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與法同行

◆楠梓 邱秀雄

這次追隨師長與同行善知識至達隆沙拉,二十一天的請法過程中,內心的感觸太多,一時之間不知從何談起。

在我人生的旅途中,第一次確確實實地感受到團體對每一個人的重要性。舉例說:啟程之前,從多方得來印度的動亂,及特殊的飲食習慣、當地人因民族情結而有不滿等等的資訊,這些或多或少,也引起我這位求法者內心的不安。

可是,當我踏上這塊聖地之後,什麼不順利的事情都沒有發生。感謝三寶及師長的加持,居然能使我這從來不喜動腦筋多想的人,也為了此事去思惟觀察,慢慢地從點而延伸至整個面。想到師父十多年來為推廣圓滿教法的努力;此次法人團體裡的黃東龍居士等,印度台灣二方面的奔波聯繫;盧克宙居士則一天到晚抱著隨身旅行袋(內有全團旅費與機票)不放的情形;此外,更還有留在台灣的研討班學員,和我的家人為我這次印度行所付出的心力;仔細思惟起來,我應該感恩的人,真是無從計數。

在印期間,感恩之餘,反思自己的能力,我則勉強地鼓勵自己,當起了團體中的一顆小螺絲釘,負責敲引磬提醒大家注意晨起、上課等時間。剛開始時很不習慣,一直至第七天,忽然發現內心有一股很難形容的喜悅,為人服務不難嘛!

記得有一次,賴師兄代大家向旅社的廚師建議,「菜」在我們台灣是如何如何地做。可是等到廚師要求他示範的時候,他才發覺自己不會(從來不下廚),所以請教方師兄畫個形狀給他們看。晚上服務生把菜端上來時,居然是綠綠糊糊的,每位學員你看我,我看著你,互問這是什麼?沒有人知道。

賴師兄後來向大家報告這件趣事時說,以前在家時,只看到一盤盤菜,美味可口,但並不知它到底如何來?只能憑印象去描述。而從這件事,他也體會到只看到果(菜),很難知道因是什麼;而以後做事,就更會去注意因到果的關係了。

從這件事情,我更反觀出法人團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做任何事,不是我覺得好與壞,而是需要親自去參與,才能真正體會出主事者的用心。並藉著從經驗磨練的過程中,獲得智慧增長,若此,也就更能感謝每位眾生與團體給我的機會。

以前我常想著到底我該出家好呢?還是在家修好呢?這次聽到師父開示說:沒有好的在家居士護法,哪來好的僧團?才真正體悟出自己若能從護持正法的任務中,努力去集積出家的本錢(福德因緣),又哪來煩惱呢?

以前到研討班,總是為著我該如何學才會更進步,學得好辛苦。現在,自己雖然還是很差,可是一想到研討班,不但不覺得苦,還會越想越快樂。因為,以前都是為著自己而去的成份多;現在,則希望從研討班中,找出優秀的學法人才而努力,若能努力去種這個因,將來他成就了,再回過來度我,不是更有希望了嗎?如是業因如是果,希望大家見到我這些感觸,早日成佛。

全文收錄於 第 18 期 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