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去人成百歸無十——阿底峽尊者藏中所作事業 邀您共同來研討

前言

唐義淨法師的高僧求法詩描述當時西行取經的情形說:「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后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今日,得聞正法,雖是我等宿世善根召感;然而正法的命脈得以傳續,這又是多少先賢艱辛血淚與困苦足跡、犧牲所換來的?在無數先覺們的篳路藍縷後,我們身在這個時代,望著風中搖曳的慧炬,又如何憑藉前人成敗的經驗,負起承先啟後的薪傳重任?

以下兩篇文章,皆是自帕繃喀喇嘛講述《掌中解脱》一書摘譯;一則來自英譯,另則直譯藏文,內容皆為描述當年西藏人民為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過程中所盡努力一事,及藏王智光等為法犧牲史實。兩篇譯文皆尚未經潤飾,在此並列刊出,旨在提供研討班同修作為討論題材,希透過團體研討,能更深入探討二文內容的差異及所表達的意涵,且請諸大徳嘗試潤飾此文,讓整篇能夠更完整而連貫。

二文中提及當時的西藏如同餓鬼城,在如此貧乏情形下,藏民為迎請師長,卻傾財又傾力;而今,我們想學習善財童子,希冀生生世世獲得善知識攝受,又要怎麽用心?以上所提方向僅作參考,在此建議大家不妨用更深廣角度去觀察探討,能多一分的心思,即能多得一分的收穫。而討論和潤飾本文,最重要的目的是,依此累積與師長相應的資糧──願我們一起來發心。

(一)在西藏所做事理(譯自英文本)

此時,首次在西藏弘傳的教法已滅了。後來傳播的教法逐漸在起步之中(或譯:漸增勢力)。但有些人專心修毘奈耶而輕視密法;有些人則正相反。顯密猶如冷與熱一樣對立。許多從印度來到西藏著名的班智達,為黃金利養所誘。他們以很多邪咒等來欺騙西藏人,使得佛陀清淨的教法難以傳播。西藏王智光為此情況而擔憂,也為使清淨教法得以流傳,他派遣二十一位具慧學生前往印度求學,迎請得以利益西藏的班智達。但除了寶賢譯師與善慧譯師兩位外,其他全部喪生;他們兩位均精通佛法,但仍然無法請回阿底峽尊者。當他們回到西藏後,他們謁見西藏王報告所有印度學者是如何於修持和秉持信心中調和顯密。

他們說:「在印度,沒有其他班智達可以利益西藏。但是在止迦摩羅尸羅寺有位王家出身已得解脫的比丘,其名為勝然燈智,如果能請到他,必能利益西藏。」所有其他的班智達也同意這種看法。

他們的報告消除藏王之疑慮,但更重要的是,他只是聽聞尊者的名諱,就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於是派遣譯師精進獅子帶領八人去延請尊者到西藏。他們攜帶很多黃金前往印度,但沒成功。法王為了能請到尊者,親自出外籌備更多黃金。

迦羅外道王知道他想要深弘正法,因此拘縛智光並威脅如其不捨棄正法就得捨棄自身性命。於是將法王禁閉於牢獄之中。其姪子拉尊跋菩提光到那兒想辦法要救他回來,外道王僅告訴他:「你可以放棄迎請尊者的計畫,並且改成建立我的教法,或帶來與西藏王身重相等的黃金。不論哪一種方式,我都會放人。」

拉尊跋菩提光答應給黃金。他將自己所有的二百盎斯黃金給予外道王,但外道王不肯收。他終於將量與西藏王相等但只差頭部的黃金給予外道王。但外道王並不感興趣。他說:「我要全部的黃金。」

菩提光再也無法籌集更多的黃金。他便到牢獄見西藏王。哭著說:「叔叔,你一向是最仁慈的。這是你過去生的惡報。如果我發動戰爭來對抗外道王,很多人民會因而喪生,恐難逃惡趣苦。他告訴我,不可迎請尊者而要成為他的教徒。然而如果我們放棄正法,就等於向此罪王屈服。我想:將真理留給正法會更有益於叔叔。他又說,可拿與叔叔身體等重的黃金來換。我一直在籌集黃金,但沒能夠籌足,只缺頭部的量。外道王仍不滿意,現在我會回去湊足。我會帶來贖金。在來之前,請叔叔務必思惟此為往昔所造之業,祈求三寶加持,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氣並生善業。」

西藏王笑了起來並告訴他:「我一直以為你太養尊處優,而且過於受寵愛而無法勇敢面對困難或没有任何勇氣。現在,我覺得在我死後,你可以擔起先祖的傳統志業。你已經做得很好了,這使我很滿足。我認為如果我死了而不能在西藏建立清淨無垢的正法,那是件錯誤的事。我已經老了,即使現不死,最多再活十年。如果我花了這麼多黃金只求再活十年,三寶都會不高興!在我無始生死以來,我從來沒有一次為法捨身過。即使是一點點的黃金也不要給外道王;能夠為法而死,是多麼殊勝啊。何況還能去那裡籌足與頭部等量的黄金?帶著所有黃金到印度,盡你所能迎請阿底峽尊者回來。」

