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青年班成果報告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大概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所謂的「無力感」。尤其是父母對子女!談到「代溝」、「子女不聽管教」之類的話題,大家莫不頭疼,莫不無奈。

在佛教界,這個問題亦同樣存在。有時候,因為父母希望子女一起學佛,而子女沒興趣,導致問題更加嚴重。

廣論研討班成立以來,已幫助許多人藉著教法,改善自己的生命,大家除了感恩之外,可能也觀察到,這份受益並不是只有自己,周遭的親朋,直接間接地也受到影響。許多同修都談過自己運用廣論改變家庭關係的實例,但其中最特殊的則屬台北湖山青少年班一位同學的報告,聽了之後,令人感覺非常慚愧,也非常隨喜,今特地將之摘錄整理如下,拋磚引玉,但願大家同霑法喜。

這對母子檔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整天為了供給兩個孩子的生活而忙碌,白天兼差,夜間長期上晚班,親子間的溝通大多只能用電話,或在早餐時談幾句,母親常常為了不能多給孩子一點時間而愧疚。兩個孩子一個念五專三年級,一個念職校夜間部,成績都很好。他們開始學習廣論是因小孩的舅舅拚命拉,而現在母子間卻因一起學習廣論而有共同話題,彼此的距離無形中也拉近許多。兩個小孩每天都會與媽媽談在學校時自己對境的心相,檢討並研究改進的方法。且規定自己每天要拜三十五佛,誦《法華經》;在學校的休息時間則誦佛號,或是觀察檢點自己的身心。

由於廣論很強調「思惟」,所以,兩個小孩在學習廣論以後思路更加靈活,準備功課的效率提高不少,所以功課反而更好。在學校上課,常能以恭敬師長的意樂來學習,所以不會像一般學生,令老師頭痛。

有一次,念職校的小孩(名叫董益漢)在學校發生一件事,這件事使他的心境得到很大的突破,以下是他的自述:

「還記得是某週五,那天晚上第四節課時,值日生倒垃圾剛好輪到我,有兩個人因不想上課,就想利用這段時間跟我一起出去。在垃圾場倒完垃圾要回教室時,他們兩人叫我等他們抽根菸。當時我勸他們:『抽菸對身體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可是他們不聽,我只好站在垃圾場門口等,他們就在裡面抽。我也因為第五節要數學測驗,就催他們趕快抽,他們就趕快抽,抽完就將菸屁股往旁邊草地丟。那時我想『如果不把它踩掉,到時起火怎麼辦?』就跑過去用腳踩掉,這時剛好兩位教官來巡查學校角落,看到我在踩菸屁股。就走過來問我剛剛是不是在抽菸?我就說:『沒有啊!不是我抽的。』話還沒講完,教官就一巴掌打過來。當下真的打得我莫名其妙,打得我欲哭無淚,心裡覺得非常委屈,從來沒有碰過這樣的事。當時我說:『我真的覺得很委屈。』但是又有一個念頭起來:『這樣做一定是錯的!』那時心裡一直想:『我一定有那裡做錯,我一定有那裡做錯!』事後教官也知道不是我抽的,打我的教官也跟我道歉,另一個教官就一直安慰我:『因為教官的事情多,夜間部的學生經常都是這樣──抓到不承認,剛好今天碰到你這件事,就把所積的氣出到你身上,這也是情有可原。』當下我心裡也想著:今天之所以碰到這件事,不是沒有原因的。當然,就一個照世間法而沒學過佛法的人來看,我是百分之百的沒有錯,教官是百分之百的錯!事實上,就佛教因果觀念來看,前世必有造這個因,今世才會碰上這個果。這件事不就很簡單地解決了?當時心裡就覺得很慚愧,這樣想著想著,心裡就生起蠻同情那個教官的心。我也很知道教官當時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畢竟打我的教官年齡蠻大,哪好意思一直向我這個小孩子說對不起?當然是大人內心知道,但表面上拉不下臉裝作不講,我自己心裡也明白。等到放學後,就一直想這件事,自己覺得很慚愧、很悲痛,明明平時常告訴自己遇事要忍,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忍則任何事都不會成功。但現在一碰到境,當下所生起的念頭卻不是善念,而是叫委屈,真是慚愧!又反過來想,祖師大德的修養之所以那麼高,之所以會成就佛道,豈是像我這樣?遇境很容易就被牽著走,而不用佛法推想緣由在哪裡?祖師大德倘若像我這樣能夠成佛,能夠成就德性的話,那不是很可笑嗎?同時我又想起孔子說的話:『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觀察原因、做時的心相。真的很慚愧!平常看是看,真正要做又是另一回事。當下體會到身心要能一致的話,的確要花很大的功夫。平常如沒有去思惟,當對境時,哪有東西可用?所以說廣論上有一個公案:一個畫師每次帶他弟子到他師父那裡,他師父每次一看到畫師就破口大罵,他的弟子覺得很奇怪,就問畫師:『師父!怎麼每次你去,大師父都在罵你呢?』畫師就說:『你千萬不要這樣講,大師父這樣罵我,是一次大加持。』當想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意會到自己所犯的大錯──教官打我,應該把他當作像本尊的加持一樣。可是我當下卻不是這樣──第一個念頭起來是叫委屈,真是慚愧!所以說,真正要能忍,做任何事才能成功,如只是嘴巴說說,而成天盼著果實從天上掉下來,豈不是很可笑?所以,這次與大家共勉的一句話,就是:『當真正碰到事情,倘若能忍,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不但對外人際關係能夠很好,而且對內能調伏煩惱。在思惟忍耐方面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希望這件公案能幫助大家運用在身心上,如能這樣用,每天必會生活的快快樂樂。」(編按:此段話,是訪問該同學,由其錄音下來的紀錄,未增添任何概念。)

看完了這段自述,您是否也生起了無限随喜的心情?透過董益漢同學的自述,讓我們感受到廣論之美。它不僅勾勒出整條佛道的完整藍圖,而且從逐步改善的人生中,也可看到「成佛」的目標並非空中樓閣,是指日可成的。董益漢同學受用廣論的一線希望,正代表我們共同的萬丈光芒。他能,我們也能!

全文收錄於 第 9 期 第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