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乘精舍研討班 老叟
諸位研討班同修們,我們每個星期一次的研討聚會,不知道您可曾靜下來留意過座上諸公的「眾生相」?若未,不妨從這星期開始,偶爾作個「畫家」,把大家的相貌「畫」下來。這將是別有情趣的一樁事。
其實,真正說來,「畫」別人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好玩,而是「觀彼知己」。天底下每一個人,要發現別人的過失,是很容易的事,可是要看到自己的錯處,就很難了。例如一個自私的人,圍繞在他四周的人都知道他很自私,可怪偏偏就是他不感覺自己自私。所以,現在我們要善用此觀察以作為改善自己的借鏡,這樣子我們的進步就快了!
談到研討同修的「眾生相」,第一步,從座位便可見其奥秘。有一類同修,總是最喜歡挑角落的位子,以便產生「躲避」的效果。通常他們是沉默的聽眾,即使叫到他們發言,也會得到這樣的回應:大家屏氣凝神地等待他發言,而他卻沉默了半天,然後低頭輕語地說:「我不會講!」結果,頓時全場氣氛凝重,主席也尷尬地愣在那裡,不知如何接下去。碰到這種狀況,建議諸位,千萬不要放過「積聚資糧」的大好機會,趕緊開口補幾句:「某某居士雖然不好意思開口,但是私底下卻是非常用功的一位呢!我就常常在他那兒學到很多修行的道理,不信下一次人少時,請他開一次講座,保證大家法喜充滿!」這麼一解圍,以後他將會感激你一輩子,而主席也可趁著這個空檔,物色一個能言善道者「上場代打」,如此氣氛便會立刻好轉起來。
其實,雖然這群「角落族」的害羞,常把研討氣氛弄僵,但是大家卻最該感激他們!因為他們是研討會中,最願意、也最認真在聽我們長篇大論的人。沒有了這些沉默的聽眾,大家都搶著發言,研討會可能將會像立法院一樣,演出「發言權爭奪戰」呢!所以,「角落族」可說是研討班的瑰寶,值得大家珍惜!下次,當研討結束時,不妨留心觀察一下,貴研討班的「班寶」是否在大家三五好友熱烈展開會後討論之際,自己一人孤單地準備離開,此時不妨主動過去與之聊幾句──可以是一些鼓勵的言辭,也可以是一些小問題的探討,對自他都將會有莫大的幫助,慢慢地就能够引出他們的參與感,加入大家的討論。
在這裡,也同樣要給「角落族」的同修們作個建議:其實,不妨試著檢查看看,在你不敢發言的背後,是否隱藏著兩個我們修行的大敵──「我慢」與「懷疑」?因為「我慢」(不願意承認及暴露自己的缺點),所以不敢開口;因為不相信別人並不會因為你講得不好而嘲笑你,所以不敢開口;師父常說:「聖賢都是由努力改過而來的!」下次,當你再踏進研討班時,一定要給自己這樣的砥礪:「今天,我一定要開口講話!我講話並不是為了要獲得別人的肯定與讚揚,而是為了要對治自己無始劫來的習性!」之後,你可以想想:是否讀過或聽過哪些與這一次研討有關的故事?自己先在草稿紙上寫個簡單的發言大綱,在消文結束後可以報告出來,與大家分享。在這中間,要常給自己打氣:「不要怕,這一次講不好還有下一次!」久而久之,就會講得很流利了!
與「角落族」截然不同的另一群人,我們可稱之為「發光族」,這群人的特徵便是參加研討時會選一個能縱觀全場的位子,而聽經時一定坐前排!研討的時候一逮到發言機會,便滔滔不絕地展開演講,常常能够把一個小點,從下士道講到上士道,再從「廣論」扯到「南山律」,雖然他講得很有道理,但往往會影響到整個進度的推展,而且也容易使大眾失去參與感,大家有的聊天,有的看錶,有的打呵欠,反而形成另一種形態的「冷場」(如果貴班也有很多「演講家」,不妨大家可以提議一下,制定一個「發言規則」,限定每人每次發言不得超過十分鐘,並由主席負責執行,如此或許可以改善研討效果)。
幸運的是,「發光族」通常都是個別出現,以至於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若不幸某一天,剛好來了一群「發光族」,而又不幸剛好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不太一致時,那場面可就非常的「慘烈」了!
說場面「慘烈」,並不是「辯論」不好,而是常常大家在展開辯論以後,「忘了我是誰」,往往在對談數回後,彼此間形成「對立」的局面,忘記了自己來參加研討的原意是要淨除煩惱,眼中只剩下「成敗榮辱」的觀念,非要置對方於死地不可,辯贏者洋洋得意,辯輸者極不服氣,然後慢慢地,其他人也被這辯論的氣氛吸引進去,形成兩個陣營,互相廝殺,愈扯愈遠!
為什麽我會對「發光族」有這麼詳細的描寫呢?因為在半年以前,我就是屬於這個族群的,後來經過某位學長的指點,才知道,原來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辯才」,竟是自己修行上的大障礙!廣論上談到的「等起心有邪執」、「覆器」、「漏器」,正足以形容我在辯論時的心態。其實,當別人的想法與我不同時,正是我該好好靜下來思擇「為什麼他會這樣想」的時候。或許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一向認為對得不得了的觀念,竟然整個錯了!或許你的結論是「對方錯了」,那麼此時更該和顏悦色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請主席或是先進學長做進一步的確認及闡述。千萬不要用洋洋得意的語氣向對方問難,否則,縱使他一下無法反駁,但在心中卻與你結下惡緣,而你自己心中的瞋心與慢心也同樣滋長不少。這樣,縱使你的道理講得很對,在「法」上卻是一點進步也沒有,反而又造了一堆惡業!
那怎麽辦呢?各位「發光族」的同修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在研討開始前,拿一張紙,在紙上寫下類似的幾句話以作為自我提醒:「有人講時我不講,沒人講時我來講,我是來配合大家的!」、「聲聲慢!(把語調放慢,不要一副咄咄逼人、『從容就義』的樣子。)」、「當我内心很強烈地感覺『你錯了』,很想糾正你時,此刻我也錯了!(慢心、瞋心已在沸騰,『發表慾』又來了!)」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吸收「法」的能力增加了,每一次研討結束,都有一些來自別人經驗的精華,提供自己修行的參考,而不再只是孤單地捧回「勝利的寶冠」,卻沒有學到些什麼了!
另外,就主席而言,當研討氣氛過分激烈,形成各執己見的場面,爭辯不已時,應如何是好呢?筆者建議,此時主席不妨把箭頭指向性格溫和,講話慢條斯理的同修,請他們發言,提供這個問題的看法。於是,熱騰騰的空氣馬上就會冷卻下來。
遇到同修們形成正反雙方激辯不已時,主席最好不要「參一家」,跟著辯論起來,盡量保持「中立」,仔細傾聽與記錄,等大家發言完了,將彼此的觀點綜合歸納,善巧地把每個人發言中較有建設性的部分提出來,讓大家的觀念形成一種補充,而不是互斥,則整個團體很快的又能一團和氣了。
全文收錄於 第 7 期 第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