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法君陀開

本期專題:佛陀教法君陀開

一路走來,可以看看你我的生命,
師父帶著我們改變了多少!
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善知識引領我們,帶我們去改善,
大家都知道,煩惱習氣重如泰山,
承擔不起也反抗不了,就只能隨流而去。
正是因為師父把我們這些人都聚集在一起學習,
學習!學著思考、學習改變自己的思惟模式,
我們才從一個以我愛執、只是關心自我問題的人,
開始注意到關心他人,甚至關心所有的有情。

——真如老師

► 廣論三十,話說從頭
► 濁世蓮花池——研討班殊勝價值
► 目足並行——廣論與法人事業

 

 

廣論三十,話說從頭

文 / 編輯室整理自如淨和尚開示

文 / 編輯室整理自如淨和尚開示

日常老和尚說:「《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內涵真是美不可言,這個寶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希望各位用心探索,嘗到甘露法味。祝福大家!謝謝大家!」

開講廣論

本期專題:佛陀教法君陀開師父 1988 年宣講《菩提道次第廣論》迄今已三十年,許多老學員還擁有最早的一百六十卷卡帶,那是師父在 1988 年僧團結夏安居後,也是中秋節過後,在臺中南普陀佛學院正式宣講《廣論》的音檔。當時除了週日休息,師父每天講法兩個小時,有時晚上還會補課,密集地把《廣論》在 1989 年的結夏安居前整個講說完畢。

當年現場聞法的人,目前僧團還有兩位,一位是淨通老法師,一位是如剛法師。如剛法師說:那時師父的身體不太好,有時從寮房出來上課,連走路都沒氣;有時師父要上法座,拜佛下去爬不太起來,幾乎是硬撐著起身。三十多年前,醫療不像現在這麼普遍,何況在寺院裡!有時師父身體不好,就在山下的西藥房打點滴。後來上課時間到了,法師們勸師父休息,師父說:「不行!」點滴拔掉還是要上課,兩位法師只好攙扶師父上法座。所以大家聽帶會發現,有些段落師父剛開始講的時候沒有氣,但是講了一會兒氣就來了,而且越講越有精神。可是講說完畢,一下法座又沒氣了,師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把《廣論》講完。

錄音工程由海德公司幫忙製作與剪輯,師父很滿意。當《廣論》第五十卷製作完成便開始量產與流通,之後陸續出五十卷、六十卷,總共一百六十卷,很多寺院都來請錄音帶,包括臺灣以外的寺院。因為受到很多人的贊助,可以免費流通,佛教書局也有出售。我的工作就是負責打包,經郵局寄到各個地方,廣泛流通。

最近大家學習全廣,相較以前我們聽《廣論》,可能不會這麼仔細對不對?我們聽個大概就開始研討,舉了很多生活上的例子,研討得滿高興。研討完之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很多生活例子,但師父講什麼呢?依稀彷彿有一個概念而已。

最近老師仔細地帶大家學習全廣,我才發現師父講《廣論》的內涵如此細緻,有很多重要的內涵,以前沒有仔細聽。就像老師說,想想師父為了我們能夠趣入《廣論》,不知花了多少心思與琢磨,在任何地方都能將這部論講到大家都喜歡聽,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是師父,我們沒有人會去書局選購這部論來閱讀,真的非常感謝師父。

印度求法

這本《廣論》要能夠學完是很不容易的事。師父在 1986 年,五十八歲那一年,跟一位法師,兩個人到印度去求比丘戒,因而認識辯經學院的老校長。

師父還說,那時候語言不通,但是求法的好樂心很強,後來老校長就說:「這裡有一個小房間,你就住下來。」雖然聽不懂藏文,但師父早晚課及一些聚會一定參加。

師父在印度住了三個月後開始學習藏文。印度的飲食很辣、很鹹,師父腸胃不好,但師父說:「沒關係,為了法,這些都是小事情。」因此,老校長對師父印象很好,常常跟辯經學院的學生說:「你看這位漢地的老法師,為法這麼認真。」

師父也提到,剛到那邊依然有漢藏情結,有時上街買東西,無論出價多少人家都不賣給你。三十多年前,物質生活方面滿苦的,但是心靈方面師父卻是很歡喜。此後,師父每年都赴印求法。

後來,老校長看到師父年紀這麼大,近六十歲了還學藏文。師父跟老校長說:「年紀大了,記性不好,藏文學不太起來。」老校長說:「我跟你一樣,現在記性也不好,學什麼也記不起來。」又說:「你不要學藏文了,我跟你講《廣論》吧!」老校長講藏文,透過一位加拿大的法師翻成英文,師父最早是這樣學習的。

