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優曇妙華——常師父開示教育理念

◆編輯室整理

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自古以來,不管是東方或西方,教師具有崇高的地位。

近年來社會價值觀改變,教師地位大不如前,日常師父有鑑於教育的重要,故疾呼恢復師道精神,提倡校園讀經不遺餘力,福智文教基金會也定期於寒假舉辦教師福智成長營。

今年寒假又屆,許多教師將參加這項活動,福智之聲特於本期製作教育專輯,選輯常師父兩年來有關於教育理念的開示,內容精闢入裡,對教育理念有諸多激濁揚清的震撼力,語皆智慧,卻又慈悲萬分!

一、生命的康莊大道──從孔夫子行誼 談成功與失敗

我學了佛以後,摸索了許多年,很幸運地在生命一團迷茫裡,能夠找出一條路,而這條路又是這樣的神聖、康莊,平常在形式上「康莊大道」我們蠻容易找,高速公路就是一條很大的寬路,可是精神上,要想找到這樣一條路,就非常不容易。

一般人很容易隨環境轉。平常我們會認為一個人如果有學問,或有錢、有勢的話,可能就不太會隨環境轉。實際不然,不論你很有錢,或是有地位、做大官,乃至於做了總統,各式各樣的人,在一種狀態中,都很容易被環境轉。舉個例子:比方你跟他說:「這個東西對你的健康有關係喔!」如果這時他很健康,或是很忙,他聽過就算了,但是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或者你跟他講,這個跟他的事業或他的孩子怎麼有關係,凡是他關心的事,只要能夠騙得了他,他很快就會跟你轉過來。

一般的情況是直接把道聽塗說的話告訴他,或者透過商人刻意的宣傳,像《新世紀飲食》書上所舉的例子,雖然是極端錯誤、極端傷人的概念,因為用了美妙的言詞宣傳,又找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證據來證成,一般人就會受它影響,很快跟著走。可是當他走上了錯誤道路以後,你如果要再叫他改善,轉到正確的方面來,又好難好難,像生牛皮一樣,絕對轉不過來。為什麼前面碰見一個小小的狀態,卻能很快地跟著轉呢?基本的原因,是這種人根本沒有人生宗旨、沒有理念,所以如果要跟他談康莊大道,都是空話,真正康莊大道是看得非常「遠」「大」的。

世間顛倒 為果相迷失

現在我們不妨看一看世間的情況,以地位來說,一個人即使今天飛黃騰達,做了大官,什麼時候會跌下來?不知道!如果觀察現今社會,會發現這句話一點都不過份。再說,就算是一輩子都飛黃騰達,死了去那裡呢?下地獄!當我們了解了無限人生,是不是這樣的結果?可是實際上真正能夠維持到死的卻很少。

此外,以金錢來說也是一樣,雖然眼前看起來很好,什麼時候會遇見特別的變化,實在很難說。公元一九二幾年,世界經濟大風暴,紐約多少有錢人跳樓自殺,他怎麼曉得他會一夜之間忽然變成窮光蛋呢?就是因為沒有真正建立這個深遠的認識,沒有康莊大道可談,所以很快就隨著世間轉變了。

佛法可貴 從正因下手

對比之下,佛法就完全不一樣了,佛法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標準不同,因此我們對事情的認識是否正確,是非常重要的。世間,任何事只看「果」相,成敗完全是以大家公認的成果來談;而佛法之所以可貴,則是從成功真實的「因」上來談的,但是它並不是不講求果,正因為講果,所以為了正確的果,先找到它正確的因,然後在正確的因上面下工夫,如果照這個步驟做對了,好的結果一定出現。當然,在做的過程中,眼前有時候會出現一些相對的好效果,但這個好效果對他是一種鼓勵,並不會被它所迷失。然而世間就看不清這一點,所以我們稱這個世間叫顛倒。

世間的成敗有各式各樣的標準,比方做生意有成功失敗,夫婦關係、親子關係都是成敗,現在我們來談談老師的成敗。籠統來說:老師教學生,如果學生乖巧聽話,這個老師就成功;如果學生成績好,這個老師也成功,或者因為老師教得好,學校讓他帶前段班,這也是老師成功。以學生來說,唸了書、考了好分數,會很高興,覺得成功了。結果樣樣一百分,考第一名、第二名,可是到考大學時,也許考的是一個糟學校,本來很神氣的,現在後面第二第三名的都考上台大,自己卻連國立學校都沒份,那麼以前那些一百分,對他來說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自設魚餌 忙得團團轉

