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整理
您能想像,一對茶農夫婦,半夜不睡覺,居然是陪著一種叫做「梭獵椿象」的昆蟲進行晚餐,而且一陪就是兩個小時嗎?這是真實人生的寫照。南投名間慈耕有機茶園的茶農楊文正、張素蘭夫婦為了從事有機耕作,從了解昆蟲的生態開始,找出天敵,最後有機茶種出來了,他們也成了昆蟲專家。
秋陽高照的九月,天藍風清,我們一行人造訪了慈耕有機茶園。清幽的茶鄉,難得見到一大群訪客,車行過處,人們都不自覺伸出頭來,一探究竟。
到了慈耕大門口,只見一輛小貨車以極快的速度倒車,不偏不倚地停在路邊,輪胎與路旁深溝的距離不到數吋。待車熄火,皮膚黝黑、身材結實的男子從車裡出來,原來他就是慈耕的男主人──楊文正。楊家世代種茶,在學校學汽車修理的他,禁不起對茶的熱愛也為了幫家裡掙錢,所以畢業後就到製茶廠做製茶師傅,父親過世後才回家種茶。
女主人張素蘭一頭簡單的短髮,個性開朗,臉上經常掛著笑容。她生長在以凍頂烏龍茶而聞名的鹿谷鄉,娘家也種茶,因此自小就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國中畢業到工廠擔任縫製的工作。每次回家,只要車子駛進鹿谷,茶香就會一直陪伴她到家門口,因為沿路都有人製茶。她喜歡這種感覺,更喜歡鄉下樸實、悠閒的生活步調,因此憑著媒妁之言,聽說楊文正是個「鄉下人,古意、老實、正直又勤儉。」就決定嫁給他了!
有了孩子之後,張素蘭辭去工廠的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別看她個子嬌小,做起事來,可是相當有效率的,因為她有句名言:「嫁給廚師,就得學會做菜;嫁給種茶的,就得學會採茶。」為了家庭經濟她與先生用機械幫鄰居採茶,補貼家用。剛開始,鄰居有點懷疑她的能力,沒人願意僱用她。後來到了梅雨季,機械採茶的工人不足,她才等到工作機會,她靈巧、賣力的工作態度,終於改變了鄰居的想法,最後是忙到要請他們幫忙採茶,還得事先預約呢!這樣的日子也差不多過了將近十年。
轉做有機 新契機
回想當初,嫁給種茶郎,免不了要幫忙田事,但她卻對農藥過敏,每次和先生一起噴農藥時常會感覺喉嚨乾裂,淚水直流,情況相當嚴重。最後噴農藥時,她只好留在家中照顧孩子,但內心又是七上八下的,想到楊文正一個人,又要噴藥,又要拉管線,萬一絆倒怎麼得了。
那段時間她想了很多,想到先生,也想到孩子。每次到田裡工作,她都帶著孩子,把他們放在田埂較高處後,就開始工作,常常不知不覺就工作到田中央去了,等到孩子哭著找媽媽時,她才再走回來安撫他們。但是一到噴農藥時,就得把孩子放在遠遠的鄰田上,就更關照不到了。有天,她意外看到電視──快樂農家介紹有機農耕,心想:「種田可以不用農藥、化肥,我們何不試試看?」於是她迫不及待地跟先生分享,他也很快就採納了。
楊文正憶起小時候跟隨阿公到田裡,一邊玩耍、一邊幫忙農務,那時沒有農藥,一甲多地靠著一頭牛排出的牛糞,當肥料是少了一點,但沒有蟲害,在這種情況之下,還不是照樣養活一大家子;加上妻子對農藥如此過敏,不用也好,這樣她就可以一起幫忙農事、多個得力助手。
在摸索中成長
投入有機耕耘之後,楊文正說到做到,非常認真。目前已全面用自然農法栽培,有種茶、山藥、鳳梨和薑。他們早期並不知道有農政單位可以提供資訊或協助,甚至連農會有輔導農友的推廣課程也不知道,只靠著自己去摸索。白天夫妻一起到田裡工作及觀察蟲相變化,晚餐後,楊文正就一個人拿著手電筒到田裡去觀察夜間生態,常常是忙到凌晨兩、三點才回家。
