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賢愚經故事(二)慈悲喜捨——布施的功德

◆編輯室

前言­

《廣論》中曾提及,只要出於至誠,即使是無主的花果也可以供養。一粒小種子能結出纍纍果實,布施亦復如是,《賢愚經》中有多則故事,在在說明供養功德不在物質多寡,而在發心,只要是誠心布施,所得福報也不可思議。

華天因緣

舍衛國有個富豪,他的兒子長得非常端正,由於出生時,天空降下了許許多多芳香的花朵,於是就將這個小孩命名為「華天」。華天長大之後,有一天來到佛陀的精舍,看佛陀容貌莊嚴無人可比,非常歡喜,內心想著:「能在有生之年遇見世尊,這是多麼難得的因緣啊,我一定要供養佛及僧眾。」於是他便邀請世尊明天到他家接受齋供。

第二天,華天的家中便出現很多尊貴的臥床及座椅,將屋舍點綴得十分莊嚴,而他心中所想到的精美食物也都自然成辦。等到佛陀及僧眾到他家,並且將食物放進缽內後,佛陀就為華天說法,全家人聽見佛所說的法,便立刻證了初果。華天後來也辭別父母,跟隨佛陀出家,並且很快就證得羅漢果。

阿難尊者看了這件事,心中十分疑惑,就請問佛陀:華天比丘宿世植下何種因緣,出生時天空竟然降下花朵、還能隨著心意變出床具、座椅、食物呢?世尊說:「過去九十一劫時,有位毗婆尸佛在世間教化眾生,他也帶著僧眾四處遊化,當時的富豪貴族都很樂意供養。有個窮人看見僧團,心中雖然很歡喜,卻也恨自己沒有能力供養,於是就到野外水澤邊採了許多野草、野花,散放在僧團四周,並且至誠恭敬禮拜後才離去。那個供養花的人就是華天比丘。因為他的敬信心採花供僧,所以九十一劫以來,都能夠生得相貌端正,而且心裡有什麼需要,便自然可以得到。」

佛陀跟阿難說,眾生切莫看輕微小供養,只要是出自真心誠意,所得福報也會像華天比丘一樣。阿難及四眾弟子聽了都歡喜奉行。

寶天因緣

佛陀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當時國內有位長者的兒子出生,天空降下金銀、硫璃、珊瑚、琥珀、珍珠、瑪瑙等七寶,長者立刻請來相師占卜這個孩子的命運,相師看了孩子的面相後,驚訝地告訴長者,孩子面相非常特殊,絕不是平凡人。長者聽了心中很歡喜,就請相師為小孩取名字,由於孩子出生時天降七寶,相師認為這是這是祥瑞的徵兆,所以就替他取名為「寶天」。

寶天漸漸長大,博學多聞,而且精通各種才藝。他聽說佛陀的威德舉世無雙,心中就非常渴望能隨佛出家,於是立即辭別父母來到佛陀的精舍,請求出家。當他剃掉鬚髮、穿上袈裟,聽見佛陀說法,便證得羅漢果。

阿難尊者覺得很奇特,就請教世尊:寶天比丘宿世作了何種福德,而能出生時天降七寶,衣食無缺?佛陀告訴他:過去毗婆尸佛在世弘法利生時,他曾度化了無量眾生。有一次來到一個村落,村中的在家居士都準備了豐富的供養,那時有個窮人心中雖然也很歡喜,家裹卻沒有任何供養物,於是他就拿了一把白色石頭當作寶珠,供養給僧眾,並且發下宏願。

佛陀說,那個供珠的人就是寶天比丘,因為過去他以信敬心,拿像珠子一樣的白石供養僧團,所以九十一劫以來,享受到無量無邊的福報。又緣於那時他發下宏願,所以現在遇見我,很快就證得阿羅漢。