再說,如果考上好學校,當然很光榮,覺得成功了!但是以我的感覺,還有我所聽見、看見周圍人的情況,常常是有些人即使考了好學校,書卻不一定念得很好;書念得好的,畢業以後,在事業上也不一定成功;這樣看來,到底什麼叫成功?什麼叫失敗呢?可是很奇怪我們都會迷在這上面,跟著它轉,轉得頭暈腦脹。大家一天到晚為這種錯誤的、顛倒的成功而忙,偏偏又不認識這事完全是個騙局。我們曾經談《新世紀的飲食》,認清一些真相以後,總覺得是商人抹煞了良心,拿魚餌來害我們,但是現在並沒有人放魚餌,我們卻在那兒忙得團團轉?這是不是自己開自己玩笑呢?

看清目標 不闖地獄門

以佛法看,世間的成敗是顛倒的,但是我並不忽視、也不否定這個成敗,而且要說明,當我們真正把目標放對了,看清楚以後,走上去的時候,還是有它成敗的標準。前面所說的顛倒情況,是因為本質就弄錯了,目標也沒安對,明明是地獄門大開,卻當做是康莊大道,於是一頭栽進去,以為跨上去而高興,結果打開門一看,才發現原來是火坑,所以先前所得到的快樂是個騙局,最後的結果是「痛苦」。假定選擇正確的路走上去,最後所得到的結果是「快樂」,這也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所以我並不是說內心對於成功的這種策勵是錯誤的,而是我們應該對成敗認定的前提認識得很清楚。

怕難怕苦 苦難無窮盡

佛法的概念中,正因最重要,但是要真正下對那個正因,對一般人來說會有一些困難,廣論上面引用《入行論》名言:「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意思是只要你去努力,一定會改善,問題的關鍵在你要不要走這條路?如果我們看清楚事實,是沒有退路的,但是如果因為怕困難而退,結果無窮無盡的困難會等在那裡;如果因為怕苦而不走下去,結果無窮無盡的苦會排山倒海而來,請問你要走還是不走?實際上雖然走這個路會很苦,可是這個苦的時間有限,苦的內涵也有限;但是如果你怕苦而停在這裡,結果呢?苦的時間無限,苦的內涵也無比大。所以,請問你如果真的怕苦的話,到底要選擇走還是不走?其實正因為你怕苦,所以才一定要走下去,這是佛法給我們最重要的基本理念。諸位如果已經有了這個理念,那非常好;如果沒有,只要繼續學下去、走下去,它會給你很明確的兩條路,讓你透過理智去比對,而不是填鴨式硬逼著你去走。

克服困難 成功跟隨來

當我們真正弄清楚目標,正式走上去的時候,當然會遇一些困難,但是如果克服了這些困難,這後面就正確了。我一再說克服困難,我們可以把這個境界看成失敗,也可以看成成功必須要的因。

名人愛迪生發明了很多東西,大家都知道他並不是靠天才,而是經過非常大的困難,乃至於千百次的失敗,因為不退而終於成功。當人家讚嘆他了不起,能夠耐得住這麼多次的失敗而不氣餒的精神時,他的回答便使我很感動:「你把它看成失敗,怪不得你不成功,我覺得我的成功必需要從這個地方學習,而得到經驗。」我想大家都懂得這句話,但是我們有幾個人真正地去用它?

現在我們經過很嚴密的理智、周詳的觀察,已經找到一條康莊大道,而這條康莊大道並不是虛假、騙我們的,所以在遵照這條路去走的時候,是不是需要對成敗有這種正確的認識,讓這個認識來支持我們的意志?實際上,當我們真正去走的時候,就會覺得是一次一次的失敗,使得我們懂得怎麼成功的,所以這些失敗是不是都是成功的因?

認清理論 靠經驗積累

儘管現在我們已經學了理論,但是還不夠,不管世間或佛法,同樣地告訴我們一件事:比方說,我們願意做一個老師,在學校裡念了幾年書之後,理論會了,還要到學校去做實習老師,實習當中也許吃很多苦頭,實際上卻是獲得經驗,而且必須要到那個時候,才曉得問題在那裡。佛法也是如此,當我們曉得了這個特點,然後在真正看清楚的過程中,好像,講起來很容易,大家談一談就看清楚了,實際上,「看清楚」是須要經過這樣一點一滴慢慢地經驗的積累。

