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篇】十面埋伏 塑粒隱身術

文 / 玫婷

文 / 玫婷

2016 年初,真如老師看到塑膠廢料殘害海洋生物的報導,希望所有的廣論同學從此不再使用塑膠袋。當時許多人認為:「淨塑不可能辦到,減塑或有可能。」義守大學副教授鄭慧如也抱持同樣看法,但她不斷思考,老師悲心所在,弟子當如何依教奉行?

後來她參與籌劃「2017 海洋廢棄物論壇」,蒐集資料、請益專家,才了解塑膠不只危害海洋生物,連陸生動物也難逃厄運。環境遭受汙染之外,就連空氣品質都出現問題,海陸空無一倖免,這時她才體會老師不用塑膠袋的那份急切,事關人類及所有生命,這已經不是環保,而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會發亮的不一定是鑽石
「一閃一閃亮晶晶」這不是孩子們數著夜空的星星,而是研究者在海灘上,到處發現一閃一閃的彩色塑膠微粒。說明我們努力淨灘,只是治標,至於治本還須從源頭開始,做好塑膠廢料處理、避免水質土質破壞、讓空氣中不含塑膠微粒等等,才能徹底挽救生態體系。鄭慧如老師研究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多年,也做過多篇相關論文,熟悉塑膠的化學結構和特性,以下就是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幫我們從各個角度理解塑膠的真相。

(左一)鄭慧如副教授(左一)鄭慧如副教授【生活篇】十面埋伏 塑粒隱身術

塑膠是種高分子聚合物,形狀就像毛線球一樣,為了製成各種成品,必須在纏繞如毛線團的長鏈狀高分子聚合物的空隙,填滿了較小分子的塑化劑,以利於塑型。而塑膠的耐熱度不高,例如寶特瓶的主要成分是 PET,它的軟化點約為攝氏 50 度至 60 度,一旦超過膠塑材料的軟化點溫度,長鏈狀高分子聚合物就會開始軟化,混合空隙中的小分子塑化劑一起釋出,再由各種管道,被人體吸收。

其次,塑膠只要長時間受紫外線照射,化學鍵結斷裂的結果,造成脆弱與崩解,散布在生活環境中。最可怕的是,所裂解的碎片很容易與其他具有不成對電子物質,例如:鹵素,包括氟、氯、溴等生成新的有害物質,如頭號致癌元凶氯化物,就是其一。漂浮在海面上的塑膠製品,也因烈日長時曝曬,崩解為許多小碎片浮在海面上;沉入海裡的塑膠製品,因為海中動物的啃咬後讓碎片留在海洋中,或隨著海浪而散布沙灘上。

有一次,鄭慧如老師帶學生做實驗,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淨灘時順道撿回來的海沙,大叫:「哇!好多彩色小點點。」原來,這些在偏光顯微鏡下顯現具彩虹般色彩的「小沙子」不是什麼寶貝,竟是零點一毫米的塑膠微粒,經過統計,幾乎占了所取樣海沙的四分之一!留在海洋中的塑膠碎粒是否更加可觀?這些適合小魚、小蝦吞食而本身又含氯的塑膠微粒,最後透過食物鏈,成了人類餐桌上美味佳餚。然而散布在沙灘上難以計數,又難以回收的塑膠微粒,同樣危及陸生動物的生態!

【生活篇】十面埋伏 塑粒隱身術

殺手就在你身邊
不吃海鮮,或不去海邊玩,是否就安全了呢?事實上除了海洋,陸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碎裂成微米級的塑膠微粒質量很輕,隨風飄散無處不在。鄭慧如引用義守大學廖建森教授的博士論文說明,臺灣河川中也有大量塑膠廢棄物,經年累月風吹日曬,河水飽含無數的塑膠小碎片,在塑膠裂解,或達到塑膠軟化溫度時,其中的塑化劑流入河流中,農夫又引水灌溉作物,最後,即使素食者,都可能吃到塑化劑!

根據塑膠不能照射紫外線,也不能承受高溫的這兩種特性,在生活中衍生出許多狀況。例如,夏日停放在戶外的汽車經烈日的高溫烘烤,車內的寶特瓶飲料很容易釋放塑化劑。另外,以口就瓶飲用寶特瓶飲料,會使口水進入瓶內,瓶中細菌於高溫下將快速增生。

還有隱藏在廚房的危機,若家中使用塑膠餐具,千萬不要用烘碗機的紫外線殺菌功能,如此將造成塑膠裂化,時間久了,餐具表面霧化且質地變脆,除了釋出塑化劑汙染烘碗機內的餐具,裂化後的塑膠餐具,由於表面粗糙,更有利於黴菌或其他細菌等微生物附著。

若使用塑料瓶裝油品或醬料,在高溫的爐火旁,塑化劑也會從瓶身釋放到油品中,烹飪時,自然添加這些有害物質。即便是沒開封的油品,只要儲存於塑料瓶中,不必高溫或紫外線照射,只要時間久了,瓶身同樣會逐漸軟化,這是因為「有機溶於有機」之故。油品或是裝油品的塑料瓶兩者都是有機化合物,彼此會互溶,建議不要使用塑膠類容器盛裝油品,更不要使用塑膠類容器盛裝高溫含油食物。

一般店家提供外帶食物的塑膠袋,高溫時雖然不會破裂,但同樣會釋出塑化劑。食物中的油脂,也會溶出部分塑膠成分,累積在人類的肝臟中。而且裝過食物的塑膠袋送到焚化爐,殘留其中的鹽、醬料、油等,因含氯化鈉成分而提供了有毒的氯來源,在高溫有氧燃燒下很容易產生如戴奧辛等有毒化合物。

於是繼海洋、陸地之後,「空氣」的汙染產生了!除了廢棄物燃燒產生的毒氣,還有因為塑膠結構裂解後生成的微米級微小碎片及粉塵,都是在呼吸之間就攻擊我們的肺部和呼吸道。

救自己也救眾生
若以紙類替代塑膠,就比較環保嗎?鄭慧如表示,答案是肯定的。雖然紙類需要砍伐樹木,卻可以其他方式讓砍伐減量,例如推廣種樹規模、控制砍伐時程,或者使用農業廢棄物,或以鳳梨葉片及其他含高纖維葉片取代,反覆回收等等彌補,紙類顏色越來越黑,但不會影響品質。

其實,回收塑膠有諸多限制,例如可分解及不可分解塑膠 ,必須分開處理,如果分類錯誤而混合,整批塑膠就無法回收,只能送垃圾場掩埋,或送焚化爐焚燒。由於回收技術還未普及,處理不當的結果,讓有毒物質累積的速度,仍遠遠超過回收速度。

【生活篇】十面埋伏 塑粒隱身術

平日,除了帶學生做實驗,鄭慧如看到在茶鋪買飲料的同學,還會勸說:「已經長大了,不要再拿吸管啦!」沒想到學生回說:「珍珠奶茶就是要用大吸管吸,才爽快啊!」為了一時快意,卻讓遠方的海龜飽受吸管之害。藉各種機會教育,她不忘傳遞師長守護生命的心意,學生行為漸漸改變,「老師,我有進步耶!一想到烏龜吸到吸管的痛苦畫面,決定不拿吸管了。」

人類為了便利而濫用塑膠製品的結果,不但破壞自然法則,而且殃及自己和其他無辜生命,解決之道,還須從自己和團體做起,進而影響更多人參與,真如老師的睿智與遠見,讓我們看見自己的責任和未來努力的方向。

來源:《福智之聲》232 期 第 82 ~ 8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