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級任老師甘苦談》付出真心

◆科判班 王玉柔

今年八月參加教師精十共修回來之後,腦子時時浮現:教師的工作不應該只是一份職業,而是要教導孩子成聖賢者,秉持這份崇高的使命感,因此給自己有了一份期許,在往後的教師生涯中如何全心扮演好這角色?最直接的當然是由級任工作來跟孩子互動。因此今年由行政工作轉到二年級的級任導師,滿腦子計劃憧憬如何在這一班實踐德育教學的理念。

開學的第一週,尚未踏入教室門口,在樓梯口就可以聽到那一群寶貝的喧鬧吵雜聲,進到教室他們更無視於我的存在,照常追逐、逗鬧,好一點的坐在位置上三三兩兩交頭接耳,我站上講台提高了音量要他們安靜,但他們的吵鬧聲淹沒了我的提醒,順手拿起桌上一把長尺用力往講桌一拍,立即收到效果──鴉雀無聲。但是一張張錯愕的臉看著我,我頓時也為自己的舉動猛然驚覺:我怎麼了?尚未起步就被自己的煩惱打倒,一開始就損惱他們,往後的日子怎麼跟他們互動呢?師父不是常常提醒我們,「要讓別人認同你的看法,就得先要讓別人接受你的人」,是呀!像我這副兇煞臉孔,又怎能讓孩子願意親近我呢?

接下來的一週總是和學生們在拉鋸戰,我靜下心捫心自問,學到了師父教導我們的善巧嗎?要改變的是我、我的內心應該先調柔,我應該給他們時間來學習,而不是一味要求他們配合我的標準──一步登天。反覆思惟著,我有真心的想教他們成聖賢者嗎?還是急求果報的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果」,來滿足自己的名利心?我怎麼不去請教「教師成長團」有經驗的老師們呢?想到此,發現原來問題出在自己的身上,我不再對這些孩子氣餒,也有了再出發的勇氣。

想法改變後,首先把對孩子的標準降低,不做過多的要求,只要他們在上課前五分鐘以讀經當「收心操」,放學整隊時以讀經代替以往的聊天。為了激發他們的善心善行,及一顆感恩的心,讓他們練習觀察父母對他們的付出、老師教他們的辛勞及同學互相幫助的點點滴滴。從自己親身實踐後的結果,記錄成一張張的善行日記、觀功記錄表。

為了獎勵他們持之以恆,我在教室利用一處牆面張貼了榮譽榜,做到的人可以先給一個笑臉獎章,集滿十個笑臉就可換取一張貼紙,自己去貼在榮譽榜上,自己跟自己比賽,看什麼時候爬到頂端就是小善人,可以得到輔導室發給的獎勵卡。

經過兩個月之後,上課之前在樓梯口總會聽到琅琅上口的讀經聲。孩子變得會主動去幫助同學,最明顯的是班上有一位智力不足且過動的孩子千華,他媽媽在剛開學的那幾週,幾乎天天親自接送,為了怕他搗蛋與同學鬧事,總要來問我他在教室的情況,過去在一年級時千華有咬人的惡習,常常一轉身就跑出教室外,甚至還有推倒隔壁班同學掉進垃圾坑的記錄。老師及同學們無不對他深感頭痛,避之唯恐不及。

目前雖然千華沒辦法把《弟子規》背得流利,但是看他肯努力的跟著學,有勁的跟著念,進度雖然仍停留在弟子規總敘,言行舉止卻已在耳濡目染,他會在課餘時間搶著幫忙擦桌椅、擦黑板,還會主動對骨折受傷的同學拿拐杖。現在同學們不但不再排斥他,甚至有一次造句「再也不」,全班同學幾乎以他為例,寫著「千華現在『再也不』咬人、打人了。」

千華最近氣喘住院一星期,同學們更是發揮了愛心,共同製作一張慰問卡,願他早日康復回到學校來上課。當我把這張附有三十幾位小朋友關懷之情的小卡片,送到千華媽媽手上時,千華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能被班上同學接受而深深感動。還透露一個小秘密,原來千華在一年級就一直服用台大醫生所開給的鎮定劑,為免他在學校情緒不穩時騷擾同學,升上二年級,仍舊照樣服用。後來千華媽媽發現他情緒稍有進步,就試著停藥,卻沒想到兩個月過去了,千華不但不需要依賴藥物平穩情緒,還能愉快的跟同學相處,甚至也得到了同學們的友誼。

想起開學時那段期間,我像隻鬥敗的公雞,如今深信只要對孩子付出真心,所做的一切是不會白費的。師父也一再勉勵我們,只要「因」種對了就是成功,事相上雖不如預期結果,但在失敗中克服困難,就是成功的因。但願自己能以蓮花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以大乘的精神發菩提心,把教師工作視為莊嚴而非負擔。

全文收錄於 第 74 期 31 ~ 3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