有一陣子村裡鬧小偷,馬達、電線甚麼東西都被偷,連水表也被剪斷拿走,管區警察常要出來巡邏,楊文正夜間蹲在樹叢間觀蟲的舉止,曾經多次引起巡邏員警的察問,雖然他解釋是在觀察生態,警察也半信半疑,但看他手中除了手電筒,也沒拿甚麼東西,警察只有勸他趕快離開;也有鄰居說他:「肖ㄟ!晚上不睡覺,跑到田間亂逛。」幾次之後他也學乖了,一看到有車燈靠近時,乾脆就把手電筒關掉,以免製造麻煩,等車開過去再繼續觀察。
夜間觀蟲、了解生態
剛開始張素蘭覺得很奇怪,想不透為什麼先生晚上總是要待在田裡?其實楊文正是要觀察晚上的田間生態和白天有什麼不同,希望從中找出茶蟲的天敵。偶爾他也會將蟲子帶回家養,從中了解蟲類的習性,比如觀察草蛉,在田裡看到牠是吃蚜蟲的,就把牠帶回家,然後再去田裡找蚜蟲給牠們吃。夫妻倆養過瓢蟲、草蛉、步行蟲、螳螂、螢火蟲……最高紀錄一次養過二十幾種,等牠們排卵、孵化、由若蟲長大脫殼變二齡若蟲、三齡若蟲、變成成蟲,觀察了解牠們的生命周期後,就放回田裡。
一天晚上,楊文正在茶園看到一隻梭獵椿象,正在茶葉上捕抓蛾類幼蟲,他小心翼翼地將牠們帶回家,一進門就喊醒素蘭趕快起來看,並拿出照相機來,等候牠獵食的鏡頭。兩人就在昏黃的燈光下等著,半小時、一小時過了,毫無動靜,楊文正突然想到:「不對,牠們是夜行性昆蟲……」趕緊將燈熄滅,果然開始有了動靜。素蘭形容梭獵椿象動作真的很淑女,對著那隻幼蛾,用腳輕輕地左摸右觸,就是不敢貿然動口,耗了兩個多鐘頭,夫妻倆就藉著窗外朦朧的夜光,靜悄悄地陪著梭獵椿象進餐;談到吃相最粗暴的,就屬步行蟲了,吃蛾類幼蟲時,像老虎一樣直接用咬的,小小的體型,卻可獵食比牠大的獵物,一旦咬上,就不會放掉。
長期與蟲相處,夫妻倆都認為,益蟲、害蟲其實是人類給牠們定義的。草食性的昆蟲,吃了農作物,讓農夫作物損失,就把牠們定為害蟲;而肉食性蟲類吃其他的昆蟲,牠們是幫助農夫的好義工,就定牠們為益蟲。昆蟲本身其實無所謂好壞,牠們都是大地的一份子,在生態循環及生態維護上都是很重要的角色。
透過長期觀察,他們了解了昆蟲的習性,找出昆蟲的天敵,和蟲蟲做朋友,並在田裡種植蜜源植物營造生生不息的生態環境,這些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就是文正最好的義工,也是自然農法的秘訣。
以慈耕精神做茶
楊文正種茶原先只賣茶菁,他的茶菁品質一向深受茶廠肯定,所以剛開始有收成時,茶葉雖然很醜,茶廠還是願意以原來的價格收購,雖然不敷成本,但在當時有機概念不足的情況下,已經很難得了。張素蘭曾經想自己製茶,但是楊文正想起在茶廠製茶的經驗,讓他打了退堂鼓,因為採茶後就一定要做到告一段落,不管是累或生病都不能休息,否則會影響品質,所以製茶期間是「沒日沒夜」的,非常辛苦;另一方面,楊文正考慮到自己是個老實的莊稼漢,不會做生意,做出來的茶葉要賣給誰呢?所以,雖然賣茶葉的利潤比賣茶菁高很多,他還是老老實實地在田間努力經營。
後來取得有機驗證後,夫婦倆覺得茶廠雖然知道他們的茶不用農藥、化肥,但是前面栽培過程的辛勞,以及他們如何呵護大地、如何善待萬物,買茶菁的人完全不清楚,怎麼可能跟消費者說明呢?為了保證品質,兩人開始動念:應該自己來做茶了!
