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日常
以廣論為度越苦海之舟航 效善財龍女一生圓滿取辦
《福智之聲》的誕生,是大家多生福德善根薰積所成的大事因緣。謹當稍述由致,俾諸同道,不負宿世所集的一乘資糧,繼續藉此,一直增上升長共趨無上菩提也。
四十多年前初遇佛法,囿於時運所限,見聞所及,往往神佛難分。稍後雖能分辨內外道,卻又不明大小二乘之差別為何、也不知彼此間相互有何關係,只是人云亦云,接響傳虛地把國人一般所學的都視為大乘。
出家後,能多接觸到了些佛書,三藏看而不懂,時下流傳的又大都只是介紹初機的所謂隨筆、摘要、概論之類。這類書對北傳中國的佛法,粗列出十宗表相。十宗者:俱舍、成實、禪、淨、律、密,及三論、天台、賢首、慈恩等。其中頭二者是小乘。雖曾傳來,未曾弘廣。所餘八宗則屬大乘。大乘中,前四算是行門,後四稱為教下;若教若行,總皆判屬大乘。由於這一類的概說介紹,更加深了自以為是大乘行者的誤會。
後讀《華嚴》,於該經〈入法界品〉起首處,世尊隨應會眾企願,展現出佛陀所證的無上境界,乃至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無不前來贊仰禮敬等等,無與倫比的風光,而舍利弗等諸大尊者,同處一法會中,竟然如聾如啞一無所見。相形之下,天壤無法況其優劣,自己也就想當然耳地,以大乘種性妄為自許的那種誤解,可謂達到了頂點,至於菩薩、聲聞,真實內容為何?何以差別等等,全無所知。至於日常所作,可以憑藉以為菩薩的,只是早暮課誦中唱念一遍十大願王以及四弘誓願而已,算來真是荒唐可笑。
偶然看到一些經論祖語中特別申述大乘根本──大菩提心,及激勵發心等文,使內心激起一股漣漪,一時會洋溢一陣激奮之情,所謂大乘行者僅此而已。看看人家,或者求教他人,大抵也是如此,就像這樣隨波逐流,載沉載浮了十多年。
最後,終於遇到了救星──無比大恩的真善知識,將《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心要,垂賜開示,才識知佛陀出世,垂示吾人的真實意趣。簡明地說,求脫之心──出離心,以及滿願之行──空正見。此是大小二乘所共,亦是佛法不共世間一切學說的真正殊勝處。至於佛法內部在此共基上;同此「求出苦海之心」,唯專自利,一心求出者,就是小乘;若更由此知苦求脫,進而推己及人,乃至廣利法界一切有情咸離苦輪者,那就是大乘了。至於滿願之行不論願之大小,均為性空緣起般若智慧。所以經上說般若為三乘之母者,原因在此。所以大小之別,不在般若正見,而視發心所利人我之大小。到此,不但弄清楚了二者內容及其分野,也了解了二者相互間,還有相輔而成的必然關係。那就是:知世間之苦──苦諦,啟發出真實厭離心為始,由此推己及人,不忍有情眾苦,誓加濟度,為滿所願,必須上求佛道,進而依法證成佛果廣利法界。如:樓有三層,必須依次升上,從各別看,各有一層,從整體說,大樓只此一棟。所以小是大的基礎前行,大是小的究竟圓成。
但大小二乘的確還有另外一副面目呈現於世,其理趣,《法華經‧化城喻品》等中,明白指出,二乘只是中途化城──一個休息站。有些人資糧未足,不妨中途小憩,再行前進。否則心大力足,自可一氣呵成。猶如直達快車,中間小站,直過不停。最後目的總是一樣。所以經論都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到此,大小二乘不再有混淆不清的不辨是非,也不再有對立互斥的互爭優劣。剩下的問題,只是應該將此二者的大綱內容,一一依次列出,詳作比較,暸解二者間各個的利弊得失,再衡以個人力量,依個人相應的修學定出自己的進程表來,精勤力行。
《法華經‧方便品》中,佛陀明白指示,若於塔廟──像教所在之處,不論舉手低頭──稍事申敬。乃至散亂心念,一稱佛名,由此種子,終必成佛。其次同經譬喻以下幾品,世尊分別授記舍利弗、大迦葉、須菩提等諸大上首無學聲聞,乃至阿難等學人尼眾,將來也都成佛。再後,龍女,乃至華嚴善財,也是成佛。其間不論最初散心稱名到最後一生成佛,結果同是成佛,而開出無量方便法門者,緣於無量眾生,各有種種欲樂愛執。欲樂愛執強盛者,不妨先行隨己所欲,先種種子,慢慢再來成佛,至於後者,由於深識佛陀意趣,正明諦理者,自可即生而圓成曠劫因行。
以福智作鵬展鵝王之雙翅 尋正法音聲安抵覺海彼岸
以上所說,最後雖然終歸成佛,但除了時限長短差別的極端懸殊外,修行過程所付的代價,也一樣的天地懸隔,這是真正想脫苦願修行者所關心的一個大問題。
《菩提道次第廣論》正是解決此一迷惑的最佳途徑。本來對於具足大善根者來說,一看便透,一聞千悟,這些且不談。對大部分像我們那樣的根器,並不如此。都得廣論書本配上錄音帶子,耳目一齊用上,認真細聽,才能有個了解。而且,初始理解領會之際,似乎心眼大明,不勝欣躍。但事過境遷,一切依然故我,浮沉塵海,所學之道,很難起得了什麼作用。所學雖好,淨化不了身心,依法衡準,那善根種子,並未發芽生長。下一步呢!研討,「廣論研討班」正為此而設,凡想認真深入者,相互研討,實屬必要。
當然研討之初,一定有些必須克服的困難,只要能克服此關,研討功效之著,早已有目共睹。這點各地諸位一定有許多心得報告提供各位交互參考,這裏不再贅述。
現在《福智之聲》的宗旨,就從此處,為大家作更求昇進的階梯。將個人的閱讀聽聞、思惟,進而共同思惟討論抉擇的分組結論,更形增上等,昇進到許多前所未及的深廣層面。當然還得進讀法華,乃至戒學等等,這些且依次第而進。反之初階所需,人天乘類、《了凡四訓》、《德育古鑑》之類,我們也不忽視。
這裡您可藉此「聲」之傳播,幫助你周圍的親友等,作為一份讀物,使彼播下種子。次之已播種者您可以漸次善巧引導,使此種子滋潤萌芽令「生」。生已,在增長的方式中,您會更樂意地積極幫助利人。從您父母尊長、夫婦、姊弟、子侄後輩,乃至廣及一切有情。因為《福智之聲》本來就是大家同心同願的志業。不論上述哪一類,都歡迎您參加。未種者藉此聲教而種。已種者萌芽生長,生已繼續灌溉增上「升」進。最後,不久將來當您成佛時,在您那無比威神的無限法會中的會眾,原來都是當年福智的老朋友。
如是因如是果。今集福德智慧二者之因,焉得不感福智俱圓「明行足」佛陀之果。
全文收錄於 第 1 期 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