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茗香
野雁萬里南飛過冬,隔年終究飛回熟悉的北方棲地;翻山越嶺的外鄉異客,何時才能回到生長的家園?難道連回家,也是一個曲折而遙遠的奢求?
二○○九年,南橫啞口前的梅山口,經歷了莫拉克颱風的重創;二○一一年夏天,一連串的變化發生了。山上,滿山滿谷落地發酵的紅肉李沒人採收,一踏入園,人都要醉了,然而這看似浪漫的場景,卻是梅山部落的最痛;山下,聽從相關單位指示「離開山、讓山休養生息」的部落居民有家歸不得,一張張想家的臉龐,即便望斷歸鄉路,卻難成行。
這樣的景象,讓「溪底遙學習農場」的志工、同時也是媒體工作者馮小非難以理解:「好好的一座山,原住民不能回來耕耘,還要在山下做個流浪人?」她找來志同道合的朋友商量如何幫助部落人,同時尋求里仁協助,要為當地土生土長的紅肉李找出一條活路、也為部落人找出回家的路!於是,一連串由紅肉李所出發的故事,結集成「回家李」計畫。
一件五百台斤的新衣裳
投入大量心力關注鄉土文化的馮小非,於九二一大地震後,和已逝好友廖學堂共同經營「溪底遙學習農場」,並擔任農場志工,以不施農藥、化肥的方式來耕種,並以天然的方式製作農產加工品,幫助中寮鄉民重建家園。
在南投溪底遙時,天真又沒有任何農業經驗的她,為了向當地農友證明「有機路可行」「如果連我也種得起來,你們一定可以!」因而一肩擔起看顧、栽種一片柳丁園的責任。為柳丁量腰圍,觀察它的生長狀況、評估成長速度、徒手剪柳丁。「我看著不打藥的樹,一下蟲子來了、一下落果了、一下生病了,我真是恨不得把樹抱起來去看醫生,想說『你到底怎麼了?』」為了請問遠在天邊的專家,她仔細記錄柳丁樹的每一個細節並拍下病徵處,好送出樹的「病歷」。這個經驗,讓她打從心底體會到農人的辛苦。
除了務農的甘苦,她還看到農民卑微的一面。「農夫下田總是低著頭,和盤商討價還價只能低頭,顧客挑剔時也還是低頭賠不是。好像辛苦務農是一件沒出息的事……什麼時候,他們也可以抬頭,看看頭頂的天空!」
「哥哥結婚時,交代我買一套正式的衣服。到了百貨公司一看標價:三千元。心想,柳丁一斤六元,買一件衣服要三千元,那不就等於把五百斤的柳丁穿在身上嗎?」
這些對比的心境、看在眼裡的景象,她在心中狠狠發了一個誓願:決心走成功有機這條路,讓農民快樂、也讓農業能夠揚眉吐氣。
當莫拉克重創南橫後,她與好友莊惠宜決定再闢一條協助梅山部落回到家的路。他們合辦地方新聞報導,希望能透由快速傳播當地訊息的方式,協助災區重建。
有了這個夢想,馮小非決定在台中成立「上下游新聞市集News&Market」。他們邀集諸多好友加入,透過這個網站,一方面報導和農業相關的故事,一方面思考產品與行銷。
「愈來愈多人買有機的東西,但不去管東西從哪來?怎麼生產?只管吃到營養、健康就好。」她覺得,支持本土有機農業,才是實現有機生活的真諦。雖然有許多人質疑「被破壞的土地、不乾淨的水質……怎麼可能做有機?」因而選擇只購買進口商品、喝進口礦泉水,但「這不是心靈上的共業,這是生活!」腳踏同一片土地,我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當山上的人噴藥,你我怎麼避得開?因此「只有當這個島上的每個人都變好,你才有辦法變好!」她深深地感覺到,這個概念需要一傳十、十傳百,而這個一般媒體不會做的事,她願意扛。
一包千迴百轉的紅肉李
有了幫山上人回家的想法後,她開始找能夠讓山下人一起幫忙的方法。於是,她想起了滿山遍野的紅肉李。
紅肉李耐旱、易栽種,不需要特別照顧就可以生長得很好,馮小非笑說,這也頗符合部落人質樸單純的個性,只以符合生活步調的方式照顧作物。好客樂天是生活的主軸,收成農產賺錢反倒成了其次。
