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 游璱娥
某日,兒子放學回家說導師要我填寫班上觀功念恩的感想(孩子平日做善行的作業),因此我便打電話給班導師了解始末。在閒聊中得知兒子曾經在作文上抒發國三學生的情緒,及抱怨父母親對他種種管教與要求,造成他的壓力等。
當電話一端的老師仍在描述兒子的情形時,這一端的我早已怒火上心,便匆匆結束話題。掛上電話,滿心的忿怒與被背叛的感覺讓我整夜輾轉難眠。那一夜,我第一次知道什麼是痛心。
在難眠的夜晚,我反覆思索著這個從小照書養的兒子,其行為反映怎會偏離父母的期望,我知道我的教養方式一定出了問題。於是,翌日我、先生和兒子三人會商協議。
首先,兒子希望他能像其他同學一樣,有看電視、玩電腦、睡大覺的自主權;我們則要求兒子要自主,必須先學會獨立並得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為了讓他能體諒父母的辛苦,我們要求他負擔部分的家務,如洗自己的襪子,整理自己的房間。
由於對家務的參與與認知,現在兒子間接了解原來父母的職責並不只是發號施令、管教小孩而已。也由於少了父母的嘮叨,他較能靜思父母的恩,懂得體貼父母的心,進而要滿父母的願,更懂得自我管理與自我要求。
女兒的同學家中請了三個菲傭幫忙。一日,與女兒閒聊中,女兒竟脫口而出:「其實我同學家中沒有他媽媽也沒關係,因為他們家三個女兒各自有一個菲傭全權照顧。」那時,我嚇了一跳,在國小五年級的女兒心裡,母親竟然是可以用菲傭代替的。
平時,家裏和先生的診所的清潔工作都僱請別人代理,負責打掃的太太,有時會帶著她國一的兒子來協助其工作。每次望著他們母子同行,除了感動小孩的乖巧,更感動他們母子心手相連。看看別人的小孩,想想自己的兒女,當下慚愧一位養尊處優的母親如何能教養出任勞任怨的小孩呢?
在兒女心中母親的形象究竟如何?當真就是「父親認真賺錢,母親拚命花錢嗎?」我擔心個人的行為會誤導兒女對母親的認知與定位,甚至影響女兒日後的角色扮演。因此便決定由家人共同承擔住家的清潔工作,是為著重塑母親的形象,更為了讓兒女了解勞動不是低下,享受也絕非福報。
每次憶念小時候,腦中浮現的全是我們寒暑假一起幫忙家裡賣菜,或是年前大掃除的情形。當初認為苦不堪言的經驗,反倒成為日後共同的回憶,這就是情感的凝聚。同樣的,以後兒女心中也會永遠記得我們共同打掃的點滴,雖然辛苦但將是一輩子永難磨滅的記憶。
全文收錄於 第 23-24 期 30 ~ 3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