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造
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
福智之聲/漢譯自英文版
三主要道(一)
※宗喀巴大師造/帕繃喀仁波切闡述
※洛桑.塔欽格西、米歇爾.洛克英譯/福智之聲漢譯自英文版
前言
(一)本文係由英文版翻譯,為配合全文文氣連貫,少許譯文與法尊法師所譯不同。故特將本文中引自廣論,或與廣論意義相同之處,將法尊法師譯文以括號附加於後,以便讀者參考。
(二)文中有關人名、地名採音譯,書名採義譯,未及參考前人所譯,恐有出入,謹此說明(或:凡不能肯定之暫譯者,將英文原文及譯名並列,以便參考)。
(三)本文翻譯蒙寬濟法師、見超法師、張莉芳、王偉如同學相助甚多,特此致謝;全文並由福智精舍全體學僧整理、討論,前後達一年之久,為求慎重起見,空正見因內涵深細,恐有錯解,暫不刊登,待來日整理完畢再行刊登。
(四)為便利讀者掌握全文,特製作一簡略科判於後。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敬禮尊重妙音聖文殊
慈悲上師尊前皈命禮 僧相莊嚴實是諸佛身
我今試以簡明易了語 闡揚文殊親宣三要道
壹、引言
帕繃喀仁波切,具足了諸佛的智慧、慈悲與威神,是濁世眾生唯一的依怙。他今所講的「三主要道」,是文殊菩薩教授中的精華,也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中的綱要,而廣論則是三世諸佛教法中的心要。
多年來,仁波切曾將此甚深教授,多次指導我們,他能掌握其中精要,並善巧而周詳地闡述。今恐有疏漏,故經多方收集記錄,整理而成本講錄。
貳、為什麼要學三主要道?
仁波切說:「對於聽聞者而言,首先應具備清淨的意樂,即斷器三過、具六種想……。這種清淨意樂不論聞思修上都非常重要。」──即所謂「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
我們都希望快速成佛以利益一切眾生,欲達到此一目標,必須學習正確無誤的方法。「廣論」之教授就是諸佛走過最快速的成佛之道,而其精要就是「三主要道」。
「廣論」與「三要道」,除了名詞、段落及詳略稍有差別外,本質上兩者的教授是相同的。又為順應不同根性的眾生,故衍變出這本「三主要道」。
「三要道」偈頌是文殊菩薩示現──宗喀巴大師所造。大師將它傳給一位來自札寇(Jsako)地區的修行人那旺.著卡帕(Ngawang Drakpa),我們將依這些偈頌,做簡略的介紹。
「三要道」有如主樑支撐著屋頂各部分那麼的重要。不論顯密行者,若想究竟修習佛法,就必須對「三要道」的內容,有深入的認識。三要者(一)若能看清世間真相,生起了「出離心」,即可得解脫自在。(二)為利有情願成佛,生起了「菩提心」,能趨向徧知的境界。(三)具足了「空正見」,即可免於生死流轉。
固然造不善業會墮入惡趣,但善業及不動業,也只能令你感生人天。或許你已修習各種高深法門,如脈、氣、明點、大手印、大圓滿、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等等,並以此而為滿足,但除非你對「三要道」已得勝解,否則你仍將流轉生死,無法朝向自在或徧知的境界。
樸窮瓦格西曾問謹哦瓦:「假如你能成為一個精通五明、禪定、五通、八大悉地【註】的修行者;或者你對阿底峽尊者所傳之成佛次第,尚未透徹了解,但對其中的義理,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在這兩者當中,你將會選擇哪一種?」
(【註】:「八大悉地」指八種共通的世間成就:寶劍、丸藥、眼藥、神行、金丹、飛遊、隱身和土行。~《藏漢大辭典》上冊,頁六七五。)
謹哦瓦回答:「上師,且不論我能了解成佛次第的程度有多少,我寧可先做一個對整體教法有初步認識,確信自己已在成佛之道上踏出第一步的人。
為什麼我要做這樣的抉擇呢?因為五明、禪定、五通、八大悉地,我曾得過無數次,但我現在仍流轉生死,假若能對阿底峽尊者的成佛次第,有堅固的勝解,我肯定必能從生死輪迴中透脫出來。」
巴哈明斯之子札那卡是精通智慧金剛(Lo Diamond)法門的修行者,他也持有相同的觀點,其他人亦復如是。
文殊菩薩曾對宗喀巴大師說:「若不努力去思惟和比較生死輪迴的種種過患,解脫的種種利益,也不平心靜氣,打開心眼來觀察不圓滿的人生,解脫的功德及生命的意義,這樣,永遠也無法對出離心生起勝解。
這時,若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亦無法得到解脫。真為生死求解脫者,得先放下高妙的口訣,而專心致力於內省思擇(或思惟修),以培養出離心。若想進入大乘,每日應專注思惟,僅求自利和利他,兩者之間的各種過患與利益,然後不斷地串習,使成習慣,且一切時處都不離開這正念,如此自然能與大乘法門相應。僅為自利,則所為一切善業,只是二乘之因,不能使你成佛,正如同,未努力修習出離心,終不能免於生死輪迴。因此你必須先對出離心及菩提心,生起堅固的勝解,然後才可修習高層次的顯密大法。若能逐漸淨化自我,所修善業將引導你到解脫及成佛。如果有人以為以上所說的,不值得加以思惟,即表示他對修行心要全然無知。」
上面所講的「內省思擇」(或思惟修),即是選擇一些特別的、相關性的想法,並分析它的一種方式。現在三主要道就像乳酪最上面那一層,是涵蓋諸佛所宣說教法之精華。為了因應三種不同根性的眾生,這些經論都成為他們修行路上的指導。這些教授進一步地成為廣論的導引,再依次地衍化出三主要道。
三主要道的次第為何如此安立呢?一切經論唯一目的──引導修學者成佛。成佛必須具足「方便」與「智慧」二因,此二因又來自修習「菩提心」及「空正見」,為達此目的,則必先具足出離心。
如果面對生死輪迴,不能生起出離心,則拔眾生苦的大悲心,亦無從生起,所以出離心在任何情況下,不可或缺。
要證得佛的報身,需先積聚福德資糧,此中首賴菩提心,要證得佛的法身,則需圓滿智慧資糧,此中以培養正見為主。因此學生實際修學的指引,及成就佛道的關鍵,即是文殊菩薩親授給宗喀巴大師次第無誤的三主要道。
除非自始即具出離心,否則無法開始修行;除非你有菩提心,否則無法趨入大乘道;若不具空正見,則不能斷除煩惱、所知二障。因此這三種道次,名為「三主要道」。
(待續)
全文收錄於 第 8 期 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