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源自於奉獻

我們要在全世界發散正能量、發出正念!我們在這宇宙間行走著、生活著、奉獻著,用什麼?用我們的正念。乃至走過一個人的身邊,不要忽略能夠對他微笑的時刻,我們懷著熱忱的心,溫暖著自己,溫暖著他人,溫暖著這個世界。

──真如老師

有人這樣說:「老了沒法工作賺錢,只剩吃睡等上天來接,對這個社會、家庭,沒作用了!」這樣的慨嘆,您擔憂嗎?有些老人幫忙帶孫子、料理三餐,卻自嘲是「剩餘價值」。年長,不再有盛年的體能,且必須退下職場,影響力自然不若往昔風光,但這樣,就只能蜷縮角落,滿溢著被遺棄的失落感?

在地下道服務街友的志願者在地下道服務街友的志願者

在地下道服務街友的志願者在地下道服務街友的志願者

退下職場,不等於揮別職能

誰說退休後不能是奉獻人生的第二春?真如老師說,「就像春天來了,各種花朵都可以綻放,最重要的是要為這個世界獻出自己的馨香,​要為他人的離苦得樂之道,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這個心比什麼都珍貴!」我們看到許多人,以珍貴的利他之心,拿後半輩子的時光,用不同於青壯生產力的方式,奉獻於社會,過得意義非凡。

如佛教高僧、天主教神父修女,都以奉獻信仰為職志,即便到此生終點,仍散發出滿懷樂觀和希望的光采。事實上,不論有無宗教信仰,希求內心真正的平衡,必須從一顆溫暖的心開始,隨分隨力付出個人所長,從家人到社區,從親人到陌生人,由帶給他人快樂中獲得真正的喜悅。

在地下道服務街友的志願者在地下道服務街友的志願者

活久一點,為社會多做一點

前監察院長王建煊夫婦成為基督徒已近五十年,心中執持著一個理念——「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他們看見很多膝下無子的長者對晚年深感不安,甚至許多長者擔心老伴離世後的孤寂歲月,於是毅然出售自住公寓,將所得全數捐出,創立基金會,利益了數十位的無子長者。

他們夫婦倆,一位罹癌、一位輕微失智,但從事公益的腳步從未歇息,堅持貫徹「人去愛留」的理念——人都會走,但愛心會留下來,這是最美好的事。不再眷戀自身安康及外在物財,他們愉悅地表示:「要活久一點,就能為社會多做一點,做到眼睛閉起來為止。」

趙慕鶴透過書法專長行善,年過百歲仍舉辦義賣,幫助弱勢學子。前總統馬英九前來拜訪趙慕鶴透過書法專長行善,年過百歲仍舉辦義賣,幫助弱勢學子。前總統馬英九前來拜訪

趙慕鶴透過書法專長行善,年過百歲仍舉辦義賣,幫助弱勢學子。前總統馬英九前來拜訪趙慕鶴透過書法專長行善,年過百歲仍舉辦義賣,幫助弱勢學子。前總統馬英九前來拜訪

透過付出,忘記身體和年齡

並非人人有房產,興趣才能也可以創造價值。一生傳奇的趙慕鶴,自幼學習書法,精通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鳥蟲書體,生平最大的心願就是把鳥蟲體傳授給後學者,弘揚中華文化菁華,不讓這種字體失去傳承。在一百零四歲時,他舉辦書法義賣,募得百萬台幣,悉數贈與清華大學,設置獎學金,幫助弱勢學子。

趙慕鶴將自己的專長,透過行善傳遞下去,他睿智地表示:「唯有透過不斷地付出,才有機會忘記身體和年齡。」年齡不再是限制和藉口,終極的高齡生命體驗如此亮眼,趙慕鶴樹立截然不同的長者風範。

我是老人,更知如何顧老人

老來才發現興趣,也能放膽挑戰、迎向專業?連金廷在九十六歲時,完成了九十七小時的照顧服務課程,通過層層關卡,拿到照服員證照,成為台灣最高齡的長照人員。

連金廷原本只是在女兒陪伴下,到日照中心參與老人文康活動,沒想到反而生起「照顧老人」的興趣。當初妻子在過世前行動不便,他一直負責照顧,現在學習專業照服工作後,取得 CPR 急救證照,為人管灌、洗澡、更衣,一學就會,上手容易。連老先生笑著說:「考上照服員證照,能照顧別人也能照顧自己!現在有認證,更專業!」

取得證照後,因為年紀因素,照服他人完全不收費。身體硬朗且聲音宏亮的他,幫人翻身、拍背,依然駕輕就熟;為臥床老人洗澡,他也洗得乾淨又舒服,讓受照顧者稱讚不已。他自豪地說:「我是老人,更知道如何照顧老人。」

