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造
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
褔智之聲/漢譯自英文版
最初顯現在你面前原本世俗的「我」,不是我們要否定的,也不是否定「已經」獨立顯現的「我」,我們甚至不否定「當下」獨立顯現的「我」。明確的說我們要破除的是真正自性地存在的「我」。
一旦破除這種「我」(自性我)的時候──當你覺得「我」不再是可以自性獨立於意識與身體外時,所剩下來的只是一個單純空性的「我」,這時就像聖人所說你開始得到「中觀見」了,同時你已找到「諸佛所喜之道」了。
當你去分析名稱所指的東西時,最後會發現在宇宙中找不到一粒微塵是獨立存在的,但是這個世界卻運作得那麽恰到好處而且合乎邏輯,有些事物引發了其他的事物,有些事物發揮他們的功用。但一切都只是符合世俗的表相而已。
舉例來說,一棟建築物乃至沒有一粒「原子」是「真實」存在的,只要一座建築物的因緣條件集合在一塊兒──只要加上名稱及概念,這時它可執行被認定它該做的事,並且完美無缺地做到。另外,一些事物在鏡子上所呈現的影子,永遠不會被認為是事物的本身──雖然它只出現在意識中,且被設定了一個名字,不過它依舊按照因果法則去發揮作用,儘管這個影子只不過是個幻相而已,但它卻可以告訴你說你臉上有個黑點之類的事。這也正是為什麽我們會說:「就存在而言,只有在世俗層面上是存在的,但在究竟的層次上,毫無存在的意義可言。」
一個對前面所說的緣起之理透徹了解的人,會對「因果法則」生起一種強烈的覺受──「太重要了。」
每一個前因緊連著它自己的後果──永遠不會出岔而產生别的結果出來,這個不變的關係,就是由「緣起」得來的,也正因如此,「善行導致快樂,惡行導致痛苦」,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一旦你了解所謂的「緣起」指的就是無自性時,連帶地你就會確知在世俗的層次上,緣起的因果相是毫釐不差的。這個會使你對主宰著所有世出世間行為法則──緣起──産生定解。
我們可以這麽說,萬物皆是互相依賴而存在的,所以沒有一樣東西是有自性的。也正因為這「無自性」的事實,才能成立「如是因感如是果」的道理,而正是這「從因感果」的道理使得種子變成苗芽,芽茵變成穀子。
倘非如此,那麼大麥種子永遠無法長成苗芽了。小孩也不會長大成人了。如果說他們都是自性天生的話,有自性的上界有情永遠也不會墮入地獄。「天生的」芸芸眾生也就永遠無法成佛了。諸如此類,「某物是自性如是」的說法,實在有很多邏輯上的錯誤。
對前面無二的中觀教義,仁波切總結說:「業果緣起與一切事物都沒有自性存在,這兩個原則是彼此間相輔相成而又不能分開的。」
拾陸、指出對正見之片面理解
怎樣才知道我們對根本正見的理解仍不完整呢?原文的偈頌說:
現相緣起不虛妄 性空不執二了解 何時見為相違者 尚未通達佛密意
如果你對前面的教授深思過,且透過所獲得的見解對事物分析抉擇,只要你的分析是完整的,緣起及性空對你來說一定是相輔相成彼此相互依待而成的。
與事實相反的是,一些印度的聖者及早期西藏的佛教徒,他們「好像」領悟無自性的概念,卻不懂得如何去解釋緣起。
這個偈頌所要說明的是:仁波切指出:(一)一切事物的表相亦即是不昧的緣起──種什麽因得什麽果;(二)空性──在宇宙中沒有一粒微塵是自性存在的。對這兩種道理,覺得二者彼此之間勢同水火,格格不入,也就是說你找不到一件事物同時具有緣起與空性兩個性質時,那麼你對「佛之密意」尚未通達,還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拾柒、對正見全面觀察之量
如何才知道你運用心中的正見所得的觀察已經完整。請看下一個偈頌的解釋:
不執一面而和合 在見緣起不虛妄 即滅實執所執境 正見之量乃圓滿
「不執一面而和合」的意思是,必須兼具二者:第一,雖然萬事萬物都只是符號名稱,猶如水中之月而已,但關於任何事物的作用,以及善、惡行的結果卻又是那麼實在地能夠成立;第二,事實證明,無論我們選擇任何一個對象,對此去觀察這冠上符號的事物,卻找不到一絲一毫的事或物是自性存在的,所有的只是空性而已。
一旦你通達了緣起和空性可同時適用在一個對象而且彼此不會互相違背,至此才「不執一面而和合」。
就在只不過是概念安立名稱符號在各個部分所成的組合之上,你會看到「緣起不虛妄」的道理,而且會使得你「滅實執所執境」。當你思惟空性時,你看到緣起,當你思惟緣起時,你又看到空性,這正如許多聖者早已明示的「一旦獲得緣起的密義,空性的内涵隨之閃現。」
一旦這事發生在你身上,你便會覺悟到緣起的觀點就是所有的事物都非真實存在的(緣起即性空),而且這個「所有的事物都非真實存在」的認識會讓你生起一個定解──這個緣起是絲毫不謬的。至此你可以確定你對中觀應成派的「正見之量」「圓滿」地認識了。仁波切總結說:「你找到龍樹菩薩不共的密意了。」
拾捌、應成派正見之優勝處
空正見最後一部分是中觀應成派不共的教授。偈頌:
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空性離無邊,了知性空現因果,不為邊執見所奪。
應成以外的其他宗派也都主張,對事物所「現相」的了解能不落「斷見」,同時對「空性」的了解能避免「常見」。
但應成派的觀點則是,一切事物僅僅顯「現」出幻有的「相」貌,而非天生或永恆存在的這一點能遮止「常邊」;又因任何事物都是無自性的自性空,但也不是徹底的什麽都沒有(斷滅空),這點能遮止「斷邊」。
一旦我們說某些事物是緣起時,不是指别的意思,而是說並無天生獨立存在的東西,因為它的出現必須依靠「名字」所指組成中的每一份子。譬如一位很蒼老的老人,他沒有辦法自己從椅子上站起來,必須依靠扶持才能站起來。這個情形很類似這裡所講的:只要這樣東西必須依靠其它的因素才能存在,那麽它就沒有能力獨立自存了。
一般來說,當你要樹立「無自性」的主張時,有許多合乎邏輯的證據可以利用,但透過緣起來證明是最有力的,假如我們在别人面前提出這個見解:
苗非真實的存在,因為它是緣起的。
某些外道會回答「我不同意你的理由,因為苗並非從眾緣而生起的。」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宇宙中所有萬物都是造物主所變現的。
另一方面,大部分早期的西藏行者大都落入「斷見」中,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有任何事物不是真實存在的話(自性無),那麼這樣東西根本就不存在了(畢竟無)。(含)唯識宗以下各派,我們總稱之為「實事師」全都掉進「常邊」,因為他們只要一承認一切的事物都沒有自性時(一切法無自性),就無法建立緣起的概念了。中觀自續派雖承認「緣起」的觀念,但卻主張事物雖是緣起的,但在「符號」(名稱)的範圍内,仍然是真實存在的」,實際上這仍沒有跳出「常見」的範疇。
全文收錄於 第 23 期 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