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智學僧
一年前有一居士送了一些健康減肥用的楓樹漿。出家人不需減肥,但可嘗試用在斷食。目前精舍的同道都在學習中,無意斷食修行。我是庫房管理,為了保存這些樹漿而大費周章。只怪自己宿世也曾一片好心善意,卻沒有依法及實際情況檢查,以致現在感果。後來,保存期限到了,於是師父建議大家不妨學學斷食,雖非全斷,也可吸取經驗。這種產品來自西方,不知其性質如何,我身為師父的侍者,有義務先試一試。一同斷食的還有另一位法師。
斷食五天後開始復食。師父有斷食經驗,因此在這之前便告訴我復食應注意的事項,例如第一天復食,早粥要少吃一些,多嚼嚼才吞咽,亦可配點醃薑、地瓜葉,嚼愈久愈好。
當時,我並未問少吃多嚼配薑片的理由,一方面是不善於多問,另一方面是學了廣論後,對師長的話較易聽受,況且這些指示都是經驗的累積。
我把師父的建議告訴準備一同復食的法師。他問為什麽要少吃多嚼?為什麽要配薑及地瓜葉。因為師父沒解釋,所以我不敢馬上貿然回答。我回想師父曾談起斷食經驗,於是把箇中的蜘絲馬跡配合生理醫學知識,逐步推論,終於欣然找到答案。因為斷食五天,腸胃空虛,若一下子突然容納太多未嚼爛的食物,會因操勞過度而受傷,同時,斷食期間,熱量補充不足,有點怕冷,加點薑片可溫熱身體。
我有不斷反省的習慣,當說出答案後,即刻回想,無論從生理或醫理來看,都找不出破綻。不過對自己未向師父請示確定倒很耿耿於懷。
大寮(廚房)很發心,願意把稀飯煮爛一些,我自然很感激,但怕大寮增加負擔,所以想了一個好辦法,我把稀飯用果汁機打成粘稠液,這樣一來,口不必多嚼,胃也輕鬆了。學佛要有智慧,腦筋要靈活點,才會學會善巧。我發心把法師的稀飯一塊兒打爛,一來替他省力,二來可積聚資糧,何樂而不為?(害人不淺)。我這般如理作意一番,在分發稀飯及用齋時,法喜充滿,學佛真好!
齋後,師父很關心地問我復食後的反應,我摸摸肚子說僅僅有一點點不太舒服,大概是復食的現象吧!
上午下課後,師父再問起,我搖頭說已不再感到不舒服了,又點頭說一切都很好。師父提醒午齋要留意盡量多嚼。我聽了有點想要自我表現,就把變通辦法敬告師父,師父嚴肅地說:「幸好你的胃還正常,否則一定弄出問題,拖累一生。」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師父慈悲指示:「斷食者的胃,在經過長期的休息後,若是猛地被放進食物,很容易受傷,要避免這一點一定要先作『熱身運動」──亦即先將食物在口中嚼久一點,使胃部受到刺激,慢慢開始蠕動,『熱身運動』愈久愈好,所以說要配點薑片及地瓜葉。」經師父解釋後,有如脫險歸來,暗暗地把舌頭伸了半尺長。
這件事給我許多感想,也學到一些東西。我願記下一、二,雖然難登大雅之堂,或許還有一點參考及抛磚引玉之效。
以前若有人問我問題,我一定會加以回答,即使僅僅知道塵沙粒土,也大大描述一番;確實一無所知,也會找出「或許這樣……」、「或許那樣……」的答案。學了佛法,知道這些都是我慢求名的習氣,會使我造下離師損法的業,過患極多。因此勵力克制習氣,往後回答問題就會倍加慎重。尤其是佛法,若自己不清楚,即會直說不知,或相互討論請教。
我認真防範習氣覆蓋。這次法師問少吃多嚼之意,我内心很明白師父不會無故建議,但一時稍微疏忽,覺得這種平常小事,不必勞煩師父,何況師父法務繁重。於是自揣師意找答案,誰知答案錯了,而我也全做錯了,兩者都是致命要害,能斷法身慧命。
◎自我檢點
如前所言,師父的指示就這麽簡單,這麼實際。我沒有斷食經驗,也未曾聽過這方面的知識,根本在一片無知中。偏偏在無知中不知無知,還煞有其事地找合理答案,把廣論的「病想」全忘了。