「如果他願見你,請告訴他:『為了佛陀和尊者的教法,我已捨身命給外道王。願尊者生生世世慈悲攝受我。我唯一繋念的是尊者能來藏地。唯願佛陀教法能在西藏弘傳。因此,請尊者必定要滿我願。加持我來生定與尊者相遇。』姪兒!不要顧慮我;想想佛陀的聖教吧!」

西藏王很虛弱,而且聲音也很淒哀。但拉尊跋菩提光深信他具有心唯繋念西藏眾生、佛陀聖教,及阿底峽尊者的勇氣。所以強迫自己離開西藏王。拉尊跋菩提光提起勇氣,完全依照他叔叔的願望去做。

在西藏,有很多人將許多粗俗宗教當成密教。

為了要和平地降伏這些人,藏王拉尊跋菩提光祈求三寶指引,誰是能請回阿底峽尊者的最佳人選。各種占卜星相等等都建議那錯譯師。他恰好正住在公塘。藏王召喚那錯譯師到哦日來,但是擔心他不答應前往印度。因此藏王請他坐在王座上,並供養禮物。

藏王說:「你務必要懇求尊者來西藏。告訴他:『您以學識、持戒、悲心普受讚揚。我歷代先祖以及過去諸位先王和王臣,曾在此建立聖教。一時成為風尚,鼎盛且廣為流傳。而現在此處的佛陀聖教卻十分悲慘,外道盛行,歷代祖師一定會為此而傷心。叔父與我曾派很多人帶著大量黃金前往印度,然而在耗費如此龐大的財力和人力後,我們還是沒請回尊者。先王不忍見此,外出籌集黃金。但為外道王所禁閉,先王因而犧牲了自己性命。如果在我們表現了許多勇氣之後(或:盡了這麼大的努力之後),如果你還是辜負我們這些西藏遠地無明的眾生,你如何能說有大悲心?如何成為眾生歸依的對象?』

我有一千四百盎斯黃金。請帶這些黄金去印度供養尊者。並告訴他:『我們西藏就像一座餓鬼城。想要在我們國家找到黃金,就像要在羊身上找一隻蝨子一樣難找。您眼前所看到的這些黃金,是全西藏人民的全部財富。但是如果您,我們的依怙啊!還是不願到西藏,就可知您一點也沒有悲心。那麼,我們再也無法做任何對我們有益的事了。』那錯,您是持守戒律的人,請親自告訴阿底峽尊者我們的故事。他如果仍然拒絕,請解釋這種情況,一直到他完全了解為止。」

國王哭得太傷心,眼淚掉到腿上及身前的桌子。那錯譯師的本名是戒勝,以前不常旅行,也不喜歡出遠門,但是他無法拒絕。我們有句俗語說:「看見別人大哭,自己也會想哭。」他以前雖沒見過西藏王智光,但完全知道他說的都是真的。他知道其叔耗費了許多財富,而且他們叔姪二人為了西藏人民之故,他們奉獻了自己的安樂,因此我們才能得到安樂。位高權重的西藏王深深感動了那錯譯師。他無言以對,身軀顫慄不已,淚流滿面,無法注視國王的臉。藏王要求他冒著身命的危險,然而他本來就不貪著任何現世的安樂,所以他答應前往。

他帶著一千四百盎斯黃金及七位隨從,出發前往印度。藏王送行了很長的一段路。藏王說:「譯師,你代表我去做這件事。而且正以極大的毅力,冒著身命危險,經歷千辛萬苦去走這條路。等你回來時,我一定會酬報您的仁慈。」藏王回頭走了幾步,又說:「旅途中千萬要祈求大悲觀世音菩薩。」

(二)於藏中所做事理(直譯自藏文)

彼時藏地前弘期佛法已衰頹,後弘期雖漸次滋長,然有諸勝解毘奈耶者藐視密法,有諸信解密法者輕蔑戒律,顯密形同冷熱對峙相矛盾。印度諸多著稱班智達,赴藏唯為貪求金,故以諸惡咒術欺瞞眾藏人,勝者清淨聖教極罕有。藏王天尊智光王憂心忡忡,為興藏地純淨聖教故,為饒益藏地故,遣二十一位穎慧藏子,赴印度迎請班智達,唯寶賢大譯師與善慧譯師兩位遍學諸法,餘者因熱皆殉命,仍無法迎請阿底峽尊者。返藏後,稟明藏王:「所有印度賢智顯密解行無違軌理,能饒益藏地之班智達,除止迦摩羅尸羅寺王種出家,獲解脫吉祥燃燈智尊者無餘人,倘能迎彼必能饒益藏地也。」諸賢智共議決,故盡除藏王疑慮。尤其僅聞阿底峽尊者聖號,心強烈生起不可動搖之信念。故再遣精進獅子等八人,攜重金往迎阿底峽尊者,然仍未能迎回。

