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出家因緣

◆悟光精舍 見超法師

從小就喜歡幫助別人,喜歡別人快樂,因此我很樂於教別人,不希望别人身心受到創傷。在求學過程中,就時常扮演著小老師的角色,不論別人學業上或生活上的任何問題,我都會想辦法盡我所能去幫忙他們,也許是這樣的原因,所以離開學校後,就投入了教書的行列。 

由於對教書的熱忱及學生們的要求,最後辦了一所英文教室,規模不大但學生總是絡繹不絕。雖然主要是教英文,但對於學生日常生活的點滴及心理問題特別關心,所以許多學生甚至把不敢告訴父母的心事都一一告之,常常作家長及學生們之間的橋樑。父母整天為滿足一家大小物質需要而奔波。父母努力地賺,孩子奢侈地花。父母說他們愛孩子,孩子卻認為父母一點不愛他們。學生們把教室當成第二個家,縱然有些已不在教室上課了,空暇時仍常回來走走,常常我忙得沒時間招呼他們,但他們只要看看也覺滿足了。

教然後知不足,自己總覺該好好再充實,偶然的因緣,讓我接觸到佛法,於是我開始學佛。學生們喜歡聽因果故事,問些佛教與外道有何不同?怎樣才能解決生活上的不如意?怎樣才能過得快樂?等等問題。内心實在感謝佛菩薩幫我教學生,更常思惟如果我能學大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那我一定能幫助更多的學生及家長,而且是真正地幫助。「學佛的孩子不會變壞」──因此教室甚至有個口碑「Mandy教室沒有壞學生」。由於學生及家長們不斷地推薦,所以教室達到了飽和狀態,個人面臨擴大經營或是出國深造的抉擇。

父親一直是我的良師兼益友,從小他就是萬能顧問,大小問題都能找到商量,任何疑難雜症都會找到藥方。父親建議出國深造,於是,我開始做出國留學的準備,然世事難料,當一切將就緒時,父親卻突然過世了,沒有一點點事前的徵兆,父親彌留時,叫喚著我的名字,我抱著他的身子告訴他:「我們都感謝您,把我們教育成人,您安心地和阿彌陀佛去吧!把這一切放下,我們會安排好一切,感謝您……」在阿彌陀佛的聖號聲中,他老人家與世長辭了。

人是這樣的脆弱,一口氣不來,活生生的人就不再講話了,就這樣走了,人生真是無常啊!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呢?本想多賺點錢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買塊地,與父母過鄉野生活,這是我們一向所期望的。準備出國留學,也是想讓他老人家有個靠自力留學深造的女兒而欣慰。但現在賺錢、事業、出國都沒意義了。父親往生後,對任何事再也提不起勁,因為我成功,他高興,他高興,我更歡喜,我還沒完全盡到孝道,報答他老人家的恩澤,他卻走了。如今這一切一切都成幻。父親曾經如此悉心地照顧我、教導我、帶領我,而今他在哪裡呢?我如何再在他膝下承歡。賺再多的錢、教再多的學生,得到再大的美譽,也無法報答父恩哪!

我要即刻報答父母,「一子出家,九祖昇天」,我開始有了要出家的念頭,但放不下始終依賴父親的母親。回想當父親一個人躺在太平間時,膽小如鼠的我居然跟著錄音帶的聲音,一字一字大聲地唱出阿彌陀佛聖號,那時一點都不害怕,一直覺得阿彌陀佛和我們在一塊兒,所以,我決定把母親交給阿彌陀佛。於是帶她參加念佛會,之後她又參加朝山,又接了護法會勸募會員的工作,整天比以前更忙碌、更活潑,最重要的是她獨立了,念佛的法喜流露在她的臉上,念佛的力量顯現在她洋溢的精神上。當我告訴她我要出家時,她不但不反對反而支持我,實在感謝佛菩薩給我們母女的加持。 

除了感謝父母外,三十多年的歲月裡,要感謝的人太多了。然每個人都要獨自去面對生、老、病、死苦。生死事大,死後往何處去呢?唯有佛法是教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止是這世,而是生生世世,不止是眼前解決,更是究竟解決。也唯有佛法才可以真正教人離苦得樂。佛法難聞,今已聞,出家難行,今已行。捨俗服著袈裟負起續佛慧命的使命,應精勤修學圓滿教法,才能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廣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深信,慈悲的佛菩薩必與我同行,加持我早日圓滿這樣的大願。

全文收錄於 第 7 期 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