我的答案也許會有少分對的一面。深思幾回,卻發現有如空中樓閣,一點也不紮實。因為從頭到尾都是自己的揣測,並不是師父親口說的。僥倖碰對一點,對全體來說並無絲毫意義。世間法以此尚且僅能一時自我陶醉,難成大事,何況深遠嚴密的佛法。
這件事不只是牽連腸胃是否受傷,更重要的是這習性會使我在學習佛法時,也不知不覺摻染錯誤的情見概念。
◎改過之一
修改習氣雖難,但背水遭敵,唯有屢敗屢戰。不時策勵自己留意觀察,不讓一點殘留的餘習使我前功盡棄,在這種情况下,過來人的指點教導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師長的指授,我只有依靠自己的無明煩惱,永遠弄不清事實的真相,縱然百般努力,也無濟於事。孔子入太廟,每件事都先問清楚,宗喀巴大師更示現事無大小,一定請示師長才去做,這都是我最好的告誡。
吸取這一類的經驗,當我有疑難時,會先問師長及同行。有時直接提問,有時先盡我所知各方面都思惟數遍,再去請教。後者給我助益很大。請教時,努力作意把自己所想的一切全部放棄,一心渴望别人的答案。這時,頭腦會不聽使喚,一絲一絲冒起自己想過的東西,所以得保持冷靜,才能對照出自己的錯誤。另一方面,正因為自己也仔細思惟過,所以最忌憍慢,即使聽出一點點瑕疵,也要注意,不要讓慢心從那細縫中攀出綠苗,不斷蔓延,最後把心包住了。
剛開始會很困難。隨著對煩惱及過患的深入觀察思惟,不斷懺悔,加上對法的希求,漸漸容易。不但更易聽懂及接受别人的教導,開闊視野,更益發增上勇猛。
◎改過之二
我常自認自己是屬於理智型(法行人)的人,不是屬於信心型(信行人)的。其實未必如此。以此為例,若說我是信行人,我一定很信任師父所言,一絲不苟地去做,少吃就少吃,多嚼就多嚼,不會另想花招。若說我是法行人,一定會對師長講的話,抽絲剝繭地層層深入觀察思惟其中的内涵,獲得認可後才去實行,而不會隨著自己的無知意樂,胡作非為。表面上,我似乎也能說出一番振振有辭的道理,然後依此理念去做。然而這些道理都摻雜了自己以前在學校及俗家所習的知識,而且這一類先入為主的概念,無時無刻地在我腦海縈繞。一旦遇境,這些隨眠想法先冒出來左右我的思惟。
我一直為此而深深苦惱,光苦惱是無用的,唯有不斷依師友學習更多佛法、加強佛法的思惟,也不斷以此檢點自己。我依自意回答的作法,其實是一種盲從,和一般迷信並無差別,反而更糟,因為我還用思辨把真相扭曲了。就如我以為了解了,就向法師講解,還一片好心幫他弄早粥,身口意都發動了。這在世間上僅僅增加一些誤會鬥爭,在佛法上都是毀滅教法的行為。學佛本欲自利利他,卻成自害害他。
當師父告訴我少吃多嚼之原因,再加上自己反省懺悔後,當天中午不但清楚明白如何用午齋,以及為何要這樣,而且信心大增,對防治習氣鬥志更高,真正法喜,早齋的善意,並無功德可言,那是在錯誤行為上的非理作意。
寫到這裡,不知讀者是否有興趣回頭看看──自己究竟是以何意樂及行為對教法信受實踐?在前往分享菩提法宴的過程中(增上生道),您選早齋還是午齋?又怎麽用齋?
◎小結
本文開頭提到那位好心居士送來樹漿,使我為收管而生煩惱。經過事件的演變之後,對增上生道有更深刻實際的體會。在這過程中,那位居士竟是不可或缺的引發因緣,功德很大,然後有共同在一起修學的同道們,繼續展演此事,使我更明白不管是宿業如何,現前境界如何,全看是否能善巧用法轉化内心。因此,認識和改善所知障、煩惱障唯有依靠教法。圓滿教法的傳授唯靠大乘師長。要依止善知識、三寶,自己要以發菩提心成就佛果為宗旨,依戒行持、懺除習氣,勇發大心,紹隆正法,增長依隨教法的順緣,以期得到善知識的攝念。
這一切,都得在團體同行中才能進行,否則自求解脫,無法成就相應的大乘共業,單打獨鬥益增累苦。您說是不是呢?
全文收錄於 第 15 期 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