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造
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
福智之聲/漢譯自英文版
對眾生的情形亦復如是,他們無量劫以來就做過我無數次的母親,每一次都像我現世母親給我的慈愛來對待我。回報她們的恩德,一點也不是别人的責任,也不是諸佛苦薩的責任,這是我的責任,唯有我要去負這個責任。
有一個人會確保一切眾生得諸樂離眾苦,那個人將會是我,不依賴其他任何人。我將獨力令有情得到種種快樂,脫離任何痛苦。我將獨力地幫助他們到達上師、佛果的境界。猛利地思惟這些道理,這就是我們所稱為的「增上意樂」。
我可能生起這種崇高的意樂,但實際上我完全没有能力可以引導一個眾生成佛,更不必說他們這麼多眾生了。那麼誰有這個能力呢?這個能力唯有得到究竟解脫的佛才具足。如果我可以到達相同境界,我將毫無疑問地會令我和他人獲得圓滿的利益。而且那時從我身口意所放出的每道光芒,都將會有能力成就無量眾生的心願。
因此為了眾生,我要以最快的速度去做任何可以成佛的事。你要這樣地自我思考,並且做一切能生起清淨菩提心的工作。你修習思惟菩提心而成佛時,你也可以得到回饋,你自然而然的也會得到你所需要的東西。
關於這點,上師提及在宗喀巴大師的《廣論》中有說明:修習菩提心,可防止一個人落入二乘。
七因果的前三支為大悲心的基礎。悅意慈為前三者的果,所以沒有另外分開教授。但是每一個人一定要從欲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快樂來思惟慈心。
慈、悲以及增上意樂都是為了眾生利益而奮鬥的意樂,行菩提心即為其果。《廣論》中有很相似的結構。對下士夫及中士夫而言,下士道及中士道是發菩提心的事前準備。如何發菩提心的教授方為主要的部分。由上面的結論因此進入菩薩行的部分──行菩提心。
當你修習發菩提心時,應緣念其本質及各方面的特點來訓練心念。包括了二十二種發心,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之間的差別等等。
這顆意欲利益一切有情而成佛的菩提心寶,是所有諸佛高深殊勝教法中之心要。它是諸佛之子──菩薩的修行核心。如《入行論》提到:
菩提心是聖言乳中 提煉出來最醇厚的奶油【註十】
(【註十】見《廣論》二〇七頁第七行,「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現在當你問一個人,他最重要的修行是什麽?他會回答他正在觀想本尊,你不會遇到一個人回答,說他主要的修行在思惟菩提心。甚至,在現實中很難發現有人了解他應將菩提心做為主要的修行。
我們可以看見人們以種種不同的方式作為他們的修行中心;如盡除邪靈法、除訟咒、一切傷害淨除法、綿羊咒、馬咒、金錢咒、淨除障礙法、十二年一輪之解决厄運法、免除他人之「讚美轉為詛咒」法等等。他們種種的修行讓人覺得很好,尤其是當一個人宣稱他之所以以之為修行中心,是由於可靠的本尊所指示的。
我們亦可見到在某些地區流行著一些著作:所謂的《狗經》、《狼經》、《狐狸經》、《熊經》、《蛇經》及其他類似的作品。
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些作品中,没有一部有其原始之傳承。
如果你真的想要有個經典作為你懺悔罪障之用,就不應該再以那些偽經及無意義的努力來浪費自己的時間。不論顯密,大師都給了我們足夠的經典:「Three Heaps Sutra」,「Sublime Medicine Sutra」,「Sutra of the Great Freedom」,「Sutra of the Eon of Fortune」。像這些經論,上師告訴我們,都是可靠而有傳承的,因此我們必須研讀及背誦。
現在仍有些人會這麼想:「但我的確是有菩提心啊!畢竟,在念誦祈禱願文時,我貫注心力並思惟達到佛地時我就可以利益一切眾生。」這個想法只是表達出你為了希望獲得菩提心而念誦的祈禱文,它本身並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如果這個就是菩提心,那麼在所有我們想修行的法門中,它就是最容易修持的。因此,仁波切亦以此結論──我們必須藉著上述所講的訓練,一步一步依次第在心念中不斷反覆思惟練習以得到真正的菩提心。
拾参、生起菩提心之量
如何知道你已生起菩提心之量呢?關於這點,包含在各大經論中,在《廣論》及《略論》中都有詳細說明。簡而言之,當母親見到最疼愛的孩子落入火坑之中,並為熊熊烈焰所逼燒,她一刻也無法忍受,傾全力欲將這孩子救出火坑。
所有如母的有情眾生,就像上述情形一樣,深陷生死輪迴之中,尤其為三惡趣之苦所逼迫,當我們見到這種情形,刹那之間都無法忍受,並於其時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一股欲求完全解脫的心立即至誠地生起之際,即為生起菩提心之量。
拾肆、需要修習正見的原因
正宗分之三,正見。分為五段:第一、為什麽要正見?其偈頌如下:
不具通達實際慧 雖修出離菩提心 不能斷除有根故 應勤通達緣起法
本頌的意思是:除非善巧空正見,亦即了解實相──勝義諦的智慧,否則縱使為了覺悟,依著各種不同方法勤修出離心及菩提心,但終不能斷除三有的根本──「我執」,因為這些修習本身並非「我執」的直接對治。
不僅如此,若無甚深正見,只依出離心及菩提心,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成就,但最高只能到達大乘五道中的「資糧位」。若是小乘行者,則無法超過小乘五道中的「加行位」。
假若已生起出離心及菩提心,又通達甚深正見,就能獲得更高的成就。從大乘「加行位」開始經見道位,修道位一直向上。具足依此三要道而正確行持,如法增上,最後就能達到解脫及究竟圓滿的佛果。
在這裡大家都決心要救度眾生,但除非找到一些實際救度他們的方法,否則這永遠只是崇高的口號而已。故開始時便必須具有這樣的願望:「一定要尋找一個最終能斷除三有根本的甚深正見。」
有一種正見,稱之為「世俗」正見──即「業果法則」,這個見解本身雖不足夠,但從觀察業果法則最終亦能引導你認識「無我」的正見。
某些外道可能具有很深的禪定,乃至獲得四禪八定,但他們欠缺覺悟「無我」的正見,因此不能稍為减少他們的煩惱。如《三摩地王經》所說:
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擾,如世間禪修此定。
(註:此處「世間禪」三字原文為外道修世間禪者之名,因拼音有誤故改此。)
「執我」的意識是我們生死的根本,要斷除這個根本,絕對需要獲得覺悟「無我」的正見。如經中說:
設若於法觀無我,既觀察已善修習,此因能得湼槃樂,由諸餘因不能靜。
欲得解脫,必須從根斷除「我執」,要斷除它,一定要觀照怎様無中會有「我」:找出一個方法,一種認識,能夠徹底遮止「我執」。你雖可以盡力去修行布施和持戒等,但若沒有這「無我」的觀照,則永遠得不到解脫。如《四百頌》中說:「無二寂靜門」,這種覺悟「無我」的智慧是必要的,它能使你脫離三有的束縛。
反過來說單有智慧仍然不夠,慈悲也是必要的,「方便」及「智慧」,二者不可缺一。《維摩詰經》中說:
無方便之智慧為繫縛,有方便之智慧為解脱;無智慧之方便為繫縛,有智慧之方便為解脱。
全文收錄於 第 20 期 第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