本期專題:佛陀教法君陀開本期專題:佛陀教法君陀開

回臺弘法

聽了《廣論》以後,師父說:「奇怪!整個對佛法很多地方都突破。」因此,1988 年師父回到臺灣以後,先在圓通寺介紹《廣論》。那時候像師父這樣從美國回來的法師,大家很崇拜,加上大家沒聽過《廣論》,所以馬上傳開。因而淨律寺延請師父介紹《廣論》,當時聽的人都非常歡喜,聞所未聞。

後來《廣論》傳到南普陀寺。那時住持廣化老和尚身體欠安,但他一直想辦佛學院的心很強,聽到某位法師講《廣論》講得很好,就請當家師宗興法師邀請師父。師父說:「看看吧!不知道到底有緣沒緣。」

廣化老和尚於病中,佛學院學生聚在一起,師父便開始為大家上課,但沒有抱定長期上課的心態。而學生聽聞佛法以後,慢慢提起心力,整個學風有很大的轉變。宗興法師就跟開刀住院的廣化老和尚報告,廣化老和尚聽了以後突然醒了!請宗興法師務必邀請師父擔任南普陀佛學院的副院長兼教務主任,請師父一定要留在那邊。師父看見這麼多人,若沒人帶的話可能都散掉,所以就答應。

1988 年的中秋節過後,師父正式在南普陀佛學院宣講《廣論》,一天兩個小時,當機眾約二十多人,大部份是法師,少數幾位淨人。那時南普陀山下是正覺寺,有二十多位女眾聽到師父的帶子很相應,請求能夠聞法。於是運用連線的方式學習,《廣論》藉此也傳揚開了。

師父鼓勵我們以研討方式學習《廣論》。師父在藏地及印度看到他們辯論,到晚上還欲罷不能,覺得這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而當時沒有因緣能夠學習辯論,所以師父鼓勵僧眾、居士以研討方式學習《廣論》。在華藏講堂也鼓勵他們研討,華藏講堂可說是廣論研討班的第一班。

不久,1989 年高雄也成立一個研討班,1990 年內湖湖山精舍成立研討班,然後屏東南海寺、美國法印寺、臺中火力發電廠,紛紛成立研討班,這些是最早的研討班。同學們有時候會到南普陀佛學院向師父請益,有時候師父會到各個研討班,為同學解惑。

本期專題:佛陀教法君陀開本期專題:佛陀教法君陀開

成立法人

1991 年因緣際會下,師父離開南普陀,來到福智精舍,1992 年成立了法人。此後,法人推動迅速。1993 年正式成立「財團法人福智寺」,當年僧團搬遷到鳳山寺。

師父為了要讓大家能夠依著《廣論》持續學上來,除了研討班以外,還有一些輔助課程,例如,淨智營、精進共修等。後來師父陸續在臺北、高雄、臺中成立學苑。

1994 年,鳳山寺舉辦了圓根燈會。之後幾年慢慢建立慈心、文教事業,時間很短,但是法人事業的推展非常迅速。

傳持師志

當年太虛大師想要弘揚中國八宗,鼓勵一些弟子學習密法,因而有大勇法師率先到日本學東密,之後發現藏密比較完整,便發心入藏求法。法尊法師認識大勇法師以後,深受啟發,並追隨大勇法師等人到西藏學習,以實現志業。不幸的是很多人為法犧牲,陸續在西藏示寂,包括大勇法師,而法尊法師在西藏成功地學完,成為少數譯經的人才。

法尊法師入藏學習期間,曾遇退位甘丹赤巴對他說,如果你在三大寺認真的學習,最後榮得第一等格西,將來升任甘丹赤巴,頭上綁一把黃傘將來也是乾枯假名,對佛法沒有太大的益處,如果你能翻譯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在漢地建立一座正法幢,建立大師顯密教法,才是對眾生最大的饒益。

加上大勇法師曾經鼓勵他好好學習,未來能夠翻譯《廣論》。所以法尊法師無論在船上、在車上,一有空就著手翻譯,翻一頁算一頁。

《廣論》的翻譯終於大功告成,法尊法師回漢地講經籌款,計畫迎請他的師長到內地,卻倏然接到師長示寂的消息,將近十年的迎師努力全部落空。法尊法師一個人拚命地把藏文經典譯成中文,《密宗道次第廣論》也是翻一頁算一頁。他到晚年依然奮力地翻譯,最後在翻譯的桌前示寂了。

許多傳承師長的心願,師父在漢地實現了!

