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三主要道(六) 修正版

◆宗喀巴大師/造
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
福智之聲/漢譯自英文版

「把行乞最終依止死亡」是說,永遠不要放棄修行。假使你這麼想:「為了要修行,如今我成為乞丐。由於我沒閒暇集聚一些很微小的資財,所以我無法維持生命所需,恐怕將來有一天,會因衣食缺乏而死亡。」你應該改換另一種想法:「我多生多劫以來,從未因修行的緣故而喪失生命,如果這次因修行而致死,我也會得到回報。不論窮人或富豪都難免一死,有錢人為了達到富裕,已造下無數惡業,並因此而死亡。相反的,如果我在困苦的修行中死亡,則又別具意義。所以如果為了修行會受凍,就讓我受凍;若要我挨餓,我亦願意。」

「把死亡最終依止山崖」是說,如果你這樣想:「但從現在到我死亡的這段期間,我仍需要一些東西。如果我沒有一點錢,當我生病時如何請人協助?我年紀老大時,有誰會來照顧我?我臨終時誰會隨侍在側?又有誰來料理後事?」所有這些想法都是根源於對現世欲樂的執著。其實你也無法決定可以活多長多久。所以,最好現在就獨自到山區隱居,捨棄對任何事物的執著,並且這麼想:「現在我要去修行,如果我像野狗死於枯寂的山谷,沒有人會看我一眼及照顧我,且屍體長滿了蛆蟲,我也不在乎。」

「事前無牽累金剛」是說,你也可以像前面所說的那樣放棄現世欲樂,並開始修行。但你的雙親、家人還有親友等都會纏住你,並要帶你回去。這時,縱然是你至親至愛的家人流著痛苦的眼淚,也要堅定你的心念,像金剛鑽般的堅固,決不改變原來的志願。遠離家鄉,到深山處,沒有絲毫後悔,也不帶任何牽掛,就在那裡作最清淨的修行。

「智慧與自己併行金剛」是說,堅決地不違背你對自己所允諾的誓言,對斷除現世欲樂毫無幫助的行為也要永遠捨棄。保持堅強的修行信念,努力使修行和身心合而為一。

「出於人群」是說,現在你開始明白對現世樂追求的欲望,才是你真正的敵人。你的見解和行為也開始與那些為現世而奮鬥的俗人不同。對他們而言,你的一言一行就像個瘋子,所以你將會被只為現世而活的人們摒棄。

「入於狗伍」意思是說,在沒有任何的豐衣、美食,及名聲下過活。為了你的修行,你忍受任何的飢渴及疲累。

「得到聖位」指開始到一些與世隔絕的地方,並放棄這世間所有的正常活動,將修行引到你所想要的目標,並在此生達到佛的境界。

你不必擔心害怕: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放棄現世而修行,會使你成為一無所有的乞丐,甚至因此餓死。一般人可能會餓死,但對專心修行的人而言,這絕無可能。因為我們大慈大悲的釋迦世尊,由於做過六萬世的轉輪聖王及宿生善行所感集的福德無量,他以究竟解脫之威神力加持,使其福德成為追隨他修行的人所需要的食物及用品。在《悲華經》中,佛陀在因地時曾誓言:「凡我教法流佈的時期,任何出家僧人,即使僅披上四吋的袈裟,都可以隨意得到足夠的飲食。若有未得者,我不應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又說:未來世界,會出現一段饑荒,那時人們必須以一盒珍珠換取一盒麵粉。在如此艱難的時代,依教修行的人也不會缺乏生活所需。最後佛陀指出:每位在家俗人,將會在有如指甲那麼大的地方耕種,但那些為了追隨我而離家的人,永不缺乏生活所需。

以上取自經藏的引文,都是由不妄語世尊金口所說,至今無不應驗。

所謂「放棄世樂」主要是指放下世間八法,及捨棄對現世快樂的貪著,但這並不意味你必須拋棄所有財產而成為一個乞丐。祖師已為我們指出一些放棄現世而修行成功的實例,其中有些是富豪者,如給求克和徧稱。

