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友

關鍵字搜尋

蘋果達人 精神傳承——福壽山農場 游永欽隊長的堅持

◆台北 雙雙

二○○九年,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福壽山農場合作的「減農藥蘋果樹認養計畫」甜美豐收,二○一○年乘勝追擊,由原先的六百株擴增至兩千株。減農藥蘋果能夠順利栽植成功,幕後默默耕耘的生產隊總隊長游永欽功不可沒。

走動管理 視蘋果如愛子

「不論溽暑烈日、嚴冬寒風,他每天一個一個區塊、一棵一棵蘋果樹,默默地走過二十多個年頭。雖然身為隊長,仍樸實地有著種田人的堅持。」為行銷「最好的水果」並教育消費者,而跟在游永欽隊長身邊學習的謝雅莉經理私下這麼透露。

位於合歡山與雪山群峰間的福壽山農場,佔地八百餘公頃,廣種水蜜桃、水梨、獼猴桃(奇異果)、蘋果及茶葉,其中的茶樹和蘋果樹屬種源保留區塊,游永欽是全權負責的總隊長。從一九八八年果苗種下的那一刻起,他每天都會繞著果園走一圈,像疼愛自己孩子般地悉心守護,不論是生長情形、根部發展、病蟲害狀況……他都一清二楚、瞭若指掌,以期在第一時間即時處理。

「走動式管理」對有機或減農藥栽種尤其重要──有別於只管把藥打下去的盲目處理方式,常去現場觀看,才能針對所需或得病部位對症下藥。游隊長隨舉一例,「蜜蜂多未必授粉」,像有一年蘋果園附近的油菜花田盛開,蜜蜂都被吸引過去了,這時就必須出動蜜蜂箱,分放於各角落,並觀察蜜蜂有無出來授粉。二十幾公頃的園區,不透過每天走動觀看、熟悉每個角落,很難察覺這些細微的變化。

地球暖化 理論面臨挑戰

雖然游隊長幾乎以農場為家,全心掌握每一棵蘋果樹的狀況,但地球暖化,不按牌理出牌的異常氣候,常讓理論與實務面臨挑戰,「去年的栽培管理套在今年就不一樣」。他以二○○七年為例,蘋果樹開花時,不巧雨落不停,花被打落、著果無望,那年的收成至少短少了三分之二!還有一年,二月氣溫忽然飆高,眼看蘋果樹要開花了,不料三月溫度驟降,已吸足養分的花苞少了臨門一腳,著果不易就成了空包彈。

即便變數繁多,本身即是「樹醫生」的游隊長,仍秉持一貫的堅持:「把果樹當人,而非商品看待」,所以慈心基金會從減用農藥到逐步邁向有機的理念,與他謹慎用藥的原則一拍即合。游隊長表示,他在福壽山農場二十幾年的管理方式一直都採「草生栽培」,把「自然、安全、健康」擺第一,現在與慈心合作,他要求得更加嚴謹。從很多動作上,確可看到他對栽種減農藥蘋果的用心!

授粉清園 減農藥更用心

訪談時,正是蘋果花滿山遍野地綻放在春風裡的四月天,當我們都陶醉在瓣瓣白裏透紅、淡雅清香的花叢中時,游隊長卻說:「花開不一定結果,假使氣候異常、雨太大、溫度太低,或溫度太高,都會影響授粉。」為了增加授粉著果率,並顧及經濟效益(花粉來源很貴),除了使用花粉交配機,動用人工授粉;自創異株掛瓶插花,藉由風力就近授粉;他還觀察到二○一○年野蜂很少,特地租了八箱蜜蜂來幫忙授粉。

「清園」也是病蟲害防治一大課題。二○○九年遭受病害的果樹,病菌會殘留在果園裡,落葉、爛果、修剪下來的枝條若不清乾淨,越冬後,當濕度、溫度適當,病原菌便會藉著風力或人畜的足跡,飛散到植株上。所以,春暖花開時的「清園」工作非常重要,可避免在抵抗力較弱的幼果期「感冒」,因為從源頭減少病原菌,降低其繁殖力,爾後的防治資材便可減少;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清園」工作做得越好,後續工作便能越省力輕鬆。

不只與福壽山農場的蘋果樹朝夕相處,其實,從年輕時在竹崎家鄉種水果,到沙烏地阿拉伯海拔兩千多公尺的山上,都有游隊長的蘋果子民。他曾是台灣派駐海外的農技團團員,阿拉伯、泰國等地都有他的足跡,一步一腳印地從事農業推廣與農民訓練,以使農業在地扎根發展。其中由退輔會負責、對泰國皇家技術交流的業務,就由福壽山農場執行,游隊長雖因此必須在台泰間飛來飛去,但仍忙得不亦樂乎,讓人感受到他有多麼熱愛這份工作、這塊土地、這片蘋果園……專業技術與不滅熱情,令人不禁要讚他一聲:「蘋果達人」!

認真交棒 堅持學農精神

游隊長對此「封號」謙虛地說:「我做過很多工作、走過很多國家,種過花(福壽山上美麗的波斯菊花海,就是他的傑作)、也當過老闆……一路走來,發現蘋果才是我的興趣與最愛。我很感謝幕後一直支持我的團隊──嘉義大學的老師群,一有專業上的問題,我就去請教他們,他們會給我很多資訊,並提供資材支援。」嘉義大學呂明雄教授便是游隊長口中的良師之一,當獲知福壽山農場與慈心基金會合作減農藥蘋果方案後,除授予有機栽培概念,呂教授更主動提供許多配方與資源,讓游隊長實驗、使用,助益良多。

感謝師長指導的同時,他也看見傳承的責任。游隊長坦言,農場人資已經斷層,且必須走過五個春夏秋冬才會有臨床經驗,所以交棒是眼前要務。負責接棒的技術員鄭兆伶是游隊長的學妹,她回憶說:「第一年來,我需要業績,心想你只管告訴我怎麼做就好,何必講那麼複雜?原來學長要交棒!」初到農場的她感受到:「學長像父親,對蘋果、對她,都像在看一個孩子。」除了感恩學長非「功成身退、帶走技藝」,而是不藏私的傳授;以鼓勵、包容的態度,讓她嘗試、摸索,甚至犯錯;兆伶更感謝學長不時的無聲叮嚀:「妳的初衷在哪裡?」「妳的底線踩住了嗎?」──不能因為產量的壓力,就把生長素、藥劑打下去。

是啊!無論果樹、茶樹,游隊長都堅持──把特色、內容做出來,絕不為了產量而施打化肥,造成口感走樣、品質下降。「雖然品牌不是我的,但這是我的職責!」他說,將軍似過客,兩三年就會換一次,但他愛這個山頭、這片土地,要讓子孫都能嘗到蘋果原來的香甜。

不論開怪手、修水管,或是必須經過好幾年觀察研究才能找對嫁接的品種,從當初事事自己一個人來,到如今得到長官、相關人力支持,游隊長欣慰「千山不必獨行」。選擇每天穿梭於面積遼闊的茶圃、蘋果園中,自然無暇用功、參加升等考試,不求升官的他謙稱還在學習。誠然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致經驗值會改變,但不變的是那顆對大地、果樹的關愛,對「學農」的堅持,他傳承的不只是技術,更是生生不息的精神!

全文收錄於 第 93 期 56 ~ 6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