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採訪組
進到台南鹽水陳稼莊的有機果園,幾甲的桑田,綠蔭扶疏,生機蓬勃,樹上結實累累,白的、紅的、紫的桑椹引人垂涎;地上處處可見蟋蟀藏身的小洞及蚯蚓糞便的小土粒,土壤鬆軟肥沃,這是主人陳坤生十六年來所打造出來的自然夢土。
掛滿笑意的主人迎上前來,和他的園子一樣樸實、充滿生命力。他個子不高,但名聲卻隨著他的產品遠播日本、印尼與大陸。早在有機概念尚未起步的民國八十二年,他的桑椹飲品已打出名號,在各百貨公司上架,飲用過的人想送人養病補血或自己養顏美容,都會聯想到他那紫紅色的桑椹汁。
陳坤生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會有這個遠見與創意?其實陳坤生學的是獸醫,做過動物藥品行銷多年,為何會頂著學士頭銜,甘心做一個「腳踏實地」的莊稼漢,一頭栽進有機果汁的加工領域呢?這就要從一個承諾談起。
信守言諾找桑椹 啟發加工新創意
十七、八年前,有位鄰居想找桑椹,因為陳坤生做動物藥品的行銷,經常跑鄉下,請他幫忙找找看。陳坤生印象中桑椹在鄉下多得是,便爽快答應下來。不料早年處處可見的桑樹,那時認真要找,卻不見蹤影。當年孩子們可以隨手摘食解饞的桑椹,卻因不具經濟價值而被砍伐殆盡!
信守承諾的他一找就找了半年,直到有一次向客戶提及此事,客戶家的庭院裡正好有一棵種了十幾年的大桑樹,那天約採收二百多斤的桑椹,除了鮮果生食外,還熬汁請大家喝,紫紅色的桑椹汁不僅色澤艷麗而且香甜可口,激發陳坤生想種桑椹、研發桑椹汁的靈感。
從小生長在農家的陳坤生對農務一點都不陌生,加上對農產品加工本來就有興趣,涉獵廣泛,他正好藉此發揮創意。明知桑是好東西,「大家不種,那我來種!桑椹保存不易,我來想想如何把它加工製成果汁或果醬。」於是一頭栽進桑椹的世界,種植、加工、研發,十多年來無怨無悔,也打造出陳稼莊的口碑及品牌。
試種桑苗兩百株 自然農法人笑癡
剛開始他先收購別人的桑椹來試驗,摸索五、六年,直到民國七十八年才正式開闢桑園,原本買下來準備擴建養雞場的用地,就此改種桑椹。最初四處找不到桑椹的種苗,只好向台南縣政府求助,輾轉找到下營鄉的蠶蜂業改良場。改良場的研究人員問明來意,他們也正想找人試種採果用的桑椹,便給陳坤生兩百多棵種苗,還幫他分類並且協助栽種,條件是五年內不能砍掉,並配合記錄甜度、產量等資料,陳坤生答應了而且保證:「不只五年,甚至十年也不會砍掉!」
原本就對環保、台灣生態環境十分關心,陳坤生對於農藥殘留十分憂心,因此一開始種桑,他就打定主意不用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採用自然農法的耕作方式,在旁人眼裡簡直就是愚蠢的行徑;但他堅持理念,寧願多花時間、人力及金錢。他常告訴自己:「小時候種田不用農藥,農作物還是長得很好,我就不相信有機農作會種不起來!」
他把修剪下來的枝葉粉碎,混入廚餘,自製有機肥來增加地力。因為不用除草劑,就必須耗資僱工除草,而且為了避免被鄰田汙染,他除了果園四周種植七里香作為綠籬外,甚至請鄰田不要使用除草劑,周圍的雜草,他負責請工人一併處理。
防微杜漸蟲害減 用心灌溉根系深
桑樹的害蟲以蚜蟲、介殼蟲及天牛為主。蚜蟲是桑園的常客,不過多年不噴農藥,桑田生態豐富,瓢蟲自然會飛來享用蚜蟲大餐,現在已極少看到蚜蟲的影子。他四處請教專家並且與人交換經驗,發現使用夏油與樟腦油混合稀釋來防治介殼蟲蠻有效,且對人體無害,只不過遇到下雨天,會被雨水沖洗掉,就得再施加一次,耗費不少人力、時間。
最讓陳坤生感到頭痛的是天牛。天牛會啃食樹幹,並且在裡面產卵,等蟲卵孵化後,幼蟲會不斷向下啃食,因為幼蟲躲在樹幹中,防治很困難。一般果農會把農藥灌入樹幹中對付牠,陳坤生則是觀察天牛習性後,在產卵的季節,請工人找出天牛產卵咬傷折斷的樹枝,將蟲卵摘除,以絕後患。
為了確保土壤不被汙染,陳坤生連灌溉用水都十分謹慎,雖然果園位於急水溪畔,但擔心匯集了工業廢水及家庭汙水的溪水中有重金屬汙染,不用溪水灌溉;而農地附近的地下水質鹽分過高也不適合灌溉,因此他購置許多儲水桶放在果園,親自從家中一趟又一趟地載水來灌溉。
佔地好幾甲的果園完全要靠人力灌溉,怎麼做到?他說:「我只在幼苗剛栽種初期澆水,等到植株成長穩定後,就順其自然靠雨水來滋養,除非是氣候乾旱到植物快死了才會幫它澆水,其實當植物需要水時,它自然就往下紮根吸取水分。」沒想到這種經過大自然洗禮的果樹,結出來果實反而更香甜多汁。