佛陀座下弟子聽見之後都生起很大的信心,有的證得初果,有得甚至證得阿羅漢。

金財因緣

舍衛國有位長者的兒子出生時雙手緊握,父母親看了很驚訝,以為這是不祥之兆,但是看見兒子的相貌長得很好,於是便扳開兒子的雙手,發現兩隻手中各握有一個金錢,父母親很高興的收下錢,沒想到小孩手中又出現兩枚金錢,一再拿一再出現,取之不盡,所以孩子就命名為「金財」。

金財長大後,想要出家,經過父母同意,來到佛陀的精舍,請求隨佛出家。剃掉鬚髮,身著袈裟,做了沙彌;到了足歲,便受比丘戒,受戒時要向在場僧眾行禮,當他一一頂禮時,兩手按在地面,地上便出現兩個金錢,如此次第而下,每一頂禮處都留下兩枚金錢,金財受戒之後精勤修習,很快就得到羅漢道。

阿難問世尊:金財比丘造了何種福德,而能手握金錢出世?佛陀告訴阿難:「過去九十一劫時,正當毗婆尸佛出世弘法,所度脫的眾生不可勝數。佛曾與僧眾遊化各國,許多富貴人家都設齋供養,有個窮人,雖然沒有錢財,但是他到深山中砍柴,賣得兩錢,便歡喜地拿去供養佛及僧眾。這個貧人因為施捨兩錢給佛及僧的緣故,所以歷經九十一劫,一直手握著金錢出世,錢財珠寶從無匱乏,當時的窮人就是現在的金財比丘。」

金天因緣

舍衛國有位大富豪,他的兒子出生時全身呈現金色,富翁非常高興,便請相師前來,相師看了也很歡喜,就替他取名為「金天」。孩子出生的同時,家裡也冒出一口井,井水好像聽得懂人話,家中需要衣服,井水就出現衣服,要食物有食物、金銀珠寶也是如此,反正只要家中所要的物品,這口井全部可以滿足需求。

金天逐漸長大,長者想要為他物色一門親事,可是該選擇什麼樣的女子才能匹配呢?於是他就請許多人代為尋找。

剛巧在閻波國,有位長者的女兒出生時身上籠罩著金色光芒,所以名子就取為「光明」;家中當時也冒出一口井,亦能善體人意,要什麼就有什麼。光明長大後,長者也想替她找個門當戶對的人結親。

由於金天與光明的名聲,遠近皆知,經過相親,雙方父母非常中意對方,兩人很快就成親了。回到舍衛國,金天便邀請佛到家中接受齋供,佛陀將食物放進缽內後,就為長者及金天夫婦說法,當下他們淨除了累劫所造之惡,內心明淨而獲得聲聞乘的初果。佛陀返回精舍後,金天夫婦便向父母請求出家,經過父母同意,他們來到佛陀的精舍,便隨世尊出家,不久之後兩人都證得羅漢果。

阿難請教世尊,金天夫妻前世到底植下何種善根,而能獲此福報?世尊說:「這是因為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滅度後,教法還在世間流傳,許多比丘到各處遊化,當他們到達某個村落時,村中富人競相供養。有個窮人,看到這個情形,心中十分感慨,想起以前父親在世時,家庭那麼富有,但是沒遇見僧侶這種大福田,現在值遇僧眾,家道卻已中落,窮得三餐不繼,衣不蔽體,那有餘物可以布施?他只能感嘆自己沒有福氣。

「想著想著不禁悲從中來,淚珠掉在他妻子的手臂上,妻子問明原由,就告訴他不妨把屋子從頭找一次,也許能找到可以布施之物。找呀找,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以前藏東西的地方找到一錢,而他的妻子也拿著一面乾淨的鏡子,加上一瓶淨水,兩人懷著歡喜心,非常恭敬地到僧團布施。後來窮人夫妻生病去世,便往生忉利天。由於他們布施僧侶一錢、一瓶水、還有明鏡的緣故,所以九十一劫以來,感得容貌端正,身體發出金色明亮光,錢財無虞的果報。」