她的計劃是,購買山上的紅肉李,加工製成果乾商品。然而,紅肉李去澀不易,外皮苦澀又不好削皮,因為葡萄酸多,所以一定要成熟才會好吃。但最令農友與她困擾的,是紅肉李可以在短短的一週之內從半生熟到完全成熟,而且一旦完熟後就會發酵、腐爛。這意味著抓準時間採收和安排運送都要「喬得準準準」。
如此高難度的工作,讓她遍尋不著願意協助加工的廠商,於是找里仁幫忙。里仁也非常認同這樣的善行,除了介紹位在桃園南崁的廠商「豆之家」製作成果乾,並且將果醋及果乾在全省里仁架上銷售,讓消費者共同加入善業的行列。
試作初期,豆之家發現這批以竿打方式採收、裝在麻布袋裡頭的李子,到工廠時已是傷痕累累。不巧遇上工廠整修、生產線緊縮,紅肉李被迫放到冰箱保存,兩個星期後,幾乎全數報損。豆之家從中又挑又洗,選出可用的已所剩無幾。由於耗損過於嚴重,豆之家提出手採並以紙箱裝運減少損失的建議。雖然這讓原本已高居不下的運輸成本再度攀升,但為了完成心願,馮小非決定照辦。
一連串的試作就此展開,而每一次所得結果,竟然完全不同。先從六分熟的李子開始試做,口感太澀;分別嘗試七分熟、八分熟、九分熟的,一次次都沒過關,一包看似簡單的果乾,令所有參與的人徘徊在緊張與期待、失望與沮喪之間,小非往返南崁豆之家與台中上下游新聞市集之間的路,變得漫長而煎熬。
「上下游新聞市集」網站開幕的前兩週,大夥試吃第四批果乾,感覺非常滿意。馮小非形容那天:「心情有夠好,好像曙光都打開了!」殊不知,就在開站前一天,所有參與人員正開心地等待賓客試吃前,一包包的李子竟然誇張地膨脹起來,原來是──發酵了!她緊急通報後,豆之家連夜處理、連夜送貨。雖然口感沒前次理想,終究幸運地度過開幕這關了!
「膨包」事件落幕,豈知一週後,李子竟然長了酵母菌。一關關嚴厲的考驗,讓人應接不暇。
雖然製作紅肉李果乾難關重重,前置作業繁瑣,處理不易,但豆之家意外發現紅肉李的酵素含量極高,甚至超過他們曾做過的所有水果。除了豐沛的營養價值,紅肉李所壓榨出的汁液,有明顯的膠質,黏稠的就像果凍一樣。
一條讓更多人回家的路
每次辛苦上山,要面對的是採收、載運,辛苦下山,又要面對試吃、膨包、發酵等諸多狀況……馮小非自問:「這條路,真的不能走了嗎?」過程中的艱辛,成了她反覆捫心自問的叨叨絮語。
日出,她從台中開車至梅山部落;日落,再從梅山部落下來。來回七八個小時的路途,艱辛疲憊不說,夜間路況不明,走在河道上的車得巧妙地避開河水走的路。白天還看得清楚,月黑風高的夜晚則只能用聽的,依水聲大小來判斷自己與河水的相對位置,陣陣恐懼不斷襲來。「那一刻,我真的好想回家!」奔馳在崎嶇漫長、顛簸不已的歸途上,她的心在吶喊。
「我突然明白,原來,他們回家的路是那麼辛苦,我好想回家,在山下的他們也好想回家。以前這裡只要颱風一到路都不通,外地的遊子會冒著風雨趕在颱風之前回到部落。原來,我們要回家,竟然都是這麼不容易的事!透過我們大家的努力,可不可以讓彼此都安心的在家裏,不要翻山越嶺,不要離鄉背井!」
因此,這顆能讓部落的人回家、能讓關心他們的人回家、能讓所有想家的人回到家的李子,就取名為「回家李」。然而,山下能吃到一顆健康營養的李子果乾,背後有四顆以上的李子熟透爛在山上;一包一百二十公克的「回家李」,是一台斤紅肉李及馮小非和眾人心血的結晶。
這條回家的路,就像性格多變的紅肉李,帶著青澀、酸苦等口感,加工後出現的膠質卻很圓潤甜美,猶如它從酸澀果實到甘美果乾的開發過程。馮小非期待與關懷原住民的里仁發展出一套紅肉李生命線──讓它從七分熟就可以開始被利用,八分、九分熟可鮮食,完熟時加工做成果醬──將這樣的生命線模式擴大運用在其他部落,讓他們也能回鄉謀生,不再流浪。
全文收錄於 第 100 期 58 ~ 6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