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熱終點,仰仗現在

  從何時開始,您意識並排拒自己漸漸老去?或待雞皮鶴髮、記性體力衰退,乃至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時,大嘆年華不再?然而打從出生,便浸浴在歲月洪流的我們,似乎躲不過終會遍佈全身的年長痕跡,終得無奈付出的老苦代價?

  在專題開始之前,先分享一個故事。

  姨捨站(おばすて駅)是位於日本長野縣千曲市的小車站,其名稱的緣由來自千年前的傳說【註一】:

本期專題|光熱終點,仰仗現在圖繪日本棄老傳說中,老母親在被揹往丟棄的山徑上,為了兒子返程不迷路,折枝作 記號。

  當時有個城主,因糧食短缺,下令家家戶戶凡有年逾六十的老人,都要丟棄在山上;生存困境使得年輕人無法反抗,而老人也都為了避免糟蹋食物而淡然接受。這天,一名年輕的男子背著年邁的母親上山,一路上老母親「啪嘰啪嘰」折斷樹枝扔在山徑,兒子雖然覺得奇怪,仍默不作聲前進著。

  在深山裡放下母親時已是三更夜半,摸黑返程的途中,找不著方向的年輕人只好回到母親所在之處。母親看見兒子的身影,溫和地、靜靜地說:「我就是擔心你會迷路,才在一路上做了記號,你趕緊循著樹枝回家吧!」

  兒子聽言,不忍心將如此疼愛自己的老母親遺棄山頭,決定違抗城主的命令,悄悄將母親帶回家奉養……

  類似的「棄老」文化並不少見,在北美、中南美、非洲、西伯利亞、東亞、南亞等地部落均有類似的風俗【註二】,那是在艱困環境中逼不得已的選擇,畢竟他們實在養不起無法提供勞力的任何一口人——隨著年紀增長至一定程度,從生產者成了純消費者,若加上痴緩病痛,豈不「累贅」?老人在群體裡價值逐漸消失的課題,自古便存。

  來到二十一世紀,即便鮮有資源匱乏的問題,但面對老,男女老少也仍有各自的畏懼和擔憂,然依據國內外研究調查【註三】,這些苦惱都離不開身體能力下降、失去工作和經濟來源、過度依賴家人造成負擔、沒有充實生活的興趣嗜好、只能無所事事虛度光陰......,這景象看來黯然無光、了無生機,在您腦海所想像的老年生活難道也是這樣嗎?

  姨捨傳說的故事還沒結束......

  在年輕人將母親帶回家藏好不久,鄰國便來了戰帖,要求城主交出一條灰燼做成的繩子,否則就要率軍攻打。城主急忙尋找能解題的智者,年輕人也回家請教老母親。老母親告訴他:「只要拿浸過鹽水的稻草編成的繩子來燒就行。」於是年輕人成功做出灰繩交給城主。

  鄰國雖不肯善罷干休,但提出的難題也一一被這個機智的老母親化解,由於畏懼這個「大智者」,最終放棄攻城略地。

  城主非常高興地將年輕人找來,答應滿足他所有願望。但年輕人沒有提出任何需求,只一一坦白了藏匿母親等事情。城主聽了十分慚愧,大嘆:「原來老人是這麼有用的啊!」隨即撤回命令,讓家家戶戶的老人都能過上安穩的生活。

  慈愛,讓老母親又回到了家;智慧,讓所有的老人都逆轉勝。其實,自呱呱墜地吸進第一口空氣開始,名為「老化」的累積過程就從沒停止,但怎麼讓我們累積的不只是老態,而是凝聚了習慣、經驗、知識、思想,成為生命中獨具特色的智慧結晶?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2015 年曾提到健康老化五要件:一、能處理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如自己刷牙、洗臉。二、移動自如,不需他人協助。三、持續學習及能自己做決定。四、保持與他人連結。五、貢獻社會。

  擁有能自在活動的身體、莊嚴舒視的容貌、良好的人際關係、充實有價值的學習、歡喜奉獻而被需要、堅固信仰喜迎暮年......這該是人人渴望的長者生活,但這都得仰仗著年輕時一點一滴的建構,才能一路發光發熱到終點。

  誠摯邀請您,一同確立方向、找到支撐,從此刻開始培本,走一遭優雅從容的老化之旅。

 

 

【註一】長野縣千曲市姨捨車站自 1900 年開始營運,姨捨之名源於當地民俗傳說,而本文故事內容參考自長野縣政府官方網站。

【註二】依據英國人類學家穆達克、美國人類學家西蒙斯及中國民俗學者馬長壽各自的實地調查發現,全球有至少四十個部落均有「棄老」或「殺老」的習俗,而亞洲亦有類似文化。(資料來源:劉惠萍〈敦煌寫本所見「孫元覺」故事考——兼論中國「棄老」故事的來源與類型〉)

【註三】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使用《KEYPO 大數據關鍵引擎》):十件長輩六十歲後最擔心的事。英國一項涉及十二個國家的調查發現,男女對衰老的擔心大不相同。美國「關愛網」最新載文,刊出男女老後最害怕的五件事。台灣做過調查,發現百分之八十六的人不想複製父母的老年生活。

 

來源:《福智之聲》241 期 第 26 ~ 2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