貧窮夫妻的發心

舍衛國有位長者的女兒,出生時身體便裹著一條白布,所以將她命名為叔離,也就是白淨的意思。

叔離長大,白布也跟著長大,由於她的容貌秀麗,許多男子都託媒求親,父母也認為女大當嫁,因此就開始替她準備嫁妝。叔離知道這件事後,便到父母跟前說,她打算出家,不想結婚,父母親聽了,也不為難她。叔離來到佛陀的精舍,請求隨佛出家,經過佛的同意,身上的白布竟然變成僧袍,從此叔離比丘妮精進學法,不久之後便成就了阿羅漢。

阿難問此中因緣,佛陀說:「毗婆尸佛住世弘法時,與四眾弟子到處遊化,當時不管是國王或臣民都勤作供養。有對夫妻窮到只擁有一塊布裹身,丈夫出門時,妻子只能躲在家裡;妻子出門時,丈夫就留在家裡,有位比丘四處勸人聽聞佛法,這天遇見了窮人之妻,也同樣勸她:佛世難值、經法難聞、人身難得,如今全都具足,應該把握機會聽聞佛法。並且告訴她,人世間的富貴與貧窮都是緣於前世有沒有積下布施功德,所以為人不可太慳吝,必須廣行布施,積集福德資糧,才不會落入貧窮果報之中。

婦人聽了這番開示,就請比丘在門口稍等一下,趕快入內將所聽見的事告訴丈夫。她說:我們前輩子就是沒種下布施的善因,所以這輩子才會這麼窮,為了下輩子,我們應該好好布施才對。丈夫回答:我們窮成這樣,用什麼布施呢?婦人想了又想,終於下定決心將身上僅有的白布,供養屋外那位比丘。丈夫憂慮的說:我們只有這麼一塊布,兩人必須輪流裹著它才能出外乞討維生,現在把它供出去了,我們就只能在家活活等死。婦人說:人終歸一死,倒不如現在保握機會好好布施,來生也許還有希望;但是如果現在不布施,將來的生活恐怕會更悲慘。丈夫聽之後也很同意妻子的做法。

婦人走到屋外向那比丘說:我將布施這塊白布,但是我的身體除此而外別無一物,所以等會兒請你站在門口。我再遞出布來。當比丘拿到婦人所供養的白布時,就隔著房門持咒祝福窮人夫妻。

比丘持著白布來到佛前,佛接過後放在手中,這時候國王及在場的人都嫌那塊布骯髒,竟然拿來供養,簡直是污染佛手。佛知道眾人心中所想之事,便告訴他們:你們覺得它髒,我卻認為這是所有布施物中最清淨的。當佛說出本末因緣時,眾人無不深受感動,於是國王及王后都脫下身上的衣服送給那對貧窮夫妻,並請他們過來聽佛說法。

當時那個窮人之妻就是現在的叔離比丘尼,因為供養白布的因緣,所以九十一劫以來,出身時都有白布裹身,而且能隨心所欲聽聞佛法,生生增上,已產生解脫之心,才能在這一世成就阿羅漢道。」

貧女供燈記

舍衛國有個名叫難陀的貧家女,以行乞維生。她看見國內的人無不盡心供養佛陀,想想自己往昔所造罪業,這輩子才會如此貧窮,雖然遇到佛陀這個大福田,卻苦無種子可以播種,想著想著不禁深自悲切。她知道唯有布施才能改變命運,所以就不眠不休地到處行乞,期望有朝一日能夠供養佛陀。

好不容易得到一錢,便到香油店買油,老闆說:一錢只能買到很少的油,有什麼用呢?難陀就把心願告訴他,油店老闆於是給了加倍的香油,讓她能如願點燈供養如來。

難陀非常歡喜地來到精舍,將油燈恭敬地供養佛陀,並且發下宏願:「但願以此供燈功德,讓我來生能夠具足智慧光芒,除卻眾生的汙垢黑暗。」發完誓言,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長夜漫漫,許多油燈都已熄滅,唯有難陀所供的燈還在燃燒。次日天亮後,目連正要收拾燈具時,看見只有這盞燈還閃著亮光,燈柱也像新的一樣,可是既然天已亮,就想把燈火熄滅,結果無論用什麼辦法都不能弄滅。佛陀看見目犍所做的事,便告訴他:這盞燈不是你這種聲聞乘的人所能熄滅的,因為它的主人是一位發下廣大菩提心之人,即使你頃注四海的水也不能澆熄、颳起暴風亦復不能吹滅它

