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菩提道上〉「廣論」研討學習有感 修行無次第 欲速則不達 質量不並重 煩惱更生起

◆福智精舍 釋淨遠

在「妙法蓮華經」中,舍利弗尊者說他常在山谷中林樹下,或坐或經行,思惟回顧反省,並且深深感傷,終日竟夜,每自苛責。

任遇所緣而修失先機

我深感疑惑,舍利弗有大智慧,到底會對什麼事感傷?既已得漏盡之大阿羅漢,為何心安不住呢?有一次在福智精舍打佛七,與同修共誦法華經,師長畫龍點睛的指出經義,我才開始有了了解。

舍利弗顯出智慧第一的特色。他比大迦葉、目犍連及須菩提等大阿羅漢更能洞察事相。他自言:我和如來同入法性、今證得空法,等同如來,已達無學位,為何在許多方面與佛還是不能相比?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威神力。無量大眾恭敬圍繞,柔音廣演無量法門,名聞十方。如是等等一切殊勝功德我都沒有。又自從隨佛以來,每見菩薩受記成佛,而自己都沒份,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而今舍利弗尊者在法華會上親耳聽到世尊唱言佛之智慧無量無邊,聲聞緣覺不能知其少分。又言諸佛出世的因緣皆為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但因眾生的習性根器不一,故廣開種種善巧方便法門,以三乘法導引眾生同歸一乘。舍利弗這時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過失。

舍利弗到底發覺了什麼?舍利弗未出家前即已通達世間一切學問,深受當時的王臣學者之敬仰。出家後隨侍世尊二十年之久,並助大轉法輪。如此優越的智慧,遠非常人能及。我自思惟,若他老人家也會犯上錯誤,我一定也免不了,只是我智慧微劣,無法覺察。現在他親口說出,我得加倍用心注意,自我審察。

舍利弗說世尊以小乘法濟度他,並非世尊的過咎。因為他當初沒有等待世尊圓滿闡明種種方便隨宜說法的因緣、目的,一聞到四聖諦義,即歡喜信受,思惟取證。如今舍利弗悔不當初,失去學習大乘的先機。

聞四聖諦即取而修證

舍利弗尊者的話必有其深遠的內涵,我應如何去體會呢?舍利弗有大善根,感得生在佛世,相比之下,我實在糟糕透了。雖然如此,若就表面事相來看,我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呢?

我回憶小的時候,父母送我到幼稚園,然後進入小學。我完全不知讀書的真正意趣,也不會想到長遠的未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一年一年的升級。當思想漸漸成熟,才開始了解父母師長的一片苦心期望,而自己也從中漸得知識。初入社會時,既無社會經驗,又對時代趨勢欠缺足夠的認識,所以聽說某行業大有前途,馬上投身而入;聽說某行業容易發達,又猛衝而去。如此東闖西闖,弄得苦不堪言。乃至學佛亦是如此。一旦看到這部經有大功德就去學,那個咒有大威力就持誦,這句佛號不可思議就猛念,那個法門殊勝就投入。如此這般,佛書越看越繁,法門越學越雜。

我的小小經歷,比之舍利弗尊者的教證二量,何止天淵之別。然而看過「廣論」,我找到共同的特點,更重要的是發現了我的致命傷。

誠如師長所說,法華經和廣論互相配合參究,更能顯出兩者的義理,並且都能用在內心。廣論一再交代,若修行離開質、量和次第三大原則是最為錯謬之處。這句話似乎容易聽得懂,但不通過法華經無法體現其深厚的內涵。正如前面舍利弗的表白,若他早知道佛出世說三乘法的目的,是要導引眾生成佛,他一定不會急於取證空性,而會像廣論所說的那樣,一開始即把心安住在發菩提心的大前提上。現在舍利弗初遇世尊聞四諦義,即深入思惟各種苦受,進而觀察苦因,乃知皆因無明誤認五蘊為實我,由此而生諸煩惱。為求解脫苦海,厭離三有,一心思惟無我之義,最後證得我空。

