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研究助理 林青妹
在參加這個營隊之前,我是信仰上的波希米亞人,彷彿失去掌舵的一葉扁舟,又彷彿隨波逐流任西東的浮萍,沒有找到可以停止漂泊的方向;自忖是塊海綿,始終有一股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傻勁,企圖廣納眾川匯聚成巨流,吾道一以貫之。
然而在參加營隊之後,在眾多師兄、師姐真誠、熱心而無私的奉獻,腰桿子彎得很低地為大家服務的同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力量促使大家放下工作來當義工,同時還笑容可掬地對我們說:「謝謝你們給我服務的機會!」自始至終被當成王子與公主般侍候,為何這裏的道德價值判斷和世間的是非莫辨恰恰相反?諸如此類的問號一直在腦海中縈繞、迴盪,百思不解。
在上了幾堂課之後,豁然開朗,原來這就是他們所謂的「觀功念恩」生活實踐的一部分。原來天生我才必有用,再怎麼渺小的人都有他的優點與存在價值,這是「功」的部分,如果我們能觀察出別人的好處,識得每個人身上所散發的千里馬特質,我們都會是伯樂,這就是觀功。光是如此還不夠,要進而時時懷著感恩的心,去感謝他人提供你服務與學習的機會,成就你的修行以臻功德圓滿的道路,這就是念恩。這是我對眾多美好的義工之觀察所歸納出的小小心得。
在課程的安排上,參與的學員受益良多,從戲劇「我就這樣過了一生」這個楔子開始,不禁自問──我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想起莊子的「吾生也有涯,死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想起孔夫子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並不想過劇中男主角李飛揚一般沒有品質、只有夸父逐日般的生活,畢竟人生是有限的,但是,生命卻是無限的,是故古人以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達德為人生的最終極目標。凡夫俗子如我,並不想成就什麼豐功偉業,但求喜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平靜地度餘生……
如證法師講述「企業與人生」,剖析精神是不朽的,在追求物質慾望的同時,更應注重性靈的提升。「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難填,唯有藉由精神層次的修煉,方能引領我們昂首闊步走向無所偏頗的人生康莊大道。法師如實地引導我們,人與人相處最大的問題,不是世俗的階級、財富或權勢,而是彼此不同的心態所形成的一道牆,這道藩籬阻礙了彼此的波動。既然科學早已證實,超越一切的教派,人死後還有生命的存在,又,人生追求的最極致境界是「離苦得樂」,虔心祈求與學習心靈成長又何妨!
快樂的真諦為何?三位講師以切身的經驗和大家分享「快樂人生」,在《前世今生》一書中也闡述著人的生命是為了學習而來的。我們要學習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就是「孝」,孝字再推廣便是「忠恕」,簡單而言就是「盡己和推己及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是一個很大的福田,孝能累積自己的福報。時時檢視自己,做到內省的功夫,此外,還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感恩他人給予的學習機會,以發自內心真誠的笑容去觀功念恩。
如證法師在「心靈對話」中援引證嚴法師的智慧小語:「因為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穀;若知有來生,自然修取來生福。」和大家分享。法師勉勵我們──慈悲的潛能是可以開發的,相隨心生,心田即福田。要做個聰明的人,就要改變自己,不要改變別人。心靈是要永續學習的,唯有深度地對生命學習,生命才能成長,心的念力一增加,態度就會跟著改變。你會發現觀功念恩的福智人總是帶著愉悅的笑容將「謝謝你給我學習的機會」掛在嘴邊。
「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是日常法師落實福智的理念,他始終相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深耕的事業。如果你有機會再次參加這樣的成長營,看到講台上的孔子像,就不用像我一般訝異,努力眨眼睛地想確認肖像是不是換裝的如來佛……
葉坤土講師以病理科醫師的專業提醒大家「關心健康、關愛世界」,以預防醫學的觀點,穿插短片,對症下藥介紹現代的文明病肇因於過度追求物質享受,而導致健康的隱形殺手肆虐,並以蝴蝶效應來詮釋萬物是息息相關的,不正是與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不謀而合嗎?天地人因循著自然的法則來運作,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續,而精神才能永留存。
花不開,心開。「慈心大地」這一堂課讓我們見識到Uncle Stone阿石伯的蓮花田因為懷著慈悲心經營,而挽救了赤蛙保育類動物的生態圈,這將是台灣人在生態保育上的驕傲。我們可以感受到阿石伯的質樸自然、講信用等種種舊時代的美德,也感念慈心工作人員的努力與堅持信念,方能造就這則美談。萬籟是有情的,想起「花木有情請珍惜,花開成蜜分享你」,人類不需要佔盡所有的資源,生態圈中仍有許多生物要與我們分享這有情天地。
觀看日常法師披荊斬棘開創福智的紀錄片之後,唱著蘇郁然講師連續兩天中午教導的「文殊菩薩祈求頌」,心靈倍覺寧靜,也備受感動,每個人點亮一盞盞象徵傳承的心靈之燈,虔心祈福禮讚,十丈紅塵三分事瞬間昇華,也是活動達到最高潮的時刻……
三位講師分享「生命故事」,心靈的成長要靠自己轉換,常言道:「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自己轉。」永遠也不要說放棄,態度會決定生命的高度、廣度與成熟度。企業是社會的風氣,唯有企業人對生命與性靈有深刻的認知,以誠信、互助、感恩來深耕經營,才能創造企業的核心價值。
李白曾感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有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又如鄭愁予「我躂躂的馬蹄聲,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米蘭.昆德拉不也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時感嘆「永劫回歸」探索人的靈魂與軀體如何去權衡?好一個魚與熊掌的試煉。總之,人生譬如朝露,又似蜉蝣於天地之間,人生是短暫無常的,精神靈魂卻是不滅的,如何把握當下,以有限的人生創造無限的性靈之延續,才是值得我們共同深思與學習的課題。敻虹在〈蛻變〉中雋永地描摹毛毛蟲變蝴蝶的心路歷程:「何其生動的死亡,牠死時正值綻放……」很美,不是嗎?
人生無不散的筵席,再怎麼精采的電影也有散場的一刻,一般曲終人散時總不免離情依依,然而,生命成長營卻讓每個人心中裝得滿滿的,充滿能量,每顆心因為成長與波動而充滿希望,因為我們知道這份福報將緣起不滅。《香水》中有句很有力量的話:「因為喜愛,所以等待。」我們正在等待後續的波動與成長……
全文收錄於 第 75 期 16 ~ 2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