(2018 年八月四日於班長班開示)

 

 

濁世蓮花池——研討班殊勝價值

文 / 編輯室整理自日常老和尚開示

文 / 編輯室整理自日常老和尚開示

1991 年結夏,日常老和尚至悟光精舍講《南山律在家備覽》。當時有一位法師告訴老和尚:「我可以幫你在高雄國父紀念館(2012 年十月左右已拆除)辦一場演講,聽眾可達上萬人。」師父回答:「不是廣論研討班的話,再多的聽眾,我也不去;若是廣論研討班,即使在深山,我都會去。」

獨自閱讀《廣論》,沒有班長沒有同學,那是什麼光景?有了班長有了同學,卻不用消文不必研討,會不會更皆大歡喜?司空見慣的廣論「研討」班,有著不尋常的殊勝意義。

以下整理自日常老和尚歷年相關開示:

● 我覺得自己的根性僅在「學法」的階段,不夠格「說法」、「弘法」,因此,我建議大家向財團法人福智寺弘法中心洽詢,加入「廣論研討班」。之所以設立研討班有其深遠的意義,各位是否有這個經驗?如果獨自研讀書籍,雖然書的內容很動人,但總覺得印象模糊不夠深入,如果與人切磋研討,甚至各抒己見愈辯愈明,最後通曉文義刻入心板!這是第一個意義。

各位是否有過這個感覺?雖然想學佛,但總被俗務纏身,為世間朋友牽扯,而力不從心,甚至退怯不前!如果加入研討班,看到圈子裡同行善友對佛法的好樂心、精進心,自己怎敢放逸懈怠呢?無形中團體就對我們起了保護作用,這是第二個意義。

● 各位對「業」是否真實的認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應該能了解:今天能學習研討是宿生努力的結果;而今日認真研習是往後繼續學習的因。更重要的,只要我們如理如量的努力,所謂「感應道交」,一定感得佛菩薩攝持,使我們今生修學順利,來生在佛法團體裡,這是第三個意義。

● 各位加入研討班後,第一輪研讀時,聽懂了會很歡喜,這時,播下善根種子,不要停,要繼續灌溉施肥,一直到開花結果為止。這是我自己多年學佛的經驗,《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內涵真是美不可言,這個寶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希望我們都能用心探索,嘗到甘露法味。

(福智多媒體課提供)(福智多媒體課提供)

● 大家有這個經驗:你去看書,很好的一本書,也很動人,然後呢你看的時候很認真看,看完了以後書本一闔,沒有什麼印象,只覺得:「唉呀!這本書很好。」好在哪裡呢?說不上來。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啊?還有一種你去聽,聽完了覺得:「啊!覺得聽得很好。」聽到些什麼啊?欸!也是聽到這些。並不是說這麼容易自己看一下,並不是這麼容易聽一聽。像學校裡面念書一樣,好!老師講完了以後發給你的習題,要摸、不斷去摸,要摸多少時候才摸得出來。所以這個研討班它有一個特別的價值,你必須透過這樣的一個內涵,才能夠真正的把握得住。

●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學佛的覺得好像不大對勁,乃至於學《廣論》覺得不大對勁。現在進到我們這個圈子裡的人啊,如果你不學《廣論》,覺得這個人怪怪的,怎麼不學這個的;所以它這個圈子有一個最佳的保護的力量!這個保護力量啊!是平常的時候,你有一點那樣的話,人家說:「時間到了,欸,來來來! 」好了,自然而然啊就拉著我去了,它有太多的這種特別的好處。

註:

①:摘自《福智之聲》173 期〈如法行持最重要〉。

②~③:摘自《福智之聲》45 期〈廣論簡介〉。

④~⑤: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簡介》〈菩提道次第廣論簡介二〉。

 

 

目足並行——廣論與法人事業

文 / 編輯室整理自日常老和尚及淨遠法師開示

文 / 編輯室整理自日常老和尚及淨遠法師開示

日常老和尚說:「既然為了謀生要在世間上工作,為什麼不由志同道合的人共組事業呢?在那種情況下,工作的態度和以前一樣非常認真,但是動機卻完全不一樣,其產生的結果也就完全不一樣。」

法制精神

日常老和尚認為《廣論》的學習必須見行配合,正知見與行持要相輔相成。故於 1999 年開示「法制精神」:如果只有宗旨,而沒有實踐的方法配合,這個宗旨本身只是空話而已。怎樣有一套法制幫助大家實踐宗旨?第一、這個法本身是與宗旨目標相應的:以佛法來說要「契理」。第二、這個法規要用在什麼地方:所謂「應機」。法制精神,是推行這個法的人不斷藉著「法」增上,即歷事練心。

