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亮你的人際光譜

若只關注、憐愛自己,覺得自己最重要,小小境界之刺,便會導致痛苦萬狀,那正是縱容我愛執的結果,真是苦難無窮;若移些目光,開始關注他人,注視到更廣闊的生命,試著開始看重別人的苦樂,幫忙需要幫助的人,也許境界並沒有變,但面對境界的那個自己就會好過多了。在每一次歷事練心中,我們終將見證自己的成長!

——放掉自我更幸福《希望‧新生》心之勇士

八十六歲坐上網路直播台的「快樂嬤」【註一】,克服老伴離世和每週三次洗腎的辛苦,在孫女協助下,將家常拿手菜分享出來。影片中的她總是笑得燦爛,反應天真直率。很多不懂烹飪的年輕人,跟著快樂嬤就能輕快地煮出佳餚,因此有超過二十萬的人成為她的粉絲。

拒絕人際歸零

原來,老了也可以很有人緣。然而台灣近期的一項調查報告卻顯示,高達百分之八十六的受訪者「不希望」複製父母的老年生活,原因主要是父母沒有興趣嗜好、過於依賴家人、不出門、無所事事等。這種退縮在家,幾乎與世隔絕的人際互動,讓年輕人「望之卻步」。此外,也常見長輩因嘮叨、抱怨、封閉、指責,和家人關係緊張。

但人際低迷,是幸福與健康的大敵。根據哈佛大學從 1938 年就啟動的〈哈佛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結果,能為晚年帶來幸福感的最大關鍵,不是富裕,更不是名聲,而是取決於人際關係的質量。這個長達七十五年的追蹤結果也顯示,八十歲最健康的人,是在五十歲時最滿意人際關係的人。【註二】顯然,良好的人際關係,能為我們提供理想的晚年生活。但好品質的人際關係無法一蹴可幾,需要長時間加溫、保溫,尤其喜歡獨來獨往的人,更需要方法,因此最好從年輕開始「提早練習」。

結交未來老友

社會上有許多專家提供這部分的建議和方法,如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李偉文,將「老朋友」列入退休準備的三大方向之一。他說,「身邊有共同經驗與回憶的老朋友,才能夠非常自在地聊天抬槓,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對生命的意義感是很重要的來源。」老朋友如何來呢?從年輕的時候開始,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公益團體」中認識同樣熱情良善的人,更值得成為終生相伴的好朋友!【註三】

福智慈善基金會則提出「關懷互助力」,透過相互關懷、情感支持、一起學習,更有助於腦筋活絡。建議及早廣結善緣,建立有意義的關係,並從主動付出關懷開始。對象最好包含各種不同年齡層、群體、個人,像老伴、手足、子女、老友、鄰居等,都是珍貴的老來伴。並經常一起談心、吃飯、學習、旅遊、參加有意義的團體。基金會也呼籲,身處任何學習群組,切記不要只單純學習,而忽略了情感交流,可從簡單的招呼開始,多一些問候與談天,讓彼此成為對方關係網的一員。

三三五老來伴

六十歲之後,多數人會逐漸走入身體有病痛的獨居生活,若不提前部署,生命後期很可能無人協助。尤其若未與家人同住者,能最快發現我們不對勁、及時伸出援手的,往往是鄰居。因此基金會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研究結果,設計出「行動策略三三五」,希望有效幫助增進人際關係,建立鄰居網絡,實踐師長推行的關懷行動。

所謂「三三五」,即每年交三位新朋友、每月關懷三親友、每天與鄰居聊天五分鐘。期許漸次達到幾層效果:首先有朋友陪,才「有動力」學習新知或投入愛好;其次有朋友邀,就會「勉強外出」;最終因有外出活動,可增進腦部及身體健康。而跟親友的關係也會成為重要的心理支持,並能進行知識交流,比如針對自己不擅長的、家中有事等難以解決的,可交換經驗及分享政府等機構協助資訊等。

然而,當我們學會種種社交技巧,結交了新朋友、增加人際網絡,相處時卻老想著別人對自己好不好,或對他人品頭論足,關係能維持多久?

