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麻園人情

◆台中 美雲

福智教育園區所在的麻園村是雲林縣古坑鄉一個小村莊,早年種植大片的黑、白芝麻,是村民賴以維生的經濟作物,據當地一位親身體驗過種麻辛苦的鄉親說:「植株一百四十多公分高的芝麻,到夏天採收期,家家戶戶的稻埕上曬著一堆堆如稻草般的芝麻梗,乾透之後,再用棍子打芝麻,一粒粒的芝麻落在竹簸上,在通風處去殼去渣,再送到油車行,換取青黃不接時的生活費」因為是大量種植的產物,這個地方就取名為「麻園」。

麻園人口聚集區稱為「麻園莊」,以林國華立法委員四代同堂的家族為中心點,五十六戶的莊民環繞四周,乾淨寧靜的街景,大都保存著農業時代的住屋型態,斑駁的屋頂上還可見到閣樓似的菸樓,絲瓜花在土角牆上,孤芳自賞的開放著,讓人不覺眼睛一亮。

這個村莊最特殊的地方,是有一口荷蘭人西元一六二四年侵台時用過的石頭井,將近四百年了,還可看出緊密紮實的砌石技巧,井水依舊光可照人,林立委家人說:「門旁這口古井,一直到民國四十九年才停用,當年好多鄉親來此取水,順便話家常,年輕人也主動幫老年人搖木桶取水,純樸、樂善、好施的民風就在市井旁,至今仍有當年的遺俗。」

麻園莊有古井,稱為「東耕」的早年墾植區,則有清澈的大湖口溪蜿蜒的流過,大湖口溪發源自地名「桂林」的山上,民國六十六年秋初竣工的「東耕橋」橫跨其上,不要小看這座不起眼的小橋,它可是芒果隧道與福智園區必經的通道,日常師父曾在此許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宏願,這個宏願就從橋旁那棵菩提樹開始。

當初獲贈這棵菩提樹時,園區的使用執照尚未下來,附近熱心豪爽的砂石廠謝發雄老闆,仁慈的讓我們將樹種在他的田地上,現在已長出新葉。謝老闆自從知道福智園區將成為他的鄰居之後,始終盡心盡力不計付出的幫團體忙,現在園區動工了,只要是有關當地的事,找他就對了,他不只為人誠懇還交遊廣闊。謝老闆的辦公室好像福智人的補給站、休息室,有他當我們與麻園鄉親建立誠摯友誼的窗口,所有外緣之事都順暢多了,真希望他早日成為團體的一員。

在附近上班的台糖員工,因參與園區校地的取得經過,被福智文教基金會的理念感動了,自然而然成為園區的守園人,熱心服務及解說詳細是他們的專長,讓每一位初到園區的義工有回到心靈故鄉的親切感。他們都跟所有的麻園鄉親一樣有著憨厚的外表,感恩惜福之心,這一群麻園人都在等待機會為幫助教育園區,盡一份在地人的誠意,他們都在期待園區早日開學,他們的子女也要送來這裏接受完美的人格教育。

全文收錄於 第 125 期 74 ~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