我們慈悲的佛陀和寂天菩薩和阿底峽尊者,都是例子。宗喀巴大師也是類似的情形。他遵照文殊菩薩的指示,放下一切,與近千個含淚的好弟子離別,僅帶幾個挑選出來的弟子到寂靜處修行。那時,明朝皇帝甚至派遣大臣帶著加蓋印璽的信函前來,邀請宗喀巴大師至宮廷,但這些都無法令大師心動。

這些成就者食用他人供養的任何食物,過著苦行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精進辦道。這樣的生活與「十種秘財」的真實內涵相應,而這些是阿底峽尊者及其他祖師的教授。

有許多歌集都是一些對捨棄現世生活有體驗的修行者寫的。如即身成佛的大成就者威沙帕曾說:

往昔的密勒日巴

與我們同時代的洛桑、丹著帕

對任何事情都毫無留戀

也不蓄積一天所需的飲食生活

善盡利用你暇滿的人身

遠離愛惡獨自淨命而活

依循這條路

在這一生達到解脫

在所有指導我們擺脫世間八法的教授中,最精要的是思惟無常及念死。雖然像我們這樣的凡夫,作此思惟前,也必須先思惟暇滿人身是多麼珍貴,多麼難得。然後逐漸地對死的內涵有深入的了解。

一切智者宗喀巴大師說過:

暇滿人身比所渴求的珍寶更稀貴,

而你這次得到人身是唯一的機會,

但卻很容易失去,

有如天空的閃電一閃而逝。

想想這個道理,你最終會了解,

在世上的一舉一動有如糟糠,

因此你必須日夜奮鬥,

使生命最有價值。

我,作為一個資深的修行者,

把這理念融入我的行持,

你們,欲尋求解脫的人,

必須以此引導別人。

這裡的重點是指為了使你擺脫世間八法及力行自己清淨的修行,你必須了解兩點:(1)暇滿人身是如何的難得及珍貴。(2)一切無常,必定會死。一旦對此二點有了定解,縱然群山變成黃金,河流都變成牛奶或每個人都成為你的僕役,你都會對這些深覺厭惡,毫無用處,就像擺在嘔吐病人面前的一頓美食。如果只是坐著聽別人講述這兩點,而得到表面了解,仍然是不夠的。必須藉著自己內心的思惟,使之在心中紮實穩固,而且永遠不會改變。

偈中所說的「暇滿難得壽無常」含有三種不同的概念:認識暇滿、思惟暇滿之珍貴,及思惟暇滿之難得。所謂「有暇」是指遠離無法修行的「八難」;「圓滿」則指有幸獲得自他二種圓滿,利於修行,如生為人,遇到佛法等。

我們可利用暇滿人身生生造作善業,直至成佛,因此它顯得格外珍貴。我們可從三個不同的觀點,了解人身及生命是如何的難於得到。

我們先從「因果」的觀點來看,唯有造了暇滿人身的因才能感得暇滿的果報,而這因極端稀有,如須守持淨戒等。其次,從一般情況來看,在善趣的眾生較惡趣的眾生稀少,而其中又以人道最少。能投生在這南瞻部洲的人,又是人道中最少的,在此世界的人類,能擁有暇滿的人身更是微乎其微。最後,從典型的比喻,我們亦可得知人身之難得。假設有個金環漂浮在海面上,隨波逐流,不知方向。而大海深處有一隻盲龜,每隔百年僅有一次機會將頭伸出海面,這時恰巧把頭伸進金環中,像這樣的機會幾乎微乎其微。

我們的情形與上述亦相同。佛陀的教法一直在每個世界流傳,但我們為無明所覆蔽,長夜以來,一直流轉在生死苦海之中,難以得到人身。尤其是暇滿人身,更為難得。而失掉人身的機率卻是無窮之大。但這次我們已獲得這個暇滿人身。

因此暇滿人身顯得格外珍貴及難得;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得到這個機會。我們必須盡其所能地善用這個暇滿人身,而力行大乘之道即唯一之事。

全文收錄於 第 14 期 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