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面對時代 當仁不讓——日常師父開示校長營成果

◆八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開示於台北學苑
編輯室整理

這次校長營的結果比想像好得太多,時間短短三整天,比起教師成長營的七天,只有一半,而教的內容郤不少。一般來說,參加的校長年齡都比較大,我們想像中年紀大的人學習條件會比較差。再說,校長平常是教人的,今天卻要被教,這些都是實際上的困難。還有思想愈久愈凝固,要想給他新的知識領域,通常比較難。在這樣高難度的情況之下,居然產生這麼好的效果,為什麼這麼高難度的情況下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

很明顯的,校長們學教育、辦教育;我們也是學(被教)、辦教育,可是方向上,兩個完全相反。世間的教育偏重追求物質,讓學生學會一種技術,可以憑著這個技術獲得他們要的東西。而我們的教育則是除了理念外,還要實際去行持,提升我們的心靈。這是兩個根本不同的理念。更重要的,實際上能產生這樣強大效果,是我們的義工群。我們的理念,第一天講了以後,的確有很多人懷疑,可是看見了義工群──許多人穿黃背心現場服務,這是最大的力量;此外,再加上實際上的示範──老師,他們參加了教師成長營以後,把理念帶到學校實踐,產生了效果;還有一般人,學這個教育理念(菩提道次第論)以後,帶到生活當中運用;還有我們推動讀經以後,小孩子及家長的變化,前後的對比;這些全都包含在義工群裡,就產生了非常強大的說服力。平常我們講「宗、因、喻」,會先說明為什麼要提出這個理念的原因,以及用實際上的例子,來證成這個宗旨及理念。在這個營隊當中,「喻」產生了非常強大的力量,使校長們產生了極大的轉變。

吃得苦中苦 力爭上游

尊師重道 敬業為表率

此外,校長的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兩個梯次的校長,男多於女,大部份都在五十歲以上。不同於經濟起飛後出生的人,他們來自廣大的民間,而且清寒者不在少數,當年要唸書很辛苦,而唸師範、師大是免費的,要進入就讀競爭十分激烈,所以條件不夠是擠不上去的;擠得上去的人,有的是來自清寒的家庭,還有不少是老師非常賞識,刻意的栽培、幫忙,給他準備錢,或者去說服家長讓他能夠去唸書,這些人在童年的時候,已力爭上游。

這兩個非常強大的力量,代表一個特別的意義,就是我們有自古以來傳統文化的熏習,雖不明顯,卻是非常重要的力量,這要用心比較之後才能體會。當年民間清寒,但是很重視教育,除了這個基本的理念,父母的清寒也給子弟留下非常深刻的影響,再經過老師陪伴成長,所以他們內心有一個作育英才的使命感。所以老一輩的校長,內心當中產生一股力量──尊重師道,它不是職業,是維持人性倫常,中國古云:「天、地、君、親、師」,老師超越五倫之上,有其非常特別的地位。可是等到他教了書,做了校長,現在這個時代變了,「老師」只有一份職業,學生已經不聽他的話,家長會出來抗衡,教師會也要牽制。這裡面有幾種特別意義,有些我不在這兒細談,我只是看見,很多事值得我們做,它雖是社會的隱憂,反過來說,也顯得文教基金會做這些事情是有絕對的價值。

校長感覺我們辦得很成功,是因為他們感受教育這麼神聖,仍有傳統的作育英才、維持人倫基本概念。現在,雖然理論上面講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但社會上都重視升學,忽視德育,可以說德育已經被整個社會否定,甚至等待機會把它丟到垃圾桶裡,只是目前還找不到適當的時候而已。再加上新生代的老師、學生或家長,再也感受不到當年校長身歷其境的清寒,以及父母給他們的關愛與期許。現在的家長很多人有的是錢,所以孩子們不會有校長們童年那種感覺;老師們也不會有校長們當年受到老師栽培的那種感覺,不少老師是上完了課,就等著領薪水。校長們對眼前這種局面,雖然心目中覺得德育的重要性,但是面對現在的教育體制,他心中有很強大的壓力。因此,我們基金會真正做的,是能讓他感覺到現在的社會上,仍有有心人認真的推動德育。所以,我一直感覺到:「不是我們做的成功,而是社會太爛。」這句話絕對不是客氣,而是我非常深刻的感受。