等流習氣遇緣必現行

實際上,法華經中佛說自二萬億佛所以來,佛即常以大乘法教化舍利弗,而舍利弗也長夜隨佛受學。由此可見舍利弗以往亦曾學習過大乘,何以一聞四諦,即取而修證呢?這點廣論在修習軌理中有很好的解釋。

舍利弗今證得二乘果,其前世必曾造下業因。因緣重重難於盡知,但從粗相可看出一二。我們無始以來即被煩惱習氣所左右,不得自在。現在欲獲得大解脫,若對全體修行的目的次第等無所認識,缺乏正確的知見,任遇所緣而修,必無濟于事。縱有小成,亦會貪著,忘了大利,反成修行障礙。若一旦開始即把任遇而修,養成習性,則終生善行都會失去意義。

現在,回頭來看我的經歷,從求學到學佛,也都是犯上對質、量、次第沒弄清楚就任遇所緣去做的毛病。再深入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小事也都是這樣。例如:在翻查佛學辭典時,常常被其他的名辭解釋吸引而去,甚至因此而忘了原本要查看的名辭。又如在研討時,隨著討論的一層層深入,觸及的層面也漸漸廣泛,更多的問題相應而生,這時心所緣的範圍又大又雜,稍一散亂,即隨著習氣和偏好,在其中某個相應的小問題上繞圈子,而沒顧到整個研討的主題。又進一步觀察我的心念,頻頻任遇所緣而轉。即使是十分鐘的靜坐思惟,也常常因此而把思路引入岔路,對整體修行的目標毫無幫助,虛耗暇滿人身。不僅這些,我還發現我的急性子令我的毛病更頑劣。以前雖然有人提醒我改掉急性子,我都不在意。有時還沾沾自喜,自言急性子也有大利益,不但做事快一點,將來成佛也快一些。而今我知錯了。

懺悔對治細微煩惱息

任遇所緣和急性子會如何影響我的未來呢?這兩者很明顯的同樣是我的等流習氣。如果現在不努力對治,遇緣必定現行,然後內心自然而然隨順這習氣,所做的事也就與無明煩惱相應,並且又因此不斷以愛取來滋潤這習氣,使之增長廣大,這股習氣會越來越強,越來越頑固,永無止境。此生無成就固不待言,即使未來偶得暇滿人身,有因緣遇到佛法,也會任遇便信受猛利修行。若遇到大乘法,在修行過程中,這習氣相隨,自然使我不是忘了大目標,心隨種種法門轉,就是急求果報,偏執一方,得少為足。最終都一無是處。遇到小乘法亦是如此,若條件具足,證了羅漢果,情況就如法華會上的阿羅漢,雖蒙佛授記,仍需長時修行才能圓成佛道。若再繼續深入廣論和法華經,可發現這習性所造成的影響實在無法想像。

實際上,舍利弗證二乘果更有其他主因及助緣,很值得深入探討。上面所述的習性,因與我的性格相應,所以幸運的略略覺察到。寫到這裏,我不禁油然生起對舍利弗尊者的無限感恩之心,若非他老人家的示現,我還無法認識這些煩惱。在我意識中,隱藏許許多多不易發覺的二乘作意。在成佛的路上,這些二乘作意會不斷地湧現,因此得及早發現,懺悔對治乾淨。不然雖修大乘,亦會不知不覺退墮小乘。

舍利弗尊者等阿羅漢已寂滅,未來會成佛,在這一段成佛路程中,是如何步步前進的呢?或許有人會問,阿羅漢安住在定中,何必成佛?已無任何煩惱,長久成佛又何妨?以上這些都不是小問題。我們現欲修大乘法,若能把這類問題的內涵和層面都加以擴大,檢討自己的行持理念,必能獲得很大的利益。

全文收錄於 第 1 期 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