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三主要道(七)

◆宗喀巴大師/造
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
福智之聲/漢譯自英文版

而且我們必須現在──就是現在要開始修行。在死主決定來臨之前,我們能用的時間並不多。在心中要常保有「死」念,只是死終須到有個模糊的觀念或只是偶爾想想「死」等,這些都不足以讓死念深刻於心中。你必須訓練自己,小心翼翼而嚴密地與這些相連。在本偈中是以「壽無常」一語表達如何念死。這句話包括了念死的好處、不念死的過患及如何確實的念死。最後一點又包含了三個根本、九種理由及為達此目的的三種决心。長時期以這種方法修習,可以真實生起念死的意樂,從而轉變對現世的貪求。若有人依照這種方法細密的思惟,生起正確的意念,那麼善法已在他心中生根了。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研讀《廣論》對念死的詳細介紹。念死也同樣適用於像如何皈依及業果道理等之思惟。在本節中,仁波切的結論是:以往對於思惟三惡道苦及整個皈依的教授,是以隱密意義的方式所表達,而不是直接以偈頌明白表示的。

玖、消除後世欲望之方法

這段是介紹出離心的第二步,消除後世欲望之方法。偈頌說:

業果不虛輪迴苦 思惟能除後世欲

所謂希求後世的欲望是說你這麼想:「我希望來世過著天人般的生活,或者有如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但願我活得十分快樂,住在最好的地方,擁有最好的東西,美麗的身體,凡有所求隨手即可獲得。」又或者有些人祈願求生無苦無難的佛陀淨土,享受永恆的快樂。但他們並非是為了利益其他眾生而求生淨土。如果我們也朝這條路走,大多會陷入對後世的貪求。

在《廣論》下士道思惟業果部分是欲令我們停止貪求現世。對中士夫而言,則是幫助他們停止貪求來世。三主要道的教授則是以思惟暇滿及念死無常來消除希求現世,並配合了解業果和思惟輪迴的痛苦來消除希求後世。

後者包含了兩個重點。第一、業力極端微細,若未能完全從輪迴中透脫出來,那麼任何一個不善業都會再使你繼續流轉生死。第二、若欲擊退生死大敵,必須停止因無明而造作的一切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說,為了要從生死流轉中透脫出來,必須多做白業,並放棄黑業。但要做到這些,必須深信因果,而欲深信因果必須思惟業果法則。

我們要很謹慎仔細地思惟世尊所說業力的四種特性:

1業决定一切

2業增長廣大

3所未造業不會遇

4已造之業不失壞

一旦對以上特性有確實的信念,自然會在日常生活中斷惡修善。在《廣論》原文中,念死無常之後是論述三惡道苦及如何皈依。在此我們將這些重點連貫起來。

人死後並非像燈熄滅一樣,而是仍會繼續投生。除了善趣和惡趣外,沒有其他去處。至於投生何趣,你完全無能為力,完全被業力所牽引。善業令你生於善趣,惡業則令你墮落三惡道。

上品不善業引你至地獄,中品使你投生永不飽足的餓鬼道,下品則使你生為畜生。另一方面,上品善業引你至色、無色界天,中品到快樂的欲界天,下品則在欲界生而為人。如龍樹依怙亦云:

惡業帶來所有的苦難

並且投生於諸惡趣中

善業帶來善趣之生

並帶給他快樂

依照這事實,如果在我們目前現有的狀況下死去,由於你我所有的善業是如此薄弱,然而惡業卻非常強猛,毫無疑問地,我們將會投生於三惡趣中。

想想在三惡趣中,我們所遭受的是難以忍受的痛苦,若在地獄中,將會有無法言喩之寒熱逼身、煮身、炙燒等等之苦。若在餓鬼道中,則饑渴交逼,並長期處於一種驚慌恐懼的狀態。墮落在畜生道中,則愚蠢無知,為人所役使、呑噉等等。

有一途徑可讓我們避免三惡道苦,就是内心至誠懇切地皈依三寶,尋求救護,並盡力正確地抉擇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實際上,對自我行為的正確抉擇,是整個皈依教授最重要的指導,一旦我們忽略了業果的法則,那我們決定將會投生惡趣。在這法會的聽眾,大部分是出家眾,雖不一定會因對修行無所了解而投生三惡道,但記住,有許多對一切教法已有所領會的人,仍墮入惡趣,只因他未將這皈依教授,實際應用在修行上,或是因他忽視業果法則。

我們必須留心這業果法則。一個人是否會投生三惡道,與其博學多聞或出身高貴無關。你可能是個通曉三藏的智者,或是大禪定的修行者,或是具有大神通的人,但如果行持沒有慎重依循業果法則,將來仍會受苦。

有位善星比丘是個例子,他能坐著背誦所有三藏十二部經論,就像提婆達多能背誦大量經偈一樣,然而他們二人卻都墮落地獄,不能從中得到好處。由此實例證明,學識淵博的人,若不能將其所學實際應用,或者是忽略業果關係,甚至根本不信這些法則,將會繼續流轉在生死之中。有太多的人犯了這一類錯誤,我們應從前人的經驗中記取教訓。

我們接下來探討業的四個特性:

1在因地造作了善業,將來感得的果報一定是快樂的,絕不會是苦果。若是惡業,果報一定會痛苦的,絕不可能是樂果。故說業決定一切。

2雖然在因地造作極微小的善惡業,但各自都會感得極強大的苦樂果,所以說業會增長廣大。

3若人在因地從未造作善惡業,他永不會感得這二業的苦樂果,因此第三個特性是所未造業不自遇。

4一旦造作了善惡業,其業因業果永不失壞。舉例來說,善因感果的力量,不會為瞋恨等所摧毁,惡業的種子亦不會被其他善行所化解。故說:已造之業不失壞。

業還有其他特性:不論是善業或惡業,都會因造業者本身的意樂、所受的戒律,或造業的對象,及各種事物而有輕重不同的果報。

你對這些特性必須有深入的了解,即使是那些微細業如何造作感果的過程及作用,我們都要花時間去觀察思惟,並將所知用在修行上。意即把業果道理警惕自己,避免造作十惡業。

你已聽過所謂「世俗」的正知見,所指的就是這種業果的見解。不管是比丘、比丘尼或是居士,這種知見是每一個人都要信守的。你應了解在此情況下,這個「世俗」一詞的意思,不只是指那些仍過著世俗生活的人。我們使用「凡夫」一詞來指任何還沒到達見道位的人。不管我們是什麼,只要我們内心裡明白自己是凡夫,那麼我們就是「世俗」的人。

我們要把信念付諸於修行,必須從謹守業果法則開始。

成佛之路始於正確地依止善知識

菩提道的次第則從思惟暇滿人身開始

修行起自發心

將修行與信念融合一體,則從觀察業果法則開始

因此我們必須不讓身、口、意三門染上汙點。若萬一犯下錯誤,應透過懺悔淨化罪業。

一般來說,思惟業果道理就足以停止貪求來生。但實際上,主要的方法仍是思惟生死流轉的各種痛苦。大體上,當一個人思惟等活地獄的劇苦而感到恐懼,出離心才開始在心中發芽。但真正圓滿的出離心,是對整個生死流轉中的一切盛事都深感厭惡。

向來思惟生死痛苦可分二方面。思惟生死的總苦及別苦。在「Word of the Gentle One」中先提到別苦,然後才討論總苦。而「安樂道」(Path of Bliss)和「便捷道」(Quick Path)則是先提總苦,再談別苦。以上任何一種都是珍貴的教授。在此我們將依循「Word of the Gentle One」。

全文收錄於 第 15 期 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