東方文化 蘊育善淨心靈

物欲抬頭 人類危機重重

我們學了佛,清楚的認識:「業決定一切」,除了個人的別業,最重要的是轉變這個世間的共業。照理說,業真正形成是個人的意樂,然後加行完成(此即事、意樂、加行、究竟)。所以六道當中,每一道的眾生,都會影響這個共業,其中真正最強有力的是「人」。天人百分之百陶醉在享樂中,沒有什麼意樂可言,一直浪費掉累世所積的福德而已,雖然沒有想做壞事的腦筋,但他不知道要提升這個世界;「修羅」一直沈浸在瞋心之中,所以對升沈也完全沒有影響力量。人在六道中所佔比例雖然很少,但卻是唯一具有影響力的。這個理論從實際上看,有太多地方可以找到實證,以南非為例,白人佔絕少數,可是直到最近,政治始終控制在白人手上,以前大家會覺得「這跟我沒什麼關係」,如果瞭解了業的道理,我們想想看,大多數的黑人生活簡單,也很少動腦筋,反正日子就是如此一天一天過,有時候弄到一點錢,就想喝酒,很少去想子女教育的事情。未開發的民族,大都如此,這是受環境影響,他們沒有機會受到教育。

西方有西方的文化,東方有東方的文化。西方的文化,就我所知,天主教、基督教是個主力,我後來也漸漸感覺像美洲土人,固然有一部份人什麼都不知道,但有一部份人有他特別的文化,現在看起來還真的很高明,都是屬於心靈方面的,現在卻一件一件的失傳了。東方的文化,是以心靈為主,而這個文化所形成,背後都是教育的力量,表面看見的只有幾千年,實際上蘊育的時間,應該遠超過幾千年,才能夠產生這樣一個輝煌的結果。很不幸現在教育還在,但是不是心靈的提升,而是物質的競爭。在談心靈提升的過程當中,相對的,物質方面會被忽視,反過來,當真正提出物質的時候,除了極少數的聖者能夠看清楚以外,極大部份的人,都看不清楚。但是聖者畢竟人數有限,所以物質的力量漸漸抬頭,最後變成一面倒的趨勢。 

於是現在的教育主流是科學,教育真正要教的是科技,大家只有這個概念。可是如果我們拿表面去看它的背後,以前的教育是教人透過學習來淨化心靈,現在則完全相反;或者說以前的教育是善化人心的教育,現在的教育把善化人心的教育撇掉,全力追求物質,那就是腐蝕心靈的教育。總之,從西方科技的角度來看,大體上都是朝這個方向。請各位細想是不是這樣?

透過佛法的標準看,結果便是如此──當科技發展的時候,首先就是把傳統留下來最美的文化摧毀,任何一個東西有它的執性,如果不摧毀,新的東西進不來,所以它必須克服停滯不前的阻力,這麼一來,就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真正淨化人心的教育整個消失,人跟禽獸之間的差別也就沒有了。所以古代聖賢很明確的說明,人跟禽獸之間的差異是「君子成之,庶民去之。」?傳統儒家所以稱得上「君子」,他要保留人異於禽獸的那部份!

