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論語摸象記(四)

◆日常師父講述

學而第六章

前面五章說明完整的理路,接下來是說明實踐下手的次第。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後生小輩如何跟著父兄慢慢學習,而在家庭、社會、國家、天下皆扮演最好的角色,負起應有的責任,「弟子」代表著這樣的內涵——必須跟著前人好好學,才能做得好。

「入則孝,出則弟」是二個根本,學習做好一個人的第一步是孝,既然是弟子,總歸隨順著前人,因為前人帶給你的都是他的經驗智慧的累積。天下最了不起的就是父母,全部精神都是為了子女,而且會用正確的方法引導。所以子弟如何隨從父兄先把基礎做好,才能繼續增上,這很重要。

以看待自己的心來看待對方,自他之間找到最確當的位置,使得人類共同的社會維持最平和、最好的狀態,這就是儒家「仁」的精神,這個精神,用在家裡對尊長是孝,出外對同輩叫弟,對象不一樣,但精神是相同的,儒家告訴我們要這樣學就如同佛法,怎麼樣上去直至成聖成賢。能夠跟到一位師長,學會做弟子的道理,一步步深入,直到成佛,這道理是暗暗相通的。

古時候在家庭中,子弟從小就得學習洒掃應對進退等基本做人禮儀、生活態度,而現在整個社會風氣把學生塑造成賺錢機器,洒掃進退不重視,做人的根本內涵非常缺乏,孝悌忠信淪為毫無意義的口號,中國古人最有價值的好東西,卻使得人產生曲解,還去排斥它,現在的教育,真正的失敗就在這裡,這真是不幸啊!佛制出家後五夏學律,律是立身行事的基本準則,沒有太多的道理,只有照著去做,這就是洒掃應對,學會了才能學經論,否則都只是嘴巴上講的。

學任何事,若沒有一個有經驗的過來人告訴我們,自己莽莽撞撞去做,一定沒結果。比如開車,你沒有站在旁邊仔細看完再去做,對不起,就是不行。任何再簡單的事情都不例外。現在要學這麼繁複、深遠的內涵,沒有一個人肯真心教你,不行;雖然肯教,真心教,沒有正確方法,不行;教了,假定你不願意接受,也不行。仔細反省,平常跟人之間來往,我們只求樣樣順我,配自己胃口,才會歡喜高興接受。譬如,在父母跟前教你做一件好簡單的事情,而且父母還是為了你好,你心裡就是不痛快;到了公司老闆那裡,有沒有真心真意去做事?實際上並非你願意聽他的,而是為了老闆的錢,除此,心中就是一股彆扭勁。大多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心情,也是從小時候,孝悌的心沒養成,始終隨順自己的習氣做事。

要想真正深入學上去必須依教奉行,父兄告訴你不該做的不要做,雖然你不想做的,但應該做的就要做。如果從小沒有養成孝順,孝悌的好習慣,儘管有父兄一心一意要教我們,就是不能接受到最完整的,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教育。

孝悌真正學好後,親近善知識的「孝子心」自然出現,進一步想,我要的一切好處,除了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金剛心」就有了,不管什麼人也不能使你離開善知識,華嚴九心第一第二都在孝悌中。同時,你願意承擔善知識的事情,鐵圍山心、大地心也就有了。更深遠的意義來說,這一切都是業,有這個心,還要去實踐,做了才有結果。

古代的教育,不會講這麼多道理,實際也不需要。小孩子七八歲進私塾,聽老師講孝、講父母有多辛苦的故事,家裡父母也這樣說。小孩子從小就想,對啊!要做個孝子。為什麼孝?父母為什麼辛苦等等不了解,長大了才漸漸體會。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好好聽話,慢慢去做,經驗有了自然就會明白。

「謹而信」,謹是自己很莊重嚴謹,也就是「敬」,凡事小心,慎重其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都是內外一致的至誠恭敬,有這中心思想,做事有信念、有原則,如其所說如其所想的做到,絕不會因為困難或利誘而任意變動,就能在大眾中樹立公信力,這是真正信的特徵,所以做事情一定非常謹慎,絕對不會莽撞。事實上,我們的一切作為佛菩薩都很清楚,如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灶神都看得很清楚。

「泛愛眾,而親仁」,由孝悌開始,推展開去普遍關愛一切人,沒有親疏之分,這是發自內心的誠敬,相當於佛法中所說的心清淨、加行清淨,田不管。對任何人都如此,「泛」指這個意思。這還不算仁,只是「親仁」,這樣實踐,慢慢就能趨向仁的目標。

我們真正想學,一定要親近仁人智士,也就是親近善知識,親近了這樣一個人,能夠慢慢相應,這是學習中最重要的。不但要師長,還要有友,以佛法來說,不但要有佛,佛的隨順就是師;而且還有僧,僧的隨順就是共同和合相應的一群人,在這個團體中就能夠增長,這個做對了,「則以學文」。學文的目標,並不是要文章寫得很美,字寫得很好,而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幫助我們一步一步的深入「仁」的內涵。

人是無始而來,無窮而去,向前推永遠推不到頭,向後去,永遠找不到尾巴,在這個過程當中,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住現在力求創造改善,眼前先把根本把握住,然後不停的增上,所以「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仁」是儒家思想最高標準,它把佛法的基本精神表露無遺,這也是印度大乘思想能夠首先傳來漢地的根本原因。我但願諸位一定要發起心,不但要做好佛弟子的角色,承擔起佛陀的志業,而且兼具儒家「仁」的精神。

全文收錄於 第 34 期 第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