可是從沒賣過茶,客人哪裡來呢?所以就先少量請朋友代工,然後在親友中試著推廣,事實上大部分都是送人。
有天幫他們代工製茶的朋友打電話來道歉,在製茶過程中不小心把部分有機茶菁混到慣行的茶菁中了!接連又發生了兩次,為了對消費者負責,所以他們決定自己來製茶。
著手蓋茶廠時,剛巧碰到九二一地震,茶廠就在搖晃中完成,在此期間,有些茶廠關閉不做了,他們得以買到中古的製茶機器,減輕了部分的經濟壓力。這時賑災工作正如火如荼在全省展開,兩人也很想參與這份善行,但是他們只有茶葉沒有現金,於是就將他們的第一批茶,請幾位朋友幫忙義賣,將款項捐給慈濟,作為賑災用。
為了堅守誠信,保護消費者,楊文正從自己製茶開始就不再賣茶菁,以避免別人假借慈耕之名魚目混珠,讓消費者受害。但是第一批茶葉以賑災處理了,接下來每季都是一千多斤,賣給誰呢?市場在哪裡?為了家庭經濟,為了賣茶尋找通路,他們連續兩年隨著各地舉辦的農產品展售會參展。
台北擺攤展售 冷暖自知
記得第一次上台北參加九二一災區農產品展售會,由於路況不熟,還差點被警察開罰單,最後念及是災區來的,才放他們一馬;第二年,夫妻倆好不容易存了四萬元付場地費,在世貿中心參展,晚上就睡在車上,節省開銷,每天跟世貿警衛借浴室洗澡。
初期參展時,不知該如何做,攤子上除了擺設有機茶外,養在家裡的昆蟲也一併展示,因為這對純樸的夫妻實在不知如何跟客人介紹有機茶,想想茶園裏生態豐富,把昆蟲展示出來就是最有力的證明。也因此,茶葉雖沒賣出多少,但卻結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一位朋友常來買茶,後來才知道他並不喝茶,都是買了再轉送給朋友。就因為有這樣的朋友在行動上支持,才讓慈耕有機茶園得以繼續走下去。
走過來時路
一路摸索學習,楊家以照顧囝仔的心情照顧茶樹,以關懷自然生態平衡的使命感,經營有機茶園十多年,他們覺得這種利人利己的耕種方式,最大的受惠者應是一家五口。
三個孩子長期陪伴父母從事農耕,人親、土親,父母的愛總是在咫尺之內。長期跟著家人觀察自然生態,打從國小起,自然科目總是他們最拿手的;也最知道父母親需要的是什麼,父親節時兒子送上一穗椿象的卵,父親覺得好窩心。
體貼父母親的辛苦,兩個兒子也決定繼承家業,當新世代有機農夫。目前大兒子負笈東瀛,預備在MOA大仁自然農法大學學習自然農耕,將來期能利益台灣有機農業。小兒子就學於嘉義大學農業學系,假日則到台中中興大學參加有機農夫市集,推廣自家的理念,也分擔父親多年的辛苦。
永遠堅持使命,細心、敏捷的楊文正,則想繼續挑戰葡萄高難度的有機栽培。因為他總是在嘗試著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做成功之後將技術教給別人。一如他繼有機茶之後,種植成功的有機薑、有機鳳梨一樣,不停學習,不怕困難,為有機農產,開創新的願景。
張素蘭則在多年尋覓之後,找到心靈的皈依處,因緣來自參加有機農業成果展,認識慈心基金會的義工,她看到這一群義工踏實儉樸的生活,只因心中有一個生命的導師──日常老法師,引領他們學習佛法,也跟著學佛了。生命中有一群人互相陪伴,互相鼓勵,讓她的有機家庭不至於孤單,甚至還發願將自己的事業當成慈心有機事業來經營,讓慈耕農場在佛菩薩悲心智慧護佑之下,變成南投縣名間鄉永遠的人間淨土。
全文收錄於 第 76 期 64 ~ 7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