正確方法 不離師與友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基本觀念:第一個是使自己建立一個人生的目標、宗旨。有了這個理念之後,內心就會有一個志向,然後一步一步地繼續向上走。既然有了崇高的目標,就不能隨隨便便,今天高興就想一想,明天不高興就甩掉不要了。

進一步,有了崇高的目標以後,當然希望一步一步去實踐,要想實踐,一定會找正確的方法,而這個方法一定離不開師、友。先透過師友在理論上了解方法,然後在實踐過程中,漸漸地從摸索當中認識事實的真相,而這個所認識的真相,就使得你漸漸走上成功之路。

總之,內心先要建立一個崇高的偉大目標,我們稱它為宗旨,這個宗旨並不僅僅是嘴巴講,而且是可以實踐、可以兌現的,當這個結果呈現的時候,的確會萬人仰望。不但自己受用,周圍的人也受用,還沒有走過來的人,會以崇敬的心來仰望你,不管出世間的聖人──佛、菩薩,或是世間的聖人──孔老夫子等等都是如此走過來的,所以在我的感覺當中,人生三百六十行,老師是最崇高的一行,它的原因,就是指在這樣一個宗旨理念之下,再沒有比老師更高尚的了。

孔老夫子 成功的例子

剛才談過,世間很多成功的例子,不論是學校考得比人家好,官做得比人家大,或者錢賺得比人家多,都很糟糕,是地獄門。現在這個崇高的目標、宗旨,雖然我們沒走過,可是我們可以在我們所仰望的圈子裡去找,其中佛陀也許跟我們相距比較遠,孔老夫子則比較近。我們稱孔老夫子為萬世師表,儘管我是個佛弟子,但是對他的尊敬絲亳不減,而且學了佛以後,對他更加尊敬。

孔老夫子的一生是很艱苦的,儘管一天到晚勞碌奔波,人家說他茫茫然如喪家之犬,諸位想想: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苦不苦?也許一般人看他很苦,但是根據《論語》的記載,我覺得他一點都不苦。也許我解釋錯了,但我願意試試看:論語開宗明義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還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點真了不起。

現在分數考得比人家高,這是「比」出來的,人家說「啊!你了不起」,自己也覺得很得意,實際上自己到底是不是了不起,連自己也不知道,諸位想想是不是這樣?大家都覺得金子貼在面孔上給人家看,是一種快樂,當人家不看你的時候就不快樂了,請問人家真的看你嗎?我們都在顛倒當中,實際上人家不會像我們希望的那樣來看我們的。用剛才的例子來說,如果你考在前面,人家並不一定真的很佩服你,而是嫉妒你,更可能會努力想辦法把你踩在腳底下!諸位拿常識來判斷,拿自己內心來比較,是不是這樣呢?還有另一種情況:也許因為對方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親人,我會覺得是「我的」某人,所以真心希望他好,這其中真正重要的,還是因為「我」的關係,但是如果對方跟我敵對的話,一般人也許會覺得:「他有什麼了不起?我才不在乎他!」說不定還會用莫名其妙的眼光去看待,覺得這個人根本不值得,諸位想想自己會不會這樣?

自以為爬得高,人家會看你,實際上人家根本不看你,奇怪的是,我們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好,仔細去想,這真是無比顛倒,是受自己顛倒心所影響,而以為是這樣子。

心路之友 內心相應樂

孔老夫子就不一樣:「我現在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個快樂,不管人家知不知道都沒關係,但是我自己知道,有一種知道的朋友,可是他是從遠方來。」我們如果把「遠方」看成我住在屏東,他從基隆來,也可能。可是我感覺不是這樣,因為這條路是「心」路,心路不是那麼容易走,是很遙遠的,所以經過這樣遙遠歷程走過來的朋友,大家可以體會得到這種安樂:當你好的時候,他會真的佩服你,當你們共同交談的時候,會有會心的、相應的快樂。所以這個朋友的確是從遠方來,實在不簡單,別人知不知道沒有關係,而這種朋友知道,這是因為彼此內心有共鳴之處,這是孔老夫子的快樂。這個快樂是怎麼得到的呢?靠「學而時習」。那麼學習什麼呢?

