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明心
每年端午節前,福智文教基金會的義工老師陳淑娥,都會親手包一串串的素粽,與同行歡喜分享。淑娥老師的粽子豐實飽滿:香Q糯米、花生、栗子……米粒與粽葉分離不沾黏,內餡緊實不散開;咬一口,濃濃的薑味傳入舌蕾,那是為不適吃糯米、會吐胃酸的人特別調理……讓許多沒有回家過節的遊子,吃得讚歎連連,感恩滿滿。
淑娥的婆婆擁有一身好廚藝,尤其是傳統年節美食更為拿手。婆婆去世前一年,淑娥就讀研究所的女兒,忽然福至心靈地建議媽媽:「奶奶包粽子的手藝無與倫比,我們應該好好學起來,否則以後會失傳喔!」於是母女專程在端午節前,回到斗南老家學包粽子。奶奶見到媳婦、孫女回來希求她的絕活,當然樂不可支、大展身手,沒想到隔年奶奶就過世了。
分享愛心粽
淑娥很懷念婆婆在世時,端午節的家中總是粽葉飄香。婆婆辭世後的每年端午節,她都會包粽子,除了讓家裡增添過節氣息,還會多包一些,分贈給沒有回鄉過節的親友,以慰佳節思親。
一位同是福智學員的友人吃過粽子後讚歎道:「好好吃喔!哪裡買的?可不可以幫我訂十粒?」「ㄟ…是我自己包的啦!」淑娥回答。這個因緣,埋下日後友人參與「萬粽飄香」的機緣。
二○○九年底,福智團體為來年新春的朝禮法會推動「萬粽飄香」活動,擬彙集各地教室研討學員的力量,包出一萬粒粽子,分贈參加法會的學員和眷屬。友人也想邀集共學的學員參與,卻苦於自己不會包粽子,於是向淑娥求教。同是大忙人的她們敲定週日下午在淑娥家包粽子。
週六晚上,淑娥準備好足夠包六串粽子的材料,認真地洗粽葉、浸糯米……並先煮好五大串,僅留一串做為友人練習的材料。淑娥心想:「友人抵達時就可以吃到煮好的粽子,先暖暖肚子,這樣包起粽子來會更帶勁。」
兒子潑冷水
正忙得不可開交時,兒子卻在一旁潑冷水:「媽!我們家又沒人愛吃您包的素粽,為什麼要那麼麻煩呢?我們最懷念的還是阿嬤的肉粽。」
「可是我朋友都說很好吃啊!」淑娥頗不以為然。
「媽!妳要有自知之明,人家是不好意思嫌棄呀!」
剛好那段時間,文教老師在學習「觀功念恩五總則」:修信為根本、認清心和境、角度要寬廣、串習要足夠、因正則果圓。
她心想:「會不會是兒子歡喜吃肉粽,才覺得我包的素粽不好吃?」「會不會兒子怕我累壞了,故意刺激我?」「會不會朋友真的怕傷到我的自尊心,不好說真話?」「會不會……」她也檢查自己包粽子的動機,真是敝帚自珍嗎?
想著,想著,她並沒有像往昔那樣立刻還擊孩子的連串話語,反而感謝孩子提供自己更多思惟觀察的角度。
第二天友人來了,淑娥先請她坐下來吃一粒。
「我可以再吃一粒嗎?」友人吃完一粒還不過癮。
「好吃嗎?」淑娥趕緊確定。
「好吃啊!非常好吃!」
「可是我兒子說……」
原來是考題
之後,淑娥拿粽子與辦公室同事分享時,都會仔細觀察大家的反應,發現連美食主義者也讚不絕口,意猶未盡地又要了一粒,才放下心來。
一個星期後,兒子告訴她:「媽!您跟師父學習觀功念恩之後,個性改變很多,像上星期您在包粽子時,我用盡各種方法想惹您生氣,要在以前,您一定會用力回罵我,這次您竟然不為所動,真的很不可思議!到底師父是怎麼教的?」
「天呀!原來兒子在出考題測驗我學習觀功念恩的成效!」淑娥慶幸自己沒有跌回習性的陷阱。沒想到淑娥的學習成績竟牽動兒子嚮往學習的心,並真實付諸行動,現在淑娥的兒子也進到福智團體學習,踏著日常老法師的步伐,在心靈提升的路上前進。
全文收錄於 第 97 期 28 ~ 3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