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答非所問

◆中營班 蘇建銘

前一陣子,在研討會的進行過程中,常會發現一些同學答非所問,明明學長要大家談的主題是一個,而同學回答的又是一個,於是我就分析了他們所回答的內涵,大致分兩項,一是自己對師長理論的特殊領會,一是供養自己生活上殊勝的覺受,於是心中很自然地現起,在一次研討會上當研討的主題與彼此的回答,發生交叉重疊時,淨遠法師曾開示說:「也許個人都有很好的覺受與領會要供養,可是當法會進行過程,主題己經換了,或者主題跟自己的覺受不相干時,大家卻還是把自己擺第一,而不去配合團體,這樣發展下去很值得擔憂。」自己想到這裡,似乎略有所悟,不幸的是經過類似這樣的分析之後,自己的不寂靜相愈來愈明顯,自己反省道「我又在觀過念怨了。」發現自己有時,不也會求表現而故意多講一些嗎?但問題並没有解決,當對境時,心中仍然是痛苦的,以為自己的煩惱是嫉妒。於是努力思惟他的過患,在心中形成了拉鋸戰,鬥得很苦,只有祈求師長的加持。

在最近的一次研討中,我突然注意到了學長對於我認為答非所問的回答做綜整理時的反應,學長總是同師長一般,很善巧由衷地讚歎,然後把每位同學的回答逗合到主題,並引導大家如何去受用每位同學的供養,自己不由得隨喜讚歎。同時,回想起自己帶班的情形,也好像扮演過這種角色、自己對於班上成員前跨的每一步,總是歡喜無比的,於是在這種歡喜的氣氛下,重新去聽研討過程的錄音帶,很慚愧地,有了不同的覺受,原來同學們與學長的問答都是代我問,代我答。那些不都是我的問題嗎?也不都是針對我問題給予最適當的回答嗎?怎麼會答非所問呢?原來我以前的分析觀察完全錯誤,在強盛的「觀過念怨」現行下,去思惟觀察只會愈走愈遠,原來我所以會認為同學們答非所問是我的心不在場,一直在事相上轉,没有安立病想,原來我所以會認為別人會答非所問的原因是出於「只緣自己,不緣團體」,卻全是自己業識的反射,原來自己在煩惱中所觀察的煩惱是多麼可笑,而自己所以能稍減少苦惱,全賴師長功德的加持,在「法」會的幕後導演著整齣戲。

那麼,為何自己帶班與參與別班,對於同樣的境,卻有不同的反應呢?好像一種是隨喜,一種是嫉妒呢?當然,也許是自己所緣的心量不同,常師父不是說嗎?要善巧利用這個我,要當「常敗將軍」,不要當「常敗小兵」,不過,真正的原因也許是「嫉妒」,在憍慢中的隨喜,是真隨喜還是假的?當別人已漸成氣候,由於恐他超勝的比較下,就轉成嫉妒了,這是三種要達成「心清淨」時,對上、中、有情,由我慢所變化的煩惱。我曾玩過幾次跳棋,而且幾乎是每盤必輸的,因為我總是急著要讓每個棋子在每個時刻,都努力往前衝這樣才會贏,反觀對手的做法──有些棋子,在某段時間裡頭,不但不前進,反而後退,但等到佈置好全局就來個大躍進,原來在最後,對方的棋子卻利用先遺部隊鋪好的路,甚至利用我的棋子一下子就跳到勝利的彼岸,等到我想模仿著跳躍時,卻發現常被自己和對方的棋子所阻礙,而且前方又無拉拔的棋子,當我們在與煩惱敵作戰,要渡彼岸時,也唯有在師長這位大棋手的指揮下,同心同願,或退或進,才能超越自我,超越煩惱,贏得勝利,因為成敗的關鍵並不在於哪一方的哪一個棋子先到對岸、而是哪一方的全數棋子先到彼岸。祈求心與法交會時師長的示現。

全文收錄於 第 25 期 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