學而時習 要學君子儒

相傳孔老夫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有很高成就,論語上出現的弟子不少,其中一個叫樊遲,他問孔老夫子怎麼種田,孔老夫子回答:「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拿現在的話來說,一個是農藝,一個是園藝。孔老夫子說:「對不起,你去問園丁,我不如他們。」孔老夫子真的不知道嗎?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孔老夫子是聖人,真是天從之降生,他沒有一樣東西不知道的。

等到樊遲出去,孔老夫子說:「啊小人者,樊須也。」樊須真是個小人,學這個幹什麼?所以他鼓勵人要學「儒」,但是這個「儒」有個定義,他對弟子子夏說:「你應該學君子儒,千萬不要學小人儒」,小人儒是什麼?就是學了以後會爬得高高在上,讓人家感覺是小人儒,他內心不會有什麼快樂,跟論語開宗明義第一章不相應。所以要學君子儒,「人不知而不慍」,才是君子,而要真正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要學,而且要學而「時習」。

萬世景仰 影響漢民族

孔老夫子是真正讓後世萬人景仰的成功的例子,拿世間標準來看,當年如喪家之犬到處跑,雖然曾經在魯國做過短時間的官,沒多久就離開了,後人卻對他如此景仰。但是他自己快樂不快樂呢?我要說的是他快樂。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思想影響了中國,至少影響了漢族幾千年,能維持這麼悠久的文化,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找不到第二支了。現在埃及文化斷掉了,巴比倫文化根本不見了,印度文化,第十世紀到十三世紀被回教勢力入侵,也整個的消失掉了,漢人的文化現在雖然也快消失,但至少維持了這麼長久。

我當年在學校裡,因為老師的提醒,曉得我們老祖宗留下來這麼珍貴的東西以後,覺得做為漢人實在光榮。世界上最強盛的王朝,以中國來說歷史上的漢武秦王,到哪裡去了?秦始皇剛死不久,秦就消失掉了;漢武帝把國家建立得這麼強盛,兩漢加起來也不過幾百年。而孔老夫子什麼都沒有,但是孔家家祠,幾千年來卻一直延續,沒有斷過。所以不論是外在的或內在精神上的,有誰比得上他這樣成就的?這不是成功的例子嗎?既然我們要仿效成功,希望得到好的結果,現在有這麼好的例子,我們居然不看,這是何等的不幸?所以看見這一點,諸位是不是感覺老師的崇高。

二、群策群力挽狂瀾

自古以來,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傳統,老師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原因是:教育是整個人類升沈的樞紐。既然,人的升沈是依靠著教育,而教育最重要的核心是老師。所以,老師自然而然就有他應得的崇高地位。我們熟悉的教育家,以世間而言,中國的孔夫子、西方的柏拉圖、耶穌等;以出世間來說是世尊。在本質上,他們所代表的身份,都是主導人類升沈的大教育家。這些教育之所以被列為宗教,是因為有一些聖哲,他們有非常深遠的眼光,覺得世間之學不究竟,還要再提升,於是付予他更崇高的地位,宗教於是這樣產生。可惜現代的人,不明瞭其來由,而認為宗教好像是神話。

教育有崇高的理念,宗教的創始人都稱得上是大教育家。以佛法而言,佛陀到世間來,很清楚地,只為了一件事情——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陀說,我到這個世界來,是為了要告訴大家,真正要離苦得樂就只有這一條路,所以,佛弟子稱佛為依怙主。他是我們唯一的救護者,就像耶穌是西方人的救世主一樣。佛告訴我們一套方法,我們照著這套方法去做,可以達到我們所希望的快樂。這不是教育嗎?所以,這樣崇高的一個理念,就是「教育」;推行這個理念的身份就是「老師」。中國自古以來有「天、地、君、親、師」的說法,天地人是三才,人之所以生存是因為有父母親,「親」自然很尊貴,而這麼尊貴的「親」只有「師」可以跟他並列,由此可見,師之地位之崇高。不僅中國如此,在東方文化當中,印度婆羅門教也是釋姓之首,是最了不起的。西方神職人員的職務,有一度也是超越世界的君主的,所以,師的地位始終高高在上。

社會向「錢」看 師道漸淪喪

不幸的,到了現在,一切都變了質。我曾聽一位老師說,他遇見一位家長,那位家長對他說:「老師你這麼辛苦,一個月所賺的錢還不如我賺的多,實在划不來。」現在一般人都以錢來衡斷一切。對一個在火車站擦皮鞋的人來說,他一個月可以賺六、七萬,而老師只賺四、五萬,這樣一比,他就會說做老師不如擦皮鞋的。如果不談精神方面,只看物質方面的話,本來是個崇高的身份,現在不值錢了,今天老師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因為宗教太崇高了,所以,將它視為仰望的目標。把它放在世間去看的話,那就是王道。王道演變到後來是「霸」,霸是以力假仁,在這種狀態下,大家覺得是騙人的、是哄人的,所以捨棄掉它,因此,現在又是個轉化期,由霸轉化成蠻夷的時期!不過,還沒完全變成蠻夷,如果完全變成蠻夷,佛法就離開這世間了。今天我也不會跟諸位討論這些問題,「霸」的時候,帶頭的人借重教育的崇高理念去推展他的想法,那個時代,教師的地位不如早期的崇高,儘管如此,教師的形象還是存在。但這種情況,自古以來的傳統,在演變的過程中仍然會慢慢的淪落、慢慢的消失。

