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三主要道頌講錄——開妙道門」摘譯

◆宗喀巴.善慧稱大師/造頌
帕繃喀,慈氏持教事業海大師/講授
沙門善慧金剛/記錄
比丘潭影/摘譯

「三主要道」出刊緣起  ※釋日常

三主要道,是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綱要。

關於修行的三要,十六、七年前就聽一位尊長說過。那是一首偈頌:「出離心與菩提心,業果非無我非有,正見空性除偏執,是為修行三要道。」此偈第三、四句的文字,已記不大清楚了,但內涵是如此。

以後,直到三年前,在洛杉磯,正遇上當代的噶登墀巴(宗喀巴大師法座座主)開示佛道修行的整個過程之綱要,才正式聽到「三要道」的簡明內容。

隨後於印度朝覲達頼喇嘛時,承賜帕繃喀仁波切詳細闡述的「三主要道」英文譯本,並囑設法譯出以助弘廣法化。回來後即托寬濟師及張莉芳居士等譯成中文,再由福智精舍諸同學研討審義潤文,既經多人致力乃得藉福智之聲的傳播,而與大眾會面。

在此之前,已有潭影法師的「摘譯」。今敬將「摘譯」先行刊登。多人集體之作的廣譯隨後刊出。俾使大家可以相互參照研閱也。

※   ※   ※

「三主要道頌」作者宗喀巴大師(1357-1419)元至正十七年丁酉誕生於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即今塔爾寺所在基地。由於當時湟水兩岸都名宗喀,故稱他為宗喀巴。藏文「巴」字,有表示一種男性主人之稱的意思。例如藏語「播巴」,漢語為西藏人,「播」指西藏,「巴」表示人。

大師本名洛桑札巴,漢語為善慧稱。十六歲入西藏,學習佛教經論,精通顯密典籍,後來創建噶登、哲繃、色拉三大寺,教學顯教經論。又成立上下密乘兩院,修持密乘瑜伽。大師繼承和發展阿底峽尊者所創之迦當宗。他晚年長住噶登寺弘法利生,人們就稱這一學派為噶登宗。噶登宗在藏語為噶登比魯,略稱噶魯。因為噶魯二字念不順口,後又改為格魯宗。大師著有文集十八函,流傳迄今,可作研究西藏佛學的參考資料。

「三主要道頌講錄──開妙道門」是西藏大德帕繃喀大師講「三主要道頌」時,他的弟子洛桑多傑(漢語為善慧金剛)記錄。近代西藏大德中,最受四眾弟子敬仰的就是帕繃喀和康沙二位大師,雖在弘法利生事業圓滿之後,已於一九四一年前後相繼示寂,但二位大師的道德和學問,至今猶為西藏佛教人士懷念不已。

「三主要道頌」共十四偈。藏語「朗尼卓窩朗松」,漢語為「三主要道」。言「三主要道」者,謂成佛的道路,萬別千差,其最主要的則為出離心、菩提心和甚深正見,故稱為三主要道。現將「三主要道頌」全文及一部分「講錄」譯出,並作一點說明。

「三主要道頌」全文分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結束分。

甲一、序分亦分為三:一、論前歸敬。二、造論宗旨。三、敦囑聽受。

乙一、論前歸敬者。「三主要道頌」首曰:敬禮諸至尊上師。

「三主要道頌講錄──開妙道門」曰:(以下簡稱「講錄」曰:)「此是在造論前,請求上師本尊加被,令造論事,不出障礙,究竟圓滿。」

乙二、造論宗旨。「三主要道頌」曰:(以下簡稱「頌」曰:)

佛陀至言心要義,是諸菩薩所讚道,求解脫者之大路,我今隨力而宣說。

「講錄」曰:「佛陀至言心要義」者,是指三主要道,或道次第。「是諸菩薩所讚道」者,謂諸菩薩以三主要道為修持中心而歡喜讚嘆。「求解脫者之大路」者,謂諸求解脫的修行者,皆以三主要道為到佛地的唯一大路。「我今隨力而宣說」這是說造論宗旨。

乙三、敦囑聽受者。「頌」曰:

於三有樂不貪著,為暇滿義而精進,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緣者淨意聽。

「講錄」曰:「諸於三有貪著之心,一剎那頃亦不生起,一心希求獲得解脫,令暇滿身有義利故依于正道而取心要者,應該遠離邪道、歧道及諸支分不圓滿道,而依佛陀所喜非邪、非歧的圓滿究竟之道而精進修學。欲依如是之道而修學的弟子,應如《四百論》所說:『正直、具慧、求法者,是名聽法之根器。』敦囑具足如此所說品質之弟子,志依正法諸有法緣者,應離三過,具足六想而淨意聽受。」

甲一、正宗分亦分為四:一、說出離心。二、說菩提心。三、說正見。四、敦囑修行。

乙一、說出離心中亦分為三:一、需要生起出離心之原因。二、生起出離心之方法。三、生起出離心之量。

丙一、需要生起出離心之原因者。「頌」曰:

無出離心無息滅,希求有海樂方法,由貪有樂縛眾生,故先尋求出離心。

「講錄」曰:「我們為了解脫輪迴,需要生起求解脫心,此心未生,則貪著三有之樂,不能生起解脫輪迴之方法。例如獄中犯人,若無脫離牢獄之希求,及不努力脫離的方法,則不能脫離牢獄一樣。若不努力解脫輪迴之方法,則無解脫輪迴之時。若能生起希求解脫輪迴之心,則解脫之日一定要來。這就須先了知流轉輪迴的軌則後,才能認識數數取得有漏取蘊之身者是輪迴。由何繫縛輪迴呢?是由惑業之所繫縛。所繫縛者為何?五取蘊是所繫縛。為了從此解脫,必須了知輪迴是苦性已,即于輪迴生懷著堅強厭離之念而生起出離心為要。若無一個清淨出離之心,則不但希求三有樂之心不能遮止,而且由於對三有樂生起貪著之心而繫縛一切有情,我又豈能不被繫縛。因此,為了解脫輪迴,先須決定尋求一個出離之心。

丙二、生起出離心之方法分二:一、清除此生欲望之方法。二、清除後世欲望之方法。

丁一、清除此生欲望之方法者。「頌」曰:

暇滿難得壽無常,修習能除此生欲;

「講錄」曰:「若有自己此生能夠得到比任何人都豐富的衣、食、名望等盛事之欲望,即是對此生安樂、名利的過分貪欲。修諸正法者,須消除對此生的資具之過分追求。消除的方法,即是努力思惟暇滿人身的意義重大、難得,及死無常二事,即能消除對此生盛事的貪欲心。」

丁二、消除後世欲望之方法者。「頌」曰:

業果不虛、輪迴苦,思惟能除後世欲。

(待續)

全文收錄於 第 1 期 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