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雅楚上師作
我執叔叔除了保持沈默外,別無選擇,悅人者看到大自我先生對自己的哲理有相當程度的體會,感到欣慰,接著說:「智慧的人通達事實的真相,權威的人樂於適當的尊敬,愚癡的人唯有物質能夠滿足。大自我先生,您資質優異,鼓舞我想和您多談談。首先我肯定您已步入正確的途徑,奠定未來幸福的基礎。可惜我執叔叔迷失在自己所編織無止境的美夢中,藉由經論我得到很大的啟發,隨喜、尊重眾生的利益。我深深地感恩一切如母有情眾生,無始以來對我無量無邊的慈愛,我有責任回饋他們,如同對待自己母親一般。我理應恭敬、回報所有成辦我幸福生活的眾生,聖賢和智者都會隨喜讚歎的,我應該義無反顧的關懷、利益一切眾生。」
大自我先生聽了深受感動,想更進一步了解,他問道:「我贊同利他的觀念,您是否能更詳細地敘述利他的功德和自私自利的過患,並說明各種程度的情況。」
悅人者看到大自我先生對大乘教法如此相應,非常地高興,看到對方非常能接受,他就想要更詳細說明,他繼續說:「我非常樂於為您們解說,懇請兩位用公正開放的心來聽,一旦跳出自我為中心的窠臼,會得到很大的妙義;相反的,如果緣著自我為中心來聽,那甘露般的妙法都會變成毒藥,祈求各位千萬不要以貢高我慢的心聽聞。」
自利可分成三類:第一類自利最粗猛,他們赤裸裸地暴露自私自利的動機,毫不加掩飾地關心自己。這類人最難相處,他們被猜疑和預期的希望緊緊的綑綁著,就連諸親好友都很難處得來,自我觀念强烈粗猛,這種可悲的動機導致災禍連連,甚至喪命。第二類自利比較微細,這類人是親友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參半,這種動機感得的果是雜染的。
第三類自利最微細,這類人工作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以及其他崇高的目標,諸如提昇文化、精神價值這方面。這種動機有助於成辦偉大的事業,這類人都有崇高的理想和抱負。世俗的概念可歸納在白業、黑業、黑白相間三個範疇,由這些概念產生世俗、超世俗相應的活動。即使滿腹經論的學者,也難免於因為徇私而偏頗,除非是已經完全徹底了解粗猛和微細的自私招感複雜及負面的影響,否則離跳脫輪迴尚有段距離。
悦人者以更專業的角度去剖析,面對著相應的當機眾,他洋溢出平靜的愉悦,更細膩的思惟源源傾出。稍作停頓後繼續道:「利他也可分成三類:第一類利他是秉持公正無私的態度關懷親友。在利益群眾當中,也顧及自己知識智慧的創造與提昇。第二類利他是用大愛看待眾生,如慈母般地把每個眾生視如獨子,這種動機做基礎,可以建立聲聞道、緣覺道、大乘道三道的知見和實證的功夫。這類人以真實的證量創造殊勝的成就,是很令人尊敬的。第三類利他最微細,他們完全無私、全心全力饒益眾生,超越了階段、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等等。當一個人逐漸獲得這種尊貴、莊嚴的氣度時,正代表著他已覺悟,成為大乘家族的一份子。有兩種傳承的方法可成就這種思想,一是七因果,二是自他平等互換。」
我執叔叔不情願地聽著,並明白地表示無法理解悅人者的理論。他仍伺機要攻擊對方,問道:「如果一個人不關心自己的利益,那還會有誰會來關心呢?如果無視於自己的存在,那無異於把自己抛在大街上嘛!」
這問題對悅人者是易如反掌,從這當中充分反映出我執叔叔自私的相狀,悅人者心生悲憫回答道:「親愛的我執叔叔,請您理智地想一想,了解問題關鍵處。您應該明白唯有放棄掉私心才能達成佛果,皈依佛陀,放棄自私的念頭。當您根除自我為中心後,才能夠產生深刻的理解和修行的力量,私心完全淨除,自然就開啟涅槃之門。證悟者之所以能安住於平和寧靜當中,是憑藉著私心的消除和修習四聖諦及三十七道品的啟發。因此摧毀私心障礙,饒益有情的人,必蒙龍天護法的護持。綠念眾生是慈悲利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再配合六度波羅蜜的實踐,終將得到修行證悟最究竟的成果。」