現在世界的潮流都向物質看齊,人類本來須要的是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心、物是分不開的。宗教以心為主,以物為副。把持了「心」,「物」也不會差。在轉變的過程中,先是以物為主,「心」幫忙「物」,到了最後「心」就沒有了。這種轉變是大家崇尚科學的必然結果。科學的精神是精益求精,我們不能否定,因為這精神的本身原本是好的,只是目標錯了!就像我們手上的工具一樣,你可以拿它助人,也可以拿它傷人,工具本身並無所謂好壞。如果,目標看錯了而手上有一個非常利的武器,那就會產生最大的傷害。我們現在追求物質,進步再進步、繁榮再繁榮,最後的結果把我們的生存的根本——地球毀滅掉了,到時,儘管想去挽救也沒有辦法了!

目前,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提出相當多的方法來挽救地球,但都未能掌握住整體,所以要以世間的眼光去解決,頂多只能使這地球毀滅的時間延緩而已。

破斥科學迷失 眼光要放遠

以佛法來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看待事情必須把佛法的概念引導進來。諸位都是廣論研討班的同學,佛法的概念對我們將來面對外界強大的阻力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對別人不能用我們現在所談的理論,必須要先和他們相配合、相契合,在他們的問題上面去找出問題來,然後進一步幫助他們解決,也是幫助自己解決。這是為什麼我很長的一段時間,積極建議大家,除了廣論以外,多看相關的輔助教材的原因,最早是介紹《了凡四訓》,後來介紹《新世紀的飲食》最近介紹《前世今生》,這三本書代表著三個意義。

《新世紀的飲食》這本書,是我們非常有力的工具,借科學來指出科學上的錯誤,借科學來矯正科學上的流弊,這是非常有效的一個辦法。對一個學現代科學的人,我們去跟他談宗教、談傳統,他一聽,覺得「現在是科學時代了,這套東西早已被世間所淘汰了,你還來說這些做什麼呢?簡直是迂腐。」所以,現在我們不要跟他談這些,我們就跟他談科學、談健康,我們就根據科學來說健康,《新世紀飲食》這本科學的書所介紹的健康是什麼,請他自己去看!當然我們真正的用意,不在健康而是借著健康更往前跨一步,實際上有了前面這一步,健康自然能夠得到。

我們為什麼要健康?因為要快樂!我們同樣用科學的眼光告訴他:「你講科學、講健康、講快樂,可是由於某些人的短視、誤解,加上現在做生意的人,大多昧著良心只圖近利,使我們受禍無窮啊!」我們以《新世紀飲食》書中所談的實例,來說明科學之迷失,科學的根本問題,在於拿了一個最好的工具,不但沒有好好利用反而傷害了我們。同樣的,《前世今生》也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但比新世紀飲食更進一步了。《新世紀飲食》只從短的範圍去看;《前世今生》則把眼光放得更深遠。

這些書的真正價值是什麼呢?我們和別人彼此要對「戰」的時候,自己必須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能夠斥破對方,第二能夠成立自己。但這個根據要雙方共同承認、共同接受的標準,從這個標準上去衡量,逐一擊破對方的錯誤,逐一成立我自己的理論。擊破現在科學的錯誤,真正的用意,不是要擊倒那些科學家,也不是要打倒那些養羊、養牛的人,而是讓大家在完全被最新科學所迷醉,因而閉上眼睛、被牽著鼻子走的時候,能張開眼睛、仔細瞧瞧,選我們自己該走的路!其實,這些人非常可憐,比我們更可憐,現在,我們已經覺醒了。所以,要可憐他們、幫助他們是我們應有的態度。儘管目前做不到,但一定要有這個心,有了這個心,繼續去做,遲早會做到,這是我們應該把握住的重要原則。

《前世今生》讓我們看到宗教的可貴,這個時候,業就對我們產生了效應,不管我們做什麼事,真正支持我們的還是這個「業」,當我們秉持著這個概念去慢慢推展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狀況呢?我不從理論下手,而是以實際的例子來談。

