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友

關鍵字搜尋

灰常珍貴

◆台中 寄塵

小時候家中都用大灶煮飯,大灶分兩層,上層燃燒木材,下層則是儲放材灰。火太猛時,則挖一些灰燼蓋在熊熊烈火上,使其燜燒變成文火。灰燼滿時,就用畚箕裝著送到堆肥間當有機肥,或是灑在菜畦上防蟲害或是防蝸牛,但是,都不能用太多,因為這些灰含鹼太重了,惜福的農家村民善用它的剩餘價值。

參觀過苗栗公館鄉一家富含古味的焙茶坊,他們對灰燼的重視幾乎是焙茶成敗的關鍵,我感到不可思議。探聽之下始知焙茶是要用硬度極高的龍眼木,將龍眼木燒成木炭,再將木炭打成小顆粒。焙灶內放六分滿的顆粒,壓實後中間點火,半數著火之後,蓋上炭灰使其燜燒均勻,用意是利用炭灰控制溫度及熱的流動,並過濾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使茶產生特殊的清香味。

因此,要控制好火候需有一缸上等的灰,灰比茶還有價值,灰養得好,茶才焙得好。就像材窯一樣,有好的落灰,才能燒成特殊的陶藝品;要製成上等香,也需良質的灰。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腐朽可以化為神奇,那可是不斷的思考及實證得來的。

全文收錄於 第 14-1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