所以中國古代王道精神,也是政教不分的,不過這個「教」不是「宗教」,是「教育」的教,仔細去看,中國古代的教育,好像只有在貴族,實際或從表面上去看也的確如此。但它有它的理由,比如唐虞三代,由於堯舜的德行讓世人共同景仰,這都是他的教育眾人之處,「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聖人高高在上,百姓在下面自然而然向他看齊,所以聖人之教育帶動了整個社會。這與儒家基本精神相應。家庭中,因為受了這種傳統的影響,所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文」幹什麼?「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仁」的精神是什麼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政治是這樣形成的,背後有教育的推動力量,然後政治反過來也幫助教育,互相輾轉增上,王道社會的結構便如此維持下來。

後來漸漸的由王而霸,現在偏重物質的結果,這套思想文化整個消失,教育把人倫基本的概念統統拿掉,前面說:「君子成之」,成的是仁、禮的精神,這個「禮」後來演變成法家的精神,現在世間「法」還存在著,「禮」卻消失掉了。真正「禮」背後一定有「仁」,拿西方來說就是「愛」,佛法來說就是「慈悲」,雖然稍有差別,但有其共同點。當這個文化消失以後,人跟禽獸一樣,但是有一點非常非常不幸的是,假如人真的跟禽獸一樣的話,那倒也好,可是人的腦筋特別發達,如果透過教育腦力大大提升後,使得去傷害別人,運用武器的本事也大大的增長,卻沒有任何道德的力量可以控制;由於現在錯誤的教育,引發他物欲增強,所以有畜生的衝動,問題是畜生的武器只有牙和爪而已,人的手上卻有足以毀滅整個地球的武器。

教育重建 非空口白話

挺身而出 共創增上業

所以我真正的感覺到,現在不是單講理論的時候了。這次校長營,讓我感受真正要重建教育,必須有「當仁不讓」的精神,我們學佛不是要增上意樂嗎?「增上意樂」每個人都希望有,也就是非我莫屬。假定我們今天沒站出來努力的話,一個人獨善其身,能善得了嗎?在座的各位是不是同意這點?這是我們共同的問題。此外還有它的逼迫性,如果以次第來說,這件事要擺在第一優先,所以我覺得這次我們所有同學,真是了不起,每天一大早起來,若能在晚上十二點鐘睡覺還算早的,聯絡員常常弄到半夜二、三點鐘。

簡單說這次成功的原因,並不是我們真的好,而是社會太爛,這一點校長們也看得見,如果他們看不見的話,我們就沒希望,他們也不會贊成我們,一定被他們一腳踢開。但是很多人感動地掉淚,這是因為他們的經驗,年輕人除非親身經歷,否則不一定流眼淚;而年紀大的人,不一定得親身經歷相同的事情,可是他人生閱歷多,比較之下,也會深深被感動。

正因為他們這樣的感動,所以我感覺到我們整個團隊要做的內容,是怎麼把佛法學好,這不是一個空洞的理論,但願每位同學都有相應的地方,出家人在鳳山寺,而在家人相應的,包括慈心事業當中有機種植、運送或里仁、誠信,雖然大家都是煩煩惱惱在做,可是我們有一個正確的目標與希望,而且遇到事情的時候,大家多少還有機會來認識、反省。校長們雖不一定認識這個目標,但是可以感受得到。現在「心靈改革」口號喊得漫天響亮,除了喊口號以外,卻沒有辦法可想。而我們現在不是喊口號,並且很清楚看見問題所在,更重要的,是怎麼去做,要把握住總別,整體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了解「慈心」不是馬上就盡力去種植蔬菜;了解了「文教」,也不是馬上就去推展,如果單單這樣,各人弄個人的,各人搶個人的,效果就不大。

我們應該了解如何整體運作,互相配合,更要趁老一代的人還在,趕快把新一代扶植起來,將理念傳承下去,假如說我們不緊急的做這件事情,現在年輕的出來當校長後,他們沒有老一輩清寒的出身,也不需要師長的照顧,內心當中更少有傳統文化的概念,以為傳統文化的「德育」都是壓迫人,都是偽君子,叫他們去推動德育,便苦不堪言。新生代接受的都是西方的理念,並不了解德育的真正內涵,因此如果現在不將這個概念傳下去的話,未來就沒有機會了!

全文收錄於 第 79 期 13 ~ 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