由是法王為迎班智達順緣乃親自籌金。迦羅王知法王為聖教事奔走,謂若不捨法則不予活命,乃擒繋彼於獄。時天尊菩提光往獄計救其叔父,迦羅王言:「汝廢止迎請班智達,歸順我;抑或攜來與王等量金方捨王!」天尊菩提光抉擇付金,乃交付一百兩黃金,然迦羅王仍欺瞞不受,縱已攜付身量金,仍欺蒙不受,言:「需頭全部。」然已無餘法,天尊菩提光赴獄中智光王前,曰:「叔父,大恩者!因昔事所致,若吾興兵制止之,眾人將捐軀,後當墮惡趣。彼言您吾歸順其下勿迎班智達。苟捨聖法歸降惡王下,吾以為您當為聖教法。彼言需尋等汝金,然唯獲等汝身量金,彼仍不允受,故吾當再尋頭量金,返回贖救您。此間應思昔事業,祈求三寶尊,及果敢剛毅地造福。」其叔父智光王笑曰:「汝驕縱挑嘴者,是覺困境難行難精勤,吾逝後汝當衛護先祖薪傳,汝能善解,吾願足矣。吾暗忖,若吾死而未將無垢聖教規範駐留此藏地,乃有過。我已老邁,縱今未殉於此,壽亦無逾十年。唯為彼故再付眾多金,則愧對三寶尊。由昔無始生死來,未曾為法捨命過,此次若為法殉命,甚善哉。莫再給此惡王一釐金,吾僅極驚愕所獲之金,今何處更覓頭量金。盡諸金皆攜赴印度,仍抵班智達阿底峽尊者前,送吾信息至彼善巧者,謂吾已為彼及佛聖教捨身命於迦羅王,願一切生慈悲攝受,又專望尊者來藏興揚佛聖教,且加持來生定遇尊者。如是遺忘吾,思惟聖教罷!」

其叔體力衰退,聲音低微,身極羸弱,天尊菩提光確信其叔有勇氣一心唯繫念藏地有情、聖教與阿底峽尊者,為圓成其叔心願乃堅強起。時藏地有諸外道等講說諸邪惡密咒。為摧彼等,乃占卜祈請三寶,誰堪任迎請阿底峽尊者之事,卦示比丘那錯戒勝。決意戒勝比丘住公塘金寺,王傳召彼至哦日,然恐其不允諾赴印度,遂請戒勝坐王寶座後獻供,廣讚其才識精湛、戒行嚴謹、心地仁慈已,謂曰:「昔諸祖先王臣,建立佛教,創立正規,次廣宏揚,然今聖教已衰微,魔種熾盛。昔諸智者當悲痛,吾叔姪二人曾遣眾人及金赴印度,人死財損盡,猶未能迎阿底峽尊者,然天尊(智光王)心猶未死,為更覓金故,被惡王擒閉獄中,捐捨身命,吾叔姪二人為藏地邊方諸無明眾生,尚有如是心力,汝有情皈依處,大悲者,又應何似耶?今有純金七百兩,攜置尊者手,告曰:『吾藏地如同餓鬼城,尋金難如於羊身尋蝨般,今此乃藏之全部人財,今尊者仍不赴藏,則汝聖者慈悲如是盡矣,吾亦任樂而行也。』汝,持律者,將此諸事據實告阿底峽尊者後,倘仍不允來藏,則當適切詮釋令完全明瞭。」聲淚俱下沾濕衿案。那錯戒勝持律比丘昔未曾遠行異地且無意旅行,卻不能言是否之詞。俗諺曰:「見他哭泣黯然淚下。」雖未曾見智光王,然知王之所言諦實,更念彼叔姪為益藏地及吾等之安逸故,忍眾多人財殆盡之極苦。顯貴拉尊跋之泣詞令他身顫慄淚流滿面無顏以對,遂不顧身命危險、此生安樂,應允曰:「是!是。」

主伴七人遂攜黃金七百兩趣印度,拉尊跋遠程送别並囑云:「汝等為吾作事,今雖艱辛然須拚捨身命前往,回時當報深恩。」稍退又囑曰:「祈禱大悲尊者(大悲觀世音菩薩)而行也。」

(編按:原二文譯名不統一部分,為避免讀者混淆不清,本刊均將其改正,並採用法尊法師「阿底峽尊者傳」譯本為標準譯名。)

全文收錄於 第 16 期 5 ~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