濁世激揚清流 團結才是力量

我聽見許多老師談到,有的人學了佛以後,在學校推行善行小點滴、觀功念恩,但有的人受傳統的影響,希望以個人的人格教育去感化,但如果現在社會的這種狀態繼續下去,儘管我們能堅持一段時候、也能獲得一點效果,但遲早會被淹沒!如果我們個別個別的去做,最後只有一個結果——被個別個別的吞噬掉!我這樣的想法大家同意嗎?其實不僅是教育,各行各業都是如此。有一位同學在學校裡擔任主計的職務,他經歷的事情在我們聽來真是天方夜譚,讓人感受整個社會的每況愈下,他說學校需要裝設一套電話語音系統,請人估價需費十七萬,但依他打聽詢問的結果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錢,站在主計的立場他當然反對,所以對總務主任說:「我們不一定要請那個人裝啊,因為如果給他裝的話,其他的黑勢力也都虎視眈眈,與其得罪他們不如自己動手做啊!」結果只花了兩萬就裝備完成,但如果由公家去辦需十七萬,足足要多花十五萬元。

對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來說,要本著良心把學生教好;對主計人員來說要本著良心把人民納稅的錢一個一個用在該用的地方。這種精神都是傳統留下來的,在「霸」還沒轉化到「蠻夷」的時候,這個「王道」的精神,多多少少還有人借重,這種人或者宿生的善根、或者家庭的背景使他堅持理想做下去,但這種人遲早會被吞噬掉!的確,他有令人尊敬的人格,但不容於世,因為只要這種人存在,大家就「混」不下去了,只得把他趕走。這個狀況佛早在幾千年以前,就說了一個故事證成,這個故事普遍可以運用在現在這個時代,不僅僅是老師,任何掙扎在黑白之間的每個人都可以用得上。我簡述這個故事:

「有一個村莊,只要到了春天住在這兒的人就會神智不清,為什麼呢?因為經過了一個冬天,那裡的森林裡堆積很多有害的物質,到了春天雪融雨降時,這些有害的物質就隨著河水流下來,人們飲用了它,受了毒素的影響,大家的意識就不清楚了。所以,這個森林每年一定有這麼一段時間,大約是七天左右,全村的人都過著不正常的生活。過了七天之後,等到毒素慢慢被水沖散、沖乾淨,大家的神智才會清醒。因為,全村的人都生活顛倒,所以,大家都不以為意。只有一個人,他平日就很有智慧,他總覺得不對勁,他想為什麼每年的春天,總有一個禮拜的時間,大家生活失常呢?於是到處去找原因,結果他想可能水是個禍首,所以,那年春天未到之前,他就事先儲備了水,等到春天一到,雨下來的時候,他沒有喝河裡的水,果然發現村裡的人,一個一個的瘋了,只有他沒有瘋。於是他告訴大家:「你們要小心!你們都瘋了!」沒想到,大家覺得瘋的是他,於是,村莊上的人就把他抓起來並且把他關起來。

七天過去了,大家醒過來之後,發現村裡少了一個人,趕緊到處去找,終於在「瘋人院」找到了,他們還不知為什麼把他關起來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一窩蜂、一面倒的現實狀態裡,沒有一個人有能力當中流砥柱,因為現實的力量太強大了!所以,如果我們個別去做,不是被毀壞吞噬就是被同流合污。幸運的,那個村莊的人過了七天能夠醒過來,反過來看看,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醒得過來嗎?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好像醒不過來了,也許要等到地球毀掉了,實際上,等到那個時候無所謂醒不醒過來了,那是何等的悲哀!

同心同願同業 仁者乃能無敵

剛才談的裝設電話語音系統的事,其實那位主計的行為,相信學校裡一定有很多人在心裡暗暗的點頭叫好,可是他們也會來上一句:「這是個大好人,但是不合潮流。」如此,久而久之,也許這位主計也會有這種感覺。如果幸運地沒有跟著同流合污,但也會受到別人的排擠,因為假如他在的話,別人就撈不到那十五萬啦!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也是我們人人會面對的一個事實!那我們怎麼辦呢?如果我們這一群有共同理念的人能夠聯合起來,自然也會形成一股不可思議的影響力。到了那時候,不僅別人會在暗地中點頭稱讚,而且會羨慕我們、仿效我們!