這時貧女難陀正好來向佛陀頂禮,世尊便為她授記:你將於未來的阿僧祈劫成佛,佛號「燈光」,並且具有十種佛陀的稱號。難陀得到佛陀的授記,非常歡喜,請求隨佛出家,便剃度成為比丘尼。

阿難及目連看到貧家女免獲世間苦厄,還能出家得到佛陀的授記,便跪在佛陀面前問緣由。佛陀說:「在過去無量劫,當迦葉佛住世弘法時,有位富有的女居士邀請佛到她家接受齋供,但是佛早先已答應另一位貧家女之請,應她的供。女居士很不高興,財大氣粗地認為,對方是貧窮的乞丐,佛陀為何先接受她的供養?於是口出惡言,罵那貧女。沒想到對方是位已證得聲聞乘第三果位的聖人,所以這個女居士就感得五百年來生長在貧賤人家的果報。但是由於當時她懷著供佛及僧的歡喜心,現在再遇見佛住世,才能獲得出家授記。」

舍衛國的人聽見貧女供燈授記之事,全國上下競相仿傚,祇樹給孤獨園內擠滿了前來供燈的人潮。這樣的熱鬧景象經過七夜,阿難非常歡喜讚歎佛陀功德,便請教世尊,以何因緣而能得到如壯盛的燈海供養?

佛陀說:「在過去久遠阿僧祇劫,娑婆世界中有個很強大的國家,國王叫波塞奇,他有位王子,出生時全身紫金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頭上還頂戴著一個天然寶物,閃閃發光。相師看見王子的容貌,大為驚奇地說,王子將來如果在家便可成為轉輪聖王,如果出家便能成佛。由於頭頂上的寶物是與生俱來,因此就將王子命名為寶髻。寶髻王子長大後出家學道,而且修成佛果,度化了很多人。

「波塞奇國王供養佛及僧眾三個月,有位名叫聖友的比丘發心要當這三個月的香燈施主,所以每天都到城內有錢人家乞化酥油及燈具。牟尼公主在高樓上看到聖友比丘所做的事,心生敬重,便告訴聖友比丘從此以後不用再到處行乞,她將負責供應所有的油燈。

「佛看見聖友比丘每天都懷著利益眾人的心,非常恭敬地燃燈供養,便為他授記:未來阿僧祇劫將得成佛,佛名定光,並且具足十種佛的尊號。

「牟尼公主聽見這件事,心想這些酥油及燈具都是我所提供,聖友比丘能成佛,我應當也可以。於是來到佛處,告訴佛她心中所想的事,佛也為她授記:妳將於來世成佛,名釋迦牟尼。公主聽見後心中十分歡喜,立刻變成男身,並再次向佛頂禮,並隨佛出家,勇猛精進,勤修佛法。」

佛陀告訴阿難:聖友比丘不是別人,就是過去的定光如來;牟尼公主也不是別人,就是我的前生。因為昔日布施明燈的因緣,所以無量劫以來,在天上人間享受福報,現在還得以成佛。

法會中聽見佛陀所說,四眾弟子有的證得初果,有人甚至得到羅漢果,或者種下緣覺善根,真的是皆大歡喜。

後記

在翻譯過程中,發現故事背景都發生在舍衛國內,由此可知共業的力量;師長與團體的重要,因此想與所有廣論班同修共勉,精勤修習,期待未來能共成一個佛國,常在師長座下,聆聽佛法……直至成佛。

全文收錄於 第 30 期 3 ~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