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友

關鍵字搜尋

淡定從哪來?

◆台北 綠堤

還記得××年前剛考完大專聯考,有位朋友約我到她南投水里的家做客。第一次住山上,真的好興奮──那裏沒電,晚上點著煤油燈吃飯,飯後就在庭院裡納涼,晴空中,星星似乎就在不遠的山頂對著我眨眼。

山上的蚊子很大,老爹點燃用稻草紮成的火把薰趕,嗆得眼淚直流,雖不舒服,但這可是從前沒有的經驗,新奇得很。尤其是天剛亮,捧著張秀亞老師的散文《北窗下》,坐在溪床的大岩石上,一面閱讀,一面享受晨光中拂面的清風,看累了,望著遼闊的溪流,以及環繞的群山,好美,真是人間仙境!

近晌午時分,年逾七十的老媽媽帶著我們到河的對岸買菜。走過蜿蜒山徑,不經意抬頭一望,青竹絲就盤在頭頂的竹林上,嚇得我不敢走過去,老媽媽卻氣定神閒地說:「沒什麼好怕的,你怕牠,牠還怕你咧!」

要到對岸必須搭「流籠」,但那只是粗繩索綁上木板的簡易「流籠」。只見老媽媽從容地坐上流籠,身手矯捷地邊拉繩索,邊渡河床,再把我跟朋友一一拉到對岸去。其實坐在上頭是很可怕的,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掉落溪中,儘管老媽媽在對岸直安慰:「看前面,不要看溪水就沒事了。」雖然怦然心跳,但年輕的心就是覺得刺激、好玩。

就這樣,剛住山中的前幾天真的很興奮,因為每天都有不同的體驗。還覺得山居的日子真是棒透了,真希望一輩子就住在山裡,遠離塵囂!

可是不到一個星期,我就想下山了,除了失去新鮮感,而且這個也沒有,那個也缺乏,好不方便。再說,每天吃筍乾、筍子湯、炒筍子……雖知主人是一番好意,認為這是都市裡買不到的,但再好的東西,吃多了總會膩啊!我終於告訴朋友想回家了,她說:「妳不是要住一個月嗎?」我怎敢告訴她,其實我想「逃離」呢?

久處都市叢林、享受便利生活機能的人們,卻無奈於空間侷促、空氣汙染,及汽車聲、喇叭聲、種種噪音充斥的生活。所以一到假日,心心念念就是想著山邊水涯,總覺得若能天天泡在山上、親近大自然,緊繃的心情就可立刻得到紓解。

而久居山中、擁有都市人夢寐以求的清新空氣、及與青山綠水為伴的人們,卻抱怨日子無聊、不便,要買個東西,不會開車的話,有路也難達成。因此嚮往都市,只要走幾步路,四處林立的便利商店、大賣場內應有盡有、唾手可得。

我覺得人真是個矛盾的動物,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拚命想得到它,但當擁有時,卻又不是那麼珍惜,為什麼?

這些年透過研討、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我才了解,這種追求快樂、避開痛苦的能力人人都有。辦公室坐累了,我們可能會想,此時若有床可以躺下,那該有多舒服啊!因為久坐不舒服,會覺得苦。可是當我們生病得整天躺在床上時,我們一定會希望可以快點離開床。因為久躺,也覺得苦。我們一直在找離苦得樂的方法,但什麼是苦?什麼是樂?沒有一個明眼人或過來人告訴我們,我們不會真正知道,因此「鄰家的花紅」、「這山望向那山高」的故事不斷重演。

如今體會到:人生是可以透過學習,建立一個高遠的目標,當有了正確的目標跟方向,我們就會依著所學到的方法去努力,此時生活將不再無聊,內心也不再東飄西蕩,因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會一心一意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就像讀書時代,為了考上心目中的志願,就會專心地讀,不管晴雨寒暑,不計吃好吃壞,所有的心思都為了考試而努力,因為知道只要現在努力下去,將來就能品嘗快樂的果實。

很幸運地,我終於找到生命的目標,盤旋腦海的疑問有了解答。學佛多年後,依著佛菩薩的經論、祖師大德及師長的引導,越來越堅定我的人生方向,漸漸比較能不受一些外境的影響,也發覺生命原來是可以如此淡定、恬然。

全文收錄於 第 104 期 84 ~ 8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