我執叔叔倍感自形慚穢而啞口無言,他沒有勇氣再開口,大自我先生歡喜地讚歎悅人者純熟地闡述這深細的內涵,他大聲地說:「太了不起了!悦人者您真是高明,感謝您仔細嚴辨出善友和惡友,現在我終於明白無始以來我執叔叔就是個惡友,從此我要和他一刀兩斷,轉而利益眾生,直到究竟。是否能請您教授更多思惟的技巧,以充實利他的觀念。」
悅人者很樂意接受這個請求,他說:「大自我先生,我確信您一定是大乘家族的一員,真是不可思議!我非常願意增進您在佛法上的認識。一切惡業中以設計陷害人最為嚴重,因為它必感得苦果;當幫助人的念頭一生起,就增長善業。恆常勵力幫助別人,可毫不費力地積累其他功德。佛經有這樣一段『當你掌握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這種法就是大悲』。」
悅人者熱切地接著說:「正如您不願意受到任何痛苦,其他眾生也同樣的不喜歡痛苦,因此自己避開痛苦,讓他人去受痛苦是很不合理的。他人和您一樣要追求快樂,因此要細心去體察,不要損害他人的寂靜安樂,用盡一切方法幫助別人,才是合理明智的。時時保持那份助人的初衷,也就是說,淨化每一個害人的念頭和行為是最重要的。」
悅人者停了一會兒看看聽眾,我執叔叔顯得疲憊不堪,大自我先生卻興致高昂,滿懷感激地全神貫注著。悅人者又說:「另外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我不能過份強調為了自己得到歡喜快樂,而依賴別人處處隨順自己。必然的,我們應感恩別人善意的幫助,尊重別人對快樂的渴求,並且去除任何微細企圖加害於人的惡念;如理的觀察我們那些慣例依循的不適當、惡劣的行為,以及外在的敵人,它們如惡魔般窮兇惡極的困擾著人們。因此,真正的怨敵並不是人本身,而是他背後的苦惱。我們要鬥的是這些苦惱,對那些人反倒應生起憐憫心。我可引用《四百論》證明這點:『當病人受到邪魔的影響而發怒時,醫生要保持平靜;同樣的,佛陀明白迷惑才是敵人,而非被迷惑的病人』。」
他滿意且精神抖數地繼續道:「奉勸各位敞開心胸,運用智慧去針對人類痛苦的根源,迷惑是我們痛苦的真正原因。諷刺的是,當我們對迷惑越友善、越隨順,就會越痛苦。迷惑是惡性且嚴重的,對我們的傷害可能遠遠的超過最足以令我們致命的敵人,它能置我們墮入惡道。事實上外在的敵人有許多可取之處,有時避開它們,善巧地降伏它們,往往可以化敵為友。經此一分析,我們有很好的理由去了解外在的敵人,但是內在的敵人則不然。寂天尊者在入菩薩行的論中明白點出『我可以忍受被切成數塊、斬首或別的方法處死,但我絕不屈服在我真正的怨敵——迷惑的面前』。」
悅人者繼續加強對比出饒益大眾的長期利益和為一己之利兩者之間的差別。「我們要實際去受用,辛苦得到的成果才能持久。任何人都無法保證明天還活著,那為什麼要去累積一世紀的財富呢?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為大眾這樣做是合理的,努力的結果持久且利益到許多人。分析過白業黑業後,應該生起悲心幫助人步入正途,同時去除任何害人的惡念惡行。如此做即符合佛陀教示的因果法則——如是因感如是果,經論中有許多地方可有力地證實這些立論,藉機請您慈悲地利益大眾。」
這時的氣氛比較緩和,我執叔叔不再動怒了,兩人間建立了良好的共識,悅人者自在地繼續他的哲理。「我們共處於一艘『輪迴之船』上,為無明所趨趕,流轉不息,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同舟共濟,而不是彼此傷害?萬法無常,如連漪般變化莫測,我們如瀑流般接近死神,所以把財富和怨敵視為恆常不變是不是很荒謬?反觀,雖然助人的念頭和行為也是很短暫,卻能夠產生很多的快樂。我們要竭力盡除貪著、憤怒、憎恨等衝動,體認到利益一切有情責無旁貸。探究痛苦的本質和原因是很重要的,十二因緣對輪迴的啟發大有幫助。無明是一切不幸和錯誤見解的根源,依此對眾生生起大悲心,並運用智慧斷除自他的執著。」
全文收錄於 第 28 期 第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