不過,在我們形成另外一個不可思議的新的力量時,要把握住一個重要的原則,我們無意與別人作對;也絕對不能與別人作對,我們要了解他們比我們更可憐,我們要藉由這個新的力量,不斷提升自己,然後幫助他們。這個方法,以世間標準來看一定做得到的,以佛法更深遠的理念來看,更肯定會如此。

這個方法,在世間上有實際做到的例子。美國的洛杉磯,有個地方叫羅蒙林達,基督教安息會一群有共同理念的醫務人員,先在當地建立一座大醫院,因為他們醫術精湛,所以大家相信他們,最後就自然而然形成一個社區,很多人都羨慕它、都向它看齊,而且願意仿效它,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昨天聽到另外一個例子發生在日本,日本有個學校雖然專門標榜佛教,但其他方面的成績也很斐然、升學率也很高,最後人人想進這一所學校接受教育,但不是每人都能如願,必須要具備很高條件的人才可以進去就讀。

這兩個實例說明,如果把一群有共同理念的人統攝起來,一定會產生不可思議的新的力量。所以,孔老夫子有句名言:「仁者無敵。」別人跟我們敵對,但我們不是與他敵對。儒家有一句名言「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在位者有在位者的理念,老百姓儘管沒有,但是他們相信在位者,最後一定被在上者所帶動。所以儘管對立的人跟我們作對,但我們有我們的信念,久而久之,他會相信我們,最後被我們帶動。最壞的狀況是把我們看成是「瘋子」,但也相信我們不會傷害他們,自然他們不會來侵犯我們,我想至少這一點是可以達到的,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個信心?

三、仁.霸.蠻夷

我們普遍提出來的教育宗旨是作育人才、淨化人心。從家庭做起,然後學校、社會、國家、天下,最後希望達到所謂的理想國、人間天國、大同世界,這是東西方共同的一個理念。而且針對目前這個時代的弊端,特別強調必須從心靈方面提升,所以要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

崇高的理念淪為哄人口號

這樣一個崇高的理念,大家為它忙碌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忙到後來竟然是一種口號,大家是不是都有這樣共同的感受?政府這樣去推動,為什麼要變成口號?口號,說得不好聽一點,這是用來哄人的;也可以說是八股。理念之所以會形成為一個口號,實際上,它原來宗旨應該是很崇高的。這個宗旨有兩種可能引發人們去實踐,一種是已經有人實踐過,而引發其他人的仰望,期許自己我也要這樣做;另一種是雖然沒有人實踐過,但它的內容和理想令人為之感動,所以,雖然沒有實質的實踐內容出現,但從理論上面去觀察,有它的內涵,因此,說服人家願意為了這件事情而努力。

所以口號的背後有一個很崇高的宗旨,使人家願意為追求這宗旨而努力。結果去實踐的過程當中,漸漸的、漸漸的發現做不到,然後,普遍的現象是大家對它失望了,最後,沒辦法可想時,大家就說:「這是口號」。

無聊的學生 無奈的教師

當理念變為口號以後,就有兩種可能產生。一種可能是口號暫時維持下去,然而大家以無奈的心情去做。我曾聽見一位同學這麼說:「因為不可能做到,只是個很崇高的口號,但又必須去做,大家只好無奈的去做。做的結果,在下面聽的,學生的回答是『無聊』;在上面教的,老師的心情是『無奈』。」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啊!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把它維持下去是不可能長久的!而且會自自然然地萎縮、腐化、最後爛掉了。

另一種可能是求變。求變有一種比較溫和的;有一種比較激烈的。大家想想看,變的結果是什麼呢?不外乎好壞二種。並不是說一定不能變好,但是,變好的機會很少;變壞的機會很大。在變化過程當中,變好是維持著原本的樣子。因為既然這個口號的存在,並不是以口號的方式存在,而是原有它崇高的目標和內容,只是後人的不善巧才變成口號的。所以如果去變化而把它變好的話,這個口號的內容就具足了!理想國就實現了!變壞是不要這口號了。因為既然口號是騙人的,剛開始勉強維持著,到後來一定會把它推翻。

一個崇高的目標提出來的,的確有人能做到。在整個世界文化的推展過程中,據我所了解能做到的第一個是佛法,它是指正法而言,佛陀是絕對做到的。第二個是儒家,它是指王道而言。當正法慢慢衰頹的時候,佛法的內涵漸漸變成口號了;當王道慢慢衰微的時候,儒家的內涵也變成口號了。

