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三主要道(四)

◆宗喀巴大師/造
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
福智之聲/漢譯自英文版

你可千年修行無清淨傳承之教授,但對佛法真實內涵,仍無法正確認識,這有如不斷拍擊著清水,希望它變成奶油一樣。因此,決定修行的教授應具有三特性:

  • 須是佛陀親授的。
  • 須已淨除任何錯誤:經傳承祖師追溯其根源,並揀擇自佛陀傳授後,中間有否任何汙垢滲進。
  • 須經祖師們聞、思、修後如實親證,且代代相傳,延續至我們身上。

若我們尋找修行的法門具有以上三種特質,就是正確可信的教法。也許我們會因自身之修習和努力有缺失而不得力,但我們永不必擔心這教法會誤導我們。這個圓滿無誤的教法就是菩提道次第。佛說法中最至高無上的是有關般若的教授,而這部分中最主要的是甚深正理的指導──空見,這也包括「次第」的「深見道次」中。般若經典另提出快速達到彼岸的指導,以救度一切眾生,這也涵蓋在「廣行道次」中。此為「菩提道次第」之所以完整而無誤,也是想尋找值得修行的教法的人,應該從這道次著手的原因。

我們可以見到有些人對祖傳的信仰盲目的崇拜,他們追隨著「笨教」或與之類似的錯誤修行路線,而結果都會令他們失望。而他們所追求的現世及未來世的大利益也隨風而逝,不見蹤影。

偉大的成就者(懇波尼就)最初也是笨教的信徒,稍後他了解笨教一開始就錯了。他遂轉往學習早期的密教,後來他發現這也是不正確的。於是他到印度修習後期的密教,最終獲得大成就。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如肯寧。

我們現在來看第一個偈頌,宗喀巴大師說「我今隨力而宣說」的「三主要道」是「諸菩薩所讚道」,也是他們走過的毫無錯誤的道路。這是最殊勝的教授,是「求解脫者之大路」。

宗喀巴大師所說「我今隨力」是謙虛之語,其意思是「我將盡我所能,以扼要簡明之詞語來解釋佛法的真實深意」。

這首偈頌又可作另一種解釋,根據第一句「佛陀至言心要義」是與出離心有關。如Canting the James中說:

「三乘出離心終歸於一乘」

所謂的「出離心」,即一開始就鼓勵人們發出對生死流轉的厭惡,並把心專注在尋求解脫上。這也是為什麼出離心被最早教授的原因。

但從究竟意趣來看,佛開示三乘教法最終為的是導歸一乘,一切諸佛高深的教授,都是要學生在心念中生起最終的「出離心」──佛智。

第二句「是諸菩薩所讚道」是指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這是諸佛菩薩最重要的行持,有如主樑支撐起大乘的整個架構。

第三句「求解脫者之大路」含攝空正見。這個理念是達到涅槃寂靜的唯一入門處,欲達到解脫須斷除生死流轉的根本──無明,要斷除無明,須了達一切無自性的智慧,而此智慧即是毫無錯謬的空正見。

印度學者丹丁能把所有話題含攝在一部著作中加以討論,依此,宗喀巴大師把整本道次的每一基本要點都包融在「造論宗旨」中。在他第一首偈中就已經教導我們整個菩提道的精要了。

陸、敦囑聽受

現在我們進入序分的第三部分。這部分是要讀者好好研讀本論。

偈頌說:

於三有樂不貪著,為暇滿義而精進

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緣者淨意聽

這裡宗喀巴大師策勵弟子:「你們這些一心尋求解脫,時時不貪著現世樂事,為求增上生的人,當善用暇滿人身。你們應依止諸佛所喜毫無錯謬、沒有分歧、而又圓滿的成佛之道。若你想依此圓滿之道修學,就必須具足成為弟子的條件,正如《四百頌》中所說:

正住、智慧及法欲

是為修學之根器

你們現在具有暇滿的人身,一心趨向佛道,應當以清淨意樂來聽聞佛法。若能斷除三過,可以避開前進的絆腳石,具足六種想能使你達到成功。」

偈頌中「於三有樂不貪著」的另一層涵義是指出離心,即「三主要道」的第一部分。下一句「為暇滿義而精進」是與菩提心相關連。而「志依佛陀所喜道」則與空正見相配合。其意義如下:

若了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如幻虛妄不實,但從因生果之緣起作用卻絲毫不爽,是為進入諸佛歡喜之路。

關於序分的部分:論前皈敬、造論宗旨和敦囑聽受,至此闡述完畢。

柒、需要生起出離心的原因

正宗分分為四部分論述:一、出離心,二、菩提心,三、空正見,四、敦囑修行。讀者應先了解這些指導的真實內涵,並勵力行之。

關於出離心又分三部分來討論:(一)需要生起出離心之原因,(二)生起出離心之方法,(三)生起出離心之量。首先討論第一部分。

偈頌說:

無出離心無息滅 希求有海樂方法 由貪有樂縛眾生 故先尋求出離心

現在我們必須想透脫生死輪迴,方能夠透脫出來。若我們從未希求脫離,反而貪著生死中的樂事,那我們永無透脫輪迴之日。有如關在牢獄中的囚犯,若未希求逃脫,也從未努力逃脫之方法,則永無逃脫的希望。同樣的,若我們從未希求脫離生死,則出離三界之日也絕不會到來;反之,我們一定能得到解脫。

我們得先了解,有情如何纏結在生死輪迴中。所謂生死輪迴是說我們這五蘊和合而成的痛苦身心,一世又一世在六道流轉相續。是什麼把我們繫縛在輪迴中呢?是煩惱及業。而被繫縛的又是什麼?就是我們五蘊和合的身心呀!

我們若要解脫生死,必須認清現世一切完全是痛苦的,才能夠棄捨厭惡一切,從而生起厭離心。因此偈頌中說:「無出離心無息滅」在「生死有海」中「希求」快「樂」事物之心。此外,眾生因「貪有樂」的慾望,而受到「縛」束,既然一切眾生都受到繫縛,你也一定不能例外。是故若你想脫離生死城,首先應尋求出離心。

這首偈頌可與《廣論》中的下士、中士道教授相吻合。我們四周有一些人認為若想解脫,只需修習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而不需要修習出離心。其實,即使尋求二乘涅槃,出離心也絕對要具足,而且是強烈的出離心。正如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說:「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生起;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

此段之重點是說,若你想修習菩提心,得先生起不忍見眾生受生死苦的大悲心。要如實生起大悲心,必須對自己的情境生起厭離心,因為一切眾生都與我們的處境相同(由此感同身受而生大悲),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途徑引發悲心。正如阿底峽尊者慈和的責備西藏人:「只有在西藏才可找到不知修慈悲的大乘行者。」

全文收錄於 第 11 期 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