高溫高壓能殺菌 優良品管好口碑
質樸憨厚的外表下,潛藏著執拗不屈的性格,從言談中可以看出陳坤生對事的堅持,只要認為是對,就一定卯足勁去完成。早期研發桑椹汁時,做好了就分送親友品嘗,請大家回饋優缺點,得到的反應是「口感不錯,可惜會發霉」。不添加防腐劑,如何讓桑椹汁不發霉、不變質?他不斷試驗,利用行銷途中思索,一年後終於悟出「高溫、高壓」殺菌加工的道理,即使在常溫下未開封的產品也能保存四個月以上。
決定量產後,剛開始是透過以前藥品界同業的幫忙,大家三、五箱的購買,除了自用還分送親友,知道的人漸漸多了,由於風味不錯,口耳相傳,但購買的數量還是有限。直到民國八十二年有家媒體主動深入採訪報導後,許多環保團體、有機店紛紛上門訂購,業務才逐漸擴展開來。
為了維持產品優良的品質,除了早期試驗階段,自己的桑田還沒收成那幾年外,他堅持不收購、不契作,原料完全採用自家種植的有機水果,全程親自經營,平時僱工管理。採收期為了避免工人亂採一通,他不是論斤計價,而是付固定工資,要求工人仔細採收品質好且熟透的桑椹,這樣嚴謹的態度與做法,是對消費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採收下來的桑椹經過清洗後,要快速冷凍保鮮,所以陳坤生租用大型冷凍庫,再依銷售量分批加工製造。當年的收成只供當年度使用,一旦隔年桑椹新產期開始,舊的庫存就轉作有機肥,以確保產品的新鮮度。
陳稼莊的桑椹汁是完全不加水,直接下鍋煮出來百分之百原汁,微甜口味只添加少許的未漂白冰糖,除此之外,不含其他的添加物及防腐劑。無糖桑椹汁則什麼都不加,硬熬到出汁,做出來實在不划算,不過當初應「愛德園」之請,為癌症病患及不適合甜食的人提供天然的飲品,能讓人更健康,陳坤生也就不計較成本。
完全分解玉米袋 家有賢妻調鼎鼐
潔淨的家庭式廠房裡,從蒸煮桑椹汁到高溫殺菌、裝瓶、包裝……等,每一個生產環節,陳坤生都嚴格要求乾淨衛生、安全、環保,因此所使用的材質也比別人來得挑剔,他不用較便宜的塑膠袋、塑膠繩,選用較貴的紙箱、草繩、紙膠做包裝,因為他不願增加地球負擔。桑椹汁的玻璃瓶可以回收再利用,然而舊瓶回收、清洗、殺菌的時間及成本高於購買新瓶,他仍不厭其煩接受消費者回收處理。
就連用來裝桑椹鮮果的玉米袋,也是掩埋後可以完全分解的材質,雖然一個成本高達九‧八五元,而且因為需要的大小尺寸有一定規格,廠商要求一萬個以上才接受訂購,陳坤生仍不惜成本採用。不僅如此,甚至該廠的經理後來離職前往大陸設廠生產,願意用較低的售價供應他,陳坤生為護持台灣本土產業,仍然選擇繼續使用原廠商生產的玉米袋。
俗話說:「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位賢淑稱職的女人。」陳坤生的成功除了歸功於對理想的堅持,妻子的支持與協助功不可沒,陳太太回憶夫婦共同經營的辛酸歷程,她說:「我先生開發新產品的點子很多,每當有新的構想,要如何調配濃度、口味就是我的責任了。」
目前陳稼莊除了招牌的桑椹汁、桑椹醬外,還有百香果汁(醬)、紅心芭樂汁、番茄汁、有機米醋……林林總總二、三十種產品,大都是她配製出來的。為了開發一個新產品,她不斷不斷「嘗」試,經常忙到三更半夜,然後請許多人品嘗鑑定,確定滿意之後,才開始量產。除了產品研配外,公司的財務、會計也是她一手掌管,日以繼夜,默默配合。陳坤生堅持環保、有機理念的做法,有時對員工難免要求嚴格,而柔順的陳太太就成了兩者間溝通的橋樑。夫婦倆搭配無間、互相扶持,打造出陳稼莊有機農產加工品這片天地。
美化鄰里愛鄉土 畢生服務造福人
陳坤生熱衷環保、熱愛鄉土,因此農暇之餘,他在鄉內的道路兩旁行道樹下,種植繽紛的花草美化環境,引得鄰鄉起而仿效。他的老家附近有河堤,老人家會到那兒散步,他率先出資為河堤的階梯加上不銹鋼扶手,大家覺得很理想,接著鄉公所也跟進,在河堤的階梯做欄杆。
他在有機桑椹種植及加工技術上的創新,使他聲名遠播,多年前即有日本、印尼、大陸的邀約,請他前往技術指導,他不為所動。因為他不願將技術轉移到國外,回過頭來打擊台灣本土產業。
除了多開發一些健康的好產品給消費者享用,陳坤生未來有何計畫?「當個拾荒老人及社區夜間巡邏員。因為拾荒老人可做資源回收,讓垃圾減量,維護環境,當夜間巡邏員可幫忙抓賊,協助治安。」這樣的生涯規劃,道出他愛鄉土、愛自然、熱中環保的生命寫照。
全文收錄於 第 67 期 81 ~ 8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