「誠」字的特徵一定是「克己復禮為仁」,在這個原則之下,能夠把心敞開來容納別人,把誠與仁放進去,一定做得成功。廣福、文教配合起來,共下士的內涵就整個把握住了,因此兩者有絕對的關係。淨智的善行絕對不能少,如果少了這個,廣福、文教變成沒有價值;反過來說,如果只有淨智,沒有廣福、文教,淨智變成空話。兩者是完全相對等的,絕沒輕重之別。

在投入的過程當中,內心就會認清自己以前錯誤的地方,這是智慧的提升;因為你看清楚,做的事情效果產生,這是功德的提升。真正的資糧是這樣集聚的,宗旨目標是這樣建立的。最重要的是,從事理論的人一定要去實踐,慣於實踐的人一定要接納理論,這是第一個重要。然後各部門間一定要容納對方。

法人宗旨

在家居士平日忙於世間工作,要能「這一生造業,下一生感果」不容易。一週一次的廣論研討時間太少,在雜染環境中薰陶的時間太多,像一壺燒不開的開水,老和尚讓居士抓緊這份「時大因緣」,構築了相對清淨的法人事業。

◆ 淨智,建立宗旨

老和尚開示的法人宗旨,其一:「佛法是真正唯一離苦得樂之道,此道雖分三乘,但究竟為一佛乘,亦即發菩提心,成就佛果。」

透過廣論班一次又一次地研討,大家一個一個覺醒過來,在內心中慢慢建立一佛乘的概念、大乘的概念。從現世安樂,進到後世安樂,進而希求出離、發大乘心,成就佛陀果位。

◆ 文教,傳承文化

從印度傳進漢地的佛法,包括大乘與小乘,大乘特別能夠跟漢族文化結合,容易被接受及弘傳,所以日常老和尚一再讚歎也非常珍惜漢族擁有的傳統文化。文教事業就是保留民族文化的十善社會,落實得非常徹底,且賦有使命。

文教事業不只對這一生創造太平世界有很大作用,對增上生來說,也是舉足輕重。沒有十善社會談不到更深的佛法——談不到出離心、菩提心的建立。

緬甸教師營讚頌音樂會

◆ 廣福,增上環境

《廣論》六度提到,圓滿菩提廣大行者,必須轉經無量生世,須身德一切圓滿,又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業悉能成辦,四種圓滿。

具體來說,所受用財——行住坐臥所需的資材,包括,財產、衣服、飲食等,都是增上生不可或缺的資財。老和尚發現,有些人雖然學了佛,但是吃得不健康,生鮮蔬果裡有農藥,加工食品有過量的人工添加物,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不但影響自己學法,家人的生活也受到牽連。老和尚想到,學佛不能夠離開身體及外在環境,所以身體要健康,外在環境要乾淨,因此一點一滴地導引出慈心理念。護持慈心事業或里仁事業,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的無限生命一生一生增上,種下一個又一個好的增上環境的因。

萬人淨灘總動員

◆ 師法友常伴

法人宗旨其二:「成佛並非一蹴可成,乃是從發心開始,生生不斷的淨罪集資,所以大乘佛法是一條增上生道。」

法人宗旨其三:「增上生道一定不能離開團體,必藉團體生生不斷以佛法從斷證中淨化身心。其所依必須是具有清淨傳承、圓滿教證之師長;所緣必須是同心同願之同修大眾;如法行持,依次增長共業,自能感得佛陀依正主伴之圓滿佛位。」

既然是一條增上生道,即一生一生地增上,無論在此地或者在他方淨土,從凡夫到成佛,就是一個增上的過程。既然要走增上生道,就是一群人互相拉拔,有師長的引導,有同行的策勵一起學法,才能形成師法友的增上團隊。這個團隊是一生比一生好。(並非看外在環境好不好,而是內心建設越來越增上。)

老和尚也說:「同心同願,同一師學,同一法性,和合增上。」人我相處本來就有很多困難,可是這群人懂得依法調伏,遇境自我檢討,加上願意生生世世同為菩提眷屬,成就佛道。「大乘善友願長依」,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夠依靠師法友,完成大乘道。

註:

①:摘自《福智之聲》41 至 43 期〈如何從生死輪迴中轉彎〉。

②:整理自《福智之聲》155 期〈法制精神〉。

③~⑥:整理自淨遠法師 2018 年九月一日班長班開示。

 

來源:《福智之聲》236 期 第 51 ~ 6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