岸僅十餘公里,海邊有一片以木麻黃為主的防風林,尤其農地還沒重劃之前,樹木林立。「40多年前這裡到處是樹,農夫忙完農事就在樹下小憩,享受清涼綠意。」唐進財回憶著少年十五二十時。
「大城鄉的沙壤土質適合種植西瓜、花生,而且引濁水溪灌溉,其中的淤泥富含有機質,因而作物量多味美。但當顆顆甜美的西瓜載運到台北,青果商卻以低價收購,因為上等、中等、不良品的標準由他們決定。」當時還是個國中生的他跟父親說:「農夫種得這麼辛苦,品質分級卻由別人決定,這樣不合理啊!」父親半是無奈半是激勵:「你有辦法,就到外地營生,做個生意人。」這句話奠下他經商的決定。
種樹 擘劃20年大計
![]() |
他計畫十年種樹三千棵,20年後社區將會完全改觀:有綠意盎然的森林氣息、有效阻隔海邊強風、有助減少地球暖化,不僅可以留住鄉民,也吸引外地人來訪⋯⋯顯然的,這是一個20年大計!這不單單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等待,還要買樹種、請人植樹(號召義工)、年年需要可觀的維護費用⋯⋯「我知道種樹不是二、三年就能看到成果的,但我願意投下巨資,為社區做一個傻瓜憨人。這一生還有多少歲月沒關係,我會讓下一代繼續完成。」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永續精神吧!
藍圖 從友善到有機
這個計畫兩年前即已開跑。當獲得社區理事長及村長的首肯後,他便和農民在社區道路兩旁植樹,兩年來已種植600棵樹了。然而全心為打造家鄉的植樹計畫並未全面看好,因為扶疏的枝葉會遮住下方農作物所需的陽光,雖然影響收成十分有限,但他盡量與農友溝通,答應適當修剪;同時,農友林世勳也與鄰樹的農地契作,以保證價格收購作物。
![]() |
![]() |
發想、出資,但唐進財卻感恩有社區麥農、年輕環保志工、為志工煮飯的婆婆媽媽⋯⋯一群人的支持,「所以有勇氣走下去。」
他擘劃希望社區的藍圖,是從自然無毒的友善耕種朝向有機發展。為了精緻作物而砍樹、不讓樹長高,或撒農藥、使用除草劑,自是唐進財所不接受的,「但也不能只是流汗、低頭猛做。」他心疼父親也不捨所有的農民勤懇耕耘卻收入微薄。愛種樹的他渴望透由美化社區、傳遞感動,吸引年輕人返鄉,以友善耕耘種植經濟作物,既改善生計也打造大城為希望之城。
不斷在道路兩旁種下屬於大家的樹,唐進財說:「只要持之以恆,傻傻的做就對了。」其實,他早以行動證明。12年前,為配合林務局的平地造林政策,他在自家一甲多的土地上植樹一千多棵。他很清楚海邊種樹難度極高,必須慎選適合氣候及勁風的樹種,經過長期觀察,他選擇了禁得起海邊嚴酷考驗的在地羅漢松、木麻黃。
除此之外,樹葉顏色會隨著四季更迭的台灣櫟樹也是選項,現在,它正在大城開演變裝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