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福壽
「人可以活幾歲?」
「一百二十歲!」
生物學家觀察統計,哺乳類的壽命是生長期的五倍至六倍。生長期就是從出生到長最後一顆牙;以人為例,長智齒約為二十出頭,所以按自然法則,人壽百歲應該不是誇張的說法。
可是實際情況呢?這十幾年來兒童病房裡癌症病患充斥,我看過最小的只有三個月大,足見現代人提前生病,提前衰老,提前死亡。如果說「知識就是力量」,那麼有了正確的保健概念,才有健康與活力。唐朝的孫思邈就是史有明載的一個實例。
不戀官場 施方救人
《新唐書》裡有他的傳記,孫思邈,唐朝京兆(長安)人。畢其一生行醫,採方、救人,力行養生之道,享年逾百,有說一百零二,另有一說為一百四十一歲。
他自幼聰慧,通曉老莊、諸子百家,兼好佛學,是終南山道宣律祖方外至交。他淡泊名利,年少時北周的地方官即識其大材,但他知王室多事,隱居山林,請辭隋文帝的禮聘。
唐太宗即位之初,請他到長安,他雖年老,但耳聰目明,太宗嘆為「有道者」。魏微奉命修五代史,就教於孫真人,北周北齊之事,歷歷如親眼所見。太宗留他作官,堅辭不受;高宗再請,也如如不動。
著書立說 醫德流芳
在他眼裡,「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踰於此。」所以終其一生,一面行醫,一面搜集藥材、民間驗方。他有感於醫籍浩博,患者倉卒而至,俟醫生尋得藥方卻已回天乏術。所以博採群經、刪繁裁重,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撰寫「備急千金要方」。而且針對「千金要方」未載的藥物,細載其藥性,如何採集、炮製等,寫了「千金翼方」,所以後人推崇他為「藥王」。這兩部鉅著,不知嘉惠多少懸壺濟世的醫生,救了不少後世病患,修了廣大福德。但真正讓後人所津津稱道的不只是他的專業素養,還有他的醫德。在他所著的「大醫精誠」裡,就備載他身體力行的醫者風範。
視病如親 不分貴賤
他說要做醫德高尚、技術精湛的醫生要這樣發願:必定要安定神志,沒有任何的私欲跟貪求。首先要發起慈善憐憫的心,決心普遍解脫人民的苦難。對有病求治的人,不管他的地位高下、家庭貧富、年齡長幼、關係親疏,一視同仁,完全如至親一樣的對待。不可瞻前顧後,自慮吉凶,顧惜自己的生命。
我們拿一些實際的情境,來做個古今對照。現在的一般醫生,包括我在內,看到我的親人,或跟我有利害關係的人,例如我的頂頭上司,是不是第一個先看他?再者,有錢的人來,先看他,跟他說好話,說得多一點,收入好一點。貧困的人呢?說不定我還要送他一些藥,還可能送他車旅費,當然有錢的人我要先醫。照中醫的規則不可以這樣做的,要視患者疾病的輕重,以及來的先後次序。
此外,看到來了一個很難醫的病人,我若把他醫死了,我會跟著倒楣,所以不醫。或者病人是個很會計較的人,要他十塊錢,他還會討價還價五塊錢,這種人我也不醫;或者說這個病我從來沒見過,但是我不老實說我沒見過,另外想其他理由來拒絕,依孫思邈的教誡,這個是不可以的。
還有,以前的醫生都是出去應診,不像現在醫生這麼好,病人到醫院裡來看病。到患者家裡看病的時候,你想想會發生什麼事情?路上崎嶇不平,有高山峻嶺,我不敢去;路途平坦,有車子接送,那我就去。晚上,走夜路,我不去;大白天,風和日麗,我就去。肚子餓了,先吃個飽;疲倦了,要睡個覺,然後我才去看,所以午覺你不要來,半夜你也不要來。依孫思邈的教誡,以上這樣子都不可以的。能夠照剛才不可以做的都沒有做,該做的都做,這才是民眾的大醫;與此相反的,就是人民的大賊。這是具醫德的醫生心裡該有的一把尺。
慈悲護生 仁者長壽
自古不少名醫,有用活的生物來治病,頗有奇效。孫思邈則盡量避免。他認為醫生要護生,醫生是要救命,雖然動物低賤,人命是貴重的,但是動物跟我們是一樣的愛惜生命。所以怎麼能夠用別的生命來救我們的生命呢?這與醫生救護眾生的本意是相違背的,所以寧願不用。孫思邈真是慈悲仁者,難怪他可以長壽!
醫生該具有的風度又如何呢?精神內歛,兩眼有神,氣定神閒。看病時,專一詳審,不慌不亂,要全面的看,深思詳慮。沒有病人例外,都希望醫生趕快把他的病醫好,但醫生不能求快,為什麼呢?快的話,容易慌亂,一個醫生的動作該很沉穩的。雖然要急忙的救護病人,但是千萬不能求快,因為中醫是全面整體的治療,如果求快討好病人,下重藥,一帖就醫好,傷了病人的身,求自己的名,這個是要不得的!
到病人家裏時,醫生要做什麼呢?如果到窮人家,因為全家瀰漫了臭味,會不會想要趕快醫好趕快跑?這種心態不對!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到達官貴人的家,不能東張西望,看到那麼漂亮的地方、那麼悅耳的聲音,不要露出心喜之色。請問醫生來這裏幹嘛?救度病人!有人生病,全家不樂,何況生病痛苦難當,片刻都不能忍耐,又怎麼能夠分心去好奇、貪著這些顏色及悅音、美食?全心全意救人離苦方為醫德。
淡泊名利 後世流芳
最後,醫生還要防範貪著名利的惡習。譬如多言取樂,講得語不驚人死不休,大家聽了很歡喜,表示自己很了不起。或者治好一個病,就以為是天下無雙,別的醫生都沒有我行,這是醫生最難克服的毛病。還有就是不能夠看到有錢人家,就開一些稀奇古怪的藥,哄抬得價值連城,藉機歛財。
「膽欲大而心欲小,知欲圓而行欲方。」這是孫真人告訴弟子盧照鄰的一句話。醫生要果決診斷,心思縝密,靈機應變卻能一絲不苟地謹守醫德。這是他畢生行持的寫照,無怪乎歷代中醫要背誦「大醫精誠」,奉為座右銘了。
全文收錄於 第 43 期 42 ~ 4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