趙慕鶴透過書法專長行善,年過百歲仍舉辦義賣,幫助弱勢學子。前總統馬英九前來拜訪趙慕鶴透過書法專長行善,年過百歲仍舉辦義賣,幫助弱勢學子。前總統馬英九前來拜訪

照顧別人,老天自會照顧我

許哲女士則是把專業變成無償的奉獻事業。自幼立志成為護士,在四十七歲的熟齡之年,還赴英國倫敦學習護理。在南非、印度、馬來西亞及尼泊爾等地創辦養老院,令人肅然起敬,但她對眾生的關懷,卻不拘囿於養老院內,她一直這麼說:「愛人,是我的責任。」她把對人的愛、樂觀及捨得的價值觀,散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終其一生,她都從事無給職的「人間義工」,她的願力策勵她以一百一十歲高齡仍然樂於服務、照顧著貧病老苦的人,她保有年輕健康的心靈,喜樂自在任運而生。

她一百歲時這麼說道:「我們想老就會老,想年輕就會年輕。假如你腦筋不要想老,一百多歲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我每天都在為眾生做事,我自己不需要照顧自己,我只要照顧別人,我相信老天會照顧我。我這個身體是為一切老人、病人、苦難人服務的工具,天天要利用這個工具。 今年一百歲了,還是利用這個工具,這個工具還很好,還沒有壞。」

告別沉鬱,迎向耀眼的明亮

佛教經典中提供了三種佛弟子奉獻他人的方法,即法施、無畏施和財施。《雜寶藏經》中亦說有〈七種施因緣〉:「佛說有七種施,不損財物,獲大果報。一名眼施。二名和顏悅色施。三名言辭施。四名身施。五名心施。六名床座施。七名房舍施。」除此之外,師長還告訴我們一個最容易的修行法門——隨喜讚歎。看到別人的優點或成就善行之時,便心生隨喜,輕吐一句美言,或微微頷首傳遞一幀笑容,布施快樂和歡喜,這也是一種奉獻。一顆真誠而清淨的慈悲心,令人動容而彌足珍貴。

老,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設限;活著,不難,難的是要怎麼活。以現在的努力,做為調整明日的生命狀況。開拓格局,擴大視界,世界將會變得不一樣。不遲疑行善,不忌憚改過,實踐每天都是最後一天的哲學,學習助人,在奉獻中自在悠遊,因為這是喜悅的泉源。「一顆心如何才能溫熱?因為那心裡蘊藏了許多慈悲和感恩。我們一定要學會善於用善行、用對他人的慈悲, 溫暖自己的心;心裡溫暖了才容易給予別人關愛。但是心像苦井一樣的人,能不能開始對一個孩子好呢?還是可以的。可不可以照顧老人呢?還是可以的。甚至可以給一隻流浪可憐的小動物,做唯一的依靠。在照顧他人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價值——你是可以行善的;就如一朵花,或苦澀香,或甜香,或淡雅香,那皆是香氣,皆可怡人。」告別沉鬱的心情,即可迎向耀眼的明亮,如真如老師形容的那般,透過行善奉獻,年輕到老,一路馨香。

 

退下職場,不等於揮別職能

讓「奉獻」成為退休人生的第二春。從一顆溫暖的心開始,隨分隨力付出個人所長,由帶給他人快樂中獲得喜悅。

活久一點,為社會多做一點

不再眷戀自身安康及外在物財,貫徹「人去愛留」的理念,前監察院長王建煊夫婦出售自住公寓,將所得全數捐出,創立基金會,利益了數十位的無子長者。

透過付出,忘記身體和年齡

以才能創造價值,趙慕鶴精通春秋戰國時代的鳥蟲書體,一百零四歲時舉辦書法義賣,募得百萬台幣,悉數贈與清華大學,設置獎學金,幫助弱勢學子。

我是老人,更知如何顧老人

老來發現興趣放膽挑戰,連金廷義無反顧在九十六歲時,完成九十七小時的照顧服務課程,拿到照服員證照,成為台灣最高齡的長照人員。

照顧別人,老天自會照顧我

將專業變成無償的奉獻事業,護理師許哲說:「愛人,是我的責任。」在世界各地創辦養老院,一百一十歲仍然樂於服務、照顧貧病老苦的人。

告別沉鬱,迎向耀眼的明亮

佛弟子有三施、七施、隨喜讚歎。真如老師說:「在照顧他人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價值——你是可以行善的;就如一朵花,或苦澀香,或甜香,或淡雅香,那皆是香氣,皆可怡人。」

 

來源:《福智之聲》241 期 第 55 ~ 60 頁