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造
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
福智之聲/漢譯自英文版
真正的中觀師把存在(有)與不存在(無)做了最明確的界定,他們說:「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實存在的(自性無),但不是說根本就不存在(畢竟無),就世俗方面是存在的(世俗有),但卻不是真實存在的(自性有)。」「實事師」與其他宗派的錯誤就在於無法清楚地分別這四種:兩種「存在」及兩種「不存在」。
「應成派」有一句名言:「無實有,緣起故。」可以用來破除常見及斷見。這句話的第一部分令我們不入「常見」,第二部分令我們不入「斷見」。
我的上師卓利喇嘛(帕繃喀仁波切的上師。全名是CHONE GESHE LOBSANG GYATSO TRIN)常說:「這句名言,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可用來避免墮入常、斷兩邊。」他又說:「無實有」正面的意思,可消除「常見」,另一面不是真實存在這句話,其含意是,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如此便遮除「斷見」了。這樣的說明,已足夠讓我理解到這句話的第二部分「緣起故」的作用了。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月稱論師說:
是故以此緣起理 能破一切惡見網
到此我們已經用「緣起」來說明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同時「緣起」與「性空」二者任何一種皆可使我們不落入斷、常二邊。
所以龍樹菩薩《中論》中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以及《心經》中名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句經文就說明緣起本身是空性,空性的本身亦是緣起的道理,同理,你也可以了解到:「我即是空,空即是我。」
仁波切總結說:「因果緣起的道理,可以運用在所有無自性的事物上。如果能不落入斷、常兩邊的話,那在追求正見的過程中,就不會犯下大錯了。」
拾玖、實踐你的所學
正宗分之四,敦囑修行,主要在策勵行者盡力去領悟這些教授的真義,然後確實地去實踐。如最後一頌所說:
此三要道之精義,汝能如實通達時,當依靜處起精進,為究竟利速修持。
此一偈頌是宗喀巴大師從內心深處的慈悲所流露出來的,特別賜給每一位想追隨他的人。他說:「首先設法去領悟三主要道的精義所在,這點必須一再反覆聽聞這些教授,才可抉擇出來。」
「然後透過思惟,對這些精義生起定解,最後遠離世間所有的束縛,減少你的牽掛與活動,安住在少欲知足的靜處,精進地去實踐。努力增上,千萬不要迷失了自己而放棄修行,我的兒啊!你將會贏得累劫以來的殊勝願望。」
在這段精鍊文字中,有其深義在。舉例來說:「遠離世間所有的束縛」,不只要將自己與外頭的忙碌與喧鬧的世間隔離,同時也要使內心遠離千百種欲望與恐懼的心情,以及世間八法。
「精進」有其特別的意思,例如用力做壞事,這不是精進,真正的精進是努力地行善。
「究竟利」是指從現在開始,直到成佛。這首偈頌所指示的是,必須從現在就盡最大努力去達到目標,要盡快,因為無法確定性命還剩下多少日子。
「發大精進」不是說在白天的閉關中努力祈求與某位本尊相應,到了晚上就期望見到一些特殊的夢境或見本尊,或者得到成佛的授記之類的,來證明我們的修行得到效果了。
事實在真正虔誠的修行並非只有這樣而已,經典上說,我們的大悲導師──世尊,他也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成佛的。因此我們要知道:「只要是應該的,我將投下百劫千生去修行。」
我們必須要花許多時間,依菩提道次第去聽聞、思惟與修行,以便徹底悟證此三要道。必須設定一個目標精勤努力,應該這樣精勤自勵:「最好一天之內辦到。其次,如必要,以一個月來完成。最遲也必須在一年內完成。」
我們應該依照祖師鐸巴格西的教示去實踐,他說:
道次第!道次第!總結可成三短句,眼光遠大。意志高上。一步一步不停前跨。
「眼光遠大」的意思是,要將目光放在成佛之上,「意志高上」是必須策勵自己為了成就無上菩提,絕對需要依次修習三士道及金剛乘中的生起及圓滿二次第等所有應修諸道。
看看那些世間人,即使他們知道一年以後將要死亡,但是仍舊胸懷大志,積極地在從事世間種種,準備百年活計。再看看出世間方面,情形恰恰相反:當我們從事聽聞、思惟、修習之時,眼光的淺短,乃至每天只在念誦幾行祈禱文字上計較。而且常常選擇最不費力的修法,然後說:「我所能做的就是這些了。」這樣就錯了。因為只要真正努力,乃至成佛也不成問題,《入菩薩行論》中說:
不應自退怯,謂我不成佛,如來實語者,作此諦實說;
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彼發精進力,咸證無上覺。
況我生人中,能知利非利,不捨菩提行,何不證菩提。
因此你對世間的事務要盡量看「輕」,而對你內心上的修行則應十分看「重」。
「一步一步前跨」是說應該避免那種到處亂撞,雜亂無章,有時拚命用功,有時完全不顧,進退不定,而終致一事無成的情況。應該像江河一樣,不斷地致力於內心持續地向上修持。仁波切最後總結:「趁著這個暇滿人身,全力以赴,去獲取最大的義利吧!」
結分
貳拾、全部解釋的結論
本段為整個的總結。正文最後一頌的後面,另以跋文結束。跋文是:
以上是多聞比丘羅桑札巴(即宗大師的諱)給札寇(Tsako)行者額旺札巴的教誡。
有些人經此聽聞及詳細思惟三要道所解釋的精要後,對其內涵有了某種程度的定解,接著或想更進一步修習這些道次,使與自己內心相續相應,這就必須知道一套正確的觀想方法了(觀想方法,必須要由具量師長的親自教授,故略)。
全文收錄於 第 24 期 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