王道以德行仁 霸道以力假仁

變成口號以後又是怎樣的狀態呢?我引孟子所說的話來說明。<孟子>上有一句話形容王霸之分,孟子說:「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王道精神的真正內涵就是「以德行仁」。所以儒家講「正心」、「誠意」,從自己開始做起,修身、齊家,再推廣開去,然後治國、平天下。以德服人自然收到春風化雨之效,這個精神叫做「王」。那的確能使人產生崇高的景仰心。

論語上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的人只要站在自己的崗位上,本著德行施政,就像一個北極星一樣,北極星是不動的,可是眾星卻四面環繞著他、歸向著他。所以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的風吹過去,小人的草跟著吹動,這就是「王道」。

「霸」看見王道有這樣的一個內涵,但是他做不到,怎麼辦呢?只好「以力假仁」,假借仁;真正做的時候,不是這個內涵而是以「力」。力有兩種,一種是我的「力量」比你大,你得聽我的。這個力量不一定單指氣力大,應該包含所有我能夠降服你的。例如,你要吃飯,這褲腰帶鎖在我手上,我可以給你,但你得聽我的。還有一種力是我的「臂膀」比你強,你得乖乖的聽我,不聽我,我用拳頭來對付你。這就是霸道的作風。霸並不完全是用征服態度而是假借這個仁,所以說「以力假仁者霸」它呈現出來的面貌是仁;實際上,是把「仁」這個崇高的宗旨和理念當做一個口號。

古代正統的儒家精神是所謂的王道精神,現代雖然借用它,但只借用它的表面,它的內容則不照著去做,結果做不到而變成了口號。所以,這口號一定是有動人的內涵,別人才願意借重它。口號做到後來毫無內容,又沒辦法再恢復的時候,口號就會被推翻。推翻的結果是什麼?以儒家的情況來看,先是王道,後來是霸道,到最後,王道沒有了,霸道也沒有了,變成了蠻夷。

霸道有機會增上 蠻夷無機會增上

孔子曾經說過:「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這句話有二種解釋,一種是說,夷狄這樣的野蠻人,尚且還有一個君,不像我們諸夏已經沒有君了;另外一種是說,儘管夷狄還有君,諸夏已經沒有君了,但是夷狄仍舊比不上諸夏。我們選擇後者解釋,為什麼呢?夷狄本來就沒有「王」這個內涵,所以儘管有一套形式在那兒,根本毫無用處。諸夏雖然亡掉了,但變成「霸」。霸雖以力假仁,可是仁的崇高理想還在,如果能即時恢復的話,往後還是會有內容的。

現在,我要引出來的是,當這個仁、霸被推翻的時候,其結果就是變成蠻夷了,三者比較,那一個好呢?王與霸比較,很顯然的王當然強於霸,反過來說,霸不如王。霸與蠻夷比較,你們覺得哪一個強呢?應該是霸強於蠻夷,並不是說霸假借名義比野蠻強,而是說有機會可以力求增上;蠻夷沒有機會可以增上。因為在霸的時候是有希望的;在蠻夷的時候根本沒有希望。諸位千萬不要說霸比野蠻好,所以我要假借口號,這就錯了。我們往往一步之差,整個的內涵都消失掉了。

了解王、霸與蠻夷之後,再來看看目前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一個社會呢?佛教辦的學校也提出很崇高的理念,不過,這個理念到最後變成人人排擠的對象。而且,還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只要有人一談到要恢復固有文化,便立刻被人所厭棄,大家覺得他是個騙人的老冬烘。如果這是現在普遍的狀態,大家記著:我們已經快到霸被推翻的時候了!已經到了必須要用野蠻的方式來做為主流的時候了!這點很重要。霸所以比野蠻強是因為它有機會可以提升。反過來看,野蠻之所以不好,是因為它沒有提升的機會,永遠只能這個樣子。

我們很幸運,還沒有到蠻夷的地步。佛、儒家、古代的聖哲,留下來的東西都在每況愈下中,眼看著已經要到毀滅的時候,我們能夠不力挽狂瀾嗎?所謂的毀滅就是我剛才講的霸變成蠻的時候,所以我們是還有機會增上的!

正因為現在的趨勢已經這樣了,所以我們更要堅持下去!佛也告訴我們,末法的時候,哪怕持一個戒,只要能夠做到真的去受用、去體驗,即使沒有太深厚的內涵,也有無限的功德。我所以在這快要變成蠻夷的時代,提出基本的理念就是為了這個原因。

全文收錄於 第 74 期 6 ~ 2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