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大乘小乘

◆錄自《佛教寶藏》
本刊編輯室

乘有兩層意義,即前進的工具和前進的目的。

如果就其為「前進的運輸工具」而言,大乘是指以菩提心為因,以六波羅蜜為行的修行之道。雖然大乘中有「中觀」和「唯識」兩種不同看法的宗派,但它們並不是分屬於不同的乘。因為乘的差別,主要是在於修行者所用的方法和所要到達的目的有所不同而產生出來的。然而唯識和中觀所用的方法卻完全一樣,都是以發利他菩提心和菩提心所導引的諸行為修持法門,所要到達的目的也沒有什麼不同,他們都是以成就佛果為目標。所以兩者都同屬於大乘。

小乘行者,則不以利他為己任,而只求個人的解脫。獲得解脫的主因是了知「無我」的智慧,因為隨輪迴流轉的主因就是「我見」,而「無我」的智慧便是破除「我見」的利器。因此,凡是從輪迴中解脫的人,不僅是菩薩,即使是聲聞、緣覺也都了解此「無我」智慧。

小乘人之修持方法,其主要之道便是尋求此「無我」慧,其他如持戒與禪定等道,則完全站在輔助的地位。他們希望藉修了知無我的智慧,而達到滅除一切苦和脫離三界輪迴的目的。因為小乘人無論就其修持的方法或所要到達的目的,和大乘人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才有不同之乘的產生。

※     ※     ※

鑒於理論與需要的不同,佛開示了許多宗乘。這些不同宗乘的產生,並非因佛的心中有親疏之分,而是聞佛開示的修行者,無論在性情、興趣、或能力方面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所以佛才傳授各種不同的教法以適應各種不同根基的修行者。

對於那些暫時還鼓不起勇氣致力成佛的人,或是在佛說法的當時根本還沒有人有此能力成佛,佛就不說「你能成佛」,而只開示一條適合這一類根器的修行法門。

佛雖依聽法者本身的情況而說法,但不論佛所說的是那一種法,其究竟的結果都能讓眾生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儘管有時佛並不明講這些法就是「成佛之道」。

由於佛出世的目的,是要一切眾生皆能證得佛果,所以所說的法都是屬於證得佛果的一乘,而不是二乘或是三乘。佛因為要一切眾生都證得佛位,所以不會以不能成佛的乘來引導眾生。佛之所以說不同的乘,仍是依暫時的需要而開示的。

※     ※     ※

修道之人雖然具有強烈出離三界的心,但如果沒有菩提心之所任持,則所做的任何善事,只能成為解脫的因,而不能成為一切種智的因。因為出離三界的心,即使是求聲聞、緣覺等菩提的人,也都同樣具有的。

因此,想成就佛道的人,一定要具足出離三界的心、菩提心、無二智等三主要道,其中,尤應生起此菩提心。一個人如果沒有菩提心,縱使他具有許多神通變化的能力也不能入大乘之列,終不能成為解脫一切有情遠離生死,以及證得究竟涅槃的因。所以除了菩提心,都不是圓滿大樂的因。

諸聲聞緣覺等阿羅漢,雖然有現證空性等功德猶如金山一樣,但修彼道之所以不能成佛者,完全是無菩提心所致。不僅如此,修道之人入不入大乘之行列,亦依有無菩提心而定。所以,凡是想證得佛位的人,都應勵力勤求菩提心(錄自《佛教寶藏》)。

未完待續

全文收錄於 第 12 期 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