去除自我中心

「關係力」是否堅穩,內在性格至關重要。那些會令年輕人排拒的長者負面情緒,多來自於負面思路,故亟需由外而內掃蕩暗沉。2016 年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的萬人研究發現,對生活持正向態度、能持續享受生活的長輩,身體及認知功能大幅改善,壽命延長。

其實老年的煩惱,很多來自旁人的不理解,也許是因為生長背景不同產生的代溝,或習慣差異引發互動不良,日積月累後便易自怨自艾。若無法幸運地得到他人同理,不妨轉個面向聽聽真如老師的提醒:我們之所以會感到難受,是由於自我中心的思考——希望別人把我放在心上,總覺得別人給我們的不夠,期待落空,因此生出抱怨。

正因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我愛執」,使得人們的相處失去平靜和慈悲的氣氛。因此要反過來,練習「愛他勝自」的心,如同老師所說:「在家裡的矛盾,和家人產生衝突的時候,不再是一味地怪親人不關心我等等,我們會想法從自我身上找原因。去看一看:我是不是對家人表達感恩太少了,或者我沒有注意到,他在我生命中所做的那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卻沒有及時地回饋給他,我內心中深刻的感動。」【註四】

「愛自即是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佛陀示現這樣做的結果得到了一切快樂。若我們能勇於脫離在乎「我」轉換成在乎「他」——非常非常地尊重他人,把他人放在自己生命最重要的位置——必定能收穫更多的喜悅。

培養樂觀心態

了解自我中心是痛苦的根源後,還要養成對境時有正確的思路。

老師說:「最大的問題不是發生了糟糕的事情,最大的問題是發生了那件事情之後,我們對這個問題糟糕的想法才是厄運的開始,才會把我們拖入更深的痛苦的深淵。」因為外境往往無法改變,但內心一定可以改變,去重新安立那個事情的角度——就是透過聞思教理,用佛陀教給我們的智慧去看待這件事情,不用自己的看法看,那就看開了,就看到希望了,就看到腳下的路了!【註五】

其實師父早早就給了人們一把開啟心靈喜樂的金鑰匙——觀功念恩(觀察對方自身的優點、憶念對方對我的恩德),老師也說:「觀功念恩是促進和合的寶劍,它會擊破非理作意。」更指出觀功念恩可以看到希望——觀功念恩實際上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在困境和麻煩的事出現時,是否好的東西也同時存在?觀功念恩就是在困難、麻煩、苦難和很多很多痛苦之中,發現這樣一個希望。【註六】

誠然,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若能以觀功念恩的視角,結合佛陀教給我們的智慧(如業果見、空正見等),去解讀、觀待所對到的境界,相信即使在黑夜裡,我們也不會老是習慣注視黑暗,而是會習慣去看到滿天的星辰。

最富足的禮物

正向而快樂的思路不僅易於增強關係力,也是一件令自己富足的禮物。老師說:「有快樂的思路就會有快樂的心境,有快樂的心境就會有快樂的人生。如果自己快樂,就會帶給家人、朋友快樂,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帶給人家快樂。所以快樂真是一件非常珍貴的禮物,擁有它的人會非常非常地富足。」【註七】

然而,長久以來的思路有若洪流,一時要翻轉並非易事,甚至可能屢戰屢敗,但成大器者哪個不是千錘百鍊?真如老師鼓勵學子:「一定要去想:這件事它積極的一面是什麼?要不辭辛苦地訓練自己,養成光明正向的思路習慣之後,遇到任何問題都會很勇敢、很歡喜,因為眼睛總是能看到那些美好。視野之下,遍佈生機,一路光明,喜樂倍增!」【註八】

期待老來都有穩定而美好的人際關係嗎?現在開始,從「心」出發,結交「善」友吧!

 

【註一】快樂嬤,YouTuber 劉張秀,全台最高齡網紅,常在影片中教大家做古早味料理,可愛的笑聲和逗趣的回應,深受網友喜愛。於 2019 年八月二十四日病逝。

【註二】資料取自〈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哈佛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第四任主持人 Robert Waldinger 於 TED 演說。

【註三】可參見《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李偉文著。

【註四~八】本文引用真如老師開示,取自《廣海明月》、《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1. 拒絕人際歸零

晚年要幸福,關鍵不是富裕、名聲,而是「人際關係的質量」。質量需要「長時間」加溫、保溫,因此從年輕就要開始交朋友。

2. 結交未來老友

結交老來伴,最好包含不同年齡層、群體、個人。可經常一起談心、學習、旅遊、參加有意義的團體。

3. 三三五老來伴

「行動策略三三五」:每年交三位新朋友、每月關懷三親友、每天與鄰居聊天五分鐘。增進人際關係,建立鄰居網絡,實踐師長推行的關懷行動。

4. 去除自我中心

內在性格至關重要。去除「我愛執」,練習「愛他勝自」的心,把他人放在自己生命最重要的位置,必定能收穫更多的喜悅。

5. 培養樂觀心態

養成對境時有正確的思路。實踐「觀功念恩」——師父給的一把開啟心靈喜樂的金鑰匙,能促進和合、看到生活希望。

6. 最富足的禮物

真如老師說:「有快樂的思路就會有快樂的心境......,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帶給人家快樂。所以快樂真是一件非常珍貴的禮物,擁有它的人會非常非常地富足。」

 

來源:《福智之聲》241 期 第 43 ~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